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經濟現代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經濟現代化(Economic Modernization)

目錄

什麼是經濟現代化[1]

  經濟現代化是從物質層面、從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角度所考察的現代化過程,是現代化的核心內容。

經濟現代化的內涵[2]

  經濟現代化作為社會現代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包括生產力的現代化和生產方式的現代化,是生產力現代化和生產方式現代化的統一。

  1.生產力的現代化

  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累積性和繼承性特征,即任何時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都是在繼承歷史上已經累積起來的生產力水平基礎上開始的;而任何一個時代社會生產力已經達到的水平又是下一個時代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基礎。這一特征表明,社會生產力是不斷上升的,社會生產力的現代化和經濟的現代化也是不斷上升的。

  生產力的現代化體現在資本累積水平、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發展的可持續能力三個方面。

  (1)資本累積水平。

  社會已經積累起來的生產力是社會藉以發展生產力的現實能力,這種能力沉澱於(或物化於)社會生產力的諸要素中,分別以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的形式出現。

  物質資本:這裡的物質資本指的是社會現存的勞動資料,包括勞動手段勞動對象。勞動手段包括應用於直接生產過程的機器、設備、廠房等,還包括服務於生產過程的交通、通訊金融互聯網等設施,以及航天衛星、宇宙飛船等。勞動對象包括資源形態的原材料、合成加工的原材料,還包括已經開墾的土地。物質資本累積的水平,包括物質資本累積的規模水平和累積的技術水平。物質資本累積的規模水平是指社會擁有的勞動資料總量。累積的物質資本加上累積的非資本形態的物質,如住宅以及其他耐用消費品構成社會總的財富,其中物質資本是社會財富主要的,也是能動的部分。一個社會物質資本規模愈大,意味著這個社會總的生產能力愈大,也意味著這個社會創造財富的能力愈強。

  物質資本累積的技術水平,指的是勞動資料的技術發展程度。例如,從石器工具到鐵制工具,從手工工具到機器,從人工控制的機器系統到電子技術控制的機器系統,就是勞動資料技術一個個跳躍發展的階段。馬克思說過,勞動資料的發展程度,不僅是社會生產方式的指示器,而且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測量器。較低技術水平的勞動資料指示的是較低級的生產方式和較低級的生產力水平;較高技術水平的勞動資料指示的是較高級的生產方式和較高級的技術水平。

  人力資本:根據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明塞爾、貝克爾等人的人力資本理論,人力資本指的是通過投資於人的教育職業、健康保健等方面而形成的人的知識技能、經驗和體魄,亦即人力的綜合素質。人力資本的一個特點是:人方資本存在於個體的生命之中,個體生命一旦結束,屬於個體的人力資本即隨之消失。但情況並不僅僅如此。由於人力資本的投資,一方面反映著家庭和個人在教育、職業培訓、健康保健方面的投資;另一方面反映著社會在教育、職業培訓、健康保健方面的相應供給。所以,以個人形態出現的人力資本的增進,必然反映為社會為生產人力資本的資本的增進。存在於個體的人力資本是不能測度,也是不能加總的,因而社會的人力資本不能通過測度個體人力資本的方法求得。但上述人力資本與生產人力資本的資本的對應關係,為測度人力資本提供了可能,這就是通過將人力資本還原為物質資本的方法,實現對社會人力資本的間接測度,這種生產人力資本的資本是物質資本,具有歷史的累積性和繼承性。

  此外,雖然個體人力資本會隨著個體生命的結束而消失,但在個體生命結束之前,個體的人力資本,即知識、技能、經驗等會通過口授、身授、更多的是以文字的形式保存和擴散,並最終為他人,包括下一代人力資本的增長提供可能。因此,即使個體生命結束之後,屬於個體的人力資本不一定完全消失,尤其是以文字記錄下來的人力資本會得到保存和延續。人類知識的增長和體魄的健全正是通過代際的傳遞和積累實現的。人類體魄的健全除了通過代際傳遞和積累的社會機制外,還通過代際傳遞和積累的生理機制,即遺傳機制實現。

  社會資本:是指除物資本和人力資本外,一切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的社會因素。一切不利於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社會因素,不僅不構成我們這裡所說的社會資本,而且是一種負資本。社會資本本身不構成直接的社會生產力,卻是社會生產力發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條件。因此,在這裡將其視為與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等同的資本。

  社會資本包括社會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會的價值觀念、社會的習俗等。

  社會政治制度對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作用表現在:政治制度通過其自身構成要素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提供支持或保障。例如,統一的國家、權威的中央領導、統一的市場、需要由政府控制的經濟部門、政治的民主化、有利於遏制權力腐敗的制度、穩定的政治秩序等,是社會生產力持續發展所不可缺少的。

  法律制度對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作用表現在:完備的法律制度和嚴格的執法制度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秩序,為財產和財產的增值提供有效的保護。

  社會價值觀念對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作用表現在:價值觀念中的勞動致富觀念、創新觀念、誠信觀念、產權不可侵犯觀念等,當它們作為社會普遍的認同時,就會形成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良好氛圍;當它作為個體意識時,就直接構成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微觀動力,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一種人力資本。

  社會習俗中也存在著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積極因素。例如,在農村社會中,農忙季節農戶之間換工這種簡單的勞動協作形式,使協作雙方農活的時序得到合理調劑,從而使雙方都能適時地收割或下種。在這種協作形式下,勞動力的利用率和勞動的效率都會得到提高。再如家族觀念支配下形成的家族企業,在一定的發展階段,自有其特殊的生命力。

  (2)經濟的發展水平

  經濟發展水平是指在既有資本累積水平之下,社會經濟已經達到的水平,包括某個時點經濟的總量水平和經濟的結構水平。

  總量水平:可以用社會物品的產出量衡量,也可以用價值產出量衡量。用物品產出量衡量,例如,產出了多少噸糧食、多少噸鋼材、多少台機器等。按品種分列的產量指標,有利於對主要產品的產出狀況進行比較。但由於物品的品種繁多,相互之間又不能加總,因此,再詳盡的物品產出的數據,也不能清晰地給人們總量上變化的概念。價值產出量指標彌補了物品產量指標的不足。價值量指標是將物品按一定的價格(某一不變價格)換算成貨幣量,即價值。由於貨幣量是可以加總的,因此,總量的產出水平就可以做加總的計算,並可在不同年份之間進行比較。需要指出的是,以不變價格計算的價值,形式上是價值指標,實質上反映的是物品的量,是物品藉助價格這一形式解決了其在計算上不能加總的問題。

  計算社會物品產出總量的指標,以前曾使用社會總產值指標。這一指標由於包含了生產過程中的物質消耗,故不能準確地反映社會生產的效率。因為,物質消耗得愈多,社會總產值就愈高。故使用這一指標等於是鼓勵人們使用消耗高的落後的生產方式。同時,社會總產值指標也沒有包括全部非物質部門的產出。

  社會生產力發展是一個累積的過程,同時表明:社會經濟總量也是不斷累積的過程,社會經濟總量是不斷增長的。這種增長,依賴於社會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增長。雖然經濟現代化始終離不開這三種資本的增長,但在其不同的發展階段,對這三種資本依賴的狀況是不同的。在經濟現代化的起始階段,增加物質資本可能顯得更為重要,因為這時需要大規模地興建工廠,大規模地添置設備,即主要進行外延式的擴大再生產。在生產規模達到一定階段之後,增加人力資本可能顯得更為重要,因為這時經濟的現代化需要轉到以內涵擴大再生產為主的方式上來,技術、人才成為經濟現代化的主要推動力。在經濟現代化進入信息化時代,知識、人才則成為經濟現代化向著高級階段,即信息化階段邁進的決定性因素。而每當經濟現代化進行階段性躍進的時候,必然要求社會資本的改善或增進,即相應的社會制度、政策環境的改善或增進。

  結構水平社會經濟結構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析。過去我們曾使用與社會總產值指標相對應的,即農業工業商業建築業、交通運輸業結構的分析方法,也曾使用農、輕、重結構的分析方法。但這兩種方法遺漏了現代服務業,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準確地反映社會經濟發展的全貌。

  三次產業是指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工業和建築業、第三產業服務業(包括消費服務業和生產服務業)。三次產業變化會呈現這樣的規律j在經濟現代化的初期階段,三次產業的結構一般為一二三結構,即農業的比重最大,工業其次,服務業再次;隨著經濟現代化的推進,工業和服務業比重逐步上升,農業的比重漸減,三次產業的結構演變為二一三結構,進一步演變成三二一結構。世界各國經濟現代化過程中三次產業結構正是按照這一規律演變的。

  三次產業比重變動的實質是服務業比重相對於非服務業“趕超式”的上升,並最終對於非服務業主導地位的替代。這是由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決定的。一方面,隨著經濟總量的增長,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費增長,從而刺激消費服務的增長;另一方面,在經濟總量增長過程中,社會分工更加細化、更加專業化,從而要求更加細化和更加專業化的服務與之相對應,並通過服務業將這些細化和專業化的部門聯結起來,這也就是生產服務業的發展。再進一步看,消費服務業的發展,會進一步推動消費方式的多樣化,進一步刺激消費增長;生產服務業的發展,會推動社會分工的進一步深化,進一步刺激生產服務業的發展。

  三次產業比重的變化,是產業結構由低級向高級演進的過程。把以農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稱為低度化的產業結構,把以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稱為高度化的產業結構。產業結構高度化的程度大體上反映了經濟現代化所達到的水平。

  (3)經濟增長的可持續能力。

  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是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個世界性的命題。其背景是,二次大戰後,由於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導致了全球性的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從而威脅到世界經濟的持續增長,以至當代人甚至下一代人自身的生存。此處經濟增長可持續能力指的是受資源和環境支配下的經濟增長能力。衡量一個經濟體現代化狀況,除了衡量其現有經濟狀況外,經濟發展的水平和結構,必須衡量其資源和環境所支撐的可持續能力。

  一個經濟體的可持續增長能力,決定於以下三個因素:

  資源擁有量。這裡的資源自然資源,包括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森林資源、水資源,還包括空氣資源、陽光資源等。經濟的增長是以這些資源為物質基礎的,或者說是以消耗這些資源為條件的。但所有這些資源都具有稀缺性,即它們不是可以無限供給的。其中有些資源具有絕對稀缺性,如礦產資源、土地資源等是不可再生的,隨著不斷地被消耗,其總量會愈來愈少,最後會走向枯竭。

  正因為資源是稀缺的,所以,倘若一個經濟體所擁有的資源愈多,人均占有量愈高,那麼其經濟發展就愈具有主動性,其可持續增長的能力愈強。

  資源利用效率。這是指一個單位的資源創造國民財富的能力。在資源擁有總量既定(或人均擁有量既定)的情況下,資源利用率愈高,可創造的國民財富就愈多,或者創造既定量的國民財富,所需要的資源量愈少。因此,在資源擁有量(或人均量)和創造的國民財富總量都相同的情況下,一個經濟體若其資源利用率愈高,資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資源)的可使用時間愈長,則這個經濟體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愈強。

  開發和利用新資源的能力。這是指發現資源新的利用方法和新的利用途徑的能力。上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強調的是提高對傳統資源的利用效率,是資源因利用效率提高而發生的量的相對擴張,而發現資源新的利用方法和新的利用途徑是資源利用的質的飛躍。各種新材料、新能源的發現就屬於這種情況。例如,超導材料的發現和應用,極大地節約了金屬材料的使用量,太陽能風能的利用,可以節約煤炭和石油的消耗,而未來利用海水熱核聚變產生的能源,將從根本上改變目前主要依賴礦石能源的狀況。資源的這種新的利用方法和新的利用途徑的發現和應用,將改變目前資源短缺的狀況,增強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控制環境污染的能力。一個經濟體排放的污染物的量,首先決定於該經濟體的生產規模和消費規模。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生產規模和消費規模愈大,則污染物排放的量愈大。只要限制生產規模和消費規模的增長,就能阻止污染物排放量的增長。主張“零增長”的生態主義就是基於這樣的認識發生的。但停止增長的理論不符合人類既往歷史(人類的歷史是不斷上升和發展的),也不符合世界上各國家、各民族存在獨立利益的現實。

  其次決定於經濟結構。在生產總規模及其他條件既定的情況下,一個經濟體污染物排放的總量決定於其經濟結構狀況。經濟結構愈是高度化,即第三產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的比重愈高,則污染物的排放量愈少。因為第三產業是低污染產業,其中現代服務中的有些部門是無污染部門。所以,控制污染物排放,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轉換是關鍵性因素。

  再次決定於生產的技術狀況。在生產規模和經濟結構相同的情況下,一個經濟體污染物的排放量決定於生產過程的技術狀況,設備和工藝先進,尤其是在採用迴圈經濟和清潔化生產方式的情況下,污染物的排放量就少,反之,污染物的排放量就多。

  2.生產方式的現代化

  任何生產力總是一定生產方式之下的生產力,沒有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就不可能有現代化的生產力。現代化的生產力和現代化的生產方式的統一才構成現代化的經濟。

  生產方式,指的是生產力藉以運行的制度和規則。就是市場經濟的制度和規則。把市場經濟的制度和規則規定為現代化的生產方式,是因為這種制度和規則,到目前為止,是最適宜生產力發展的制度和規則。

  (1)市場經濟的制度和規則。

  市場經濟作為一種現代生產方式,是由各種相關的具體制度和規則組合起來的。主要包括如下幾方面:

  以私有產權為基礎的多元產權制度。私有產權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基礎。沒有一定數量的私有產權的存在,像自由交換、平等競爭這樣的市場機制就不可能建立起來,更不可能是充分的。當然,市場經濟制度也不排斥其他產權形式的存在,例如集體所有制國家所有制以及由多種性質的產權參與的股份制。其中股份制是一種社會化所有制

  對財產保護的制度。無論是公有財產,還是私有財產,確保財產歸所有者所有而不受他人或外部力量的侵犯是保證市場經濟有效性的根本條件。因為只有在財產得到充分保護的條件下,財產所有者才會有增值財產的願望,社會財富才會不斷增加,市場經濟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有效性才會存在。

  自由貿易、平等競爭的制度。自由貿易、平等競爭是市場經濟的靈魂。充分保障市場參與者自由貿易和平等競爭的權利,必須限制妨礙自由貿易的地區保護和壟斷行為,限制妨礙平等競爭的各種特權制度。

  國家對經濟實行有限的計劃調節制度。在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為市場運行的基本力量和配置資源的基本方式的前提下,同時實行國家對市場有限的計劃調節。所謂有限的計劃調節是指國家的計劃調節是作為市場調節的輔助力量,而不是主導力量存在。國家計劃調節的目標是事前防止或事後糾正市場調節帶來的某種盲目性。同時,國家所實行的計劃調節是通過誘導性的計劃經濟手段進行的,而不是計劃經濟生產方式下的行政性指令。

  (2)市場經濟的制度和規則對生產力發展的促進作用。

  市場經濟的制度和規則是通過以下機制對生產力發生作用的。

  市場為合理配置資源提供最有效的信息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將有限的資源配置到最需要的部門之中去,從而實現生產和需要的銜接。在計劃經濟生產方式下,資源的配置是由計劃部門的人員,通過對社會需要的計算,進行資源的配置,規定社會各部門生產的品種、數量、規格。但由於社會需要的門類極其繁多,人們的需要又是千變萬化的,因此計劃人員事先要毫無遺漏地、精確地計算出這種需要事實上是不可能的。有人曾設想用現代電腦進行這種計算,但這同樣是一種“烏托邦”。以自由交換為基礎的市場,比計劃人員和電腦高明,它能夠毫無遺漏地,甚至精確地計算出社會需要,並引導社會資源按照需要進行配置。市場的這種神奇能力是通過價格機制獲得的。價格信號的變化,即價格的漲落傳遞的是供給和需要的變化。生產者根據價格信號不斷地調整資源的配置,決定生產什麼,生產多少,從而達到社會生產與社會需要之間的銜接。

  市場為社會提供優勝劣汰的機制在計劃經濟生產方式下,產品是由計劃調配的,因此對於生產者來說,無論你的產品的成本如何,都不用擔心它的銷路。但在自由交易制度下,產品是由消費者選擇的,產品的品質、價格是消費者選擇的依據。因此,對於生產者來說,如果產品不具有品質和價格優勢,那麼就面臨著被消費者遺棄的可能。這樣,像自然界對物種的選擇一樣,一切具有生存優勢的被保存下來,一切缺乏生存優勢的被淘汰出局。

  優勝劣汰不僅是一種擇優的機制,而且是一種激勵機制優勝劣汰,激勵每個人、每個企業都必須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進取,否則,就有被淘汰的危險。正是這種機制使整個經濟、整個社會始終保持蓬勃的生命力。市場經濟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全部奧秘也就在這裡。

  在肯定市場對經濟發展作用的同時,還必須看到,由於生產者決策和消費者決策都是分散和自發的,因此有可能產生生產和需要在某個局部、某個時段脫節的情形。這種脫節的情形,一般會通過市場的二次調節,進行自動的矯正。但如果生產和消費之間發生長時間的和全局性的脫節,則屬於經濟危機的性質。這時僅靠市場的二次調節是不夠的,還必須藉助國家的行政力量。在經歷了1929--1933年世界經濟大危機之後,經濟學一反過去自由放任的傳統,凱恩斯提出了“國家干預”的理論。不過,對於是否要進行這種干預和多大程度上進行干預,一直成為經濟學爭論的主題。

經濟現代化的核心內容[3]

  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以經濟現代化為物質前提。經濟現代化是從社會生產力角度考察的現代化過程,它決定著現代化過程的其他方面。當代的經濟現代化,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不僅包括國民經濟工業化,而且包括國民經濟的信息化

  工業化是指機器大工業在國民經濟中逐步占統治地位的經濟結構變革過程,它以農業在國民收入和勞動就業中的份額連續下降,而工業及其他產業份額不斷上升為基本特征。根據唯物史觀,經濟現代化作為不斷變革的過程,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標準,包含著不同的核心內容。20世紀中葉,以高新技術創新為顯著特征的科技進步不斷發展,引發了一場信息革命。信息革命在諸多方面對人類經濟發展和社會各個領域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人類社會開始了經濟信息化的進程。

  所謂信息化,就是指人類社會由工業社會進入信息社會的轉變過程。當代雖然還沒有出現完全實現經濟信息化的國家和地區,但從整個世界來看,產業結構中新興的信息產業正在逐步占據統治地位,並導致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發生根本性的變革。可以說,在當代經濟現代化過程中,信息化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可以說,工業化和信息化是目前經濟現代化的核心內容。   

參考文獻

  1. 張仁慧.丁文鋒.論經濟現代化的三大規律.人文雜誌.2004年6期.
  2. 阮正福編著.城市現代化研究.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10.
  3. 何干強主編.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經濟.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02.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连晓雾,Yixi,方小莉,y桑,Mis铭,刘维燎,滴滴.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經濟現代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