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所有制結構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所有制結構[1]

  所有制結構是指國民經濟中各種經濟成分之間的比例關係,占主導地位的經濟成分決定著一國經濟制度的性質。

所有制結構的模式比較[2]

  社會主義經濟改革及改革中各種不同經濟運行模式的出現,是當今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一種世界性趨勢。伴隨著經濟改革浪潮的日益深入發展,作為經濟運行機制基礎的所有制關係及其結構也愈益呈現出多種不同的模式。研究所有制關係及其結構的這種發展和演變的一般趨勢及其規律性,分析比較演變過程中出現的各種不同所有制結構模式,對於探討我國所有制結構改革的目標模式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一、馬克思的理論設想在實踐中遇到的難題

  馬克思和他的戰友恩格斯在解剖資本主義的理論研究和領導國際工人運動的實踐中曾經對未來社會及其所有制關係作過高度抽象的理論設想。按照他們的設想,未來社會,即共產主義社會,包括其第一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集體的,以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為基礎的社會”,這裡,“一切生產部門將由整個社會來管理,也就是說,為了公共的利益按照總的計劃和在全體成員的參加下來經營”,“因此私有制也必須廢除,代替它的是共同使用全部生產工具和按共同協議來分配產品,即所謂財產公有”。在他們看來,無產階級國家實行生產資料國有化,並不排除國有化生產資料“出租經營”,以及在小農占相當數量的國家把小農的私人生產和私人占有變為“合作社生產和占有”等等,但這都不過是向完全的共產主義(在這裡指的共產主義包括它的第一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中間環節”。因此,由整個社會直接占有一切生產資料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資本主義私有財產制度的基礎上提出的社會主義所有制的理論模式或理論設想。

  列寧和斯大林領導前蘇聯人民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之後,在實踐中,根據自己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論設想的理解,並從前蘇聯當時的國內外條件出發,通過國有化和合作化的道路建立了全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兩種基本形式的生產資料公有制,並賦予國家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的具體形式。他們還試圖通過加速國家消亡和集體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的過渡來全面實現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論設想。但是,由於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所有制理論設想是與他們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在全世界,特別是在主要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同時取得勝利的論斷相聯繫的,而這一論斷並沒有被社會主義革命的實踐所證實,恰恰相反,社會主義革命是在一個資本主義相對不發達的國家——俄國單獨取得勝利的,這就使得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論設想不得不在社會主義實踐中面臨著一系列棘手的難題。首先,當時社會主義國家在國際上處於強大的資本帝國主義世界的包圍之中,在國內還存在階級和階級鬥爭,無產階級國家不但不可能立即開始消亡,而且還必須得到鞏固和加強。其次,為了加速國家工業化,以便在資本主義世界的包圍中生存下去和最終戰勝資本主義,必須運用強制性手段實行高積累,並把全國的資源集中用於最需要的發展部門,而執行這一強制性經濟職能的只能是國家機器。第三,為了保證社會生產有計劃按比例進行,整個社會也必須有一個相應的協調機構,並有足夠的權威來有效地協調整體利益和各種局部利益以及個人利益間的複雜的關係。這樣看來,馬克思的關於國有化是無產階級國家採取的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行動,國家將立即開始消亡,從而社會將直接占有一切生產資料併在自由人聯合體自治的基礎上自覺地按照一個社會的總計劃從事生產和按共同協議進行產品分配的學說,在實踐中由於國家的繼續存在和國家執行強制性經濟職能的必要性而面臨著兩難的選擇。

  二、兩種不同解決方式及其模式的特征

  面對上述難題,前蘇聯和前南斯拉夫採取了各執一端的兩種不同解決方式,建立傳統的國家所有制模式和自治的社會所有制模式。

  在前蘇聯,這一難題是通過把國家和社會等同起來的辦法來解決的。斯大林一方面摒棄了國有化後國家立即開始消亡的觀點,另一方面又試圖堅持由整個社會直接占有一切生產資料的思想。在他看來,無產階級國家是社會利益的天然代表,國家所有制自然也就是全民所有制,這樣,全民所有制的國家所有制形式就被長期固定化了。他還從理論上進一步無條件地肯定了國家所有制是社會主義所有制的高級形式,集體所有制必須儘快向國家所有制過渡。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前蘇聯迫不及待地愈益加快生產資料的國有化進程,從而迅速形成了以國家集中經營為基本特征的單一的所有制結構,整個社會成了一個勞動平等、報酬平等的工廠,全體公民都成了一個全民的、國家的、“辛迪加”的職員和工人。這就是斯大林把馬克思的理論設想應用於社會主義實踐遇到一系列難題時所採取的解決方式,我們把前蘇聯這種解決方式,即所有制結構,叫做傳統的社會主義國家所有制模式。這種模式長期以來被奉為社會主義所有制唯一可能的模式而為幾乎每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所仿效。

  在前南斯拉夫,由於某種特殊的歷史原因,鐵托和他的理論家們根據馬克思關於工人自治和國家消亡的思想,嚴厲地批判了前蘇聯的國家所有制模式的弊端,認為它是國家官僚壟斷經濟生活,窒息勞動者及其集體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的主動性和首創精神的經濟根源。他們面對馬克思的理論設想在實際運用方面所遇到的難題,採取了逐步削弱和取消國家經濟職能,實行企業自治的解決方式,即建立自治的社會所有制模式,從而率先打破了把傳統的國家所有制模式視為社會主義所有制唯一可能模式的神話,在國際上引起巨大的反響。

  兩種所有制模式具有明顯的不同特征,並構成了兩種完全不同的社會主義經濟運行機制的基礎。傳統國家所有制模式的主要特征是:(1)國家所有制是所有制結構中的主體,而集體所有制經濟也明顯帶有準全民的痕跡,從而形成單一化的所有制巨集觀結構;(2)企業,特別是國家所有制企業排斥其他任何所有者的資金和物質生產要素的進入,不同所有者之間,甚至同一所有者內部不同企業之間,互相分割、自我封閉,形成所有制微觀結構的封閉化;(3)國家所有制企業的所有權經營權完全集中在國家政府機構手中。傳統的國家所有制模式的這些主要特征既是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要求,又是這種運行體制賴以形成的前提和基礎。這種傳統的國家所有制模式使每一個企業事實上都成為國家大工廠的一個車間,這就為國家在日益廣泛的經濟領域中進行集中決策並運用指令性行政強制的方式推動經濟的運行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同時又規定和制約著經濟的運行只能採取集中決策的體制和指令性計劃控制或直接行政控制的方式,因為任何其他運行方式都是與這種傳統的國家所有制模式的基礎相矛盾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傳統的集中計劃經濟體制的利弊都可以從這種傳統的國家所有制模式中找到最深厚的經濟根源。

  前南斯拉夫首創的自治社會所有制模式的主要特征是:(1)作為所有制結構主體形式的是實質上帶有不同於法律規定的明顯的集團所有制性質的社會所有制,企業工人集體是名義上的社會財產的真正支配者和實際受益者,作為所有制結構非主體形式的個體所有制從屬於主體所有制形式,因而從所有制巨集觀結構上看,仍然具有明顯的單一化傾向;(2)企業間,特別是不同所有者之間很少出現交叉投資,所有制微觀結構基本上也是單一的。自治的社會所有制模式的這些特征,是前南斯拉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也是這種分散的經濟運行體制形成的前提和基礎。這種自治的社會所有制模式使企業具有相對獨立的經濟利益,為企業在日益廣泛的經濟領域中進行分散決策並依靠市場競爭中“看不見的手”來調節經濟運行提供了必要條件。同時,必然排斥國家對經濟運行直接控制協調,因為國家的直接控制職能的存在被看作是與這種自治的社會所有制模式的本質相違背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自治的社會所有制模式正是人們通常所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長處與短處的最深刻的經濟原因。

  三、兩種不同模式的利弊

  多年來的實際經驗表明,傳統的國家所有制模式和自治的社會所有制模式對於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需要的滿足都有各自的長短和利弊。這可以從幾個不同的角度來進行比較。

  1.在企業微觀效率方面:在傳統的國家所有制模式中,國家是生產資料的唯一所有者或支配者,從而也是剩餘產品的唯一所有者或支配者。因此,不僅企業的長期發展,而且企業的短期或日常投入產出決策以及人事工資利潤分配決策都集中在國家各級政府部門(尤其是中央政府部門)手裡,企業及其職工只能完全聽命於國家的指令。從靜態上看,一方面,國家由於遠離決策現場和難以承受過量決策負擔,以及不能及時獲得來自長距離縱向信息傳遞渠道的準確信息,而不可避免地導致官僚主義的錯誤決策,造成資源使用上的浪費;另一方面,企業及其職工由於處在被動的無權的地位和吃平均主義的“大鍋飯”,即預算約束軟化,使企業及其職工既無來自自身獨立經濟利益的動力又無來自市場競爭的壓力,缺乏生產經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必然降低企業微觀效率。從動態上看,傳統的國家所有制模式由於企業領導人的升遷以及相應的級別待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本企業規模的擴大和完成上級指令性計劃任務的情況,企業領導人一般具有通過爭投資而無限擴張企業的強烈傾向,但這種擴張傾向註重產值的增長和職工人數的增加,從專業廠擴大成全能廠,從“小而全”擴大為“大而全”,而不惜降低企業的微觀效率;而且為了確保完成上級的產值任務,往往對更新改造不感興趣,甚至放棄對提高企業未來效率極為有利的技術革新的機遇。相反,在自治的社會所有制模式下,由於企業及其職工集體是生產資料及其運用的成果,特別是剩餘產品的支配者和事實上的所有者,企業及其職工集體享有本企業日常生產經營活動和擴大再生產的充分自主權和獨立的經濟利益,企業的興衰和職工的利益完全取決於市場競爭中的成敗,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剋服了傳統的國家所有制模式的上述種種弊端,企業追求利潤的動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提高資產的使用效率。但是,由於這種模式仍然並未從根本上解決所有者問題,在企業內部,財產和分配關係仍然是模糊的。這必然導致企業行為在兩方面的扭曲,一是企業不能對市場變動作出及時準確的反應,從而難以接受有效的巨集觀調控;另一方面,缺乏長期行為,頂不住消費膨脹的內部壓力。結果導致企業內部積累率的下降和外部經營環境的惡化,從而使微觀效率的進一步提高受到相當大程度的阻滯。

  2.在資源配置方面:在傳統的國家所有制模式下,由於國家事實上是生產資料的唯一所有者,從而是全社會一切資源的唯一支配者,享有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包括其存量和增量)配置的全面壟斷的決策權。因此,它能夠迅速提高國民經濟的積累率,把有限的資源集中投放到國家為實現某種特定的戰略目標而必須優先發展的部門和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前蘇聯正是利用它所建立的這種傳統的國家所有制模式的長處,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優先發展重工業,包括軍事工業,從而加速實現國家的工業化和提高抵禦資本主義世界包圍的國防力量的。但是,即使在這種特殊情況下,傳統的國家所有制模式的長處的發揮,也是以犧牲資源配置的經濟合理性,從而犧牲國民經濟效率為代價的。實踐表明,實行這種模式,必然排斥市場和價值規律對資源配置的自動調節作用,而僵化的價格體制又使價格信號失真,無法準確地反映社會對產品的供求狀況和資源的稀缺程度,從而使國家這個唯一的調節者在資源配置上缺乏準確可靠的依據,造成資源配置的不合理,生產需求的脫節,經濟結構的失衡,進而導致社會資源利用的極大浪費。在自治的社會所有制模式下,市場機制發揮了對資源配置的自動調節作用,剋服了傳統的國家所有制模式在資源配置上的上述弊端。但是,由於從根本上排斥國家對資源配置的計劃指導作用,資源配置的合理化以及社會生產和國民經濟的按比例發展是通過市場的盲目競爭和周期性波動而實現的;而且在這種模式下,生產資料事實上的集團所有的性質必然會使勞動力和其他資源的流動受阻,從而延緩資源配置合理化和國民經濟按比例發展的實現過程,同樣導致資源利用的浪費。

  3.在國民經濟巨集觀效率方面:國民經濟的巨集觀效率從根本上說就是全社會範圍內資源利用的效率問題,它一方面取決於企業的微觀效率,即企業內部資源利用的效率,這是國民經濟巨集觀效率的基礎。另一方面取決於全社會資源配置的優化或合理化。從上述兩方面比較分析中可以看出,傳統的國家所有制模式,雖然在一個特定的時期中有其存在的一定的歷史必然性和一定的歷史作用,但是,由於它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資源配置的不合理和企業微觀效率低下,因而難以提高甚至難以保持整個國民經濟巨集觀效率。這就是前蘇聯長期以來無法依靠高積累來繼續維持經濟高速增長的基本原因。前南斯拉夫的自治社會所有制模式,不僅企業微觀效率受到企業內部財產關係模糊的影響,而且由於資源配置是通過市場的競爭自發實現的,社會財產的集團性使資源的合理流動受到阻礙往往又延緩了資源配置的合理化過程,加上消費膨脹和信貸膨脹的併發而造成總供給總需求的尖銳矛盾,因而整個國民經濟的巨集觀效率也是不理想的。這就是前南斯拉夫長期以來擺脫了傳統國家所有制模式的桎梏又陷入了高失業、高通貨膨脹和高外債泥潭的根本原因。四、改良的解決方式行得通嗎?前南斯拉夫是社會主義國家中經濟改革起步最早並且是唯一沿所有制變革的軌道推進的國家,而它所建立的自治社會所有制模式在改善經濟效率方面未能獲得明顯的收效,並帶來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問題。這種情況不能不促使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的理論家和實踐家在所有制關係的變革面前卻步。他們試圖另闢一條改革的蹊徑:把改革的重點放在經濟運行機制上,而對原有體制的所有制基礎只作一些修修補補的改良。匈牙利的改良的國家所有制模式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形成的。這種改良的國家所有制模式,與傳統的國家所有制模式相比,其所有制結構的主體形式仍然是國家所有制,並且所有制的巨集觀結構和微觀結構仍然沒有完全擺脫單一化特征,所不同的是:(1)國家所有制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分離,國家和企業集體成了支配生產資料的雙重主體;(2)所有制巨集觀結構開始出現了多種化和多元化的進程,集體所有制和個體所有制比重有所增加。匈牙利試圖在這種改良的國家所有制模式的基礎上進行經濟運行機制的根本性的超前改革,建立計劃與市場有機結合的經濟運行模式。他們以為,只要在經濟運行機制上進行根本性改革,解決好集中與分散、計劃與市場、經濟手段行政手段的關係,並相應地調整經濟利益格局和經濟組織結構,就可以解決資源配置的優化和經濟運行的效率問題,而無須從根本上觸動原有體制的所有制基礎。但是,他們的想法並沒有被自己的改革實踐所證實。人們看到,匈牙利在經濟運行機制改革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經濟運行效率也有了明顯的改善,但是這種進展和改善卻由於遇到國家所有制基礎的障礙而遠未達到他們所預定的目標:指令性計劃被宣佈取消了,國家卻依然憑藉企業經理的任命而以各種變相的形式恢復對企業經營的行政干預;企業被宣佈實行自負盈虧了,國家卻以財產最高支配者的身份取走盈利企業的大部分稅後利潤用於補貼虧損企業;工資和獎金被宣佈應與企業的盈利掛鉤,國家卻以壓低它們的免稅線的形式拉平企業之間工資和獎金的差別,如此等等。實踐表明,改良的國家所有制模式,顯然是匈牙利經濟運行機制改革無法繼續深入而陷入“停停打打”、進退維谷的根本障礙,從而也是匈牙利歷經二十八年的經濟改革未能很好地解決資源配置優化和經濟運行效率問題的關鍵原因。因此,匈牙利的解決方式是否行得通已經引起人們越來越多的疑問。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如何根據我國生產力發展的狀況和要求,徹底改造傳統的國家所有制模式而又不走進前南斯拉夫的自治社會所有制模式的困境,為計劃和市場有機結合的經濟運行機制選擇一個合適的所有制關係及其結構的基礎,乃是當前我國改革者面臨的重大任務。

我國所有制結構的變化[3]

  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生產資料所有制基本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公有制,一種是私有制。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實際採取的是單一的所有制——公有制。改革開放後,我國的所有制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國有經濟的資產總量雖然獲得了巨大的發展,但是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下降。與此同時,股份制經濟、集體經濟及各種不同形式的合作經濟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台港澳和外商投資經濟等各種經濟成分則飛速發展,從國民經濟的整體結構來看,已經成為多樣化的混合經濟。混合所有制實際上是一種私有制與公有制相融合的新形式,它是指由不同性質的所有制相互聯合、相互投資而形成的一種混合型的資本組織形式

  同時,我國關於所有制結構特點的表述也在逐漸發生變化,從最初的“其他經濟成分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補充”到“其他經濟成分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的、有益的補充”。最終發展到.“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要組成部分”。這也表明,其他非公有制經濟成分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日益明顯,國家和政府對非公有制經濟的重視程度也逐步提高,所有制結構改革不斷深化。

  我國目前的“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混合所有制,並沒有否定我國的所有制性質。因為參與混合所有制的各種所有制的性質保持原有的所有制不變,所以混合所有制並不具有獨立的性質。只能說,在混合所有制中占主體地位的所有制性質,決定整個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基本性質。公有制與私有制並不能融合成一種性質,因而不能成為一種獨立的所有制。其實,人類社會發展歷史的各個階段都可以看做是一種混合所有制,單純的私有制或公有制社會是不存在的。在一個社會私有制和公有制所占的比重不同就決定了這個社會的所有制性質。私有制占主體地位,生產資料所有制就是私有制;公有制占主體地位,生產資料所有制就是公有制。   

參考文獻

  1. 史本山,李海波,張震宇.投資經濟學.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08.
  2. 劉國光主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模式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09.
  3. 龐柏林主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概論.科學出版社,2011.02.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连晓雾,Yixi,方小莉,Mis铭,Li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所有制結構"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