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數效應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乘數效應(Multiplier Effect)
目錄 |
乘數在巨集觀經濟學中,乘數有廣義上和狹義上兩種含義:
(1)廣義含義,是指均衡國民收入的變化量與引起這一變動的變數的變化量之間的比率。
(2)狹義含義,特指投資乘數,即在一定的邊際消費傾向條件下,投資的增加(或減少)可導致國民收入和就業量若幹倍的增加(或減少)。收入增量與投資增量之比即為投資乘數。
其中,K表示乘數,△Y表示收入增量,△I表示投資增量。同時,由於投資增加而引起的總收入增加中還包括由此而間接引起的消費增量(△C)在內,即△Y=△I +△C,這使投資乘數的大小與消費傾向有著密切的關係,兩者之間的關係可用數學公式推導如下:
K=△Y/△I=△Y/(△Y-△C)=1/(1-△C/△Y)
註:其中, △C/△Y為邊際消費傾向。由上式可見,邊際消費傾向越高,投資乘數越大,反之則投資乘數越小。
乘數效應(Multiplier Effect)是一種巨集觀的經濟效應,也是一種巨集觀經濟控制手段,是指經濟活動中某一變數的增減所引起的經濟總量變化的連鎖反應程度。財政政策乘數是研究財政收支變化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其中包括財政支出乘數、稅收乘數和平衡預算乘數。
區域經濟發展中它的概念:指通過產業關聯和區域關聯對周圍地區發生示範、組織、帶動作用。通過迴圈和因果積累這種作用不斷強化放大、不斷擴大影響。是指經濟活動中某一變數的增減所引起的經濟總量變化的連鎖反應程度。在經濟學中,乘數效應更完整地說是支出/收入乘數效應,是巨集觀經濟學的一個概念,是指支出的變化導致經濟總需求與其不成比例的變化。它是以乘數加速度方式引起最終量的增加的一個變數。是制定巨集觀政策要考慮的因素。
乘數效應是指一個變數的變化以乘數加速度方式引起最終量的增加。它在巨集觀經濟學中的解釋是,乘數效應指的是支出的變化導致經濟總需求與其不成比例的變化,意指最初投資的增加所引起的一系列連鎖反應會帶來國民收入的數倍增加。打個最簡單的比方就是一個人去銀行憑信用貸款拿了100萬,這100萬還給了另外一個人,另外一個人拿著這100萬存入了銀行。
從本質上看,這一百萬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第一個人背負了100萬的債務,第二個人有了100萬的存款,而銀行在此之中幾乎什麼都沒做,他手上又拿到了100萬。而之後對於銀行來說,它又可以拿著這100萬去發放貸款。所以說央行的錢在給了銀行之後,它流入了製造投資品的所有生產要素所有者的口袋。而後隨著得到這些資本的人開始第二輪投資、第三輪投資,經濟的增長就會以大於1的乘數增長。
乘數效應包括正反兩個方面。當政府投資或公共支出擴大、稅收減少時,對國民收入有加倍擴大的作用,從而產生巨集觀經濟的擴張效應。當政府投資或公共支出削減、稅收增加時,對國民收入有加倍收縮的作用,從而產生巨集觀經濟的緊縮效應。
凱恩斯乘數理論的內涵乘數效應的理論支撐源於約翰·梅納德·凱恩斯(1883-1946)著名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的收入乘數原理,其內容簡述如下:
以簡單商品市場為例,簡單商品市場是指只考慮了商品市場而暫時不考慮貨幣市場、外匯市場等其他市場。在簡單商品市場中,當窖藏等於貿易餘額時,供給等於需求,國民經濟處於均衡狀態。
(1)貿易餘額:以公式表示為:一個國家的貿易餘額 T = X - M ,它實際上是三個變數的函數,用模型表示:T = T(g,Y*,Y)
其中,g表示兩國貨幣之間的實際匯率(g=e.(P*/P)),Y*是外國國民收入,Y是該國國民收入。經過分析證明,T = T1-mY,0式中,T1表示“自主性貿易餘額”, m稱為“邊際進口傾向”。
(2)窖藏與國民收入:當一國的國內吸收小於國民收入時,就會有收入的一部分以貨幣資產的形式儲存起來,稱為“窖藏”,用H 表示,即:H = Y – A 註意,窖藏不同於儲蓄。 以此來計算簡單商品市場平衡時的國民收入,兩公式相加得:H=-A1 +sY=T1 -mY=T,解得:Y0=[1/(s+m)](A1+T1) = α(A1+T1) ,式中 α=1/(s+m)稱為“凱恩斯開放經濟收入乘數”。
(1) 封閉經濟中消費乘數:α=1/s =1/(1-c)=1/(1-a),這是因為在封閉經濟中,該國經濟與外界沒有交換,所以邊際進口傾向m=0。因此,凱恩斯乘數在封閉經濟中的作用要比開放經濟中的作用大。
(2)投資乘數:投資對國民收入也有乘數效應。投資乘數的大小與消費乘數是一樣的。這是因為消費、投資、政府支出三者共同構成了國內吸收:A+C+I+G,短期內他們的作用都等同於a(邊際吸收傾向),乘數作用大小等於s,這是因為1-a=s。不過,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投資I對國民經濟長期增長有促進作用,這是因為當投資的資該品產業的收入獲得者得到更多的收入時,他們便會啟動新一輪以及由此引發一系列次一輪的消費支出和就業。
(3)政府支出乘數:政府的財政支出(包括政府消費支出和政府投資支出)是一種與居民投資十分類似的高效能支出。政府在商品與服務上的一項採購,將會引發一系列的再支出。不過政府支出乘數也會出現反向作用。如果政府支出下降,而稅收和其他因素保持不變,則GDP的下降幅度將等於G的變化量乘以乘數。因此任何一屆政府在選擇經濟政策時,究竟是採取擴張性政策還是緊縮性政策,在採取行動前必須知道實際的乘數究竟有多大。否則將會對國民經濟造成極大的傷害。
在開放經濟中,自主性支出擴張對國民經濟的擴張效果比封閉條件下小。這是因為在開放經濟的支出擴張過程中,一部分支出被邊際進口傾向用於進口外國商品與服務這一擴張效果作用在外國經濟之上。則:α=1/(s+m)。
例如:M國的邊際儲蓄傾向是s=0.04 (即儲蓄率為4%),邊際進口傾向是m=0.16,那麼該國的國民收入乘數是多少呢?α=1/(s+m)=1/(0.04+0.16)=5;Z國的邊際儲蓄傾向是s=0.83,(即儲蓄率為83%),邊際進口傾向是m=0.10,那麼Z國的收入乘數是多少呢?α=1/(s+m)=1/(0.83+0.1)=1.075。兩者相比,差別何其大也!導致一國經濟在低水平上摸爬,另一個卻在高速發展。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客觀準確地把握乘數的數值是診斷經濟和制定對策的關鍵。就像醫生用止痛藥必須知道不同劑量的效果,同理,經濟學家和經濟決策者也必須知道政府支出乘數和稅收乘數數值的大小。當經濟增長過快或經濟長期低迷而必須開出財政政策的猛藥時,經濟的診斷者和決策者在決定用多大劑量的“增加稅收”、“減少稅收”或“減少開””、或“增加開支”之前,必須知道實際的乘數究竟有多大。
它是指投資或政府公共支出變動引起的社會總需求變動對國民收入增加或減少的影響程度。一個部門或企業的投資支出會轉化為其他部門的收入,這個部門把得到的收入在扣除儲蓄後用於消費或投資,又會轉化為另外一個部門的收入。如此迴圈下去,就會導致國民收入以投資或支出的倍數遞增。以上道理同樣適用於投資的減少。投資的減少將導致國民收入以投資的倍數遞減。公共支出乘數的作用原理與投資乘數相同。
2、稅收乘數效應
它是指稅收的增加或減少對國民收入減少或增加的程度。由於增加了稅收,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就會下降。一個部門收入的下降又會引起另一個部門收入的下降,如此迴圈下去,國民收入就會以稅收增加的倍數下降,這時稅收乘數為負值。相反,由於減少了稅收,使私人消費和投資增加,從而通過乘數影響國民收入增加更多,這時稅收乘數為正值。一般來說,稅收乘數小於投資乘數和政府公共支出乘數。
3、預算平衡乘數效應
預算平衡乘數效應,指的是這樣一種情況:當政府支出的擴大與稅收的增加相等時,國民收入的擴大正好等於政府支出的擴大量或稅收的增加量,當政府支出減少與稅收的減少相等時,國民收入的縮小正好等於政府支出的減少量或稅收的減少量。
比如激勵政策來說,管理者採取了諸如結果激勵方法,或者過程激勵方法,但是最好的結果也可能只是對某些具體的行為產生效果,而持續的激勵或者自發的激勵效果卻不可能實現。這裡面,管理者希望能夠實現一個乘數效應,即一種措施產生多重效果。
我國古代有很多乘數效應的例子,比如古代忠孝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一種乘數效應,對於忠孝者而言,君或者長輩對他們的教育或者激勵也僅僅限於幾次偶爾的說教或者獎賞,但是這種思想卻一直延續下去。達到了很好的乘數效應。
管理者當然也希望使管理能達到乘數效應。但是這裡要註意一個問題,乘數效應不是一勞永逸。乘數效應是包括一系列的措施在裡面的。只有這些相應的配套措施發揮了功效,乘數效應才可能發生功效的。所謂的配套措施是使當初的措施的效果進一步發揮的配套措施,比如管理中的激勵措施,如果單純的激勵是不可能在沒有激勵的情況下繼續發揮作用的。必須要相應的比如企業文化等的配套才可以的。只有做好相應的這些措施效果才可能發揮的。
一場暴風雨過後,一家百貨公司的玻璃破了。
百貨公司拿出5000元將玻璃修好。裝修公司把玻璃重新裝好後,得到了5000元,拿出了4000元為公司添置了一臺電腦,餘下的1000元作為流動資金存入了銀行。電腦公司賣出這臺電腦後得到4000元,他們用3200元買了一輛摩托車,剩下800元存入銀行。摩托車行的老闆得到3200元後,用2600元買了一套時裝,將600元存入銀行。最後,各個公司得到的收入之和遠遠超出5000元這個數字。百貨公司玻璃被刮壞而引發的一系列投資增長就是乘數效應。
消費券的乘數效應[1]
消費券的發放相當於政府給居民的一種消費補貼,可以看成是政府一種的轉移支付行為。但是這種補貼不是以金錢的形式來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而是直接進入消費領域,所以在簡單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中,這種消費券形式的消費乘數為1/(1-a),其中a代表邊際消費傾向,不同收入群體的邊際消費傾向差別很大,因此對不同收入群體發放消費券,會產生不同的乘數效應。
對低收入者而言,其邊際消費傾向相對較高,儲蓄傾向較低,用於生活必需品的消費支出比重就要比高收入居民大,一般說來,生活必需品需求的收入彈性比其它商品要小,因此即使低收入者囊中羞澀,他們還是要將很大部分的收人用於消費(必需品),因此對這部分人發放一定數量的消費券可以滿足低收入者日常生活需要的消費品需求,消費券就此轉化為現實消費力量,假定a=0.8,則乘數為5,表示政府利用發放消費券可起到5倍於提高國民收入的目的。
對中等收入階層而言,邊際消費傾向介於高收入者與低收入者二者之間,平均消費傾向相對穩定,但是對不同消費品的消費會產生不同的乘數效應,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基本面影響的逐步顯現,居民對未來的就業狀況和收入預期不甚樂觀,當居民因收入預期下降削減支出時,首先壓縮的是旅游等收入彈性較大的非必需性消費。
如果政府以旅游消費券的形式補貼居民的旅游費用,即旅游的一部分開支將由國家提供,旅游業涉及酒店、鐵路、公路、航空、餐飲、景點等多個行業,也能通過乘數效應對於消費有正面的激勵作用。
而高收入階層消費傾向低,儲蓄傾向高,一定數額的消費券對其不構成吸引力,其消費行為也不會據此受到影響,乘數效應難以得到發揮,對經濟總體發展也不會產生太大的作用。
因此,結合我國的國情,統一額度的消費券發放不能迴避居民以及家庭消費能力的差異,對於中低收入階層,通過不同類型消費券的適當發放,可以由於乘數效應帶來數倍於消費券數額的國民收入增加。
-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6897384320911542&wfr=spider&for=pc 從西方經濟學看,為何說發放消費券,對於拉動經濟只是一帖安慰劑.百家號.2020-05-17
不錯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