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範疇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經濟範疇(Economic Category)
目錄 |
經濟範疇就是對經濟本質的概括和反映。即人們對經濟關係的理性認識所形成的概念。有各個社會都通用的共有經濟範疇如“生產力”、“經濟規律”和只適用於幾個或一個社會特有經濟範疇如“價值”、 “剩餘價值”。
經濟範疇在實踐中的拓展[1]
經濟範疇是經濟理論的重要構成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必然要引入和解釋其中所涉及到的一系列經濟範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經濟範疇,就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中不斷得到拓展的。
首先,新的經濟範疇引入和發展確立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改革與發展實踐活動中。在我國農村經濟、城市經濟和國有企業等領域的改革和改革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新的經濟範疇,比如“包產到戶”、“包乾到戶”、“大包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農民工”、“雙軌制”、“放權讓利”、“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等等。這些被新引入的經濟範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所特有,是改革開放後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與改革實踐活動的創造,是基於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與改革發展的要求而提出的。其次,經濟範疇內涵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與改革實踐中不斷拓展。
比如,所有制這一經濟範疇,傳統觀念把所有制等同於所有制的實現形式,隨著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與改革發展實踐的推進,逐步確立了所有制不能等同於所有制的實現形式論點,提出同一所有制可以有多樣化實現形式,這有助於加快推進我國公有制經濟改革。“經濟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重要經濟範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改革發展實踐中,經濟發展的內涵被逐步拓展。黨的十三大首次提出經濟發展要從粗放經營為主逐步轉上集約經營為主的軌道;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社會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的全面發展”等重要理念;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科學發展觀;黨的十七大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發展”的內涵有了新的重大突破。
經濟規律是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現象間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繫;經濟範疇則是反映經濟現象中最一般、最本質的聯繫的概念。
經濟規律必須通過經濟範疇來表述和體現。經濟範疇是人們在通過社會實踐所取得的有關社會經濟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抽象的思維,從現象深入本質,從個別上升到一般的理性認識過程中形成的,它“只不過是生產的社會關係的理論表現,極其抽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捲第108頁)
根據經濟範疇所反映的生產關係的內容來看,一般可分為三類:
(1)人類一切社會共有的最一般的經濟範,如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生產力、生產關係等。
(3)只存在於某一個社會的特殊經濟範疇,如資本、剩餘價值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範疇,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範疇。由於經濟範疇是在一定生產關係的基礎上產生的,因而“也同它們所表現的關係一樣,不是永恆的。它們是歷史的暫時的產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捲第109頁)
人類一切社會共有的最一般的經濟範疇,在不同的社會形態和經濟條件下,會具有不同的性質和內含。人類幾個社會共有的經濟範疇和某一個社會特有的經濟範疇更具有歷史的暫時的性質,當生產關係發生變化時,舊的經濟範疇就必然要讓位於新的經濟範疇,或者雖然存在舊的經濟範疇的形式,但已賦予性質不同的新的內容。
經濟範疇在建立政治經濟學體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正是在使用了價值、貨幣、剩餘價值、利潤、平均利潤、地租等一系列經濟範疇的基礎上,才建立起來的。沒有經濟範疇,就不會有政治經濟學這門科學。經濟範疇按一定的歷史的和邏輯的方法的排列次序,構成經濟範疇體系。馬克思在建立揭示資本主義經濟運動規律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中,建立了由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細胞的商品開始到價值範疇,由價值到剩餘價值範疇,由剩餘價值到利潤,再由利潤到平均利潤,從而到生產價格範疇等的科學的、完整的經濟範疇體系。
經濟範疇也是幫助人們認識經濟關係和經濟規律的不可缺少的工具。人們利用經濟範疇,就可以加深對經濟關係和經濟規律的認識,並用以進一步繼續探索和研究經濟關係發展運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考察和開拓那些未被認識的新的經濟領域或未被完全認識的經濟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