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增長極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增長極(Growth Pole)

目錄

什麼是增長極

  增長極概念最初是由法國經濟學家弗郎索瓦·佩魯(Francois Perroux)提出來的,他認為,如果把發生支配效應經濟空間看作力場,那麼位於這個力場中推進性單元就可以描述為增長極。增長極是圍繞推進性的主導工業部門而組織的有活力的高度聯合的一組產業,它不僅能迅速增長,而且能通過乘數效應推動其他部門的增長。因此,增長並非出現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強度首先出現在一些增長點或增長極上,這些增長點或增長極通過不同的渠道向外擴散,對整個經濟產生不同的最終影響。法國的另一位經濟學家布代維爾認為,經濟空間是經濟變數在地理空間之中或之上的運用,增長極在擁有推進型產業的複合體城鎮中出現。因此,他定義:增長極是指在城市配置不斷擴大的工業綜合體,併在影響範圍內引導經濟活動的進一步發展。布代維爾主張,通過“最有效地規劃配置增長極並通過其推進工業的機制”,來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美國經濟學家蓋爾在研究了各種增長極觀點後,指出影響發展的空間再組織過程是擴散—迴流過程,如果擴散-迴流過程導致的空間影響為絕對發展水平的正增長,即是擴散效應,否則是迴流效應

增長極理論的內容與基本點

  增長極理論從物理學的“磁極”概念引伸而來,認為受力場的經濟空間中存在著若幹個中心或極,產生類似“磁極”作用的各種離心力和向心力,每一個中心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都產生相互交匯的一定範圍的“場”。這個增長極可以是部門的,也可以是區域的。該理論的主要觀點是,區域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條件較好的少數地區和少數產業帶動,應把少數區位條件好的地區和少數條件好的產業培育成經濟增長極。增長極理論的基本點包括:

  第一,其地理空間表現為一定規模的城市;

  第二,必須存在推進性的主導工業部門和不斷擴大的工業綜合體;

  第三,具有擴散和迴流效應。

增長極的構成要素和兩大效應

  增長極體系有三個層面:先導產業增長; 產業綜合體與增長; 增長極的增長與國民經濟的增長。

  在此理論框架下,經濟增長被認為是一個由點到面、由局部到整體依次遞進,有機聯繫的系統。其物質載體或表現形式包括各類別城鎮、產業、部門、新工業園區、經濟協作區等。

  增長極形成與發展過程會產生兩種效應:極化效應擴散效應

  佩魯認為,極化效應促成各種生產要素向增長極的迴流和聚集;擴散效應促成各種生產要素從增長極向周圍不發達地區的擴散。在發展的初級階段,極化效應是主要的,當增長極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極化效應削弱,擴散效應加強。 增長極效應是一種多種效應的複合體,如上游下游效應、集聚效應和互利效應等。

增長極的作用

增長極對地區經濟增長產生的作用是巨大的,主要表現在:

  第一,區位經濟。區位經濟是由於從事某項經濟活動的若幹企業或聯繫緊密的某幾項經濟活動集中於同一區位而產生的。例如,某一專業化生產的多個生產部門集中在某一區域,可以共同培養與利用當地熟練勞動力,加強企業之間的技術交流和共同承擔新產品開發的投資,可以形成較大的原材料等外購物資的市場需求和所生產產品的市場供給,從而使經濟活動活躍,形成良性迴圈。區位經濟的實質是通過地理位置的靠近而獲得綜合經濟效益

  第二,規模經濟。規模經濟是由於經濟活動範圍的增大而獲得內部的節約。如可以提高分工程度、降低管理成本、減少分攤廣告費和非生產性支出的份額,使邊際成本降低,從而獲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第三,外部經濟。外部經濟效果是增長極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其重要結果。經濟活動在某一區域內的集聚往往使一些廠商可以不花成本或少花成本獲得某些產品和勞務,從而獲得整體收益的增加。

打造增長極的必需條件

  (1)在一個地區記憶體在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群體和企業家群體,這實際上是熊彼特關於創新學說的反映,即創意與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元動力而非簡單的投資或消費拉動;

  (2)必須具有規模經濟效應。即發育成為增長級的地區需具備相當規模的資本、技術和人才存量,通過不斷投資擴大經濟規模,提高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率,形成規模經濟;

  (3)要有適宜經濟與人才創新發展的外部環境,它包括既要有便捷的交通、良好的基礎設施等“硬環境”,還要有政府高效率運作,恰當的經濟政策、保證市場公平競爭的法律制度以及人才引進與培養等“軟環境”。

增長極理論的優點

  增長極理論提出以來,被許多國家用來解決不同的區域發展和規劃問題,這是因為它具有其他區域經濟理論所無法比擬的優點:

  第一,增長極理論對社會發展過程的描述更加真實。新古典經濟學學者信奉均衡說,認為空間經濟要素配置可以達到帕累托最優,即使短期內出現偏離,長期內也會回到均衡位置。佩魯則主張非對稱的支配關係,認為經濟一旦偏離初始均衡,就會繼續沿著這個方向運動,除非有外在的反方向力量推動才會回到均衡位置。這一點非常符合地區差異存在的現實。

  第二,增長極概念非常重視創新和推進型企業的重要作用,鼓勵技術革新,符合社會進步的動態趨勢。

  第三,增長極概念形式簡單明瞭,易於瞭解,對政策制定者很有吸引力。同時,增長極理論提出了一些便於操作的有效政策,使政策制定者容易接受。例如,佩魯認為現代市場充滿壟斷和不完善,無法自行實現對推進型企業的理性選擇和環境管理問題,因此,提出政府應對某些推進型企業進行補貼和規劃。

增長極理論主要缺陷

  很多國家的實踐表明,增長極理論指導的區域發展政策沒有引發增長極腹地的快速增長,反而擴大了它們與發達地區間的差距,尤其是城鄉差距,所以70年代以來增長極理論的有效性受到懷疑,究其原因,增長極理論的主要缺陷有,

  一是增長極的極化作用。增長極主導產業和推動性工業的發展,具有相對利益,產生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圍地區的勞動力、資金、技術等要素轉移到核心地區,剝奪了周圍區域的發展機會,使核心地區域周圍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擴大,這是增長極對周圍區域產生的負效果。

  二是擴散階段前的極化階段時間過於漫長。擴散作用是極化作用的反向過程,兩者作用力的大小是不等的。繆爾達爾認為市場力的作用通常是傾向擴大而不是縮小地區間的差異,在增長極的作用過程中,如果不加強國家干預,迴流效應(即極化效應)總是大於擴散效應。但赫希曼認為,增長的累積性不會無限的進行下去,從長期看,地理上的涓滴效應(即擴散效應)將足以縮小區域之間的差距。1979年布賽爾在其論文《增長極:它們死了嗎》中,提出擴散效應和迴流效應隨時間推移而變化的觀點。無論哪種觀點,增長極的擴散效應不可否認,擴散階段前的極化階段是漫長的也無庸置疑。然而,要度過這個漫長的時間,落後地區的人民要繼續忍受貧困,政治不安定的因素可能增加。對於講求政績的政府官員,在短期內看不到政策的顯著效果,也一定程度上對增長極政策的實施起到阻礙。

  三是推動性產業的性質決定增長極不能帶來很多的就業機會。推動性產業是同主導產業緊密配合的新興產業,具有很強的技術創新能力,屬於迅速增長的企業類型,而且具有較大的規模。推動性產業的性質決定了增長極一般以現代工業為目標,技術裝備和管理方法較為先進,因此培育增長極並不可能解決很多的結業問題,而且容易形成“飛地”型的增長極。

  四是新區開發給投資帶來一定難度。上文已經論述從政府角度增長極政策實施的難度,投資商角度上,增長極一般以城鎮為依托,又常不在已有建成區,這些地方交通一般不便,生活服務設施相對較差,投資者往往不願意為這種新區投資,而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政府的投入,如果政府不採取積極的態度,增長極政策的實施困難很大。

  五是增長極理論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區域發展政策,它單純依靠外力(外來資本以及本地自然資源稟賦等),可能造成脆弱的國民經濟。全球化與本地化趨勢並存的世界經濟中,尋求依靠內力發展地方經濟的道路(endogenous regional development),以知識和技術為本的區域發展戰略越來越受到很多國家政府的重視。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8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增長極"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