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理性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隱藏] |
市場理性是指市場運行中的市場規律,市場活動者必須遵從它,使自己的活動符合於自己以外的市場理性市場理性屬客體對象,不以人的意志和願望為轉移;市場活動者思維著的理陛,屬主體精神,直觀地看,是有“自由”的,任己行事的,但它始終不能擺脫客體的市場理性的制約。客體理性與主體理性,市場理性與市場行為者思維著的理性,相互一致,才能形成有序的、文明的、健康的市場經濟。
市場理性是人們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的理性表現,是市場經濟中主體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一種自覺精神和行為方式。一種市場行為是理性的,就是指這種行為是自覺地適應了市場經濟的法則,有利於市場經濟條件下主體目的的有效實現,或者說它是在一定的理性精神的指導下,按照一定的理性原則來進行的。
市場理性可以從不同角度來把握,角度不同,市場理性的構成也就不一樣。本文主要是從文化精神的角度探討市場理性的,據此,我們把市場理性區分為市場目的理性、市場規範理性、市場方法理性和市場精神理性。
所謂市場目的理性,也可稱之為價值理性,是指對市場行為合目的性的價值追求的理性把握。主要體現在人們的市場目標、價值觀念或職業理念、經營理念上。它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人們的市場行為的目的的合理性問題,包括從巨集觀上看社會或國家選擇市場制度的目標及其合理性根據,也包括從微觀上看市場主體的市場行為所追求的目的的合理性問題。人們是帶著各種各樣的價值目的參與市場活動的,有的目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有的是理性的,有的是非理性的。市場目的理性的作用在於引導人們市場行為的合理追求,使主體市場行為的目的儘可能地接近市場的必然性和市場的社會目標,達到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
所謂市場規範性,就是指人們在市場經濟活動中自覺地確立和遵守市場規範、維護市場運行秩序的自覺意識。主要體現在市場經濟中的倫理規範、道德意識、法律制度和法制意識中。市場經濟作為一種社會化的交換經濟,它客觀上要求必須是一種規範經濟,離開了規範,這種社會化的交換關係就很難進行下去,即使勉強進行交換,其無序和混亂也將使交易成本大大增加,造成交易效益的大幅度降低。因此,市場經濟的正常進行必須要求市場主體有一種自覺的規範意識—規範理性。一方面是政府或國家要積極地建立合理的市場經濟的運行規範,包括完善各項法律、法規、規則及其實施機制,註重以法治市,依法管理,同時註重提倡和弘揚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倫理道德,努力去營造遵紀守法,講究道德的社會氛圍;另一方面是每一個市場主體要樹立一種自覺的法制意識和道德意識,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行為,以義馭利,生財有道,真正懂得講信譽、講道德。這不僅有利於市場經濟的發展,也是自己經營成功的一個根本。
所謂市場方法理性,也可稱為市場操作理性或市場工具理性。它指的是市場主體通過精明的計算,去追求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大效益的意識和技巧。市場經營謀略、成本效益核算、消費者消費計劃等都是市場方法理性的具體表現。市場經濟也是一種最需要每一個市場主體發揮出智謀或講究技巧的經濟形式。變化難測的市場,處處充滿風險,也處處充滿機遇,差之毫釐,可能謬以千里;棋先一著,可能飛躍千丈;成功與失敗常常只在一念之差。因此,它要求市場主體必須有一種十分自覺的計算意識、謀略意識,講究方法,註重技巧,這樣才能以儘可能小的成本獲得儘可能大的收益,在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所謂市場精神理性,或稱理性精神,這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層次理解。廣義的市場理性精神是泛指存在於市場主體中的各種理性意識和觀念,上述各種市場理性都可包括在其中。狹義的市場理性精神是指支配和驅動市場主體行為的一些能動意識,像竟爭意識、效率意識、創新意識、風險意識以及倫理意識和人格追求等等。這些能動的精神意識當然不只是理性的作用,其中還灌註著情感、意志等因素,但理性在其中起著主導和支配的作用。因為這些精神都不是盲目的,而是主體的一種自覺意識,是主體在認識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和自我行為的價值目標的基礎上所形成的能動精神。無疑這種積極的市場理性精神,對主體在市場經濟中獲得成功是至關重要的。
以上我們分別對市場目的理性、市場規範理性、市場方法理性、市場理性精神進行了考察。主體的這四種理性既相互區別,各有其特定功能,又相互聯繫、相互促進,構成市場理性的基本內容。成功的市場經濟應有效地去促進這種市場理性的生成和發展,成功的市場主體應該努力去培養自己這種市場理性精神。在這種市場理性的引導下,人們的市場行為才可能是合理而高效的,整個市場運行才能夠健康有序而充滿活力。
市場理性的構建[1]
- (一)實踐培育與理論構建相結合
市場理性是一種實踐理性,而不是一種思辯理性或純粹理性。它存在於市場經濟的客觀實踐過程中,直接引導著人們的市場行為。因此,市場理性的建構不可能靠思想家憑邏輯推演去完成,而只能在市場經濟的實踐過程中去培育。人們只有通過市場的實踐逐步去認識市場的規律性,形成合理的目的性,從而把實踐的邏輯內化為主體的意識,併進而把這種意識轉化為一種合理的市場行為,才能實現理性的構建。因此,要有效地去培育和建構市場理性,首先必須促成人們積極地去投身市場經濟實踐。這不僅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導和推動,社會輿論的鼓動和促成,還需要形成一種有效利益機制去驅動。
市場理性只有通過市場實踐才能培育和建構起來,但這並不是說自發的市場實踐就可能形成完善的市場理性,因為市場理性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自覺。完善的市場理性的形成同時還必須有自覺的市場理論的引導,必須經過理性思維的加工製作。這就需要我們的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相互合作,積極地從理論上去探討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研究市場行為的合理性尺度,為人們的市場實踐提供理性的指導。
為此,必須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分析整理來自市場實踐的各種資料或各種信息,對其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加工製作工作,從而揭示其內在規律性,確立起合理的目的性,在理論上建構起一套市場理性體系。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主體的思維不僅要反映已有的實踐,而且要科學地預見未來的實踐,這既是一個實事求是的過程,又是一個能動的理論創造過程。
- (二)制度設置與輿論引導相結合
市場理性不是個別人的理性,而是一種大眾理性,必須體現在絕大多數市場行為主體的意識和行為中。因此,市場理性的建構不僅在於去揭示市場理性的基本規定和構成,更在於如何有效地把這種理性精神轉化為一種大眾的意識和行為方式。在促成這種轉化過程中,制度的理性建構、制度的設置是最為關鍵的。
市場理性體現在市場經濟的各個層次和方面,其中制度理性是最基本的,也是對整個市場理性影響最大的因素。制度是確定人們行為及其相互關係的一套規則,它通過其特有的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規定著人們的行為取向和行為方式。因此,在市場經濟中,要使人們的行為趨於理性化,首先就必須有理性的市場制度。市場的理性是通過理性的市場制度來確立其基本框架,引導人們理性的市場行為的,也是通過理性制度來遏制和約束人們的非理性、不理性行為而建立起市場的理性秩序的。所以從根本上說,只有建立起了理性的市場制度才可能確立起整個市場的理性。當然,這並不是說要先把制度理性完善以後再去建構其他市場理性,市場理性也不可能孤立地建構起來,而是在市場實踐過程中,在與其他理性形式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逐步確立起來的。但是在整個市場理性的建構過程中應把制度理性的建構放在首要和關鍵的地位。在我國市場理性的建構過程中,制度理性無疑有了長足的發展。但與整個市場經濟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著很大的滯後性。這既表現在不少具體的市場活動領域還存在著無法可依,無規可循,以及現有制度法規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方面,更表現在不少法律制度缺乏有效的實施機制,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現象還在社會生活中大量存在著。這些制度上的缺陷,無疑是造成中國市場經濟的某些領域至今非理性、反理性的違規行為和混亂現象仍然嚴重存在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中國市場理性建構中,更需要特別強調和突出市場制度理性的建構。一方面要進一步去完善市場制度理性,健全各種法律、法規,有效地去引導市場經濟的理性運行;另一方面要強化制度的實施機制,保障制度理性能有效地轉化為一種大眾的行為理性。
在建構當代中國市場理性、促成市場理性的社會實踐過程中,社會輿論的引導具有重大意義。如前所述,市場理性是一種大眾理性,不可能設想大眾會同時形成自覺的理性意識,而往往是少數人先具有某種市場理性,然後再逐步地擴展到大眾之中,成為社會理性。在這一過程中,除了以上所述的制度的作用以外,輿論無疑也起著重要作用。社會輿論在市場理性建構中具有巨大的理性引導、理性約束和理性激勵的作用。因此,在當代中國市場理性建構過程中,要自覺地把制度設置與輿論引導結合起來,使“硬”的制度規範與“軟”的輿論引導相互補充,相得益彰,才能有效地推進當代中國市場經濟的理性化進程。
- (三)利益驅動與精神導向相結合
市場理性是一種經濟理性,人們理性行為的選擇無疑是與經濟利益聯繫在一起的,從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市場理性就是一種合理化地在市場中尋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行為選擇。這就要求我們在建構現代中國市場理性時必須運用利益機制這個有力杠桿來驅動。用利益機制來驅動人們市場行為的理性化,大致說來有利益評價機制和利益賞罰機制兩個方面。所謂利益評價機制,就是要以經濟效益作為衡量人們市場行為理性程度基本標準之一。這樣就能使人們為了獲得好的效益不得不去認識和掌握市場規律,確立理性的行為選擇。這一點特別在促進我國國有企業行為的理性化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當然,在強調效益評價標準時必須註意把個別效益與整體效益、眼前效益與長遠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有機地結合起來,否則利益評價機制就會走入歧途。所謂利益賞罰機制,就是指形成一種有效的社會機制使理性的行為選擇能得到利益上的報賞,非理性的行為則會受到利益上的懲罰。利益是人們生存的最基本的需求和發展的最基本的條件,因而也是制約人們行為的最基本的機制。因此,通過利益機制來引導和驅動人們市場行為的理性選擇也是最為有效的,要促成人們去認識和掌握市場規律、遵守市場理性法則,就必須建立起有效的利益機制來驅動和約束。
- ↑ 唐凱麟,羅能生.論當代中國市場理性的建構[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