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城市化(Urbanization)
目錄 |
城市化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在一個國家或地區範圍內產生的, 以人口的非農業結構比重的增加和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以及城市規模的擴大為主要標誌的一種經濟、社會和人口的發展過程。
城市化的動力機制[1]
(1)動力機制的內涵
指在城市化的過程中,能夠推進城市化進程的各種力量及其之間的相互關係。
可以概括為農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及其交互作用所產生的共同的作用力。
①農村和農業經濟發展是城市化的推力
②規模化和積聚共同構成城市對企業的拉力
③更高的收入、更多就業機會和城市文明共同構成城市對居民的拉力
(2)工業化與城市化的互動機制
狹義理解——工業化是城市化的經濟內涵,城市化是工業化的空間表現形式;工業化是因,城市化是果。如果沒有不當的制度約束,工業化必然伴隨著城市化。
廣義理解——工業化是近現代經濟發展的主旋律,城市化則是近現代社會發展的主旋律,二者相互促進,共同決定著經濟社會歷史演進的節拍。
什麼樣的工業化才能夠必然地帶來城市化?
條件一:工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
條件二:產業結構的遞次演進。會促進勞動力轉移。
條件三;規模化與專業化的充分發展。也是城市的產生與發展的過程。
條件四:鼓勵更多的人參與城市工業化進程。
城市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1]
1.城市化對工業化的促進
(1)城市化通過拉動市場擴張促進工業化進程。
(2)加速城市基礎設施的現代化.為工業現代化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城市現代化和工業現代化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它們殊途同歸,互相依托 ,是現代經濟發展的統一體。也只有這樣 工業化和城市化才能夠真正形成良性的互動機制。
2.城市化規律
城市化與經濟社會發展過程相互促進,並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呈現不同的發展階段,全過程呈現出S形運動軌跡。
(1)起步階段——工業化前期,城市化進程緩慢,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區域經濟空間結構呈點線形態
(2)發展階段——工業化中期以後,城市化加速,城市化水平由30%持續上升到70%左右。城鎮體系開始形成。城鄉結構不斷演變。
(3)成熟階段——工業化後期,城市化減緩,城市人口比重大體穩定在70%一80%。 網路狀空間結構成熟,形成城市群。區域城鄉結構大體定型。
3.城市化與大城市超前增長規律
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大城市人口的增長速度要快於中小城市,並產生以大城幣為核心的城市帶和城市群。這是城市增長極作用的結果。
4.城市化對區域空間結構的演進的影響
(1)資源要素向城市的集中和城市在空間上相對集中,產生了三個方面的效應,近鄰效應、分工效應、結構效應。
(2)使得城市間共用資源配置的極化利益;享受專業化分工的增值利益;享受結優化帶來的經濟良性迴圈運轉的效率提升利益。
(3)同時擴散效應為鄉村經濟空間帶來市場與要素註入,為鄉村居民帶來現代文明生活,加速鄉村現代化進程。最終促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5.城市化水平的地區差異與空間結構特征
在一個大國的區域經濟空間中,由於地區發展水平不上,工業化進程存在差異,因而城市化水平一般會存在差異。並影響空間結構出現明顯的水平差異。
如在中國,城市化水平的地區可謂差異巨大,與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差異基本一致。呈現出比較明顯的地帶性差異,使得著各地的城鄉空間結構水平呈現了明顯不同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