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農業產業化(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目錄 |
農業產業化的概述[1]
農業產業化也可以稱作農業生產、經營、服務一體化,起源於二戰後農業振興時期的美國,而後傳人西歐、日本等發達國家,它主要是依靠經濟和法律關係將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等環節有機地聯繫起來,其核心是一體化結構體系的建立和運作。我國農業產業化髮端於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是在農村經濟改革與發展的實踐中應運而生的。鑒於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適應了我國農業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因而在其產生以後發展迅速,它是我國農民在農業生產經營實踐中產生的一種新型的促進農業發展的新機制,是農業經營機制的又一制度創新。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農村出現的產業化經營,不受部門、地區和所有制的限制,把農業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連成一體,形成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既能奠定農民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的基礎,維護農民財產權,又能推動農民進入市場,採用現代科學技術,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增強參與市場競爭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是我國農業逐步走向現代化的有效途徑。因此,黨和國家多次提出要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把它作為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突破口,以此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村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
關於農業產業化的基本內涵,截止到現在,理論界對農業產業化或農業產業化經營內涵的界定尚未形成共識。通過對相關資料進行檢索可以發現,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其闡述的定義不盡相同。比較有代表性的定義有以下幾種。
提法一:農業產業化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農業經營的理論概括,可以把它界定為市場化、社會化、集約化農業。有學者在此基礎卜進一步認為,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化、社會化和集約化為特征的農業縱向合作化過程.這種縱向合作化就是指農業實現產前、產中、產後的相互聯繫、相互滲透的合作經濟一體化過程。
提法二: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對農業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實行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把產供銷、貿工農、農科教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一條龍的經營體制。簡言之為:改造傳統農業,與市場接軌,在家庭分散經營的基礎上。逐步實現生產的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
提法三: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以家庭經營為基礎的農業生產者為增強市場競爭力而走向集中與聯合的一種經營方式,也是社會勞動分工深細化基礎上農業與其關聯的產前、產後部門相融合的一種必然過程。
提法四:農業產業化就是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持續保護和科學開發農業資源為前提,以農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礎,以提高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中心,對農業的一、二、三產業(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實行多層次、多元化、多形式的優化組合,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農工商一條龍產業鏈,結成貿工農、內外貿、農科教一體化產業體系,帶動農民將分散零星的小生產轉化為規模化、專業化、社會化大生產,實行農民之問利益共用、風險共擔的企業化生產經營機制,切實達到科學開發利用農業資源,優化組合農業生產要素.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增收致富,保障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發展。
提法五: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依靠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把千家萬戶的農業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聯結起來,實現生產、加工、銷售的一體化、規模化、專業化和集約化的一種新型農業經營方式。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和農業生產力不斷發展的產物,是廣大農民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對農業經營組織制度和經營機制的重大創新。
提法六:從各地實踐發展來看,農業產業化就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家庭經營為基礎,依靠各類龍頭企業和組織的帶動,將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等各環節連成一體,形成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經營機制,是我國農業經營體制進一步適應農業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重大創新。
提法七:農業產業化,就是要打破傳統農業觀念和小農經濟的束縛,以開放的社會化大生產的觀念和經營方式,改造傳統農業,實行企業化生產、現代化管理和市場化運作,實現農業和現代市場經濟的融合,使農業在市場競爭中獲得產業優勢和發展。
提法八: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按產業系列組織農業生產,通過生產要素重組提高農業效益,提高農業的專業化、集約化、企業化或工廠化水平。
提法九:農業產業化的實質就是農業自身的工業化。
提法十:農業產業化是在更大範圍內和更高層次上實現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
提法十一:農業產業化是指圍繞農業產業的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其實質是通過現代市場經濟的契約、合同、入股、人社等形式,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以及國家的巨集觀調控,把現代工業、商業、金融、保險、信息咨詢等有關部門同農業的種、養、加緊密結合而成的一種互惠互利的農業一體化的利益共同體。
提法十二:農業產業化是按產業來組織和發展農業,即把一個農產品開拓為一個系列.使農業成為包括種、養、加、流通在內的完整的產業系列。
提法十三: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圍繞區域性支柱產業,實現農業生產的多層次、多形式、多元化,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以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財政增收為目的,實行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建沒、系列化加工、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通過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形式,逐步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生產經營體系,或各具特色的“龍型”產業客體,使農業和農村經濟走L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促進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發展。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
提法十四:針對我國農業面臨的問題,農業產業化的基本內涵應該包括以下3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要變弱小而分散的農戶為大規模的農業組織,降低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提升農業生產者的市場地位,這就是所謂的農業產業的橫向一體化;二是要改變農民單純從事原料性生產的角色,以動植物生產為中心,向相關產業特別是下游產業延伸,提高收益水平,這就是所謂農業產業的縱向一體化;三是剋服農業的自然弱點,強化對農業生產過程的人工控制,提高生產的穩定性,實現農業生產的工廠化。概括起來,農業產業化的實質就是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提法十五:農業產業化(農村經濟產業化)是實現農業與相關產業系列化、社會化、一體化的發展過程。系列化是農業產業最主要的外部特征,社會化是範疇特征,一體化是最本質的內部特征,發展過程是動態特征。
提法十六:農業產業化是以主導產業或主導產品為核心,以龍頭組織為骨幹,由產、加、銷、貿、工、農和社會化服務等相關產業或相關環節構成的產業系統或產業群,而並不以形成組織嚴密的利益共同體或經濟實體為主要條件。它既可以是組織嚴密、利益相聯的利益共同體,也可以由經濟利益相互獨立、純粹由市場關係之間相互聯繫的經濟元素或生產、經營和服務等環節構成。
提法十七:農業產業化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解決當前一系列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現實選擇,是區別於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和組織形式的一種新機制。它包含以下幾層含義:一是在生產組織形式上,按照農業經濟再生產的規律,將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後諸多環節通過利益紐帶聯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二是在經營方式和經營內容上,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實行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三是在生產經營目的上,要在提高產業化組織整體經營利潤的基礎上,使農業的增值能力和比較效益得到提高,逐漸形成農業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良性迴圈機制,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財政增收的目標。在實踐中,農業產業化具體表現為生產專業化、佈局區域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社會化、管理企業化。
提法十八: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依靠各類龍頭企業或各種中介組織的帶動與連接,將生產、加工、銷售等諸環節緊密連接為完整的產業鏈條,實行多種形式的一體化經營,形成系統內部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的利益機制,在更大範圍內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式。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帶有全局性和方向性的大戰略,是培育農業市場競爭新主體,轉變特色農業增長方式,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環節。
農業產業化的基本組成要素[2]
(一)市場是導向。市場是導向,也是起點和前提。發展龍型經濟必須把產品推向市場,占領市場,這是形成龍型經濟的首要前提,市場是制約龍型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農戶通過多種措施,使自己的產品通過龍型產業在市場上實現其價值,真正成為市場活動的主體。為此,要建設好地方市場,開拓外地市場。地方市場要與發展“龍型”產業相結合,有一個“龍型”產業,就建設和發展一個批發或專業市場,並創造條件,使之向更高層次發展;建設好一個市場就能帶動一批產業的興起,達到產銷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同時要積極開拓境外市場和國際市場,充分發揮優勢產品和地區資源優勢。
(二)中介組織是聯接農戶與市場的紐帶和橋梁。中介組織的形式是多樣的。龍頭企業是主要形式,在經濟發達地區龍頭企業可追求“高、大、外、深、強”。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可適合“低、小、內、粗”企業。除此以外,還有農民專業協會、農民自辦流通組織。
(三)農戶是農業產業化的主體。在農業生產經營領域之內,農戶的家庭經營使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兩種職能合為農戶的家庭之內,管理費用少,生產管理責任心強,最適合農業生產經營的特點,初級農產品經過加工流通後在市場上銷售可得到較高的利潤。當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億萬農民不但成為農業生產的主體,而且成為經營主體。現在農村問題不在家庭經營上,而是市場主體的農戶在走向市場過程中遇到阻力,億萬農民與大市場連接的困難。此時各種中介組織,幫助農民與市場聯繫起來。農戶即是農業產業化的基礎,又是農業產業化的主體。他們利用股份合作制多種形式,創辦加工、流通、科技各類中介組織,使農產品的產加銷、貿工農環節連接起來,形成大規模產業群並拉長產業鏈,實現農產品深度開發,多層次轉化增殖,不斷推進農業產業化向深度發展。
(四)規模化是基礎。從一定意義上講,“龍型”經濟是規模經濟,只有規模生產,才有科於利用先進技術,產生技術效益;只有規模生產,才有大量優質產品。提高市場競爭力,才能占領市場。形成規模經濟,要靠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主要是公司與農戶形成利益均等,風險共擔的經濟共同體,使農戶與公司建立比較穩定的協作關係。公司保證相應的配套服務,農民種植有指導,生產過程有服務,銷售產品有保證,農民生產減少市場風險,使得農戶間競爭變成了規模聯合優勢,實現了公司、農戶效益雙豐收。
農業產業化基本特征[3]
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把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諸環節聯結成完整的農業產業鏈的一種經營體制,與傳統封閉的農業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相比,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是生產專業化。農業產業化經營把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聯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這就要求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實行分工分業和專業化生產;農業產業化經營以規模化的農產品基地為基礎,這就要求農業生產實行區域化佈局和專業化生產;農業產業化經營以基地農戶增加收入和持續生產為保障,這就要求農戶生產實行規模化經營和專業化生產。只有做到每類主體的專業化、每個環節的專業化和每塊區域的專業化,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格局才能形成,更大範圍的農業專業化分工與社會化協作的格局才能形成。
二是產業一體化。農業產業化經營是通過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貿工農一體化經營方式。這種經營方式既使千家萬戶“小生產”和千變-萬化的“大市場”聯繫起來,又使城市和鄉村、工業和農業聯結起來,還使外部經濟內部化,從而使農業能適應市場需求、提高產業層次、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三是管理企業化。農業產業化經營把農業生產當作農業產業鏈的“第一車間”來進行科學管理,這既能使分散的農戶生產及其產品逐步走向規範化和標準化,又能及時組織生產資料供應和全程社會化服務,還能使農產品在產後進行篩選、儲存、加工和銷售。
四是服務社會化。農業產業化經營各個環節的專業化,使得“龍頭”組織、社會中介組織和科技機構能夠對產業化經營體內部各組成部分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的信息、技術、經營、管理等全方位的服務,促進各種生產要素直接、緊密、有效地結合。
農業產業化的形式[4]
由於不同產品生產的特點,以及不同地區的經濟社會條件的差異,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形式多種多樣。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
(1)公司加農戶類型。這是比較普遍、也比較容易組織的方式。主要是通過組成龍頭企業,用合同方式和農民連結起來,建立生產基地。龍頭企業對農戶提供良種和生產資料,進行技術服務,收購農戶產品,進行加工和銷售。這種方式是根據當地資源優勢,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千家萬戶,發展支柱產業。近幾年在沿海地區發展的外向型畜禽、蔬菜加工項目,在山區發展的水果加工項目,正在發展的優質大米、雙低菜籽油加工項目,一般都採取這種方式。這種方式的好處是企業與農戶的經濟關係簡單,企業可以由多種所有制經濟實體組成,目前多數是有實力的國有企業、集體企業或外資企業。由於龍頭企業投資者資金雄厚,一般都帶有專業性,技術條件好,有些企業還有現成的外銷渠道,市場有保障,農民基本上不承擔市場風險,所以發展比較順利。但企業對農民主要是買賣關係,輔以少量利潤返還,農民從加工、銷售中獲利不多。
(2)專業合作社或專業技術協會類型。這種形式不同予以往的社區性合作組織,它是以某種產品的專業生產特征,由農民自願組建的。它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家庭經營為基礎,以成員共同利益為紐帶,通過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聯合,形成跨社區的農業產加銷一體化經營的合作組織,共同走向市場。合作社也有稱專業協會的,如茶葉專業協會、水果協會、家禽技術協會等。專業合作社一般採用股份合作制形式。由於中國農民文化科學水平和市場經營能力較低,又處於自發階段,所以這種方式組織的規模較小,多數地方還處於探索之中,但可以肯定,這種方式將來是有發展前途的。因為它是農民自己的合作組織。實行民主管理風險共擔,利益均沾,在加工、流通領域的收益完全返回農民自己,所以是受農民歡迎的。
(3)以國家或集體服務組織為依托的產業化經營組織類型。這幾年,國家在地方,特別是在鄉鎮的技術服務組織,普遍開展了從技術服務到參與經營的活動。一些鄉村集體組織從加強統一服務出發,也建立了一些經營組織。這些組織與農民結合,以中介人組織身份,承擔把農民生產和市場聯結起來的責任。
一、有效地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的優化配置
二、提高了組織化程度,使雙層經營體制功能得到了充分發揮
三、增加了農民收入,增強了農業的自我積累能力
農業產業化的意義[5]
一、有利於提高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二、有利於促進農業內部和外部規模經營的同步發展
三、有利於解決小農戶生產與國內外大市場的矛盾
四、有利於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推進標準化生產
五、有利於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擴大農業經營規模
六、有利於演唱農業產業鏈,促進農業發展
七、有利於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
八、有利於提供農業比較利益,增加農民收入
九、有利於促進農業勞動力轉移,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
十、有利於提高農民素質,促進農業勞動力再就業
十一、有利於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條件[5]
(一)資源優勢
有發展成為當地乃至更大範圍的主導產業的資源,要求當地的資源有一定的開發規模和區域特色。比如重慶市涪陵區依托榨菜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河南省新鄉市依托優質小麥種植基地發展小麥產業化經營,黑龍江省、吉林省發揮玉米生產優勢,進行玉米深加工;雲南省依托得天獨厚的花卉資源優勢發展花卉產業等。。
(二)商品優勢
當一個地方的一個或幾個產業或產品形成了主導產業,而且這一個或幾個主導產業的產品除滿足當地農業人口自給需求外,已經有了可以成批量的剩餘產品可供出售,有較高的商品率,就產生了一種客觀需要,首先組織農產品購銷,有條件時發展加工,這就需要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三)開發優勢
要有系列的開發項目,有主導產業,通過深度開發延長產業鏈條,增加科技含量,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提高資源利用的整體效益。
(四)組織優勢
要有動作靈活、帶動能力強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農業產業化組織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但要註重兩點:一是當地或鄰近地方已建立運轉正常、符合農業產業化條件的龍頭企業;二是已經建立或者能夠建立某種中介組織,如農民經濟合作組織、農民專業協會、合作組織、股份合作組織等。無論是龍頭企業還是中介組織都要形成能夠聯結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協調各經營主體利益關係的機制,並逐步建立保證組織運行的配套制度。
(五)運行機制優勢
按照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要求,要建立農業產業化的運行機制,包括風險共擔利益共用原則、利益分配機制、營運約束機制、基本保障機制等,確保企業與農戶的利益。
(六)政府支持
這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重要外部環境,龍頭企業和農戶在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中,要積極爭取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
各級政府要強化農業產業化的組織和協調工作,制定符合當地實際的發展規劃和方案,落實政策,採取措施,推進農業產業化的健康發展。
等技術革命後完全讓機器來實現,讓農民公都去睡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