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小康社會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小康社會

  小康社會是一個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相結合、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當前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統一、精神文明建設與民主法制建設都取得明顯進展的社會。

  小康社會是一個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統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概念。鄧小平在設計中國現代化的目標時,汲取中國傳統“大同”和“小康”思想的精華,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現實國情,運用唯物史觀對傳統文化中的“小康”思想進行發展和創新,賦予“小康社會”全新的科學內涵和時代內容。

  根據鄧小平小康社會戰略的總體構想,我黨把實現小康作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階段性奮鬥目標。20世紀末,我國順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但是,我們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鞏固和提高目前達到的小康水平,還需要進行長時期的艱苦奮鬥。因此,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1]

小康社會的概念發展

  “小康”一詞最早出自中國古代典籍《禮記》,原意是指古代自然經濟條件下比較寬裕的生活狀態,是比感人理想中“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較低級的發展階段和社會形態。

  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同志在會見來訪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提出,中國現代化所要達到的是小康狀態。他曾經說:“翻兩番,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達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這個小康社會,叫做中國式的現代化。”“翻兩番、小康社會、中國式的現代化,這些都是我們的新概念。”對於對小康社會的認識,有的專家學者認為,小康是介於溫飽和富裕之間的一個生活發展階段。不僅要從生活水平的角度來理解,還應把小康社會作為一個更加具有理論內涵的新概念,是一個體現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新概念。其發展目標包括人民生活目標、經濟發展目標、政治發展目標和社會發展目標等方面的內容。所以,小康社會是一個經濟發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生活殷實、人民安居樂業和綜合國力強盛的經濟、政治、文化全面協調發展的社會,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社會發展階段。

  “小康社會”是一個經濟概念,先實行小康的思路是正確的。小康社會是完全地集成了法家管子的治理方式——“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識榮辱”,這是小康社會建設的前提和基礎。中國的經濟發展讓每一個主體的生活水平相對來講是越來越好;每一個主體的自由度、權利、人權狀況才會越來越得到改善。

  從治理理念來說,“小康社會”並不是儒家學說的延續,相反卻是法家治理思想的體現,法家重“法”(商鞅)、重“術”(申不害)、重“勢”(慎到),其衡量標準和最終目的就是統一和富強。之所以說小康社會是法家的傳承而不是儒家的承繼,是因為其根本價值理念同法家是一致的:首先實現經濟和生活的富足;遵守法令和紀律,法不阿貴(表現在當代中國便是90年代的“依法治國”);尊重個體價值,鼓勵個體獨立;積極入世,奮力進取,以實現“爭於氣力”的國家統一和富強為責任。

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2]

  1.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定義

  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是一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社會,是人民民主不斷擴大的社會,是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的社會,是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高的社會,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的社會。十八大報告提出瞭如期完成目標的各項指標:從經濟發展指標看,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從民主法治指標看,民主制度更加完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從文化建設指標看,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從人民生活水平指標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從資源環境指標看,主體功能區佈局基本形成,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目標明確的完成各項指標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目的。

  2.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前提

  堅持科學發展觀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指導思想,是實現前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前提條件。發展經濟是立足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所必須的步驟,因此,科學發展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要保證,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之一。科學發展觀是適應我國國情的發展戰略。我國是個人口眾多,國土面積大,種族眾多的國家,因此,各地區的發展都有制約條件,並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區都不同程度的得以發展,按著自己的步伐實現小康社會的進程。城鄉差別、工農差別、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在逐步減小,為達到一個發展均衡的全面小康社會這一共同目標而努力。未來綜合指標的完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要準備。在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前提下,各項綜合指標的完成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準備條件,才能保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不斷的向前推進。

  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

  第一,發展科學技術教育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要條件。“科教更加進步”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條件之一。現代教育是提高個人科學和道德的工具,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使未來一代既能在創新科技水平上有顯著提升,又能提高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從而形成良好的人文社會環境,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提高教師水平,學生的水平也會隨之提高,學生畢業進入社會,在社會不同領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能創造出更好的成績,發揮更大的作用,使各個行業得到更大的拓展和提高,而實際的發展又能進一步反饋到教育中去,這樣,一個良性的迴圈模式的形成,使社會更快的得到全面的發展。在實行科學教育的同時,培養良好的道德素質,從根本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詮釋準確的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方向,從而更好的實現個人在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滿足程度,也是小康社會得以全面建成的條件。

  第二,實行“五位一體” 的總佈局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十八大明確指出,必須更加自覺地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佈局。在經濟建設上,加快經濟發展速度。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勢,加快經濟發展的步伐。在政治建設上,加強民主法治。在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今天,加強民主法治是人民充分享受到人權、得到保障的基本要求,更好的行使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在文化建設上,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因素。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不單是發展經濟的必要條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要保證。精神文明建設是正確樹立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基礎,是實現個人與社會自由全面發展的前提,是個人需求與社會需求共同一致的必要準備。在社會建設上,實現個人與社會的和諧共處。個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個人與社會的匹配程度體現了社會全面發展的進程。當個人內心的追求與社會需求達到一致時,全面建成小康之路也就隨之實現了。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全面的小康社會是生態文明同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的社會,實現人與生態自然的和諧共處。我們要尊重自然資源,節約資源,才能實現民族的延續與發展。

小康社會與小康水平的區別

  第一、首先是範圍不一樣。20世紀根據中國的國情,中國建設小康重點在解決溫飽,提高物質文明水平,而鄧小平提出的小康社會決不是單純的物質文明,還應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第二、標準不一樣。如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那麼按此目標,人均GDP就要超過3000美元,符合世界銀行各國收入水平四類劃分標準中的中上等國家水平。可以肯定的是,在對全面建設進程進行檢測和量化時,不僅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統計臨界值,而且要全面反映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發展進程。

參考文獻

  1. 皮海峰.小康社會與生態移民(A).農村經濟.2004,6:58
  2. 史策,金志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思考(A).青年與社會.2013,11:248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Frawewdccder,Mis铭,苏青荇,刘维燎.

評論(共3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小康社會"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83.216.211.* 在 2020年9月22日 22:01 發表

我的天呀!

回複評論
183.208.7.* 在 2021年7月1日 09:23 發表

達到小康社會 但還不是穩定的小康水平。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回複評論
121.33.146.* 在 2021年7月1日 19:53 發表

我的天呀!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