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轉型(Transition)
目錄 |
所謂轉型,是指事物的結構形態、運轉模型和人們觀念的根本性轉變過程。不同轉型主體的狀態及其與客觀環境的適應程度,決定了轉型內容和方向的多樣性。轉型是主動求新求變的過程,是一個創新的過程。例如:一個企業的成功轉型,就是決策層按照外部環境的變化,對企業的體制機制、運行模式和發展戰略大範圍地進行動態調整和創新,將舊的發展模式轉變為符合當前時代要求的新模式。
經濟轉型(transition)或經濟轉軌(transformation)是指一種經濟運行狀態轉向另一種經濟運行狀態。這種轉變有四個關鍵要素:轉型目標模式、轉型初始條件、轉型過程方式和轉型終極條件。其中,轉型目標模式以及所謂漸進和激進兩種轉型方式的比較已是人們熟悉的命題,而對轉型的條件研究卻有所忽略。實際上,初始條件轉變為終極條件非常重要,不同的經濟運行條件必然會導致不同的運行路徑依賴,產生不同的結果,也對目標模式產生。在探討經濟轉型之前,應分析“轉型”一詞的詞義。“轉型”作為一個基本概念,最初應用在數學、醫學和語言學領域,後來才延伸到社會學和經濟學領域。布哈林在研究市場經濟向計劃經濟的轉型過程中,曾首先使用了“經濟轉型”的概念。
在研究文獻中,對經濟轉型的表述及研究的側重點均有不同,中文文獻往往以“改革、轉型、漸進和轉化”來描述。
就經濟轉型的概念而言,經濟轉型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結構和經濟制度在一定時期內發生的根本變化。具體地講,經濟轉型是經濟體制的更新,是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經濟結構的提升,是支柱產業的替換,是國民經濟體制和結構發生的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經濟轉型不是社會主義社會特有的現象,任何一個國家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都會面臨經濟轉型的問題。即使是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經濟非常發達的西方國家,其經濟體制和經濟結構也並非盡善盡美,也存在著現存經濟制度向更合理、更完善經濟制度轉型的過程,也存在著從某種經濟結構向另一種經濟結構過渡的過程。
- 社會轉型
關於社會轉型的含義,代表性的觀點有以下九種:第一種觀點是由陸學藝、景天魁提出。他們認為“社會轉型是指中國社會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封閉性社會向開放性社會的社會變遷和發展”。
第二種觀點是由鄭杭生、李強等提出。他們認為社會轉型是一個有特定含義的社會學術語,是指社會從傳統型向現代型的轉變,或者說由傳統型社會向現代型社會轉變的過程。在這個意義上,它和社會現代化是重合的,幾乎是同義的。
第三種觀點是認為社會轉型是一種特定的社會發展過程,它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指社會從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的過程,二是指傳統因素與現代因素此消彼長的進化過程,三是指一種整體性的社會發展過程。
第四種觀點認為社會轉型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個概念,但對其含義的理解又不完全相同。一種觀點認為:廣義的社會轉型是指人類社會從一種社會形態向另一種社會形態轉變,這是一種質的變化;狹義的社會轉型是指在同一個社會形態下,社會生活的某一個或幾個方面發生了較大甚至較為劇烈的變化,但是這種變化不涉及社會形態的變化,只是一種量變。
第五種觀點認為社會轉型是一種整體性發展,即包括經濟增長在內的人民生活、科技教育、社會保障、醫療保健、社會秩序等方面在內的社會全面發展。
第六種觀點認為社會轉型是一種特殊的結構性變動,即意味著經濟結構的轉換,也意味著其他社會結構層面的轉換,因此是一種全面的結構性過渡。
第七種觀點認為應把社會轉型提升到哲學層面來思考,即認為社會轉型是代表著歷史發展趨勢的實踐主體自覺地推進社會變革的歷史創造性活動。
第八種觀點認為從廣義文化學的角度看,社會轉型就是文化轉型。所謂文化轉型,是指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層面的整體性變革。
第九種觀點認為社會轉型意味著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樣化,社會由此成為一個萬象的圖景。在以上九種觀點中,我認為第一種觀點比較簡明、確切,但還需要加以補充。因為現在社會已經開始由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因此應該把中國社會轉型表述為中國社會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從封閉性社會向開放性社會的社會變遷和發展。
應該還缺少企業轉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