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社會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生產社會化是指由分散的小規模的個體生產轉變為集中的大規模的社會生產的過程。它包括生產資料的社會化,生產過程的社會化和商品市場的社會化。
生產社會化在封建社會末期開始出現,儘管此時社會化程度還不高,但這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飛躍。按照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性質的規律,這種生產力的出現要求新的生產關係來適應,因而在封建社會末期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通過資產階級聯合廣大勞動人民進行的反封建革命,資產階級建立起了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並最終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確立相對於封建所有制來講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併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生產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正如恩格斯所說的“在資產階級領導下造成的生產力,就以前所未聞的速度和前所未聞的規模發展起來了。”
但是,恩格斯同時指出:“由社會化勞動所生產的產品已經不是為那些真正使用生產資料和真正生產這些產品的人所占有,而是為資本家所占有。”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私有制確立的同時就已經形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愈加鮮明地表現出來。”
它是相對於資本主義以前的各種生產方式而言的。在現代世界上,社會化大生產可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也可以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存在。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造成的基礎之上而產生的。從馬克思主義的經典理論來看,社會主義是比資本主義更高的生產方式 ,是資本主義高度社會化大生產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它繼承了資本主義創造的社會生產力,但在生產關係上卻剋服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固有的矛盾。不過從社會主義革命的實際情況來看,迄今為止,已有的社會主義革命並不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最發達的國家中首先爆發,而是資本主義不是那麼發達的國家首先爆發。這種情況就使得現實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和以前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描寫的情況有很大的差異。現實生活中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生產力的社會化程度仍然低於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因此我們研究現代社會化大生產對外貿的依賴關係時,可以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談起,同時又應當知道,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既然繼承了資本主義所創造的生產力,那麼它必然也是依賴對外貿易的。
生產社會化的三個層次[1]
擺脫對生產社會化的傳統成見,全面認識它的科學內涵,是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客觀要求。生產社會化是指人們並不生產供自己消費的產品,一切生產都是為社會而進行,都要依賴社會的消費,滿足社會的需求。而所有這些,在一個開放的、社會化的經濟體系中,只有通過商品交換,運用市場機制調節才能實現。因此,從根本上講,生產社會化也就是商品化、市場化。隨著歷史發展,社會化的生產不僅要求產品市場化,而且要求作為生產的活的要素的勞動,也要通過市場進行配置,即勞動社會化。最後,作為生產的物的要素的財產關係,即產權也將走向社會化。產品社會化、勞動社會化、產權社會化構成生產社會化的完整概念。生產社會化的三個層次,揭示了人類從封閉式經濟走向開放性、市場化的自然歷史過程。人類曾經在封閉經濟中度過了漫長的歲月,但進入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後,由於分工的發展,商品交換的出現,封閉式經濟逐漸被突破。隨著社會的發展,產品市場化無論是在廣度和深度上都大大地向前推進了。
當產品市場化達到了相當程度時,只有使勞動也變成商品,才能擺脫小生產狀態和對舊的生產方式的依附,成為自身獨立的體系。勞動普遍地變成商品即勞動社會化,把勞動從人身依附和從屬關係中解放出來,使人類勞動潛能得到極大的發揮,創造出了空前巨大的社會財富。但勞動社會化並不是勞動的徹底解放,它還受封閉式財產所有權的支配。勞動的高度社會化引起了它和封閉式產權的衝突,於是產權社會化構成了生產社會化的第三個階段,它帶來了勞動的第二次解放,把勞動從封閉式所有權的支配下解放出來.這就造成了勞動和財產所有權關係發生了一系列深刻變化的可能性和趨勢,標誌轉著人類進入了一個經濟高度社會化的時代。
社會化大生產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相對於分散的小規模的生產(即小生產)而言,集中的大規模的生產就是社會化大生產。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化大生產”與“生產社會化”是同義語,因而教材兩個地方的表述並不矛盾,是一致的。
但另一方面,在生產社會化的前提下,“大生產”顯然是指社會化程度高、規模大。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化大生產”又是指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力的大發展,是生產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的必然結果,它以機器大工業的出現為特征。資本主義社會進入社會化大生產階段後,“新的生產力已經超過了這種生產力的資產階級利用形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暴露出自己無能繼續駕馭這種生產力”。這就是說,隨著生產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也在不斷加深。
因此,要適應社會化大生產這種新的生產力的客觀要求,就必須消滅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建立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只有這樣,才能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才能促進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生產社會化程度才能進一步提高。所以,在論述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時,教材沒有使用“生產社會化”而採用“社會化大生產”這個概念是有道理的。
生產社會化與產權社會化的關係[2]
生產社會化與產權社會化關係的本質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關係,二者辯證統一。在自然經濟時代,分工協作不發達,商品生產規模小,交換範圍狹窄,生產社會化程度很低,生產“是在狹隘的範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人們之間的社會聯繫“只限於共同體內部,只是以血緣關係和統治服從關係為基礎的地方性聯繫”。每一產權關係的主體都是限於群體內部的、狹隘地域範圍的有限主體,因而那時的產權缺少流動性。無論是原始、奴隸,還是封建社會下,產權都遠未達到商品化、交易化、流動化、開放化的程度,因此,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社會化產權。產權社會化迅速發展是在資本主義制度確立之後,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社會化程度迅速提高,引起產權社會化程度的提高,企業的產權制度安排不斷發展變化。具體表現為企業組織形式不斷演進,先後經歷了業主制、合伙制、股份制等企業組織形式。
不同形式企業中產權制度安排大不相同,總的趨勢是產權日益社會化。在個人業主制企業中,產權具有極高私人性,生產資料所有權、使用權、處分權、收益權等各項產權都直接統一於業主個人之手,產權不分裂、不開放、不流動,是比較典型的私人性產權。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技術水平提高,生產過程複雜,生產社會化要求由更多勞動者共同協作勞動,這就要求生產資料使用權社會化。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管理技術複雜程度的提高,業主自己經營企業已不可能,客觀上要求由專門人員經營,要求經營權社會化。同時,企業籌資需要採取社會化的方式,需要更多投資主體加入,要求企業所有權社會化。在合伙制企業中,企業資產由合伙人共同擁有、經營、管理、使用,按註入企業的不同資本數額分享利益。
任何一個合伙人都不能像個人業主那樣完全擁有和自由行使各項產權權能,而要受到合伙人的制約,所有權、經營權、使用權都具有一定的社會性,但其產權還未徹底地分裂、分化;開放化、商品化程度還很低,產權不能自由地流動和交易。隨著生產社會化的發展,產權還會進~步社會化。到了股份制條件下,公司的所有權、經營權在歸屬和行使上都社會化了,產權具有較高的社會性。股份公司作為資本主義私有產權社會化所進行的自身創新——創造了一種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企業組織形式,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社會化大生產與私有產權的矛盾以及籌集社會資本的矛盾。股份公司一經產生就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不僅馳騁於國內市場,而且還馳騁於國際市場,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恩格斯對股份公司給予了高度關註,認為它“直接取得了社會資本的形式”,是“對資本主義的私人產業的揚棄’。
人類歷史上有過非“社會化”的生產嗎?一個偽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