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鏈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農業產業鏈是指與農業初級產品密切相關的產業群的供給和需求關聯構成的網路結構,包括為農業生產做準備的科研、農資等前期產業部門,農作物種植、畜禽養殖等中間產業部門,以及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儲存、運輸、銷售等後期產業部門。
農業產業鏈的理論基礎是系統論、市場經濟理論和產業劃分理論,並把供應鏈的管理思想導入農業產業化中,以利於農業產業化績效和競爭力的全面提升。農業產業鏈的構建和優化,應全方位拓展農業產業鏈。
一是延伸產業鏈的長度,儘可能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比重,實現價值增值;
二是增加產業鏈寬度,儘可能提高綜合利用水平,使得各個產業環節和產品功能得到擴充;
三是擴大產業鏈的厚度,壯大農業產業鏈的規模,增強市場競爭力。具體體現為農業生產資源由低效益行業向高效益行業配置,由低生產率向高生產率轉移。重點是大力培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著力點是農業科技化,根本出路在市場化,基礎是高素質的新 型農民,切入點是龍頭企業。
荷蘭是世界第三大食品和農業產品出口國,僅次美國和法國,其農產品的75%供出口,每年給荷蘭帶來大約390億歐元的收入,農業部門在國內總產值中的貢獻率約占12%,生產總值大約為330億歐元,基礎農業為國民收入和就業的貢獻率分別為3%和3.6%,觀賞植物的栽培占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銷售額已達45億歐元,近25%的荷蘭物流屬農業物流,在國內運輸中每三輛車中就有一車運的是農產品。荷蘭政府多年來將農業定位為:持續、獨立、具國際競爭力的行業。荷蘭政府對整個農業生產過程即整個生產鏈都制定了標準,每個生產者都必須對其在整個鏈條管理中的作用負責任。
荷蘭農業居世界領先地位,其關鍵因素離不開農業產業鏈組織的作用。荷蘭將成功的農業產業鏈組織概括為:研究、信息服務和教育、高質量常年供應穩定的農產品、具有強烈國際視野的市場組織。就農業管理體制而言,荷蘭農業關聯企業的產業鏈管理在世界上是先進的,被公認為是世界上首先實施農業產業鏈管理模式的國家之一。荷蘭享有國際聲譽的農業關聯企業供應鏈管理的主要研究機構有KLICT(Chain Network ,Clusters and Inforrnation & Com-muninion Technology,鏈網、鏈群和信息通訊技術)和ACC(Agricultural Chain Competence Center,農業產業鏈競爭能力中心)等。ACC在果蔬、畜牧業、園藝業等領域開展了一系列研究。由於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產品質量、新產品創新、市場細分、物流成本降低等問題的關註,產業鏈—價值鏈管理和運作就成為了管理者一個新的知識體系。近年來,荷蘭利用約4500萬美元的經費資助了60多個產業鏈和價值鏈試點項目。“鏈戰略行動計劃”在荷蘭的實踐以事實說明瞭企業價值鏈運作獲得成功的關鍵是產業鏈上各成員之間的緊密合作,只有這樣才能獲得雙贏的效果。
加拿大農業和食品委員會在職1998年開始價值鏈研究,併成立了價值鏈行動小組,研究由加拿大農村改革和發展基金資助。他們研究表明,驅動產業鏈發展的主權力量是市場細分、質量保證和制度成本下降。加拿大農業和食品委員會在下列三個領域發揮關鍵作用:一是通過教育,提高人們對價值鏈的意識和信息管理重要性的認識;二是通過培訓,為企業及相關的產業鏈組織提供獲取價值鏈管理和運作技能的資源;三是通過種子資助,為新的行業“鏈”開展試點項目研究並提供資助。
我國農業產業鏈存在的缺陷[1]
目前,我國農業產業鏈的缺陷表現為:產業鏈斷層,處於產業鏈底端的小農戶十分脆弱;產業鏈價值錯位,利潤是中間小,兩頭大,處於產業鏈中間的小農戶處於無利可圖的境地;產業鏈風險失控,食品安全事件時有發生;產業鏈鬆散,市場集中度過低;產業鏈連接不恰,引起的環境污染嚴重,產業鏈監管乏力等等。歸根結底就是整個產業鏈斷裂,缺乏可持續發展的保證,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農業產業鏈的雙檸檬市場
檸檬市場(The Lemons Market)也稱次品市場,在農業產業鏈當中則存在著雙檸檬市場0,首先是生產的檸檬市場,其次是消費的檸檬市場。這兩個檸檬市場互為外部性,其交集構成了農業產業鏈的困境。所謂檸檬市場其主要特征就是信息不對稱,即在交易過程中一方對事情的進展比另一方知道得多。因此,當沒有信息的人有買到低質量產品的危險時,逆向選擇就出現了。逆向選擇的結果會使市場萎縮,甚至消失。在農產品市場當中,由於農資質量的隱蔽性、複雜性,顯然千千萬萬的小農處於信息劣勢地位,首先他們很難判斷哪些農資質量合格,哪些農資的質量是不合格的。其次,合格農資產品的搜尋成本對於小農戶來說相當高。因此價格成為農戶選擇農資的主要標準,甚至是唯一標準。不管是大廠生產的,還是小廠生產的;不管是名牌,還是非名牌,只要價格比其他產品低,農戶就會選擇購買。於是在農資市場就出現了逆向選擇,此時,農資產量低於市場完全時的產量,價格低於市場完全時的價格。因此,在農資市場上就可能出現只有低質量的農資出售,質量高、名品牌反而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的現象。品牌數量不降反增,競爭方式日趨惡劣。
與此同時,實際上在消費市場也存在著信息不對稱,作為食品原料的農產品的質量很難辨別,食品或者是植物類產品,或者是動物類產品,其共同的特點就是質量的隱蔽性。這種隱蔽性使得農產品的生產者缺乏生產高質量產品的激勵,形成了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囚徒困境0。因此,造成我國食品安全事件頻頻發生,對整個農業產業鏈造成不利的影響。
在農業產業鏈當中的這種雙檸檬市場現象造成了農業產業鏈的惡性迴圈,產業鏈困境就形成了一個死結。
2.農業產業鏈的低水平均衡
進入壁壘和退出壁壘是影響市場結構的重要因素。進入壁壘是指產業內既存企業對於潛在進入企業和剛剛進入這個產業的新企業所具有的某種優勢的程度。進入壁壘具有保護產業內已有企業的作用,也是潛在進入者成為現實進入者時必須首先剋服的困難。退出壁壘是指現有企業在市場前景不好、企業業績不佳時意欲退出該產業(市場),退出有兩種,即破產時的退出(被動或強制)和向其他產業轉移(主動或自覺)時的退出。
在我國的農業產業鏈當中,一方面是農業企業規模小,技術水平低,競爭力不強,市場占有率不高。這些因素決定了農業企業的進入壁壘和退出壁壘的相對較低的狀況。
首先,這可能導致一些企業過度進入,競爭日益惡劣。其次產品質量不穩定,假冒偽劣產品時有出現。
再次,資源轉換頻繁,效率低下。這不僅不利於農業產業的持續發展,而且造成農業產業波動性大、競爭惡劣、質量難以保證等問題。
另一方面,我國農村地區地域廣闊、農戶居住分散、經營規模小,據統計我國共有大約60多萬個行政村,215億個農戶,7億多農民,近兩億農民外出務工人員,農戶兼業化普遍,因此,農戶的進入和退出壁壘同樣很低。
農業企業的雙低現象,使得農業生產的波動性極大,農業企業的平均利潤水平低且不穩定。以小農戶為主的雙低0現象則造成農戶的收益也不穩定,農業發展水平低。農業企業和小農戶是農業產業鏈的基礎,而作為農業產業鏈基礎的收益不穩定,導致了我國農業產業鏈的低水平均衡
3.農業產業鏈市場主體的力量不對等
在整個農業產業鏈當中,有廠商、經銷商和農戶,在所有的力量主體當中,他們的力量是不均衡的。首先是農業產業鏈當中小農戶的力量最薄弱。中國農牧產業是一個小生產者的汪洋大海。無論是種植戶還是養殖戶,生產規模仍然非常小,屬於小農業生產者的範圍。農業企業是農業產業鏈中最具有實力的利益主體。首先,農業企業產值規模大,生產能力強。其次,農業企業有豐富的市場經驗,它們是在市場經濟的洗禮中發展壯大起來的,它們應對市場的經驗要比單個農戶豐富得多。處於企業和農戶之間的是經銷商。對於經銷商而言,渠道的力量就是他們的力量,在中國這個特殊的小農社會,廠家如果自建營銷體系,則成本高、覆蓋面小,產品銷量受限。因此,經銷商就成為農業產業鏈當中承上啟下的紐帶,這樣的作用也賦予了經銷商越來越大的力量。在產業鏈的市場主體當中,經銷商的力量僅次於廠商,基本上可以和廠商抗衡。因此,在整個農業產業鏈當中農戶的力量最薄弱,農業企業的力量最強,經銷商處於二者之間。
4.農業產業鏈的雙失靈
農業產業鏈不僅面臨著信息不對稱、市場主體地位不對稱、市場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市場失靈的現象,更面臨著政府管理的政府失靈,我們稱之為雙失靈。首先,一些地方和管理部門對現代農業的定位不准、作用不清、發展前景不明,缺乏發展現代農業的戰略規劃和研究。其次,農業產業鏈的監管部門多,權責不清晰。農業產業鏈涉及地方政府、農業部門、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衛生部門、工商部門等各個部門,對於發展現代農業各念各的經,難以形成統一的規劃,難以整合農業產業鏈中的各種資源。最後,法律法規不健全。隨著農業的快速發展、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出口貿易的不斷增加,現行的農業管理法規在管理實踐中的局限性日漸明顯,制度不夠健全、監管仍有漏洞、懲處乏力等。
中國農業產業鏈無法通過正常的市場競爭達到提高行業集中度、引領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這是典型的市場失靈。市場競爭不但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反而限制了現代農業的健康發展,造成了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和生態問題。政府失靈不僅有市場原因,而且也有政府監管的原因。市場失靈再加上政府失靈,二者互相加強,整個農業產業鏈的困境越來越深化。
農業產業鏈管理理論其實是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進一步深化和有益補充。國外農業產業鏈管理理論對我們農業關聯企業的發展有如下啟示:
1.農業關聯企業進行農業產業鏈運作有利於加強其綜合競爭力
從經濟學和管理學的角度看,農業產業鏈管理節約了交易費用,農業關聯企業通過與產業鏈的結合產生了遠遠大於個體和的綜合競爭力,進入農業產業鏈管理運作的農業關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此外,“從田頭到餐桌”的農業產業鏈管理,不僅加速了農業生產社會化、專業化和商品化,通過與產業鏈的結合還增加了其產品安全可信度。因此,農業關聯企業加入農業產業鏈的運作與管理將有利於加強其綜合競爭能力。
2.有效發揮政府在農業產業鏈發展中的指導作用
長期以來,政府在農業發展中採取了直接干預的方式,通過對農產品進行補貼或以保護價收購農產品等政策來扶持農業的發展。中國加入WTO之後,關稅壁壘和農產品配額逐漸取消,政府在農業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對從農產品生產到最終消費者的產業鏈進行管理過程中,政府的作用是制定出完善的符合WTO要求的產業鏈運作法律和政策,指導農業產業鏈的行為主體,使個體戶、專業協會、農業關聯企業等不斷提高企業產業鏈管理水平。
3.提高農業關聯企業的信息化水平是農業產業鏈有效運作的關鍵
由於供應鏈中信片段具有不對稱性的特點,農業產品鏈中各企業之間及時、準確、通暢的信息共用是提高農業關聯企業管理水平的重要條件之一。長期以來,我國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薄弱,特別是農業關聯企業中,普遍存在著手工處理信息的現象,沒有充分利用網路系統、電子數據交換(EDL)等現代化信息管理手段。一些企業雖製作了網頁,但企業在溝通過程中仍然停留在傳統的電話、會議、合同上,網頁涉及較多的是一些成員及其產品的介紹,電子商務活動少。為此,根據農業產業鏈的特點,農業關聯企業應建立快帶響應的現代化信息管理系統,以實現企業間信息交流的網路化、規範化、靈活化、無紙化、使各節點企業之間得到及時、靈活、可操作的信息資源進行電子商務活動。
4.吸納更多農戶加入農業產業鏈組織是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措施
農業產業鏈運作效益的發揮依賴利益主體為了共同的目標和真誠的合作,降低交易成本。然而,由於農產品市場的特殊性,相關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是衝突的。千家萬戶分散經營的農戶幾乎是以無序競爭的形式,將農產品銷給批發商或零售商。農戶在分散經營條件下,市場交易成本高昂,難以分享農業產業鏈運作帶來的效益。農業關聯企業有效地把農民組織起來,利用“公司+農戶+市場”、“公司+基地”等形式,將外部的市場交易費用“內部化”,節約交易費用。另外,農業關聯企業應通過產銷合同的簽訂和履行,加強農戶經營的計劃性,剋服農戶收集信息的盲目性以及決策的從眾心理,使公司與農戶在農業產業鏈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雙贏局面。
- ↑ 張利庠,張喜才.我國現代農業產業鏈整合研究[J].教學與研究,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