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經濟轉型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經濟轉型(Economic Transition)

目錄

經濟轉型的概念

  經濟轉型(Economic Transition)或經濟轉軌(Economic transformation)是指一種經濟運行狀態轉向另一種經濟運行狀態。這種轉變有四個關鍵要素:轉型目標模式、轉型初始條件、轉型過程方式和轉型終極條件。其中,轉型目標模式以及所謂漸進和激進兩種轉型方式的比較已是人們熟悉的命題,而對轉型的條件研究卻有所忽略。實際上,初始條件轉變為終極條件非常重要,不同的經濟運行條件必然會導致不同的運行路徑依賴,產生不同的結果,也對目標模式產生。在探討經濟轉型之前,應分析“轉型”一詞的詞義。“轉型”作為一個基本概念,最初應用在數學、醫學和語言學領域,後來才延伸到社會學和經濟學領域。布哈林在研究市場經濟計劃經濟的轉型過程中,曾首先使用了“經濟轉型”的概念。

  在研究文獻中,對經濟轉型的表述及研究的側重點均有不同,中文文獻往往以“改革、轉型、漸進和轉化”來描述。

  就經濟轉型的概念而言,經濟轉型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結構和經濟制度在一定時期內發生的根本變化。具體地講,經濟轉型是經濟體制的更新,是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經濟結構的提升,是支柱產業的替換,是國民經濟體制和結構發生的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經濟轉型不是社會主義社會特有的現象,任何一個國家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都會面臨經濟轉型的問題。即使是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經濟非常發達的西方國家,其經濟體制和經濟結構也並非盡善盡美,也存在著現存經濟制度向更合理、更完善經濟制度轉型的過程,也存在著從某種經濟結構向另一種經濟結構過渡的過程。

經濟轉型的分類

  經濟轉型有多種分類方法,常見的有以下兩種劃分方法:

  1、按轉型的狀態劃分:分為體制轉型和結構轉型。

  體制轉型。指從高度集中的計劃再分配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體制轉型的目的是在一段時間內完成制度創新

  結構轉型。是指從農業的、鄉村的、封閉的傳統社會向工業的、城鎮的、開放的現代社會轉型。結構轉型的目的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從而在轉型過程中改變一個國家和地區在世界和區域經濟體系中的地位。經濟結構包括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市場結構、供求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區域佈局結構等等。因此,結構轉型又包括產業結構調整、技術結構調整、產品結構調整和區域佈局結構調整等。

  另外,有的學者把經濟轉型的狀態分為四類:經濟體制轉型、發展戰略轉型、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經濟結構轉型等。我們認為,無論怎麼劃分,經濟轉型都不外乎體制轉型和結構轉型兩種類型。

  2、按轉型的速度劃分:分為激進式轉型和漸進式轉型。

  激進式轉型。指實施激進而全面的改革計劃,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進行儘可能多的改革。大多數學者把俄羅斯和東歐“休克療法”的經濟改革稱為激進式轉型。激進式轉型註重的是改革的終極目標。

  漸進式轉型。指通過部分的和分階段的改革,在儘可能不引起社會震蕩的前提下循序漸進地實現改革的目標。多數學者把中國“摸著石頭過河”的經濟改革稱為漸進式轉型。漸進式轉型註重的是改革過程。

經濟轉型的特點

  階段性和長期性的統一。在談到經濟轉型時,我們往往把某個時期經濟在體制和結構的變化稱為經濟轉型。因此在制定轉型計劃時往往會以時間多長、經濟發生什麼樣的變化來衡量是否完成經濟轉型。其實,這隻是階段性的經濟轉型。但是從長期經濟發展實踐來看,經濟本身時時刻刻都在追逐著質和量的提高,這種質和量的緩慢變化本身就是經濟轉型。習慣上我們把某個時期經濟發生的較大變化稱之為經濟轉型,即段性經濟轉型。

  漸進性和激進性的交叉。經濟轉型往往表現為時而激進,時而漸進,在某些領域激進,在別的領域漸進。結構轉型和體制轉型的同步。經濟體制的變化必然帶來經濟結構的調整,而經濟結構的調整也需要經濟體制的創新。

  政府行為和企業行為的互動。在經濟轉型中,政府和企業是推進經濟轉型的兩種不同的力量。企業是推進經濟轉型的基本動力,而實現經濟轉型又離不開政府作用的發揮。兩者一個是內因,一個是變化的條件。只有兩種力量結合,雙方互動,才能更加有效地實現經濟轉型。

  區域性和國際化的結合。經濟轉型通常是區域性經濟發展措施,而區域性的經濟發展又不得不考慮國際經濟發展潮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經濟轉型必須緊跟當前科技發展步伐,把握世界經濟發展動向。

經濟轉型原因

  1978年前,中國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其經濟狀況處於相當困窘的局面,這裡有歷史的原因。但更突出地暴露出體制自身的弊端。當時,世界發達國家收入的平均水平是8100美元,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是1160美元,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是520美元;按當時的匯價計算,中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有230美元,而農民的人均收入只有191.33元,摺合成美元還不足62美元(還有一種說法是人均總收入152元,人均純收入134元)。中國貧困人口及低收入人口約占總人口的一半。與國際發展差距的急劇擴大和國內吃不飽飯、餓肚子的嚴酷經濟現實,決定了中國經濟改革一個最為根本的主題即尋求經濟增長、實現經濟發展。這個主題被鄧小平同志提高到社會制度的層面,精辟地概括成“貧窮不等於社會主義”;表現在改革開放的政策高度,被中共中央的決議界定為: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的基本國策;從中國經濟轉型的過程來看,這個主題基本貫穿了轉型和改革的整個過程。在某種意義上講,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從一開始就是服務於這個主題;而最終衡量轉型成敗的標誌仍然是這個主題。

  鄧小平同志關於中國經濟改革的三個衡量標準,最核心的問題仍然是經濟增長。雖然尋求經濟增長是轉型國家改革的共同出發點,但把經濟增長作為衡量改革成敗的標準,而不是把建立市場經濟制度作為衡量改革成敗的標準,是中國和其他國家轉型道路的根本差別。也許,正是這種完全務實的態度,才避免了出現類似蘇聯、東歐轉型國家市場經濟理性建構主義的風險。中國的經濟轉型始自農村,中國農民包產到戶、分田單干的首創精神,完全是經濟困頓、吃不飽肚子的現實所逼。這似乎帶有典型的局部改革的特征;但事實上,中國的改革一開始就帶有全面改革的戰略意圖。只不過這種全面改革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而完全是從解決社會實際問題出發的角度,摸著石頭過河。從案例的角度認識中國經濟轉型道路,最為直觀的辦法是對中國的改革過程按發展階段進行實證考察。

經濟轉型主要難題

  中國經濟轉型

  目前,中國進入了經濟轉型的新階段,社會制度的創新和社會秩序的確立成為中國經濟轉型的主要難題。在市場經濟體制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基本確立。市場化利益主體和市場化行為日趨成熟,市場體制自身的局限和弊端例如:市場失靈,市場缺失,市場抑制,以及市場化主體行為的不理性都開始出現。因此,加速制度變遷制度創新步伐,利用明確而又穩定的制度安排促進利益主體資源配置及效率的發揮,利用政府巨集觀調控的力量消除新體制導致的經濟不穩定性都成為下一階段改革的重要內容。

  在農村經濟上,農業增長和農民增收的問題、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問題、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改善的問題,成為21世紀突出的中國問題。“三農問題”的根本就是在市場經濟競爭中弱勢產業和落後經濟難以實現突破性的發展,尤其面對國際國內市場的競爭挑戰,會越來越處於不利的發展局面。市場經濟以放為主的轉型實踐證明,中國未來的農業前途還在於通過工業反哺農業,走組織化的現代生產道路。在國有企業和所有制結構的調整方面,中國正在面臨核心競爭力自主創新能力和公有制主體地位的艱難抉擇。市場經濟體制與中國政治框架的不協調,伴隨市場運行機制的不斷發展,矛盾日益突出,經濟和政治的協調以及社會主義制度的創新,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係使中國的學者能夠思考比西方轉型學者更多的問題。這個階段的難題,也成為轉型深化期中國經濟轉型模式研究的主題。

  經濟轉型環境的新變化

  從國內看,經濟轉型環境有兩個值得重視的變化。一是經濟發展的要素條件正在或將要發生新的變化,主要是指成本上升和要素組合變動。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勞動力、土地、礦產資源等這樣一些經濟增長的基礎要素成本都在上升,傳統行業及其增長方式的利潤空間已經逐漸變小。人口老齡化日趨明顯,加上儲蓄率在逐步下降,過去長期支撐經濟增長的高投資模式將難以為繼。二是經濟增長面臨的國內輿論環境在發生變化,信息傳播和社會評估十分活躍。互聯網微博博客新媒體,把經濟轉型不到位的許多信息都第一時間公佈出來。此外,學術界和社會團體組織的與經濟轉型有關的各類評估也相當活躍。還有一些社會調研機構都在不斷地發佈與經濟轉型有關的評估結果。儘管這些結果不能決定各地幹部的升遷,但是它能形成一種輿論環境,逼著政府進行反思,進而推動政府加快轉變職能。

  從國際環境看,也有兩個重要的變化:一是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衝擊和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主動承諾。對這一輪國際金融危機的原因、影響和教訓,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反思,如,政府與市場的關係,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關係等等。也就是說,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我們要清醒地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我國的經濟轉型步伐必須要加快,政府相關的職能必然也要加快轉型。我國提出到2020年單位GDP的碳排放比2005年要下降40%至45%,這是我們主動承諾的減排義務。然而這個承諾對我國經濟轉型又是一個壓力,例如“十二五”時期單位GDP的碳排放就要下降17%,這個約束性指標與我國的減排承諾是有內在聯繫的。在實施中還有一些具體問題需要研究,減排的約束性指標分配到各個省應當是多少,如何區別不同省情,怎樣才能完成?這確實會對政府轉型帶來新的考驗。二是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調整,市場重心可能發生轉移。我國現在面臨的外部經濟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傳統的出口工業面臨激烈競爭,原有的市場份額有可能會重組。我國面臨著全球經濟格局所發生的深刻調整和市場重心的轉移,逼迫我們加快轉變粗放的出口增長方式,進而要求政府加快轉變涉外經濟管理職能。在這種背景下,需要進一步反思對政府、市場、社會三者關係的認識。曾經比較流行的觀點主張建立“小政府、大市場、大社會”,現在看可能是不夠準確的。比如公共服務,當前,社會大眾對公共服務的需求遠遠超過過去任何時候,在這個時候強調公共服務領域實行“小政府”是否合適?如果依靠“大市場”,在公共服務的提供方面,市場是可以起作用的;但市場再大也代替不了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最終平衡公共利益、實現社會正義,不可能靠市場。再說“大社會”,社會領域的許多事情無疑需要發達的社會組織、基層群眾自治、民主參與來處理,政府無疑也需要依托它們,創新社會治理模式,但是分散的社會再大也替代不了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所以,要依托活躍的市場和廣泛的社會參與,建設有限的政府、有效的政府和有責的政府。

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經濟轉型

  1、轉型的四個階段

  在某種程度上,全國新一輪經濟轉型浪潮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轉型的延續和發展。因此,要研究當前中國的經濟轉型,必須先研究改革開放後的經濟轉型。改革開放後,中國從計劃經濟邁向了市場經濟,階段性過渡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轉型的主要特征。有專家認為,中國的經濟轉型一開始並不是朝著市場經濟發展,通常採用“先試驗後推廣”和“不斷調整目標”等做法。總體上講經濟轉型是漸進的,但在某個階段也有激進的性質。

  中國從計劃

  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過程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即經濟的自由化、市場化、民營化和國際化。其一,在經濟自由化的過程中,中國經歷了一個從農村到城市的漸進式改革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核心的農村改革,使農民獲得了土地使用權,以放開國有企業自主經營權為核心的改革,使國有企業初步擺脫了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同時也使非國有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其二,經濟市場化的改革將國營企業推向了市場,與其他所有制企業展開競爭。其三,經濟民營化改革強調了產權的重要性,允許了經濟更大程度上的經濟自由,各種所有制的競爭,使非國有經濟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力量;其四,經濟國際化的改革,使中國經濟在加速工業化、城市化和市場化的同時能夠面對世界新經濟的挑戰,逐步向國際經濟一體化過渡,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世界經濟一體化中來。

  2、當前全國經濟轉型概況

  加入WTO後,中國經濟正飛速地邁向國際化。在國際化競爭和較量的進程中,中國經濟將出現一種新觀念、新技術和新體制相結合的經濟轉型模式。這種經濟轉型模式不僅是中國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而且還將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當前,全國許多地區提出了經濟轉型的構想,並且許多地區還制訂了經濟轉型規劃。其它地區雖然沒有提出經濟轉型的問題,但是實質上也在做著經濟轉型的工作。整體上看,全國經濟轉型可分為北方的經濟轉型和南方的經濟轉型,並且南北雙方的經濟轉型有著明顯區別。北方的經濟轉型以東北三省為代表,南方的經濟轉型以粵、浙、閩等省為代表。北方是我國的能源基地,改革開放近二十多年來的能源開采利用,許多地區能源開采業進入了萎縮期,由於資源的逐漸枯竭,導致了一些社會矛盾的出現。東北以阜新市、遼源市、伊春市、大慶市為代表的四個國務院資源型經濟轉型試點城市,轉型的主要任務是減少能源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另外,北方是我國重型製造業基地,但是製造業整體水平落後。面對國際經濟一體化的態勢,北方工業需要有新的提升。因此,北方經濟轉型的核心是發展替代產業接續產業,其次是產業技術升級和經濟制度創新。也就是說北方經濟轉型是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技術進步為輔的經濟轉型。南方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是中國經濟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核心地帶”,儘管如此,南方經濟與世界發達經濟還存在著生產技術、管理上的差距。因此,南方經濟轉型的核心是推進產業技術進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質上是與世界經濟接軌,參與世界競爭。

  3、當前中國經濟轉型的實質

  縱觀當前全國的經濟轉型,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都把科技放在了突出位置。因此,中國當前經濟轉型的實質就是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經濟發展中的高科技含量。

  4、當前全國經濟轉型的重點、任務和方向

  目前全國許多地區的傳統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受到國家產業政策、資源和環境的制約,不能更好地參與到國際競爭中來。因此,全國經濟轉型的重點是用現代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使之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

  轉型的主要任務是開發和應用先進技術、工藝和裝備,在提高產品質量、擴大出口和控制污染等方面取得明顯進展。

  轉型的方向是發展高科技,用科技化帶動產業化。當前的世界經濟是高科技主導下全球一體化經濟,高科技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因此,大力發展高科技企業,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產品,提高高科技產品的市場份額和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使高科技產業化是經濟轉型的必然方向。

 5、加入WTO後我國的產業發展態勢與經濟轉型

  加入了WTO後,中國的一些優勢行業如紡織、服裝、鞋類、玩具、機電等由於不再受到最惠國、反傾銷之類的威脅,因而得到迅猛發展。這些優勢行業在迅速占領世界市場的同時,也在發展壯大中占領了世界生產技術的制高點。以服裝為例,2005年中國服裝在歐盟、美國等國家和地區設限的情況下,許多產品的外貿出口量和2004年相比仍實現了翻番。中國服裝業在向世界市場的邁進中,生產技術和組織管理水平得到了鍛煉和提升,達到和超越了世界一流水平,令歐盟和美國的服裝生產界感到震驚。因此,在部分地區的經濟轉型中,有的地區(如阜新市新邱區)把服裝行業作為了產業的發展方向,並且完成了一定數量的外貿出口。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在未來的全國經濟轉型中,我國的優勢行業將是一些地區的最佳選擇。

  (五)當今世界經濟轉型的潮流

  當今世界經濟的兩個主要特征就是經濟全球化和經濟信息化的突起,經濟全球化是對全球資源和市場追逐的結果,經濟信息化則是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使然,在這場競爭中世界經濟將轉向以商務電子化為代表的新經濟。新經濟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的帶動下,將發展成為以生命科學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空間技術、海洋技術、環境技術和管理技術等七大高科技產業為支撐的龍頭經濟。有的學者甚至把這種新經濟稱為第三次產業革命。

  (六)經濟轉型與傳統經濟發展

  世界經濟轉型的歷史是一部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的歷史,又是一部新興產業崛起的歷史。世界各地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儘管有許多新興產業的崛起和發展,但是除了一些資源型產業因資源枯竭而退出歷史舞臺外,傳統產業並不會因經濟轉型而成為終結者,相反傳統產業會在經濟轉型中得到更大程度地改造和提升。新興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由於缺乏強有力的技術、市場和管理支撐,會遇到許多問題。只有在經過漫長而痛苦的孕育發展期後新興產業才可能成為某個區域的支柱產業。因而,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融合,才是經濟轉型的最快和最佳選擇。在經濟轉型中,讓高新技術和商務電子技術與傳統產業相結合,來帶動人才流、技術流、資金流的流動,從而推進市場資源進行整合,最終促成傳統產業升級換代是推進經濟轉型的有效方法。

經濟轉型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係

  經濟轉型與可持續發展是經濟領域內的兩個不同概念。兩者是緊密聯繫的,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轉型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是內在需求,是必要條件,可持續發展是經濟轉型的目標。

  回顧世界經濟發展歷程,世界經濟時時刻刻都處在轉型之中。生產力發展的進步性決定了經濟發展必須不斷剋服自身發展遇到的矛盾和問題,這個自身不斷修正剋服矛盾的過程便是經濟轉型。也正是由於經濟轉型,經濟才會在曲折中發生前進,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經濟轉型作用於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政府發生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雖然社會基層是推進經濟轉型的中堅力量,但是離不開政府作用的發揮。政府在經濟轉型中發揮著調整生產關係、合理分配生產資源、引領科技進步的作用。政府作用發揮的優劣,決定了經濟轉型能否順利進行,經濟轉型進展的快慢,決定了經濟能否順利實現可持續發展。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8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4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經濟轉型"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14.40.125.* 在 2012年12月3日 19:56 發表

中國的經濟轉型成為全球的高觀註,我想這並不是咱們中國政府的功勞,這是外資及台商的幫忙。這一切都要歸就與這些幸苦的中國勞力!大家好我是上海人!:)

回複評論
李莉 (討論 | 貢獻) 在 2014年4月3日 08:59 發表

謝謝提供寶貴的知識!請問如何能收藏詞條呢?比如,加入我的收藏列表,以方便下次查看~

回複評論
123.139.31.* 在 2017年9月8日 19:42 發表

能不能說得通俗點啊 完全看不懂

回複評論
1.169.89.* 在 2020年11月10日 22:27 發表

123.139.31.* 在 2017年9月8日 19:42 發表

能不能說得通俗點啊 完全看不懂

是嗎?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