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效率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經濟效率(Economic efficiency)
目錄 |
經濟效率是社會經濟運行效率的簡稱,是指在一定的經濟成本的基礎上所能獲得的經濟收益。用“時間”來衡量經濟效率是片面的,“時間”只是經濟成本的一個方面或一部分,而不是經濟成本的全部。
靜態效率:充分就業狀態,社會人力資源全部為國民經濟以一種合理的結構所使同時經濟活動的各種投入品和產出品在現有數量水平約束下的結構也都合理。——迴圈經濟[1]
動態效率:國民經濟的消費部分以合理的速度增長。——消費主導型經濟[1]
分配效率:社會成員中的大多數人認為社會產出的分配是公平的狀態。——合意性[1]
數學中的效率衡量是在變數固定的基礎上衡量的,而經濟中的效率實際是有諸多的變數在裡面的,從諸多的變數中尋找均衡,使經濟效率達到最大化,十分重要。
我們在完成一項經濟活動時除了要考慮它的的“時間成本”以外,還要考慮其它成本;如果我們在完成一項經濟活動時只考慮在短的時間內完成而不考慮所付出的其它的成本和代價能說有效率嗎?
在西方經濟學中,最優經濟效率還可表示一種狀態,即帕累托最優狀態。在這一狀態下,所有的帕累托改進都不存在,即在該狀態上,任何改變都不可能使至少一個人的狀況變好而又不使其他人的狀況變壞。
如何衡量經濟活動是否有效率[1]
Ward:經濟活動的目的是消費,經濟活動是否有效率,主要看社會消費價值是否實現最大化;
薩謬爾森:效率是經濟研究的核心問題經濟活動有效率意味著不存在浪費;
新古典經濟學:有效率的經濟活動處在生產可能性邊緣上,此時處於帕累托最優狀態。
衡量經濟效率的主要指標[1]
價格指標:支付意願價格(願付價格)即社會為後來增加的每單位商品或服務願意支付的價格,以邊際需求價格表示;
利率指標:即經濟活動預期效益與成本之間的比值,也即資金的機會成本,其實質是現在和未來的消費價值之間的比較。
效率=產品/ (投入勞力+投入資源+投入工具)
對於個人的工作效率,我們總是認為與時間有關。其實,個人的工作經濟效率只是與人的個體能力有關,在能力沒有改變前,人的工作經濟效率是不變的。這與機械的機械效率在沒有改裝前是一定的一樣。
這個效率就是一個人的產出與投入的比值。
投資與經濟效率的關係[1]
實現帕累托最優狀態的前提是完全競爭市場條件。
經濟活動處在生產可能性邊緣,生產的物質產品數量最大、生產效率最高,即這是在現實條件所決定的的生產力水平和科技水平約束下,對現有資源最充分合理的利用。
科技創新、經濟發展和進步可以改變基本條件,將生產可能性邊緣曲線向外推移。
投資的重要作用在於促進科技創新,提升產業等級,提高生產力水平,改善經濟發展條件一-在理論上表現為實現生產可能性邊緣曲線的外推。
市場上以有各種產品的交換比例,我們稱為為一般交換繫數。
交換繫數=產品1/產品2
根據前面的效率公式 效率=產品/ (勞力+資源+工具),如果兩種產品,投入對其意義相同的(勞力+資源+工具)情況下。
生產效率1=交換繫數*產品效率2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通過交換繫數的這個比例知道我們在相同投入下的最大經濟效率的生產方式。因為在有紙幣的國家,紙幣表達了各產品的交換繫數,交換繫數也以價格的形式表達,因此在市場經濟國家,每個人可以通過市場的價格來尋找自己經濟效率最大的生產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