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43个条目

農村經濟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農村經濟(Rural Economy)

目錄

什麼是農村經濟

  農村經濟是指農村中的各項經濟活動及由此產生的經濟關係,它包括農業農村工業手工業交通運輸業商業信貸生產和生活服務等部門經濟。

農村經濟的特點

  1、主要實行家庭承包經營制

  2、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東部比較發達,西部比較落後

  3、農業勞動力數量多,素質差

  4、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

  5、土地資本、科技等資源不足,其他自然資源條件較差。

我國農村經濟存在的問題[1]

  1、農產品由短缺變為過剩,主要農產品價格下跌,農民收入下降。

  自1996年以來,我國糧、棉等主要農產品出現了賣難和價格下跌的問題。1999年幾乎所有的農產品都出現了銷售困難,價格連續下跌,導致農民從農業中得到的收入大幅度減少。1999年與1996年相比,玉米、小麥、大麥的價格下跌,全國農民減少收入3272億元,人均收入減少385.3元,減幅為32.16%;1999年全國農民因棉花降價而減少收入268.99億,人均36.6元,減幅為46%。

  2、官多擾民,農民負擔屢減不輕,農村社會衝突不斷。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農村鄉(鎮)村兩級幹部人數迅速膨脹。現在,一個鄉(鎮)機關的人數普遍超過100人,比20世紀50年代的縣政府機構人員還要多,村幹部和各種頭銜拿補貼的人員也在大量增加。同時,相當數量年紀大的鄉(鎮)、村和鄉鎮企業的幹部退下來後也需負擔。農村幹部隊伍膨脹,權力越來越大,又沒有財政支持,幹部生活和辦公費用主要靠向農民收取,農民負擔不斷加重,引發了諸多社會矛盾。

  3、城市化嚴重滯後,“農村病”日益嚴重,二元社會桔構嚴重阻礙著現代化進程。

  目前,我國的城市化水平為30%,工業化率為52%~53%,二者之間相差20個百分點。20多年來,我國的工業化快速發展,本應有農民大量進城,農民人數應隨之大幅度減少。但實際情況是,1978年我國農業人口為7.9億人,到1998年卻增為8.68億人。從經濟結構來講,我國已是工業化國家,從就業社會結構來看,我國還是農民社會。

  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反差,關鍵原因在於二元化的社會結構。20多年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二元化的社會結構幾乎還是老樣子。這種二元化的社會結構,嚴重地阻礙著各種生產要素,不能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優化組合,極大地阻礙著我國統一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發展和完善,阻礙著我國現代化的進程。

發展我國農村經濟的建議[2]

  1、保證農民種植農作物高產穩產

  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關係到農民收入的高低。因此,農村建設中應突出抓良種壯苗的使用。當前農民豐產靠壯苗,長遠發展靠良種,良種壯苗是農民種地的基礎。據調查,用良種壯苗的蓄積生長量比一般品種提高30%~150%。要解決良種壯苗的推廣落實問題,以確保農作物的速生豐產。

  2、加強項目建設

  如世行項目在河北省的實施,大大提高了相關農民的經濟收入。據瞭解,世行貸款造林一、二期項目,重點分佈在中南部平原農區,其土地資源主要是沙荒地和次耕地。實行林糧間作後,截至目前,定洲市共完成項目造林3700hm2,僅間作物一項平均年增加小麥、花生作物產量5000t,增加收入700多萬元。永清縣、安次區在沙荒次耕地發展的6666.67hm2速生豐產用材林,同樣取得了顯著的效益。世行項目建設的成功經驗,有力地說明瞭世行項目造林在改善生態環境、優化產業結構以及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方面的重要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講,一些項目村的林業發展模式,亦是縣域農村經濟發展的方向。

  3、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

  (1)在長期穩定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用工業化理念來謀劃農村經濟的發展,加快農村工業化進程,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

  (2)農業產業化的目標。一戶建一棚,冬季不閑空;效益看得見,農民樂其中;農業工廠化,工貿一體化;家家有“工廠”,農村新氣象。我國有8億多農民,而且都是以第一產業很低的勞動生產率來維持生存,多年來,農業生產上“人種天收”的被動局面,並沒有太大改變。因此,農業生產的比較效益相對較低,年輕力壯的農民成群結隊地外出打工(此舉並非是最佳的選擇),走出去才知道自身的落後。農業產業化在我國多個農村的成功運行表示“人種天收”的被動局面可以改變。農業產業化即:有投入、有設施,能擺脫自然條件束縛,按照農民意願在生產設施內進行的標準化農業生產,生產的農產品為綠色無公害的精品。農業產業化與農村城鎮化,其實都是工業化的表現或結果。發展經濟學家錢德勒(美國)認為:“發展中國家渴望工業化,因為他們意識到,這是與發展緊密相連無法擺脫的,而且歷史地看,工業化是發展的惟一途徑。”實現工業化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由之路。

  (3)農業產業化的探索。一是開展調研,優化示範和帶動方案;二是規劃現代農業園,明確農業產業化基地;三是政府支持,公司化運作,先抓好示範基地和示範戶的硬體建設。此外,也可在開發區的一角,融資建造“農業工廠”,實施規模經營。

  (4)農業產業化的效應。冬天,農民缺少農活乾,城市居民缺少蔬菜吃。如果在城市的郊外農村城鄉聯動建設農業產業化區,帶動農民冬閑時搞蔬菜生產,再將生產的蔬菜等農產品銷往城市,則需要一座連通城鄉的貧富和諧之橋,中央提出的“新農村建設”,就是一座連通城鄉的貧富和諧的彩橋。農業產業化具有以下效應:一是農民變閑為忙,解決了農民冬閑缺少農活乾的歷史問題,充分利用農業產業化這一生產設施,加快“冬閑經濟”的發展。並充分把握“新農村建設”這一機遇,統籌兼顧城鄉供求和諧,市縣鄉村幹部聯動,牽線搭橋,組織農產品有序地向鄰近的城市流通。二是政府引導投資,重點是農村的農業產業化的設施建設和城市的農產品銷售市場的佈局。在新農村建設進程中,應推行生產方式的變革,運用農業產業化這一新的生產模式,發展農村“冬閑經濟”,促進城鄉經濟一體化,推進生態農業、精品農業、出口農業的發展,進而實現貧富和諧,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1. 季建林.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的主要問題與出路[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1,1
  2. 倪海潔.關於發展農村經濟的思考[J].現代農業科技,2009.07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in,Mis铭.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農村經濟"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