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貿易發展戰略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貿易發展戰略概述

  從理論上看,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戰略主要有初級產品出口戰略出口替代戰略進口替代戰略出口導向戰略,如何科學正確地選擇並實施何種經濟發展戰略是關係到發展中國家如何利用對外貿易發展民族經濟的重大決策。為了確保貿易發展戰略能夠符合國情和國際環境,從而更好地服務於國民經濟總體發展戰略,促進本民族的經濟發展,為此我們有必要認真研究貿易發展戰略的原則並認真分析影響貿易戰略選擇的因素以制訂出更加符合本國國情的貿易發展戰略,進而更有效地促進民族經濟的發展。

貿易發展戰略的主要戰略形式

  1.初級產品出口戰略

  初級產品包括農、副產品礦產品或原材料等未經過深加工的產品。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丹麥等國家都是通過出口初級產品走上經濟起飛之路。

  初級產品出口的發展戰略可以給出口帶來三方面的利益:

  (a)提高對現有生產要素和資源的利用程度。

  (b)提高生產要素的生產能力

  (c)產生經濟中的相關影響,發展初級產品出口將刺激許多相關工業的發展,基本可分為向後和向前的相關影響兩大類。

  2.出口替代戰略

  又稱“外向發展戰略”。“進口替代戰略”的對稱。是指發展中國家在對外貿易中所採取的積極鼓勵出口,發展本國在國際上有競爭能力的工業品,代替傳統的初級產品出口的一種政策策略。其目的主要是擴大市場,實現規模經濟,推動企業經濟效率的提高,加快工業化步伐,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發展。

  實行該戰略的發展中國家按其經濟結構和工業化進程,可分為三種類型;原出口初級產品的國家加強對初級產品的加工出口;發展中國家的大國,借用進口替代期間建立起來的工業基礎,擴大出口生產;發展中國家的小國和地區,主要發展面向出口的勞動密集型的裝配加工工業。發展中國家可採取如下措施實現此項戰略:

  • 放鬆貿易保護,積極鼓勵出口;
  • 優先提供外匯,制定合理匯率
  • 對出口企業減免所得稅營業稅等,以刺激對出口企業的投資
  • 給外國投資者提供各種優惠和方便,吸引外資,以解決資金不足和技術缺乏問題。

  3.進口替代戰略

  進口替代戰略可以簡述如下:

  (a)確定由進口產品長年占領的最有潛力的國內市場;

  (b)確認相關的生產技術可以由本國生產者掌握,或者外國投資者樂於提供有關的技術、管理或資金等;

  (c)設置障礙,如征收進口關稅或實行進口限量,使本國生產的初始成本過高的產品得到保護和補償,並使潛在的投資者在該行業中獲利的可能,最終用本國產品占領國內市場,對進口產品取而代之。

  4.出口導向戰略

  出口導向戰略主張優先發展出口產業,通過擴大出口增加資金積累,擴大市場和實現規模經濟,帶動整個國民經濟快速發展。

貿易發展戰略選擇的原則

  1、貿易發展戰略必須立足於提高國家競爭力

  所謂國家競爭力,是指一國產業在與其他國家生產者進行公開競爭時的創新與升級能力,即以競爭優勢表現出來的該國產業獲得較高生產力水平並使之持續提高的能力。以國家競爭力為基準制定貿易發展戰略,有利於利用對外貿易促使國民經濟發展打破瓶頸進入良性迴圈,這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尤其重要。如果貿易發展戰略的實施提高了國家競爭力,推動本國產業的創新與升級,本國產品在世界市場上就有競爭優勢,進而促使貿易結構的高級比,從而帶動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促進經濟的長期發展。可見,貿易發展戰略選擇的關鍵不在於採取進口替代戰略還是出口導向戰略,而在於戰略的選擇能否提高國家競爭力,從而推動產業創新和升級,促進經濟發展進入良性迴圈。

  為了說明國家競爭力對制定貿易發展戰略的基準作用,這裡用製造業產值比重與其產品的出口比重之比,來衡量工業製成成品的國際競爭力,用公式表示就是: C=M/E,其中,C為製造業的比較國際競爭力,M為製造業產值比重,E為製造業出口比重。根據M與E的各自變動及相互結合,可以得出製造業國際競爭力的三種狀態以及應採取的貿易戰略:

  (1)M>E或C>1的狀態。這種情況意味著國內市場需求較大,與其他國家同類產品的生產過程比較,該國工業製成品還不具備競爭優勢,難以外銷。這時該國應採用必要的貿易保護政策,減少國內製造業所面臨的進口品的競爭,貿易發展戰略相應為內向型進口替代戰略

  (2) M>E或C=1的狀態。這是一種產值比重與出口比重相對稱的狀態,它表明製造業生產能力的擴大,其產品的國內市場需求相對飽和,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不斷增強。此時該國應降低貿易保護程度,減少對進口的限制,促進位成品參與國際競爭,其貿易發展戰略屬於出口導向戰略的初期階段;

  (3)M<E或C<1的狀態。這說明,國內市場需求已飽和,該國的這類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因而其出口比重會大於其產值不出所料。在這種狀態下,該國進入出口導向戰略的中後期階段,產品可以全面參與國際競爭。

  理由研究和實證分析都表明,只有從競爭力優勢出發制定的外貿戰略和政策,才既能體現參加自由競爭自由貿易政策的要求,又能包含必要的保護貿易的實施,既能保護幼稚工業,又不保護落後。從競爭力優勢出發制定的對外貿易發展戰略,不是片面強調出口導向進口替代,而是使這兩種外貿發展戰略緊密結合起來,兼容兩者的優點,避開兩者的缺點,可以真正使經濟發展進入良性迴圈。

  2、堅持靜態利益動態利益相結合的原則

  制定貿易發展戰略時,不僅要能獲得靜態貿易利益,更要著重於國際貿易動態利益,要註重通過國際貿易參與國際分工,引進新的生產要素,刺激國內的技術創新,從而促進本國生產效率和生產能力的提高,由此獲得長遠的發展利益。

  3、貿易發展戰略的制定必須符合國際慣例

  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和世界經濟聯繫的加強,當今幾乎每個國家都被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中。因此,一國制定貿易發展戰略時必須適應國際環境,藉助貿易戰略發展本國經濟的措施需要符合國際慣例,“孤立主義”或損人利己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即是說,貿易戰略的制定必須放在開放的背景下,過去藉助嚴格保護來發展國內經濟的環境已不復存在。例如,一個發展中國家如果想通過關稅保護來發展本國的進口替代工業,則其關稅率的制定不可能像李斯特保護貿易理論中所說的,以本國經濟所處的發展階段為依據,而要以同等發展水平國家的一般稅率為標準。否則,就會遭到別國的報複,貿易戰略必將難以貫徹。

  此外,維護國內經濟的平穩發展、捍衛國家的獨立自主等等,都是一國制定貿易戰略時需要堅持的原則。

影響貿易戰略選擇的因素

  各種貿易戰略都只適用於一定的經濟條件,其成功與否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因此,一國在選擇貿易戰略時,除了要堅持以上幾個原則外,還要綜合考慮國內外諸多因素,在仔細權衡後作出符合國內外情勢的抉擇。

  1、影響貿易戰略選擇的國內因素

  在影響貿易戰略選擇的因素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國內經濟情況。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經濟水平的衡量指標有兩種:一種是縱向的,指一國經濟所處的發展階段,比如處於羅斯托所講的傳統階段,為起飛創造條件的階段、起飛階段、向成熟推進階段、高額群眾消費階段和追求生活質量階段中的哪一個階段;第二種是橫向指標,即以人均GNP等指標與其他國家相比,本國在世界經濟中所處的地位。毫無疑問,如果一國在經濟發展階段序列中越靠前,在世界經濟中地位越落後,則其經濟發展水平越低,國際競爭力也越弱。它所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建立健全國內工業體系和產業體系,提高國內供給水平。因而比較可行的初始貿易戰略是發展資本技術含量較低的勞動密集型進口替代產業,而選擇出口替代戰略不僅不可能,也不可行。相反地,一些經濟發展水平很高的國家則可以發展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的出口替代產業,而決不可能發展進口替代產業。至於那些中等發達國家,則可能一方面發展進口替代產業,以提高這些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一方面可以發展已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出口替代產業,實行所謂的平衡發展戰略,保持進出口的基本平衡。

  (2)經濟發展規模。這裡的經濟規模不是規模經濟概念,而是指錢納里等發展經濟學家以一國的疆域、人口等作為衡量指標的一國經濟規模的大小。

  小國經濟,顧名思義,就是指國家疆域狹小、人口較少條件下的經濟。這種經濟比較容易受到外部市場和國際資金流動的影響,可以藉助於對外經濟聯繫來求得本國的經濟增長。據一些發展經濟學家統計,在小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如果出口水平小於GNP的20%,就幾乎不可能得到滿意的經濟增長速度。而當出口水平占GNP的比重在20%~30%時,則可以促進經濟增長。當然,選擇貿易戰略也應考慮小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一般地,在小國的經濟發展初期,可實行進口替代戰略。等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具備一定的國際競爭力以後,可以迅速轉向出口替代戰略,而跳過平衡發展階段。

  大國經濟則因地域廣闊,人口眾多,國內市場容量大,因而經濟發展的動力主要來自國內市場需求,初始貿易戰略可相應地採取內向型的進口替代戰略來建立較為齊全的國內經濟體系(當然這階段也不排除一些出口替代產業的出現,但這主要是為了出口創匯以支持進口替代產業。這樣的出口替代產業往往與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相偏離)。等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大國經濟可以實行平衡貿易戰略,使進口替代產業和出口替代產業互相補充、互相支持。是否轉入出口替代為主的貿易戰略則可視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國內外的需求狀況而定。一般說來,在大國和小國的國民收入水平相當時,前者的出口專業化比重,無論是初級產品,還是製造業產品,都比後者為低。美國經濟學家梅基用對外貿易份額下降第一規律來概括了大國經濟與對外貿易份額的這種反比關係:一國規模越大,其對外貿易份額在該國GNP中所占比重越小。

  (3)供求狀況。一個國家國內供給與需求狀況與其貿易戰略的制定具有很大關係。如果一國經濟水平落後,資源比較貧乏或資源豐富但開發水平滯後,以致供給小於需求,這種短缺狀況下的貿易戰略一定是內需型的進口替代戰略。相反,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國內供給大於需求的“過剩型”經濟下的貿易發展戰略一定是外向型的出口替代戰略;至於介於兩者之間的供需基本平衡條件下的貿易戰略則可能是有進有出的平衡貿易戰略。

  (4)利益集團的影響。對外貿易戰略主要由一國的政府負責制定和實施。政府決策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大的利益集團的影響,有的甚至為利益集團所左右。利益集團的這種影響作用在小國會更為突出。假如一個國家跨國公司在經濟生活中居於重要地位,它們必定會要求政府採取外向型的貿易戰略。

  2、影響貿易戰略選擇的國際因素

  國際貿易是一項在國家間進行的經濟活動,貿易發展戰略必然受到國際因素的影響。這類因素主要有以下這些。

  (1)別國貿易政策的制約。國際貿易的相互性,意味著一國的進出口在給本國帶來貿易利益的同時,也會給別的國家造成影響;這種貿易可能增進雙方的利益,也可能是此長彼消的。當一國的進出口給伙伴國帶來不利的影響時,對方一定會運用某種貿易政策加以抑制。因此,單純的進口替代或出口替代都容易招致別國的貿易報複,必須審慎運用。

  (2)世界經濟發展水平。一般地說,當世界經濟發展水平普遍較低時,各國為本國產品尋找海外市場的壓力較小,這時實行進口替代所面臨的外部壓力就相應地低;而當世界經濟發展水平普遍較高,眾多國家都要為本國的剩餘產品尋找國際市場時,某個國家實行進口替代的壓力就比較大,會面臨外部要求其開放市場的威脅;單純的出口替代則會因對進口國市場的衝擊而產生伙伴國要求限制出口的壓力甚至引起報複。這就是為什麼20世紀50、60年代,一些國家運用進口替代和出口替代貿易戰略使本國經濟取得了成功,而今天卻行不通的基本原因,因為當時許多國家都致力於戰後重建,而今天世界經濟環境已與以前大為不同了。

  (3)國際政治的影響。政治和經濟是相生相伴的。一個政治的大國與小國在實施本國貿易戰略時抗禦外國壓力的能力之差異是不言而喻的。當然,決定一國國際政治地位高低的因素不只是國土的大小,人口的多寡,而是綜合國力的強弱。1949年前後的中國,其國際政治地位的差異可以說天壤之別。也正因為如此,解放前中國根本談不上什麼貿易發展戰略。而現在,中國則能根據國情,制定和實行符合中國實際的出口導向貿易戰略。

相關條目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1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貿易發展戰略"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Nmgliuyi (討論 | 貢獻) 在 2007年12月13日 15:37 發表

很不錯!!!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