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43个条目

工業反哺農業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工業反哺農業

  工業反哺農業是指用工商企業創造的利潤、提供的稅收來支持農業和農村的發展。

工業反哺農業的必要性

  1.工業反哺農業是社會平穩發展的必然要求。

  許多國家的經驗表明,當一個國家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速,國民經濟發展到工業對農業反哺期時,如果適時調整發展戰略,反哺農業、扶持農業,整個國民經濟就會協調健康發展,順利實現工業化、現代化。反之,就會出現農業萎縮、貧富差距懸殊、城鄉和地區差距擴大,社會矛盾加劇,甚至出現社會動蕩。

  2.工業反哺農業,是發展農業生產、保障糧食安全的需要。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隨著我國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對農產品需求必然不斷增長。而受耕地減少、生態環境惡化等的嚴重製約,農產品增產難度越來越大。為確保糧食安全,就需對農業實行強力反哺,不斷增強農業的生產能力

  3.工業反哺農業,是實現社會公平,加強國家政權建設的要求。

  只有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保證廣大農民安居樂業,農村社會穩定才有堅實的基礎,國家長治久安也才有可靠的保障。

  此外,現實已具備工業反哺農業的條件。

  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工業有能力支持農業。從發達國家經驗看,人均GDP達700-1500美元以後就進入了工業化中期階段。2000-2005年,我國GDP由89404億元增長到182321億元,增長1.04倍;人均GDP由880美元增長到1703美元,增長1.94倍。近幾年,財政收入增加幅度每年在20%左右,2005年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到了整個GDP的87.5%,表明我國現代工業體系已初步建成,先進工業裝備農業的能力已初步形成,第二、三產業勞動力就業人員占社會就業人數比重已超過50%,城鎮化水平已達40%。因此,國家有條件通過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

工業反哺農業的意義

  (1)工業反哺農業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必須通過工業反哺農業政策,讓更多的資金迴流農業,支持農業發展和農民收入增長,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有效需求

  (2)工業反哺農業是統籌發展,全而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按照近些年的發展情況,如果不採取及時、有力、有效的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小康社會的口標就很難實現。

  (3)工業反哺農業是發展農業生產、保障糧食安全的要求。為確保十幾億人口的長期性糧食安全,提高國內資源利用效率,必須實行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採取各種有效的措施,不斷增強國內農業生產能力。

  (4)工業反哺農業是提高我國農產品競爭力的要求。為了剋服我國農業經營規模超小型的不利因素,應對國際市場的挑戰,就必須實行工業反哺農業,不斷加強政府對農業的支持和公益性服務,全而提高農產品競爭力。

  (5)工業反哺農業是建立和諧社會的要求。實行工業反哺農業,既是減緩乃至扭轉城鄉差距擴大趨勢的要求,也是按貢獻取酬和提高社會公平的要求,最終是穩定社會的要求。

我國工業反哺農業的原則

  無論是在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制定還是在具體落實中,都必須考慮經濟社會全局的和長遠的發展,遵循相應的一些原則,主要包括:

  1.統籌協調原則。

  工業反哺農業必須放到統籌工農發展、城鄉發展的全局中予以考慮,不能再指望放慢農業甚至是犧牲農業來發展工業和城市,也不能因為對農業的反哺而延緩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發展經濟學理論已經闡明瞭,農業與工業,農村與城市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的發展受阻,都不利於另一方。因此,工業反哺農業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必須統籌協調工農業發展、城鄉發展的關係,不能再走以犧牲一方為代價來謀求另一方的發展的老路了,否則,既不合理,也不可持續。

  2.互利雙贏原則。

  如果說統籌協調原則是要求工農發展、城鄉發展做到“兩不相害”、並行不悖,那麼,互利雙贏原則就是要求工與農、城與鄉做到“兩相促進”、共用繁榮,顯然這一原則比前者有了更高的要求。要實現在工業反哺農業過程中的互利雙贏,關鍵在於找到雙方利益的交匯點,即找到對雙方發展都能夠產生促進作用的契合點。例如,加強教育培訓,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不僅有利於農業勞動生產力的提高,也有利於城市工業獲得充足的、掌握生產技能的熟練工人;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有利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也能夠拉動內需,為城市工業帶來廣闊的農村市場;鼓勵並適度補貼農民購買適用的現代農業機械和農用工具,不僅能夠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而且能夠促進工業的發展。

  3.效率、公平原則。

  效率公平兼顧是我國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則。工業反哺農業,作為國家在巨集觀上調整經濟社會發展結構戰略舉措,總體上體現的是公平原則。但是在具體的政策選擇和實施中,必須堅持效率公平兼顧的原則。首先,在政策選擇上著力抓住能帶來最好的經濟效應的因素,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反哺不是“輸血”式的扶貧,更不是“逼富濟貧”,而是要提高農業的生產力和競爭力。其次,重視經濟發展帶動效應輻射效應示範效應,促進農村更多的領域、更多的人發展富裕起來。鄧小平關於先富帶後富的精辟論斷,在工業反哺農業的過程中更應該遵循。

  4.循序漸進原則

  本文前面已經介紹了工業反哺農業政策的階段性和時序性,它們決定了工業反哺農業必須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依據農村經濟發展次序,確立不同發展階段的政策重點,並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情況,逐漸加大反哺力度。儘管學術界存在對目前反哺的具體政策有不同看法,但是反哺的力度從弱到強、反哺的重點先從產業能力支持再到收入支持,卻是一個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

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取向

  目前中國所面臨的國內發展條件以及國際環境,決定了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取向是“造血”型反哺、重點型反哺、適度型反哺。

  1.“造血”型反哺。

  經營規模小、生產條件差、技術含量低、人力資本積累少、市場化程度低,是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不改變這些不利因素,我國就無法實現農業現代化,反而只能使農村地區處於“貧困惡性迴圈”中無法白拔。工業反哺農業並非是在不改變現有條件下對農業、農村、農民進行“輸血”,更不是要保護落後,而是要為農業、農村引入現代生產要素,提高農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白生能力。工業反哺農業,立足點是“哺”而不是“補”。舒爾茨的理論已經證明,傳統農業不能成為經濟發展的源泉,關鍵在於必須引入現代生產要素改造傳統農業。我國實施工業反哺農業,出發點不是要保護落後,而是要改變落後的狀況。這就要求,反哺政策必須避免陷入一些輿論樂於宣揚卻又不盡實際的依賴財政支農補貼的簡單思維之中,應該把技術引進、市場培育、生態改善、教育培訓、勞動力轉移等內容作為反哺的根本之道,培養農業、農村白我發展的能力。

  2.重點型反哺。

  工業反哺農業涉及到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方方面面,實際中對於政府政策的需求很多,但是國家經濟實力和政府財政能力還相當有限,能夠為農業、農村提供的支持還不多。要解決這個矛盾,就必須抓住反哺的重點,避免“撒胡椒面”、“廣種薄收”。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當前反哺的重點應當包括:一,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糧食增產增收,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二,採取有效措施促進農民增收,防止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三,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四,普及農業基礎教育,加強農民職業培訓,提高農民素質;五,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步伐,保護農民工合法權益

  3.適度型反哺。

  我國剛剛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正處於從農業哺育工業向工業反哺農業轉變的時期。工業化和城鎮化程度都不高、農村人口還超過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國民經濟實力尚不夠強大,這些是實行適度反哺的基本原因。另外,對農業進行高度反哺,是有危害性的。它不僅會帶來沉重的財政負擔,還可能造成農產品過剩,導致“賣難”的問題,反而又影響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所以,與發達國家兒十年積累起來的高水平反哺相比,我國在工業反哺農業起步之時,只能選擇適度反哺,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再逐步加大力度。

工業反哺農業的實現機制

  1.市場機制

  反哺的市場機制是指如何通過市場中的企業投資行為資金技術現代營銷管理方法等生產要素,引入到農業和農村。一般說來,工業和城市是現代生產要素密集的領域和地區,而農業和農村是現代生產要素相對稀缺的領域和地區,在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中,各種生產要素能夠白髮地從密集的領域和地區流向稀缺的領域和地區,從而實現市場的一般均衡。然而,現實中的市場存在種種不足,尤其在中國這樣一個尚沒有完成向現代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發展中國家,市場機制還存在諸多的缺陷,它們阻礙著要素的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其結果表現為在農業和農村的投資具有高風險、低回報的特征,影響了市場作為工業反哺農業過程中資源流動主通道的作用的發揮。因此,加快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尤其是農村地區的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成為了實施工業反哺農業政策的重要的基礎性任務。其具體的途徑包括健全和完善農村市場體系、依法保護農民財產所有權和經營白主權、探索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的有效方式、改善農村投資環境等,從而提高農村地區的投資回報率,吸引生產要素的流入。

  2.政府政策投入機制。

  反哺的政府政策投入機制主要是指如何通過各級政府政策來調配政府掌握的各種資源來促進農業、農村的發展,提高農民收入,從而實現農業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政府資源包括財政資源、技術資源信息資源、能力資源等。在理想的民主政治框架內,居民或利益群體可以有效地通過選票表達白身的利益訴求,從而使政府資源分配有利於白身需求。在我國這樣一個更為註重中央集權的大國之中,政府政策投入的分配結果在現實中就更加依賴於政府官員(政策的制定者與執行者)追求的效用函數。具體來說,各級政府對於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投入,取決於“三農”發展在政府官員政績考核中的權重。在中央政府已經明確了實施工業反哺農業政策、統籌工農業發展和城鄉發展的背景下,要促進各級地方政府配套落實反哺政策,就必須轉變政府官員的發展觀和政績觀,增加“三農”發展在其政績考核和晉升中的份量,以糾正政府資源向工業和城市的過分傾斜,確保農業和農村地區發展得到足夠的政府資源的投入。政府在反哺中的主體作用主要通過減免稅收、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完善體制和提供政策條件等途徑來實現,其具體的方式則多種多樣,如收入補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研發與推廣、農村基礎教育普及、農民職業技術培訓、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等等。

  3.社會組織參與機制。

  反哺的社會組織參與機制主要是指如何鼓勵、支持、引導各種社會組織關註和支持“三農”發展,為反哺提供積極的推動作用。它們或者組織農民進行培訓,以轉變農民的思想觀念,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或者通過白身的條件,為農村提供資金、技術支持,帶動農村經濟發展;或者利用法律等專業知識,幫助維護農民權利。就目前我國非政府組織的發展情況來看,要引導社會組織參與工業反哺農業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必須從下述兩個方面努力:一是要給予社會組織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白主活動以完成組織目標的白由,不應當干預其正當的具體事務,避免限制其積極性;二是要給予適當的引導和支持,通過經費支持、輿論宣傳、表彰鼓勵等途徑引導社會組織參與反哺政策的相關領域。工業反哺農業是一項系統工程,它不可能由單一的主體和機制得以實現,必然要求企業、政府、社會組織三重主體及相應機制相互配合、分工協作,以共同實現反哺目標。

工業反哺農業的路徑選擇[1]

  路徑是實現目標的途徑和方式,它的選擇決定著實現目標成本收益。我國工業反哺農業的目標在於實現農業現代化、城鄉一體化,消除二元經濟格局。目標是層層分解的,也是有輕重緩急的,因此在實施反哺時,還需要探尋具體的反哺路徑。綜合考慮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特征以及農業、農村發展的需要,我們認為我國實施工業反哺農業應當選擇以下路徑:

  1.通過加快工業化進程來帶動農業生產的發展。

  加快工業的發展有利於擴大對農產品的需求,能夠為農業發展提供現代化的農用物資和生產、運輸設備,而現代科學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能夠改變傳統農業的生產模式,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改善農業的生產效益。可見,工業能夠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帶動和促進農業的發展。從對農產品的需求來看,需要重視輕工業的發展,尤其是食品加工工業、紡織業等產業的發展;從對農業生產資料的供給來看,要加快重、化工業的發展,為我國農業提供適用低價的機械設備和優質低價的化肥農藥、農膜等農用物資。

  2.通過加快城鎮化進程來帶動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

  我國城鎮化水平明顯落後與工業化水平,產生了不少弊端,其中之一就是阻礙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順利轉移,導致大量農民工在農村與城市之問頻繁地無序流動,成為經濟社會中不穩定因素。近兒年我國城鎮化水平平均每年提高1%左右,呈現出加速發展趨勢,這是對我國長期城鎮化落後於工業化水平的補償性增長。加快城鎮化進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速度,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有利於剋服我國廣泛存在的“農村病”,也有利於農業的適度規模化經營,有利於提高農業生產力。

  3.通過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來加大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支持。

  調節收入分配是巨集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目標和手段。當前,我國實施工業反哺農業,就要求政府對農業、農村採取“多予、少取”的政策,通過取消農業稅及各種費用來減輕農民負擔,通過各級政府增加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增加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投入。我國已經在這些政策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應當在穩定的基礎上逐漸加大反哺政策的力度。

  4.通過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基礎教育和農業科研推廣的投入來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生態環境條件薄弱、基礎設施不足、人力資本積累不足、技術水平落後,都是制約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因素。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既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物質基礎,又是促進農民增收的必要條件;既是解決當前農業發展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又是增強農業發展後勁的戰略選擇;既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又是實現農村社會進步的重要保障。以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為基礎,以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為重點,以推進科技進步為支撐,以健全服務體係為保障,使農業的物質技術條件明顯改善,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明顯增強。

  5.通過建立和完善產業化經營機制來提高農業的競爭力。

  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圍繞某種農(副)產品的生產和深加工,形成集農工貿、種養加為一體,產前、產中產後服務一條龍的產業經營體系,並以此為基礎,形成當地的主導產業和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白我國1993年提出農業產業化經營以來,它發揮了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提升農業競爭力,繁榮農村經濟的重要作用,取得了明顯的成果。但目前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還存在層次低、鏈條短、組織化程度低、龍頭企業規模小、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競爭力不強等問題。12實施工業反哺農業,必須建立和完善農業產業化經營機制,從而提高農業吸引投資的能力和創造市場利潤的能力。

  6.通過新農村建設來改變農村落後面貌。

  2006年中央提出了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策思路。柯炳生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三農’工作的集大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就是要全面推進‘三農’問題的解決”。可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的在於全面發展“三農”,改變城鄉差別巨大的現狀。新農村建設需要政府和社會加大對農村的支持和投入。支持新農村建設是我國工業反哺農業的重要途徑之一。

  7.通過發展迴圈農業節約型農業來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大力開發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農業技術,重點推廣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相關產業鏈接技術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技術;組織實施生物質工程,培育生物質產業;要發展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的節約型農業。要加大力度防治農業污染,發展迴圈農業、節約型農業,不僅需要工業為其提供資金上的支持,而且還要求工業為之提供技術、設備支持以及迴圈經濟的理念和管理經驗。協助建立迴圈農業,走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也是工業反哺農業的重要體現。

參考文獻

  1. 簡新華,何志揚.中國工業反哺農業的實現機制和路徑選擇[J].複印報刊資料:農業經濟導刊,2007(2)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in,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工業反哺農業"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