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外延擴大再生產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外延擴大再生產(extended reproduction)

目錄

什麼是外延擴大再生產

  外延擴大再生產:外延擴大再生產是在生產技術勞動效率生產要素(生產資料和勞動力)質量不變的情況下,依靠增加生產要素數量以及擴大生產場所來擴大生產規模

外延擴大再生產的條件

  外延擴大再生產是在生產技術和資本有機構成都不變的條件下,通過追加投資和增加勞動力數量,以擴大生產能力或新增工程效益來實現的擴大再生產。外延擴大再生產是通過單純增加生產要素的數量實現生產規模擴大的。增加生產要素數量的多少取決於社會的資源總量,而社會資源總量是有限的。因此,只有當有限的社會資源分配給那些符合國民經濟發展方向、經濟效益好和有發展前途的企業進行外延擴大再生產時,才能有效地利用資源,才能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否則只能降低資源配置效率,造成資源浪費。

外延擴大再生產的實現

  在中國主要通過基本建設投資來實現,包括:

  ①為經濟、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而進行的新建項目

  ②為擴大生產能力或新增效益而增建分廠、主要生產車間、礦井、鐵路干支複線、碼頭泊位等擴建項目;

  ③為改變生產力佈局而進行的全廠性遷建項目

  外延擴大再生產的規模和速度,取決於國民收入數量的大小及國民收入中積累基金所占的比重。外延擴大再生產的結果在地域上表現為新工業企業的出現或原有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從而帶來地區工業佈局的明顯改變。

外延擴大再生產與內涵擴大再生產的區分

  馬克思《資本論》第二捲第八章中,把擴大再生產分為外延的擴大再生產和內涵的擴大再生產兩種類型。他說:“如果生產場所擴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擴大;如果生產資料的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內涵上擴大。” [1]又說:“積累,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按其實際內容來說,就是規模擴大的再生產過程,而不論這種擴大是從外延方面表現為在舊工廠之外添設新工廠,還是從內涵方面表現為擴充原有的生產規模。” [2]

  根據馬克思的論述,分析大秦鐵路擴能改造後屬於外延的還是內涵的擴大再生產,需要對這二者的劃分進行進一步的理解。當前,對外延的擴大再生產和內涵的擴大再生產的劃分有不同的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應以是否有積累的增加作為劃分外延和內涵的標誌;由積累引起的生產規模擴大是外延的擴大再生產,非積累因素引起的生產規模擴大是內涵的擴大的再生產。實質上,外延的擴大再生產並不一定要增加積累,內涵的擴大再生產也不能說完全不要積累。馬克思在論述固定資產的更新可以擴大再生產進指出:“如果生產場所擴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擴大;如果生產資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內涵上擴大。這種規模擴大的再生產,不是由積累——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引起的,而是由從固定資本的本體分出來、以貨幣形式和它分離的價值再轉化為追加的或效率更大的同一種固定資本而引起的。”[3]

   另一種觀點認為,應以是否增加勞動量作為劃分外延和內涵的標誌。因增加勞動量引起的生產規模擴大是外延的擴大再生產,勞動生產率提高引起的生產規模擴大是內涵的擴大再生產。實際上除了這個標誌外,還有其它的標誌。例如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捲第三篇中所研究的擴大再生產,就屬於外延的擴大再生產,但他是抽象了勞動生產率提高等因素,單純從有無資本積累來研究再生產的。馬克思還說過:“不斷擴大的再生產{生產逐年擴大是由於兩個原因:第一,由於投入生產的資本不斷增長;第二,由於資本使用的效率不斷提高;……” [4]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應以是否增加生產資料的數量,作為劃分外延和內涵的標誌,因生產資料數量增加引起的生產規模擴大是外延的擴大再生產,生產資料效率的提高引起的生產規模擴大是內涵的擴大再生產。這也是不全面的。外延擴大再生產可以在生產資料不增加的情況下,通過勞動量來擴大生產規模,內涵擴大再生產可以在生產資料效率未提高,而由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來擴大。馬克思說過:“資本一旦合併了形成財富的兩個原始要素——勞動力和土地,它便獲得了一種擴張的能力,這種能力使資本能把它的積累的要素擴展到超出似乎是由它本身的大小所確定的範圍,即超出由體現資本存在的、已經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價值和數量所確定的範圍。” [5]

   因此,通過仔細閱讀深入理解馬克思的論述可以看出,上面三種觀點從三個不同角度出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延擴大再生產和內涵擴大再生產的區別,但均不全面。實際上,所謂外延的擴大再生產應該是指增加生產要素的數量,即通過增加積累、增加勞動量、增加生產資料來擴大生產的規模,其中有一個因素擴大了,就是外延的擴大。所謂內涵擴大再生產是指通過提高生產要素的效率,即通過提高資本(資金)的使用效率、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生產資料的效率來擴大生產規模,其中有一個因素效率提高,這就是內涵的擴大再生產。僅僅強調其中一個因素是唯一區分外延擴大再生產和內涵擴大再生產的標誌都是片面的。

   從案例論述中可以看出,大秦鐵路在擴能改造的過程中,即有增量資本的投入,又有生產場所的擴大,即有勞動量的增量投入,又有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因此它的擴大再生產即是內涵的,又是外延的。其實,外延擴大和內涵擴大往往是交叉在一起的。在外延中有內涵,在內涵中有外延。在分析問題時應註意,不能將外延擴大再生產內涵擴大再生產的區分絕對化。

外延擴大再生產與內涵擴大再生產的關係[6]

  從社會再生產的角度來看,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就是從外延擴大再生產向內涵擴大再生產轉變。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明確指出:“如果生產場所擴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擴大;如果生產資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內涵上擴大。”其中生產場所擴大意味著資源消耗的增加;生產資料則包括土地、機器設備、原材料等,要提高生產資料效率,就必須有素質更高的勞動者(包括科技和管理人員)來研發、掌握和採用更先進的生產技術。因此,內涵擴大再生產就是通過運用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從而在不增加乃至減少消耗的同時增加財富的產出。

  一般來說,外延擴大再生產是內涵擴大再生產的基礎。只有當外延擴大再生產達到一定的規模,才能從內涵方面擴大再生產。內涵擴大再生產是外延擴大再生產發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經濟發展的最終出路。在一個國家的工業化初期,外延擴大再生產具有歷史必然性;當工業化達到一定水平,經濟規模充分擴張,資源約束日益嚴重,就必須轉向內涵擴大再生產。在現實中,外延擴大再生產和內涵擴大再生產通常結合在一起,其中某一種方式可以對經濟增長起主要作用。

  建國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既有外延擴大再生產,也有內涵擴大再生產,總體上是以外延擴大再生產為主。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提出並反覆強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但由於種種原因,目前的經濟增長仍然主要依靠外延擴大再生產,還沒有完全走上內涵擴大再生產的道路。據計算,1978—2002年,我國經濟平均年增長9.3%,其中外延擴大再生產的貢獻占68%,內涵擴大再生產的貢獻僅占32%。1980—2004年,我國GDP按可比價格計算大約增長了6倍,而鋼、銅、鋁和煤的消耗分別增長了 8.8倍、4.7倍、16.5倍和2.2倍,土地、礦產和水等資源的擴大消耗潛力已經基本耗盡,有些資源還出現過度消耗和透支現象。

  我國經濟發展所以長期未能走上以內涵擴大再生產為主的道路,是因為存在一系列制約因素,包括歷史因素、技術因素、體制因素、政策因素等。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我國外延擴大再生產的潛力已基本耗盡,今後發展的出路是內涵擴大再生產。為此,必須從根本上轉變資源利用方式。傳統的外延擴大再生產的根本缺點之一就是對生產資料中的原材料實行一次性或單一利用,造成浪費和污染。在不改變資源一次性利用方式的條件下提高效率的空間是非常有限的,必須儘可能實現原材料等生產資料的迴圈利用和綜合利用。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面臨的資源不足和環境污染問題。因此,應當把發展迴圈經濟,實現資源迴圈利用和綜合利用作為內涵擴大再生產的基本方法。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資本論》第二捲第八章第192頁
  2. 馬克思.《資本論》第二捲第八章第356頁
  3. 馬克思.《資本論》第二捲第八章第192頁
  4. 馬克思.《資本論》第四捲(Ⅱ)第598頁
  5. 馬克思.《資本論》第二捲第663頁
  6. 鄭志國.走內涵擴大再生產的道路

相關條目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外延擴大再生產"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