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強度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勞動強度(Labor Intensity)
目錄 |
勞動強度是勞動的緊張程度,表現為在一定時間內勞動者在創造物質產品和勞務中所消耗的勞動的量。馬克思說:提高勞動強度就是“在同樣的時間內增加勞動消耗,提高勞動力的緊張程度,更緊密地填滿勞動時間的空隙,也就是說,使勞動凝縮到只有縮短了的工作日中才能達到的程度”(《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捲,第449頁)。
勞動強度是勞動的內含量,而工作日的延長則是勞動的外延量。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勞動者的經驗積累,勞動的外延量可以轉化為勞動的內含量,即隨著新的機器和技術的採用,工作日可以縮短,但勞動的強度卻可能提高。
在商品生產條件下,勞動強度較大的一個工作日比時間相同但勞動強度較小的一個工作日能生產更多的產品,並會形成較大的價值量。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雖然也表現為同一時間內生產更多的產品,但並不增加產品的價值總量,單位產品的價值量還會減少。
形成商品價值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平均的(或中等的)勞動強度下耗費的時間。勞動生產率增長了,如果平均勞動強度的水平不變,生產一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則會降低,從而單位商品的價值也會降低。就不同的國家來說,平均勞動強度是不同的。因而會使價值規律在不同國家的應用有所變化,一個國家的強度較大的工作日,比另一個國家的強度較小的工作日,在同一勞動時間內會生產出更多的同種商品,生產出更多的價值,並表現為更大的貨幣額。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提高勞動強度,是資本家提高對工人的剝削程度,榨取更多剩餘價值的一種重要方法。由於工人階級的長期不斷鬥爭,迫使資產階級國家規定工作日的長度,資本家不能任意延長勞動時間,因而他們更多地依靠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勞動強度來提高剝削程度。起初,資本家主要靠提高機器運轉速度,擴大工人看管機器的數量,從而增加體力勞動強度的辦法,來增加剩餘價值的數量。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自動化技術的採用,工人的體力勞動強度可能有所減小,但腦力勞動的強度則可能大量增加,因而生產的剩餘價值更多,工人受剝削的程度更深。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生產的主要手段是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不是靠延長勞動時間和提高勞動強度。但是,在生產技術發展的一定階段,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社會平均的勞動強度也有可能提高。不過,社會主義國家可以採取逐漸縮短勞動時間,改善勞動條件,提高勞動報酬,來補償勞動力的消耗,保證勞動者的全面發展。
勞動強度的指標[1]
勞動強度包括以下幾個指標:
1、體力勞動強度:生產崗位勞動者體力消耗的多少。
2、工作利用率:生產崗位凈勞動時間的長短,它等於凈勞動時間與工作日總時間之比。
3、勞動姿勢:生產崗位勞動者主要勞動姿勢對身體疲勞的影響的程度。
4、勞動緊張程度:生產崗位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生理器官的緊張程度。
5、工作班制:生產崗位的輪班作業制度。
- ↑ 廖泉文.《人力資源考評系統》山東人民出版社
有沒有時間的限制?例如夜班要連續上十幾個小時通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