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水平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隱藏] |
小康水平是指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已居中等程度但還不是十分富裕的狀況。是指在溫飽的基礎上,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達到豐衣足食。這個要求既包括物質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實;既包括居民個人消費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會福利和勞動環境的改善。
1、小康的來由:“小康”一詞最早出現在我國最古老的詩歌經典《詩經》中:“民亦勞動止,汔可小康”。這是“小康”一詞在中國文化中第一次出現。《辭海》中,“小康:指家庭生活比較寬裕,可以安然度日。”
2、“小康”的引入:首次用“小康”來詮註中國的四個現代化。
3、1984年提出:“所謂小康,從國民生產總值來說,就是年人均達到800美元。”
所謂小康水平,是指在溫飽的基礎上,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達到豐衣足食。這個要求既包括物質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實;既包括居民個人消費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會福利和勞動環境的改善。“到本世紀末人民生活從溫飽達到小康,生活資料更加豐裕,消費結構趨於合理,居住條件明顯改善,文化生活進一步豐富,健康水平繼續提高,社會服務設施不斷完善。”
中外有兩個不同體系的小康生活標準:一是以消費結構為參照繫數的標準,即用於購買食物的支出在消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在50%以下(恩格爾繫數);再一個是以人均GDP(國民生產總值)為參照標準。
1991年國家統計與計劃、財政、衛生、教育等12個部門的研究人員組成了課題組,按照中央、國務院提出的小康社會的內涵確定了16個基本檢測和臨測值。這十六個指標把小康的基本標準設定為:(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500元(按1980年的價格和匯率計算,2500元相當於900美元);(2)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3)農民人均純收入1200元;(4)城鎮人均住房面積12平方米;(5)農村鋼木結構住房人均使用面積15平方米;(6)人均蛋白質攝入量75克;(7)城市每人擁有鋪路面積8平方米;(8)農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9)恩格爾繫數50%;(10)成人識字率85%;(11)人均預期壽命70歲;(12)嬰兒死亡率31‰;(13)教育娛樂支出比重11%;(14)電視機普及率100%;(15)森林覆蓋率15%;(16)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基本合格縣比重100%。
用綜合評分方法對這十六個指標進行測算,中國作為一個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達到了小康水平。在新的世紀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小康水平與小康社會的區別有兩點:
1、首先是範圍不一樣。上個世紀根據我國的國情,我們建設小康重點在解決溫飽,提高物質文明水平,而小康社會決不是單純的物質文明,還應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2、標準不一樣。如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那麼按此目標,人均GDP就要超過3000美元,符合世界銀行各國收入水平四類劃分標準中的中上等國家水平。 可以肯定的是,在對全面建設進程進行檢測和量化時,不僅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統計臨界值,而且要全面反映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