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貨幣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信用貨幣(Credit Currency)
目錄 |
信用貨幣是由國家法律規定的,強制流通不以貴金屬為基礎的獨立發揮貨幣職能的貨幣。目前世界各國發行的貨幣,基本都屬於信用貨幣。
世界各國發行的貨幣,基本都屬於信用貨幣。信用貨幣是由銀行提供的信用流通工具。其本身價值遠遠低於其貨幣價值,而且與代用貨幣不同,它與貴金屬完全脫鉤,不再直接代表其他貴金屬。它是貨幣形式進一步發展的產物,是金屬貨幣制度崩潰的直接結果。在20世紀30年代,發生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引起經濟的恐慌和金融混亂,迫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脫離金本位和銀本位,國家所發行的紙幣不能再兌換金屬貨幣,因此,信用貨幣便應運而生。當今世界各國幾乎都採用這一貨幣形態。
信用貨幣由一國政府或金融管理當局發行,其發行量要求控制在經濟發展的需要之內,從理論上說,信用貨幣作為一般的交換媒介須有兩個條件:
- 貨幣發行的立法保障;
- 人們對此貨幣報有信心。
信用貨幣產生於金屬貨幣流通時期。早期的商業票據、紙幣、銀行券都是信用貨幣。信用貨幣最初可以兌現為金屬貨幣,逐漸過渡到部分兌現和不能兌現。信用貨幣在發展過程中,由於政府濫發而多次發生通貨膨脹,在破壞兌現性的同時也促進了信用貨幣制度的發展與完善。到了20世紀30年代,世界各國紛紛放棄金屬貨幣制度,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遂獨占了貨幣歷史舞臺。
在現代經濟中,信用貨幣包括以下幾種主要形態:
1、輔幣
輔幣多用賤金屬製造,一般由政府獨占發行,由專門的鑄幣廠鑄造。其主要功能是充當小額或零星交易中的媒介手段。
2、現金或紙幣
現金或紙幣多數由一國中央銀行發行,其主要功能是承擔人們日常生活用品的購買手段。
3、銀行存款
存款是存款人對銀行的債權,對銀行來說,這種貨幣又是債務貨幣。存款除在銀行賬戶的轉移支付外,還要藉助於支票等支付。目前在全社會的經濟交易中,用銀行存款作支付手段的比重占絕大部分。隨著信用的發展,一些小額交易,如顧客對零售商的支付、職工的工資等,也廣泛使用這種類型的貨幣。
4、電子貨幣
由於科技飛速發展和電子計算技術的運用,貨幣的交易和支付方式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電子貨幣通常是利用電腦或貯值卡來進行金融交易和支付活動,例如各種各樣的信用卡、貯值卡、電子錢包等。與此同時還可藉助於上網的電腦、自動櫃員機或用電話操作來對貨幣存儲額進行補充。這種貨幣運用非常方便,還在不斷完善和進一步發展。
5、支票
利用支票作為支付手段,可以減少貨幣流通量,節約流通費用。但在經濟危機階段,由於生產萎縮,企業倒閉,銀行破產,支票往往不能兌現,這勢必影響生產和流通的正常進行。所以,信用貨幣一方面有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信用貨幣流通範圍的過度擴展,使得貨幣作為支付手段所包孕的危機的可能性也增大了。
信用貨幣制度是指國家法律規定由中央銀行發行的不兌現信用貨幣為一國惟一合法通貨的貨幣制度。
信用貨幣制度的特點
(一)信用貨幣的流通量具有彈性需求
(二)信用貨幣幣值的穩定性不易保持
(三)信用貨幣具有流通慣性
信用貨幣制度的內容
(一)流通的是信用貨幣
(二)通過信用程式發行和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