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副產品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農副產品(Subsidiary Agricultural Products)
目錄 |
什麼是農副產品[1]
農副產品是指農業生產中非經濟產品,包括作物秸稈、畜禽糞便、農產品加工後的廢棄物(如動物內臟、骨毛、酒糟)等可再生資源。
農副產品的綜合利用[1]
通過對農副產品綜合開發利用,不僅能變廢為寶,增加收入,而且能減少環境污染,增加燃料、飼料、肥料、工業原料等,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農副產品綜合開發利用的途徑很多,根據用途,主要有以下5種:
(1)做肥料。植物秸稈直接還田,通過微生物發酵,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2)作飼料。作物秸稈經氨化或微生物發酵可製成優質飼料;利用動物臟器、骨毛等廢棄物加工成高蛋白飼料,可緩解人畜共糧、爭糧的矛盾,促進養殖業的發展。
(3)生產食用菌。利用作物秸稈,生產各種食用菌,轉化成食品,能增值創收。
(4)生產工業品。利用作物秸稈可加工成各種工藝品,如麥稈畫、盆景等,使其上百倍、千倍地轉化增值。
(5)作能源。主要包括秸稈氣化和沼氣兩種。
①秸稈氣化。就是通過秸稈氣化機組設備,將秸稈和柴草等生物材料經缺氧燃燒轉換成高質量的可燃氣體(主要由氫氣、一氧化碳、甲烷等組成)。然後通過管道直接送到用戶家中做飯、洗澡、取暖或作為村辦小企業的熱源供應。通過秸稈氣化技術,可使每千克秸稈產生2.5立方米可燃氣,並且氣體質量高,焦油含量低,氣體凈化率達98%,整個燃燒過程不排煙、不產生污染、符合環保要求。如1500人的自然村,利用300噸秸稈產氣即可供全村全年取暖、做飯使用,每年可為國家節約煤炭396噸,為農民節約資金4萬元,並可年生產鉀肥灰16噸。無污染、乾凈、衛生,使社會主義新農村環境面貌大為改觀。
②沼氣。利用植物秸稈、人畜糞便、污水等經過微生物發酵,產生以甲烷為主的可燃氣體。發展沼氣,一是可以處理人畜糞便、工業和生活污水,防止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二是節省部分煤、電、柴等能源,緩解農村能源短缺矛盾;三是生產的沼液和沼渣還是優質綠色肥料,可用於生產綠色食品。總之,發展沼氣,可推動農業和農村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並能成為一些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廣大農村,應大力推行。
農副產品的深度開發[2]
在20世紀,人類以石油和天然氣這些生物化石為主要能源和有機化工原料,合成了大量的人類需求物品。合成的需要推動了化學的發展,並使它的許多分支如高分子化學、無機配位化學、催化化學和有機化學,精細合成化學等都帶有石油導向的特色。然而石油等化石能源不僅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而且它們不可再生,人們遲早需要重新使用地球上豐富的可再生資源。農副產品中的四大主要產品是直接或間接的可再生資源。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CO2和水合成單糖並把太陽能儲存在其中,然後又把它們聚合成澱粉、纖維和其他大分子物質。澱粉是目前直接利用的再生資源。纖維素類目前絕大多數還未被利用。而且在再生資源中纖維類占絕大多數,它們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纖維素是葡萄糖殘基通過β-1,4苷鍵連接的立體規整性高分子,是自然界豐富的可再生資源,每年通過光合作用可合成約1×10(12)t。半纖維素是由六碳糖、五碳糖形成的複雜均聚糖或非均聚糖,廣泛存在於種植產品、林木產品中。木質素是自然界最複雜的天然聚合物之一,是可再生植物纖維資源各組分中蘊藏太陽能最高的,也是最豐富的可再生資源,每年通過光合作用可產生約60×10(12)t。其他大分子物質也廣泛存在於植、動物資源中。據統計,目前世界整體對這些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只占蘊藏總量的5%左右,大量的植、林、特別是野生植物資源仍在年復一年地自生自滅,不能轉變為財富。因此,如何充分利用這些可再生的資源,將其進枉深度加工是目前化學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農副產品經加工精製後可製備出多種產品,按照原料、性質或產品用途可將其分類。我們按照原料來源劃分,可將其分成植產加工品、林產加工品、畜產加工品、水產加工品四大類。
1.植產加工品
植產加工品是以植物為原料而製成的精細品。這一精深加工在四種產品中占的比例最大,範圍最廣。其加工品可從澱粉、糖、纖維素、煙草、植物油入手而製備出變性澱粉、糖、植物油、芳香油、薄荷、藥物、染料、咖啡、可可,變性纖維素、半纖維素食品添加劑等。
2.林產加工品
林產加工品是以木質和非木質林業為原料經精深加工而成的精細品。其加工產品主要有:
木質原料可利用的為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纖維素加工產品有:如纖維素醚,硝化纖維,醋酸纖維、磺酸纖維素、纖維素離子交換樹脂等;半纖維素加工產品如半纖維素經羧甲基化後製成羧甲基半纖維素,將半纖維素功能化制膳食纖維,將半纖維素直接變性成四氫呋喃、糠醛等;木質素被直接加工可得到甲醇、丙酮、醋酸、甲基丙酮等混合一起的木醋,將木醋進一步分離可得到各種物質。非木質森林資源粗加工品主要有松香、鬆節油、單寧等,將這些經進一步精深加工可生產聚酯多元醇,聚氨酯硬泡材料,熱增塑劑、焦性沒食子酸,三甲氧基苯甲醛,非木質森林資源有的可精深加工成各種藥物、色素、食品添加劑。具體地說就是要利用林產品原料中的各種天然有機物加工產品。如萜類化合物、生物鹼、黃酮類化合物,植物多酚,脂肪酸、多糖及其他天然化合物。
3.畜產加工品
畜產加工品是以動物的皮、毛、肉及動物自身生產物為原料進行精深加工的產品。畜產加工品相比前兩類其產品要少。主要產品有奶製品、肉製品,蛋製品、骨製品、毛製品、皮製品,香料、明膠、骨油、骨膠。
4.水產加工品
水產加工品的原料來自水生及海洋生的魚類、海藻兩大類。魚類主要進行粗加工成食品外,其精深產品有魚肝油,VD等。海藻除主要用作食物和低等營養品外,其精深產品為從中提取的碘。魚皮、魚鱗、鰾等可用來製備明膠、角蛋白。除以上魚類、海藻被利用外,我國蝦蟹資源較豐富,這些除向人們提供鮮美的肉食外,也留下了大量亟待處理的甲殼資源。近年來國內外對從蝦殼中提取甲殼素以及開發甲殼素成為精細產品進行了廣泛而深人的研究。概括起來,開發的產品有:
(1)從蝦殼和蟹殼中提取甲殼素。蝦、蟹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鹽、蛋白質、甲殼素,經用稀酸處理碳酸鹽後,剩餘為蛋白質與甲殼素,將蛋白質用鹼分解除去後剩餘的物質為甲殼素。甲殼素是乙酰胺糖通過苷鍵形成的大分子物質。
(2)將甲殼素進一步精深加工得其他產品:將甲殼素鹼性水解制得殼聚糖和乙酸鈉,將甲殼素進行酰化、醚化、酯化、烷基化、氧化等可制得一系列甲殼或殼聚糖衍生物。這些衍生物及甲殼素、殼聚糖可用於醫療上製藥、藥物載體、手術縫合線、傷口敷料等;在工業上製作吸附劑處理工業廢水,製成防水紙;在食品中可用作食品添加劑。
農副產品的精深加工需要許多技術。最早農副產品加工採用簡單的酶發酵等人工技術,使產品數量有限,質量不高。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各種物品從數量和質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促使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技術不斷改進、不斷發展、不斷提高。概括起來,農副產品的精深加工技術有以下幾個方面:
生物技術又稱生物工程,它包括微生物工程,酶工程、細胞工程、基因工程和其他。在農副產品深加工中,最常用的是酶工程、細胞工程、基因工程。
1.酶技術
酶是生物細胞所產生的一種有機催化劑。生命活動的大部分化學變化是在酶催化下進行的。酶的催化性能是在常溫常壓下表現的,具有催化效率高。選擇性強的優點,因此廣泛應用於化學工程,農副產品的加工中也廣泛應用。
(1)酶的種類
農副產品加工中使用的酶種類很多。按照加工的農副產品及要製備的精細品的不同而選用不同的酶。
常用的酶及製備的精細品有:
澱粉酶:合成洗滌劑、澱粉加工、織物加工、飼料加工、造紙、醫葯、制甜味劑等。
蛋白酶:味精、日用化工品、醫葯、加酶洗滌劑、皮革工業、明膠等。
水解酶:糖、消化劑、木糖、合成洗滌劑、分解纖維素及半纖維素、化妝品、纖維加工、甜味劑、醫葯等。
(2)酶的使用方法
在酶工程中,早期是將酶與反應物混於一起,因而每使用一次,酶就被浪費。現在酶工程是將酶固定。以增加酶的使用次數與酶的濃度。例如葡萄糖異構酶是用於將葡萄糖轉化為果糖的酶。在使用時。將這種酶從反應器的下部送入,經過固定葡萄糖異構酶的酶柱,而從反應器上部排出,每一噸固定的酶可使二千餘噸葡萄糖異構化果糖。
酶的固定方法有載體結合法、交聯法、包埋法。
(3)酶的製備
酶普遍存在於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中。最早人們是從動植物中提取酶,但由於動物中提取的酶來源有限,而植物又受季節和地理環境的影響使得成本較高。因此。人們積極開發酶的製備技術。
酶的製備一般經過菌種培養、發酵、提取和精製四個步驟:
①菌種培養:是將原始菌種培養在裝有營養料的試管中,然後再進行擴大培養,使需要的菌大量生長,不需要的菌不發展或很少發展,以獲得一定數量純和壯的培養物。所需要的原始菌種可以從兩個方面獲得:一是從菌種保存部門,二是從微生物中分離得到。
②發酵:是將擴大培養的菌種,進一步裝在有養料的種子罐中繼續擴大培養,然後再移到發酵設備中進一步培養,讓培養物順利地生長、繁殖和產酶。發酵過程中,微生物把物質在體內進行分解後,又漸漸合成自身體內的成分。物質分解可分為需氧分解和厭氧分解兩大類。需氧菌可把作為能源的物質,完全轉變為CO2和水,厭氧菌則是以分子內呼吸的方式獲得能量,因此物質完全分解,其結果殘留了發酵產物。
③提取:將目的酶從混合發酵液分離出來的過程。提取過程先要對發酵液進行預處理,以改變發酵液的物理性質,促使產物轉入後者易處理的相中,使懸浮液易於過濾,如對pH值和對熱的穩定性,分子量大小等。經過預處理的發酵液可利用酶由不同氨基酸組成的特性,可選用不同的析出方法進行沉澱,一般沉澱方法有鹽析法、有機溶劑法、丹寧法和吸附法。鹽析法是加入鹽如Na2SO4、NaCl等中性鹽使酶沉澱而分離。有機溶劑法是利用酶在不同的有機溶劑或與可溶於水的有機溶劑與水形成的二元混合溶劑中溶解度小的特性,將酶沉澱出來而得到分離。丹寧是多酚類物質,它可與酶蛋白分子結合,形成顆粒沉澱。吸附法是利用吸附劑對不同蛋白質吸附能力不同將酶與雜質蛋白分離,吸附劑有活性氧化鋁、活性白土等。經分離後的酶,採用不同的乾燥方法乾燥,對於受熱易分解變性的酶可採用冷凍方法乾燥,具有一定熱穩定性的酶可用噴霧乾燥或真空乾燥法來乾燥。
④精製:酶的精製是去除掉酶中的雜質,精製常用的技術有離心分離、滲析和凝膠過濾、電泳等,新近發展有親和層析,高效液相色譜(HPLC)法等。
2.細胞工程
細胞工程是進行組織培養、細胞融合、細胞核移植、細胞器移植等的一種生物技術。與農副產品深加工有關的細胞工程有組織培養與組織融合兩大類。
(1)組織培養:將活組織進行人工培養的方法叫組織培養。培養條件是無菌、適宜溫度。將活組織移植到適當培養基中進行生長繁殖,如種子的無菌萌芽、洋芋切塊無菌生長成株等。培養基由無機鹽、碳水化合物、植物生長激素組成。用此法不但可以培養出細胞本身,而且可產生各種有用的副產物,如葉綠素,類胡蘿蔔素、尼古丁,生物鹼、酶等,還可產生激素、麻醉劑、氨基酸、調味料、甜味劑、香料等。
(2)細胞融合:將同種或不同種微生物原生質體間進行體外切割、拼接和重新組合,從而改變性質、提高產品質量。例如用這一技術改造蘇氨酸、色氨酸、賴氨酸等氨基酸的生產菌,與原始菌相比。氨基酸的含量提高了幾十倍,且生產成本下降。這些氨基酸產品廣泛應用於營養食品、保鮮及飼料添加劑等生產,可替代糧食產品等。
3.基因工程
基因是具有遺傳功能的單元,一個基因是DNA片段中核苷酸鹼基特定的序列。每個DNA分子含有很多基因。將DNA重新組合的技術叫基因工程(基因克隆技術)。基因工程能夠創造新的物種,給予微生物新的機能。
由於這一工程獨特的技術及特點,所以白20世紀70年代以來,這一技術飛速發展。在1997年利用這一技術克隆出了羊以後,世界上接二連三克隆出了猴、小鼠、牛等。這一技術應用於農副產品精深加工上可使發酵法制氨基酸的產量增加,可以克隆出更多的酶基因,同時對酶進行改性,提高耐熱性、耐酸鹼性,如對a一澱粉酶的產率及活性的提高等。
農副產品的化學物理精深加工方法就是用化學物理方法將其中各物質充分分離或直接經過化學處理而變成一系列精深產品的技術。化學方法進行時一般要將農副產品用化學物理方法預處理,然後用化學方法將其分離或變性。化學物理處理過程中要經過浸漬、煎煮、粉碎、變性、分離等幾個步驟。
浸漬是將農副產品通過水溶劑或鹽水、鹼水、酸水溶液浸泡,使農副產品吸收水分,吸收其他物質而變軟及除去有害的雜質。例如大豆深加工之前的水浸漬;澱粉的深加工前鹼處理;纖維素用乙醇、吡啶、NaOH溶液等處理;玉米芯制糠醛中用水、鹽、酸按一定比例熱浸等。煎煮是使農副產品進一步水溶化,與水在受熱條件下充分溶脹,破膜,使其中部分變成水溶性或水解產物。同時蒸煮還可以將提取物與其他物質分離。煎煮可以直接將農副產品放入溶劑中加熱,分離溶液及反覆進行,也可以採用迴流提取,連續迴流提取等方法。
變性是使所得的產品更進一步改變性質,提高質量、擴大用途。如澱粉經變性後,用途可比原料大大擴展。變性的方法有物理方法和化學方法。物理方法中有超聲波法、微波法、蒸汽爆破法等。如將微波、超聲技術應用於纖維素中,可使纖維素的反應性能改變。化學方法是將農副產品提取物進行化學加工,製備出新的物質。如澱粉羧甲基化後,製備成既能用於食品,又能用於工業、農業的產品。半纖維素經羧甲基化後可製成具有一定藥學性質的藥物。
分離是使農副產品中有價值的成分與其他組分分開的方法。分離方法常用的有沉澱分離法、結晶分離法、萃取分離法、色譜分離法等。新近幾年來又出現了膜分離法、液膜分離法、泡沫分離法、超臨界流體萃取法、納米膜過濾法等方法。其中在農副產品精深加工中常用前面幾種。
物理處理方法除以上提到的機械方法如研磨、切碎等外,目前還採用比較先進的高能電子輻射、微波和超聲波及蒸汽爆破等技術。
高能電子輻射技術是用高電壓的電子加速器對所加工的物品利用產生的高能電子進行處理,改變加工物品的結構性能,從而使之更易於進行下一步的加工。例如在纖維素的加工中,用高能電子輻射技術處理後,可使纖維素降聚,結構鬆散,活性增加,如果在其上接枝,則可更易接枝上去。
微波是一種新型、節能、無溫度梯度的加熱技術,已成功應用於化學的各個分支領域。20世紀80年代,由於功率超聲設備的普及與發展,超聲波在化學化工應用研究中迅速發展。將微波與超聲波應用於中草藥中成分的提取與分離已有許多報道,中草藥中提取有效成分,可利用微波的無溫度梯度加熱。超聲波的空化、粉碎、攪拌等特殊作用,對植物藥材的細胞有破壞現象,使其有效成分易於從細胞溶入溶媒之中。該法實驗設備簡單、操作方便,與常規提取法相比,具有時間短、產率高等優點。
蒸汽爆破技術是近年來發展較快、效率高、低成本、無污染的新技術。將農副產品(主要是植、林產品)先用水膨潤並浸到水中,再在密閉的容器里受到高溫加熱,產生一定的高壓,然後讓這一壓力在規定的時間內急劇降低到大氣壓,從而使植、林產物的超分子結構破壞、分子間作用力斷裂,改變其性質,使其易於加工或功能化。
高新技術不是單項技術,而是科學、技術、工程最前沿的新技術群。高新技術的高體現在高效益、高智力、高投入、高競爭、高風險、高勢能。高新技術應用於農副產品深加工中可使農副產品資源充分利用,使資源進一步開發出精深產品及功能化的產品。例如利用超低溫技術將植物在冷凍下提取原生質的有效成分,可以避免熱浸過程中對有效成分結構的改變;將食品與香料等在超低溫下進行微粉碎;將肉品殺菌及卵、魚、咖啡等多種食品的深度開發可用超高壓技術;用超微顆粒技術有效地提純天然有機化合物等。
農副產品深度開發的產晶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也與生產緊密相連。概括起來,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可制出的產品有食品添加劑,飼料添加劑、保健食品、藥物、生物化工產品及化工品等。其中,飼料添加劑、化工品及生物化工產品絕大部分已在所學過的有關教材中涉及,在此不再介紹。本節重點述及近些年來從農副產品中開發的食品添加劑、藥物、保健食品。由於這些物質來自於天然產物的深度加工,故冠以“天然”二字。
食品添加劑是人為地在食品中添加少量的合成或天然的精細化學品,以改善食品質量、延長保存期、增加食品營養成分等。食品添加劑可分為天然製品和化學合成兩類,目前化學合成品較多。但由於化學合成添加劑在人們心目當中的形象不佳,加之市場上的不正確使用,造成了人們對化學合成食品添加劑的抵觸情緒,一些食品袋上清楚地寫著“絕對不含化學合成添加劑或合成色素”等等。所以除了要加強正確使用化學合成食品添加劑的宣傳外,而且要加大對天然食品添加劑的開發研究。
目前開發的天然食品添加劑有天然調味劑、天然色素、天然增香劑、天然防腐劑、天然保鮮劑、增稠劑等。
1.天然調味劑
調味劑是使食品呈現出一定味道以刺激味覺,增進食欲的添加劑。天然調味劑有甜味劑、鮮味劑、酸味劑等。
成。
2.天然色素
用於食品著色的添加劑稱為食用色素。合成的色素絕大多數是偶氮染料。由於合成色素著色力強,比較穩定,因而廣泛應用,取代了原來使用的天然色素。但由於合成色素對人體有害,特別是致癌,引起人們的重視,如金色膠和金紅可引起膀胱癌等。所以天然色素又引起了人們的重視,當前國內外又致力於開發研究。
天然色素是從天然物質(動、植物組織)中提取的色素。它一般無毒、尤其是野生植物色素,安全性較高,有的還有營養價值,因此天然色素重新被利用起來,需求量也逐漸增加。但必須指出,並非所有的天然色素可用作食品色素,因為有部分天然色素如藤黃為劇毒,不能食用。
天然色素與化學合成色素相比較有以下特點:
①天然色素來自植物、動物組織,故對人體的安全性高。
②很多天然色素本身含有大量人體必需的營養素,如維生素或具有維生素活性的物質(如p胡蘿b素),因此兼有營養的功效。
③有的天然色素具有一定的藥用功效,如銅葉綠素鈉能治療肝炎、胃炎、腎炎等病癥。
④大部分天然色素的耐熱、耐光、耐鹽、耐金屬、耐微生物性能較差,隨pH值的變化,穩定性也不相同。
⑤天然色素的染色性較差,不易染著均勻。從對人體安全方面考慮,使用天然色素較理想。
天然色素從化學結構上可劃分為酚類色素、卟啉類色素、胡蘿蔔素類色素、吡啶色素、醌酮色素等。
3.天然增香劑
亦稱天然香料,是一類能使食品產生香氣,從而刺激嗅覺器官,增強食欲的食品添加劑。天然增香劑主要是指將植物、動物的某些組織直接粉碎後的香料劑,或將動、植物組織進行分離得到的精細品及從精油中分離所得的香料等。
4.天然防腐劑及保鮮劑
防腐劑和保鮮劑均是防止微生物作用及化學作用使食品腐敗或失去應有風味而使用的食品添加劑。
5.天然增稠劑
天然增稠劑多數是從含多糖類的植物、海藻類、含蛋白質的動物原料制取出的食品添加劑。
品增稠劑等。
藥物是人類利用來進行預防、治療和診斷疾病的物質。藥物的來源廣泛,有發酵而來的,有化學合成的,也有從動植物提取的。
天然藥物是指人類直接或間接利用農副產品或農副產品精深加工而成的藥物。精細化工中的天然藥物主要指經過人工從動植物組織中直接提取而得到的藥物。按照藥理作用,將目前的天然藥物可分成抗菌藥物、心血管藥物、抗癌藥、鎮痛藥、激素類藥等。
1.抗菌藥
抗菌藥是指某些微生物(真菌、放射菌或細菌)所產生的,具有抑制或殺滅其他病原微生物作用的藥物。天然抗菌藥物是指來源於動植物體內的有機化合物,許多中草藥中含有這樣的化合物。如大蒜對大腸桿菌、球菌、黴菌、病毒等均有抑制、殺滅作用,其抗菌的有效成分為大蒜辣素,大蒜氨素。
2.心血管藥
這類藥物是指能夠調節人體心臟不正常的表現,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脂過高、血壓高等,使心臟正常運作的藥物。天然的此類藥物有從中草藥中提取出的各種強心苷、利血平、奎尼丁,從油脂下腳料中提取的甾醇、生育酚等。
3.天然抗癌藥
癌症又叫腫瘤,是人類致死的第二主要病因。因此研究出高效低毒的抗癌藥物是當前世界上急迫需要的。天然抗癌藥物的開發現今普遍被人們重視起來。許多具有抗癌作用的中草藥、海洋植物已逐漸被開發。
4.天然鎮痛藥物
疼痛是一種生理反應。也是常見的病癥之一。鎮痛藥能作用於疼痛感覺的中樞部位,減輕或消除疼痛。另外,還能減輕由於疼痛所產生的緊張、煩躁不安等情緒反應。
天然鎮痛藥是從動植物組織中提取的有機化合物。現今提取的這類化合物均為生物鹼。
5.天然激素類藥物
激素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和內環境穩定的活性物質。天然激素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專門控制生命體的每一個生長環節的,如卵或種子的生長,出生、成長、成熟,生命的自衛,衰老、死亡等,常稱這類叫內激素。通過外部口服或註射可以補充內激素的不足,也可通過外部口服或註射抗激素來調節內激素分泌過剩,功能亢進。二是專門用於外界進行聯絡的,如吸引異性、報警、集結、追蹤、攻擊、標記、退卻、自護、犧牲自己等。常稱這類叫外激素。天然激素很多,但用作藥物的卻為數較少。
天然激素藥大多數來自動物的組織,少數來自植物組織。如在昆蟲成長過程中為促使其蛻皮、變蛹而分泌出蛻皮素,植物為了對付害蟲也分泌蛻皮素,促使幼蟲及早蛻皮死亡。嬰兒一般在凌晨四時自然出生率較高,原因是婦女腦下垂體分泌的催產素夜間多於白天;兒童主要在夜間生長,主要是夜間兒童血液中的生長激素含量高於白天。
人們每天需要食品,從而維持生命活動需要的營養。隨著人們文化素養的提高,對營養在生命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認識的加深,不但對營養素的獲取方式提出了要求,而且對營養素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人體正確地獲取食物就是膳食。膳食的營養物質很多,歸納起來有六個方面,叫六大營養素: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物、食物纖維。這些營養素在人體內的主要作用是供給人體各種活動所需的能量;提供人體生長髮育和修補體內各組織所需要的原料;調節生理功能等。這些營養素人體本身不能合成和製造,必須從食物中攝取。但是攝取的營養素要合理,做到營養平衡。若營養不足或某要素缺乏,則會導致營養不良與缺乏症,但如果過剩也會導致“富裕病”。任何一種天然物質都不會提供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素。保健食品就可以起到調整膳食營養素的平衡,從而達到防病保健的目的。
對保健食品的分類,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劃分標準。但有共同一點就是天然食品,不含農藥的天然農產品及有機食品均劃為保健食品。有機食品是根據有機農業技術進行生產、加工,並經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的農副產品,它不使用化肥、農藥,提倡使用有機肥和病蟲害的生物防治,是一種真正的純天然、高品質的保健食品。西方發達國家都在致力於有機食品的開發,市場需求量較大。我國的有機食品發展及規模較小,有機食品多來自生態環境優越、土壤肥力依靠自然維持、病蟲害依天敵的偏遠山區。我國保健食品消費以自然形成的產品、中草藥原料為基本成分的精細加工產品和以天然植物原料為基本成分的精細加工品為主。開發的這類保健食品有以滋補為主要功能的,如蜂王漿製品;有以調理為主要功能的,如太陽口服液、生命口服液等;有滋補調理相結合的,如中華烏雞精,有機鍺、天然精等。這些所用的原料多為中國醫書中早已記載的名貴中藥、動物等。由於原料價格昂貴,加之有些產品有效成分較少,主要為糖水,甚至加上了激素,故造成了消費者的抵觸及購買力難以承受的情況。在近幾年,從農產品及天然植物廢料中開發了膳食纖維,作為廉價的保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