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18个条目

市場體系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該條目對應的頁面分類是市場體系

市場體系(Market System)

目錄

什麼是市場體系

  市場體系是相互聯繫的各類市場的有機統一體。市場體系如果按照市場流通商品屬性劃分可分為一般商品市場生產要素市場金融市場勞動力市場等。

市場體系的分類

  市場體系具體包括:

  1、買賣貨物的市場,這種市場可以是有形的,即有固定的交易場所,買者和賣者聚集在一個場所中,進行交易,交易所為買、賣雙方提供各種方便措施,有生產資料交易市場消費品交易市場。另外,這種市場也可以是無形的,依靠買賣雙方的個別接觸,中介人的郵政通信、電話電報或電腦網路來完成交易。

  2、各種服務市場,是指不通過實物形態的產品而為消費者提供的服務服務市場可以分為廣義服務市場和狹義服務市場兩類。廣義服務業是指除物質生產部門之外的所有其他部門,包括金融業保險業、政府行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第三產業提供的服務。狹義服務業一般包括公用事業、個人服務、企業服務、各種修理、教育和社會慈善事業、法律、會計等專業性服務。

  3、生產要素市場,土地、勞動和資本是三種最基本的生產要素,要素市場主要有房地產市場、勞動力市場、人才市場、科技市場、金融證券市場外匯調劑市場等。

市場體系的基本特征

  與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市場體系的基本特征表現為整體性、聯繫性和開放性。 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1、各類市場相互聯繫成為完整的市場體系。

  2、地方市場與國內大市場融合成為統一的國內市場體系。

  3、國內市場與國際大市場相接軌,融入國際市場體系。

市場體系的結構

  市場體系按照系統論的觀點來理解,是十個多層次、多要素的集合體。這個集合體主要由以下幾個層次來構成:

  市場體系的主體結構。

  它是指參與市場活動的各個獨立當事人的社會經濟身份及其構成。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主體包括國有企業集體企業鄉鎮企業中外合資合作企業、外商獨資企業個體經營者、消費者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市場主體結構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市場體系的客體結構。

  它是指加入交換活動的各種交易對象所形成的各種市場的總和。這些交易對象的範圍十分廣泛,主要包括:商品市場(消費品與生產資料市場)、資金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產權市場勞動力市場、房地產市場、服務市場、文化市場等分類市場。

  市場體系的空間結構。

  它是指各種交易活動在不同地域範圍的同時並存和相互聯繫所構成的空間分佈狀態。主要包括:農村市場城市市場區域市場與統一市場;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等。

  市場體系的時間結構。

  通常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指該體系中各種交易活動的時間形態及其構成。主要包括現貨市場、遠期合同市場與期貨市場;另一種是指該體系本身在發展、完善過程中,各子市場成長髮育的先後順序或市場發育的時序結構。

市場體系的功能[1]

  市場體系的功能是其利用自身活動,實現某種既定經濟目標的能力。一般說來,一個完善的市場體系,應具備下述五種主要功能。

  1.資源配置功能。市場體系配置資源的功能,是以利益杠桿為約束力和動力,遵循商品交換的平等法則,通過市場競爭價值規律的作用實現的。它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市場優勝劣汰競爭的作用,使有限的資源集中到較先進的企業手裡,從而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二是通過價值規律自發調節生產資料勞動力在各個生產部門之間的分配,從而使社會資源在各生產部門之間達到合理配置。

  2.平衡供求功能。供給與需求既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兩個重要變數,又是市場經濟運行的一對矛盾。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供給與需求是不斷變化的,供給要適應需求,又會創造出新的需求。當社會總供求保持基本平衡時,社會最終產品和勞務一方面都能賣掉,另一方面又都能買到,社會再生產就能順利進行,國民經濟就能持續、穩定、協調、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順利地向前發展,由此可知,保持社會總供求的基本平衡,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供求的平衡協調發展主要是靠價格制度有效競爭的市場體系來完成的。因為,在市場上,由於價值規律的作用,生產要素會充分流動,通過市場信息橫向融通,經過多次反饋協調,使生產與消費相互溝通,完成供求之間的動態平衡。不僅巨集觀經濟運行如此,具體到微觀經濟運行上也是如此。由於受社會經濟條件、自然條件、交通運輸條件等多種因素的限制,商品的生產和消費在時間上和空間上不可能總是一致的。如有些商品集中在某一季節生產,而消費卻是常年性的;有些商品常年生產,而消費卻集中在某些季節;有些商品在甲地生產,而消費卻在乙地。這些供求矛盾的解決,也要靠市場功能的發揮。在一般情況下,市場的需求可以通過收購、運輸、儲存銷售等環節保證供給

  3.服務功能。由於市場集中了所有的需求與供給,使得很多商品都可以通過購買而獲得。因此,一個完善的市場體系,除了有直接從事商品買賣的各種組織機構之外,還應存在一系列為商品買賣提供服務的設施和機構,如銀行信托公司保險機構和技術咨詢部門等等。這些機構分別發揮不同的作用,為商品交換提供了種種便利,為生產者和消費者服務

  4.利益調整功能。市場是商品交換關係的總和,因而也是商品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實現各自經濟利益的集合點和實現地。市場體系的利益調節功能,不僅表現在直接的市場交易活動中通過價格漲落對買賣雙方的經濟利益進行調節,而且還表現在通過市場價格及與價格相關稅收利率工資稅率經濟杠桿來對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的調節。市場運用經濟杠桿調節社會經濟生活途徑,是通過價格與價值背離等方式,影響生產者、經營者與消費者的收入和支出,其本質在於經濟利益的重新分配。例如,我們提高農副產品價格,就能增加農民的收入,使農民的經濟利益得到更多的實現。

  5.信息傳遞反饋功能。市場是市場經濟的主要信息來源。市場上形成、傳遞和反饋的經濟信息,成為微觀主體和巨集觀調控部門決策的重要依據。在市場上,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可以通過各種經濟信息的傳遞反饋,瞭解行情,合理安排生產和消費。作為巨集觀調節的國家及其各級經濟部門,也能通過市場瞭解到供求信息和消費者行為表現,掌握市場動向,為制訂經濟計劃和調節市場提供可靠的依據。同時,國家在進行巨集觀經濟管理中的發出的各項政策、計劃和調節信息,也需要通過市場向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傳遞。

市場體系建設的歷程[2]

  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體系,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市場體系的建設歷程大體上經歷了從以商品市場建設為主,到以推進要素市場建設為主的兩大歷史階段。

  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做出了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開始由農村轉移到城市。1987年,中共十三大報告提出:新的經濟運行機制總體上來說應當是“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機制。這一階段,以所有權經營權分離的原則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以“調放結合”的原則推進價格改革,開始把生產要素納入市場體系建設,進一步縮小了計劃管理特別是指令性計劃管理的範圍。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肯定了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隨後在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幹問題的決定》,把十四大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和基本原則加以具體化,制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體規劃,提出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以實現城鄉市場緊密結合、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相互銜接、促進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目標。

  以市場為基礎的價格形成機制現代市場體系的核心,也是市場配置資源的中心環節。20世紀90年代以後,在工業生產資料價格雙軌制合併為市場價格單軌制的基礎上,進一步放開消費品價格和服務價格,大部分實物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均由市場形成,基本完成了由政府定價體制向市場價格體制的轉軌。生產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也取得了明顯進展,資本、產權、土地、技術、勞動力等要素的價格由市場決定,市場價格引導和調節資源流動使價值規律發揮作用,增強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1997年,中共十五大報告提出,加快國民經濟市場化進程,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健全巨集觀調控體系,繼續發展各類市場,進一步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這有力地推進了我國經濟的市場化進程。

  2007年,中共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這既是對今後發展市場體系總的目標要求,也是對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在發展市場體系方面的經驗總結。商品市場是現代市場體系的基礎,要素市場的培育、發展和擴大,是現代市場體系成熟和完善的重要標誌

如何構建市場體系[3]

  一、加強市場主體建設

  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主要是企業,認真貫徹中央關於“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方針,使一切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充滿活力,是市場體系完善的基礎。

  (一)加強國有經濟建設

  國有企業的市場活力對市場體系的建構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國有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發展的經濟主體,直接到市場去自主競爭,才有望真正顯現效率,使市場對資源配置發揮基礎性作用。所以,必須深化國有企業的改革。從國有企業內部體制來說,一是產權制度改革,除部分必須由國有獨資經營以外,一般應實行產權多元化股份制形式,深化改革,真正做到“歸屬清晰”和“流轉順暢”;二是建立合乎企業實際需要的治理結構和管理機制,做到“權責明確”,監管有力,關鍵是健全董事會制度和外派監事會制度;三是建立合理的人事制度、收入分配獎懲制度,做到激勵有力,監督有效;四是保障員工權益,調動廣大員工參與改革和發展的積極性,讓廣大員工共用成果、共擔風險、共謀發展。

  從國企外部體制建設來說,要切實做到“政企分開”,政府不直接干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還要創造並逐步健全產權交易市場環境,嚴格規範交易規程,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促進國有經濟的合理流動,優化資源配置。要建立切實有效的激勵和重大決策問責機制,保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二)發展和搞活農村經濟

  搞好農村市場主體,關鍵是完善農村土地制度,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綜合生產能力,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農村集體經濟,要堅持制度創新,發展壯大;保護和鼓勵農村私營企業的發展,提高農村經濟的市場化水平

  (三)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繼續發展壯大

  非公有制經濟是市場主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江山。要繼續消除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障礙,確保非公有制經濟在競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政府還應在市場環境、經濟信息、發展預方面給予支持、提供服務。政府要對經營者廣開渠道,幫助和引導有制經濟合法經營,規範管理,健康發展。

  (四)加強資本市場建設

  銀行業在市場主體中處於重要地位。企業自主權的核心是投資自主使投資、決策、收益、風險承擔相統一,而企業項目投資大部分來自銀行貸款,可見銀行是最大的項目投資者。商業銀行要通過提高自主審貸和投資決策的能力,一方面以優化結構為導向支持和推動經濟發  展,另一方面,要避免投資風險,提高投資效益,使整個市場主體健康發展。資本市場的發展是要素市場發展的重點。

  二、形成全國統一、內外開放的市場體系

  市場體系的統一性是與條塊分割、地區封鎖而形成的封閉割據市場相對而言的,它要求在全國統一的市場規則下,各種商品和生產要素能夠自由流動。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的全國大市場,促進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這是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升市場資源配置功能和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的內在要求。建設現代市場體系的任務,包括廢止妨礙公平競爭、設置行政壁壘、排斥外地產品和服務的各種分割市場的規定;打破行政性壟斷行業壟斷經濟性壟斷和地區封鎖;加快制定或修訂保護和促進公平競爭的法律法規和政府規制,保障各類經濟主體獲得公平的市場準人機會;依法規範政府行為,界定政府在市場準人和市場運營方面的許可權和行為,提高市場準人程式的公開化和準人的透明度;強化打破地區封鎖的協調工作機制,消除行政壁壘、地方保護等分割市場的行為;推進現代流通進程,積極發展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促進商品和各種要素在全國範圍自由流動和充分競爭。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健全,我國市場體系的發展還表現在地方政府對本地市場的保護正在減少。

但國內市場因受行政壟斷和地區封鎖還不統一,秩序有待健全;要加強市場體系建設,進一步打破行政性壟地區封鎖,完善商品市場,健全資本、土地、技術和勞動力市場,發展產權交易市場。進一步打破行政性壟斷和地區封鎖,促進商品和要素在全國範自由流動,推動土地、技術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發育發展。這是促域協調發展,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舉措。打破區域封鎖,建立全國統一的大市場是改革開放的必然要求場經濟本質上是開放的經濟。開放的市場體系不僅對國內是開放的外也是開放的,促進資源自由流動並積极參与國際競爭和國際分作,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市場體系的開放性,加強企業整體經濟活力凝聚力的強大力量。做到在更廣闊的空間範圍組織商品流通合理配置資源。從本質上說,市場經濟是一種開放型經濟,它的市場是互相開放的,與壟斷和封鎖是相悖的。

  三、加強市場經濟秩序建設,形成市場體系的有序性

  市場體系的有序性是市場運行的秩序和規則。市場的有序意味著結構的均衡,市場運行的穩定以及市場行為有規則。市場秩序是人們在市場經濟中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制度化和規範化。市場中的交換關係本是一種契約關係,維繫著市場交換中的各方的權利、義務和利益。市場經濟本質上要求用法律規範和調整經濟關係,沒有健全的法律體系做保障,經濟活動將不可避免地出現混亂、無序狀態。因此,社會主義市場體系必須成為有序的、按規則運行的市場體系。

  (一)加強市場監管

  加強對市場主體生產經營活動的監管,既是政府的重要職責,也是保證市場經濟良好運行的重要條件。通過建立健全靈活、高效、規範的經濟監管制度,特別是要通過改革和創新行政審批制度以及質量監管及檢測、環保監管、土地監管、礦產開采監管、安全檢查、稅務監管、勞動保護等各種制度,加強依法監管,加大對違規企業的懲處力度,規範市場主體行為和市場競爭秩序。

  (二)深化價格改革

  完善價格形成機制,積極穩妥地推進產品價格改革,形成能有效反映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體系。建立反映市場供求狀況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重點是理順水、電、煤、油、氣和運輸等基礎性、資源品的價格。合理調整教育、衛生、文化及污水垃圾處理等公共服務品價格,完善土地等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完善商品和要素價格形成以及競爭機制;形成土地、水、能源等資源價格的市場決定機制,生產要素的節約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益。

  (三)規範市場經濟秩序

  一是健全法治。儘快進一步完善法治體系,包括制定規制市場主規制市場運行、規制市場調控與監督以及勞動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並要制訂和完善保證司法公正的程式。二是建立誠信體系。當前信用缺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制度方面講,主要是缺乏市場信息公平制度、失信懲戒制度、信用風險管理制度;從文化環境方面講,主要是缺乏守信理念和信用道德的彰揚,沒有建立起守信與背信的道德評價標準。為此,必須儘快建立信用信息共用機制,疏通信用信息市場開放的渠道,並用法律做保障,以減少和避免因缺乏信息而受騙上當。同時,建立失信嚴懲機制。企業和一切經濟主體,則應加強信用管理和誠信自律,並防範信用風險。工作上逐步建立一個誠信市場環境。三是依法加強市場監管。明確相關監管部門的職責並建立職務問責制,提高失信預警和處置能力,將市場監管措施落到實處。要結合市場秩序的整頓和規範,以完善信貸、納稅、合同履約、產品質量的信用記錄為重點,道德建設、產權改革法律約束三管齊下,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健全失信懲戒制度。

  四、完善市場競爭體系,明晰要素產權制度

  改革開放以來,相對於產品市場而言,要素市場包括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培育稍顯滯後。雖然要素市場從無到有,逐步發展,其市場化程度有了明顯提高,但仍存在體制性問題。要素市場中,市場化程度偏低,“雙軌制”問題突出。如土地要素市場的“雙軌制”。一方面,城鎮土地的所有權屬於國家,不可以流動、轉讓,但除了部分政府劃撥土地之外,城鎮土地的使用權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轉讓和租賃,形成城鎮土地使用權市場;另一方面,農村農用土地所有權則屬於農村集體組織,國家規定農村集體範圍內的農民都享有對農村土地的承包權,同時國家也鼓勵土地承包權的轉讓,從而形成農村土地承包權轉讓市場。按照國家土地法的規定,農村土地與城鎮建設用地之間是不可以自由轉化的,城鎮的土地使用權市場與農村的土地承包權轉讓市場是分割的。兩類土地之間的轉化需要經過政府土地管理部門的審批。這種雙軌制,導致兩類土地轉換之間存在巨大的租金空間,使一些地方濫占土地現象屢禁不止,同時又造成了一批“失地”的農民。

  在勞動力要素市場方面,由於受戶籍制度的影響,遠未形成城鄉勞動力一體化的市場,城鄉勞動力處於“雙軌”狀態。完全意義上的勞動力轉移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農村、城鎮各級政府、社會中介機構以及農村勞動力等各方共同努力,打破現有的阻礙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種種壁壘,探索多樣化的轉移渠道,形成以市場為導向,註重市場與政府相結合的轉移機制。

  “雙軌制”是經濟轉軌時期出現的奇特現象。產品市場領域的“雙軌制”曾成為改革的重點,經過努力,“雙軌制”已經基本解決。現在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另一種雙軌制即“要素市場雙軌制”。資金市場雙軌制、土地(使用權)市場雙軌制、勞動力市場雙軌制、技術市場雙軌制、經營管理者市場雙軌制等普遍存在,而且雙軌之間的價格落差很大。有些要素市場還存在“雙重雙軌制”問題,如土地(使用權)市場除城鄉分割之外,在城市土地使用權轉讓中還存在著劃撥、招投標兩種轉讓方式;勞動力市場除城鄉分割之外,在城市勞動力市場中也存在著從計劃經濟走出來的勞動力和完全由市場配置的勞動力等兩種配置方式。要素市場的雙軌制以至於複雜的“雙重雙軌制”,嚴重影響了要素資源的合理流動,並由此引發生產要素領域的“尋租”問題。

  完善的市場體系是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健康的產物,它是使市場主體之間交易活動順利進行和市場客體自由流動不可缺少的條件。而當前要素市場中存在的不統一、不規範與市場競爭的產權明晰、平等競爭是相悖的。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是今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主要任務。按照《決定》的要求,必須在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的同時,特別註重市場體系的制度建設和體制創新,從根本上消除要素市場的“雙軌制”。

參考文獻

  1. 王華清主編.政治經濟學原理.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8.
  2. 夏永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7.
  3. 欒文蓮.科學發展觀的經濟學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04.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市場體系"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