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比較優勢戰略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比較優勢戰略(Comparative Advantage Strategy)

目錄

比較優勢戰略的概述

  比較優勢戰略,就是通過市場機制和經濟的對外開放,由價格機制向國內生產者顯示該國要素和商品的供求及相對稀缺性,並通過這些相對價格引導能夠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的經濟部門的發展,從而促進經濟長期穩定增長。

  實行比較優勢戰略的國家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主導作用,政府的主要作用是為經濟發展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趕超戰略作為比較優勢戰略的替代物,是指國家出於某種戰略目標(這個戰略目標可以是軍事的、政治的,也可以是經濟的)的考慮,不惜付出包括扭曲產品與要素價格、當前的經濟效益等一定的代價,運用行政干預,集中各種生產要素,保護和優先發展那些單憑市場力量,即根據比較優勢理論,無法大規模發展的工業部門。

比較優勢戰略的特點

  比較優勢戰略來源於比較優勢理論。比較成本理論認為,不同國家生產不同產品存在勞動生產率或成本的差異,各國應分工生產本國具有相對優勢的產品,各個國家按照比較利益原則加入國際分工,從而形成對外貿易的比較利益結構。發展中國家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豐富,發達國家資本和技術資源豐富,據此形成的貿易格局是:發達國家進口勞動密集型和自然資源密集型產品,出口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發展中國家進口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現實的國際分工格局也基本如此。

  比較優勢戰略一般具有以下特點:

  其一,比較優勢戰略難以迅速發動工業化;

  其二,比較優勢戰略對發展中國家產業結構的提升也具有雙重影響,一方面按照比較優勢建立起來的產業結構內生於要素稟賦結構的升級,符合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另一方面,比較優勢戰略難以迅速促進資本形成資本積累,也就不可能迅速提升一國的要素稟賦結構;

  其三,從理論上分析,比較優勢戰略能使資源配置具有帕累托效率

  其四,比較優勢戰略能夠實現以人為本的經濟發展。

比較優勢戰略和趕超戰略的差別

  從比較優勢戰略和趕超戰略的內在邏輯可看出,它們是完全不同的:一個是漸進緩慢的發展道路,一個是跳躍式的發展道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後進國家的發展結果看,完全運用比較優勢發展起來的國家是十分少見的,大多數落入了比較優勢陷阱;同時,完全運用趕超戰略也紛紛陷入了產業結構畸型發展,人民生活日益惡化,企業沒有競爭力。而能發展起來的國家一般是綜合運用兩種戰略。

比較優勢戰略的不足

  (一)比較優勢戰略在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上的悖論

  非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包括勞動密集型的工業和勞動密集型的服務業,但主要分佈於服務業中,且服務業大部分為勞動密集型,因此,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關鍵在於發展服務業。然而,在比較優勢戰略的指導下,我國的勞動密集型工業增長迅速,但服務業卻進步緩慢,無論是產值比重還是就業比重,都遠遠落後於世界平均水平。

  為什麼比較優勢戰略無助於服務業的發展呢?原因在於該戰略中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須以國際分工和交換為基礎,是可貿易品。而勞動密集型的服務往往是非貿易品,我國勞動力便宜的比較優勢在這方面沒有意義,只能依靠內需,即依靠國內相關產業的帶動和國民收入與消費的提高來獲得發展。可是,主導產業——勞動密集型工業的低產業關聯度和低附加值卻使得服務業發展乏力。因此,儘管比較優勢戰略拼命鼓吹髮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但其取小頭、棄大頭的實質卻阻礙了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真正發展。

  (二)比較優勢戰略受到市場需求的限制

  比較優勢戰略理論從供給的角度論證了勞動密集型產業(實質上只是其工業部分)的就業優勢,卻忽略了其需求前景。儘管在相同的資本下,一個微觀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比資本密集型企業能夠吸納更多的勞動力就業,但整個產業的就業容量還受限於產業可以達到的規模,而這個規模是由市場需求所決定的。如前所述,國民經濟以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導,由於該產業低附加值的特點,國內市場必然狹小。我國在改革初期主要依靠國內市場發展經濟,但20世紀80年代末出現了普遍的企業三角債問題,標志著國內市場已經飽和。

  在內需不足條件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銷路只能主要依靠國際市場特別是美歐日等發達工業國家的消費市場,國家被迫實行出口導向戰略。上世紀90 年代以來,我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藉以換取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國際市場,2001年還加入了WTO。然而我國是擁有13億總人口、8億勞動力人口的大國,國際市場的規模相對於中國海量的剩餘勞動力而言也實在太小。因為被稱為“富國俱樂部”的經合組織(OECD)全部成員國人口的總和也不過8億,即使這些國家全部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都從中國進口,按照一般的生產消費比例,也只需要1億左右的人工作。但發達國家是不可能都放棄這些產業的,而且東盟、印度等國也在擴大開放,該國際市場無法由中國獨占。儘管這幾年中國的出口高速增長,但同時貿易條件也在大幅惡化,針對我國的貿易摩擦與貿易保護急速增加,說明可供利用的國際市場已經接近極限。

  (三)比較優勢戰略導致就業局勢惡化

  在需求不足的約束下,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喪失後勁。由於市場競爭的壓力,其本身也有違勞動密集型的初衷,走上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的道路,使得就業彈性迅速下降,就業局勢趨於惡化。具體而言,就業局勢的惡化源於以下幾個因素:

  企業間惡性競爭。在供過於求的背景下,企業在國內大打價格戰,在國外競相壓價傾銷。當全球競爭主要在國內企業之間展開時,所謂的比較優勢毫無意義。無序競爭更使得企業自生能力成為空談,企業要麼破產倒閉,要麼慘淡經營,排擠出大量失業人口。事實上,由於低技術,企業間產品必然同質化;由於低技術,各企業利潤都非常微薄。所以,惡性競爭並非企業不理性,而是無力轉型被鎖定在底端的企業在市場有限下的不得已,是比較優勢戰略長期作用的苦果,只要國家的產業路線不調整,這種囚徒困境還會愈演愈烈。

  低工資和“減員增效”。在比較優勢戰略下,勞動密集型產業依附於國外發展,大部分技術、設備和重要材料與零部件必須高價進口,而市場渠道和品牌又由國外把持,貿易條件惡化,在激烈競爭中企業惟有從人工方面不斷降低成本才能生存。這樣工人的勞動條件社會保障就每況愈下,工資長期不漲(考慮到物價和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的改革,工資實際大大下降了)。同時企業還大量裁員、延長勞動時間與提高勞動強度,以實現“減員增效”。根據有關的統計數字計算,多年來我國職工工資總額GDP的比重持續低於 13%,而發達國家在60%左右。工資偏低、失業危機和社會保障的缺失不利於消費能力和消費信心,進一步萎縮了市場需求。企業的微觀求存措施反而惡化了其巨集觀生存環境,也損害了就業。另外,低工資使在職人員供養家庭其他成員的能力下降,客觀上驅使更多的人口擠入求職隊伍,加劇了勞動市場的供求矛盾

  基幹產業與戰略產業受損。在比較優勢戰略的指導下,過度開放極大地損害了我國幼稚的基幹產業和戰略產業,像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很多企業紛紛倒閉,連帶地使由其帶動的各種相關企業也陷入困境,大量員工失業。由於資產的專用性,被摧垮企業的原有資本大部分都毀沒損失了,再就業失去依托。而這些企業和職工的受損又反過來使勞動密集型產品失去市場,進一步地妨礙了就業。

  企業被迫資本深化。在激烈的競爭中,中低端產品的市場迅速飽和,企業不得不加快產品的升級與換代,以迎合國內外富裕群體的需求,開拓高端市場。然而產品升級帶來了資本深化,排擠出大量勞動力。當然,資本深化也能增加就業,但由於比較優勢戰略損害了國內的基幹產業,資本深化所帶來的需求未能被國內利用,未能在上游產業及服務業等方面創造大量工作崗位,卻泄露到了國外,成為拉動國外技術進步、經濟增長和就業的原動力。對於國內企業,除了資本密集度日益提高外,技術層次並未有所改進,對國外的依附性也更強,仍然維持著低技術和低附加值的特征。因此,正是比較優勢戰略使得我國不得不咽下資本深化絕對排擠就業的苦果。

  大學生就業難和薪酬下降。勞動密集型產業主要需求吃苦耐勞的非熟練工,技術密集型企業才是吸收懂技術會管理的大學生的主渠道。在大學擴招的背景下,片面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戰略必然導致大學生“過剩”。據報道,2006年有近200萬大學畢業生未能及時就業,且很多人的起薪已低至接近農民工工資。

相關條目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3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比較優勢戰略"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24.126.157.* 在 2010年7月13日 22:54 發表

回複評論
115.222.11.* 在 2011年3月7日 12:17 發表

非常好

回複評論
110.180.82.* 在 2011年9月30日 18:46 發表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