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高等教育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

目錄

什麼是高等教育[1]

  高等教育是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礎上的專業性教育,以培養各種專門人才目標。我國高等教育的培養層次包括專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培養形式有全日制、半日制和業餘高等教育;有綜合性大學、單科大學、短期大學等;有國家辦的、地方辦的及民辦的高校等。

  高等教育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的大學,後來歷經發展,主要是英國、德國、美國的大學的不斷轉型,形成了高等教育的三項職能即:培養專門人才;科學研究;服務社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獲得長足發展,改革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初步形成了適應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多種層次、多種形式、學科門類基本齊全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體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批高級專門人才,在國家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高等教育的高校類型

  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將我國高等學校分為四種類型。

  (1)研究型大學。明顯特征是學科綜合性強,每年授予的博士學位數多,培養的人才層次為本科及本科以上,滿足的是對高層次研究型人才和研究型成果的需求。研究生至少占到20%~25%,每所學校每年授予博士學位數至少50 個。

  (2)教學研究型大學。這類大學的教學層次以本科生、碩士生為主,個別行業性較強的專業可招收部分博士生,但不培養專科生。

  (3)教學型本科院校。這類學校的主體是本科生的教學,特殊情況下有少量的研究生或專科生。

  (4)高等專科學校和高等職業學校。這類學校體現了高等教育在學校、專業設置上最為靈活的部分,主要是為了滿足當地經濟建設及社會發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的結構

  1.結構的多樣化

  高等教育朝著多樣化方向發展,從單一結構向多種結構演化,這是當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態勢之一。現代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國對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不僅需要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而且需要大批中級技術人才。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須建立適應現代經濟發展需要的合理的人才結構,改革傳統高等教育象牙塔式的結構,實現教育結構類型的多樣化。這具體表現為多種形式辦學,除擴充原有的大學外,大力發展學制不同的短期大學和初級學院,使各類高等學校並存,培養目標互異和教學方法靈活多樣。

  從世界上很多國家高等教育的結構層次來看,研究生、本科、專科這三個層次呈金字塔形,其中的短期大學和初級學院近幾年來尤為受到重視,並獲得了很大發展。如目前美國的初級學院或社區學院已發展到1500多所,學生註冊人數達650萬,約占全美大學學生總數的50%以上,是當今美國高等教育中發展最快的學校。德國的初級技術大學發展也很快,已經成為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目前德國共有850所初級技術大學,占其高等學校總數的一半左右。日本的短期大學從1980年的270所、在校生30萬人,增加到1994年的625所、在校生190萬人。由於各國短期大學和初級學院都以培養目標明確、學制短、收費低、區域性強、就業容易而見長,因而頗受各企業生產部門和人才勞務市場的歡迎,促進了其自身的規模和數量的迅速發展。

  2.課程的綜合化

  現代科技與生產的發展,是以綜合化為基本特征的,反映到高等教育中就是課程的綜合化。所謂課程的綜合化,就是使基礎教育專業教育、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相互滲透、交叉進行,目的在於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具有解決複雜課題的技能。當今,高等教育課程的綜合化已為許多國家所重視,由於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高等教育在課程改革方面已收到了顯著成效。

  近年來,美國主要是以政府法令形式將課程的綜合化確立下來的。1991年,美國政府頒佈了《關於發展高等教育和提高專門人才質量方案》。該方案認為:“加強專門人才在生產和科技部門獨立工作的能力,是當前高等教育向現代化方向發展的基本方針。”為此,“要求在課程改革上,打破原有的課程界限及框架,實行跨學科的綜合研究,創設新型的綜合課程。”比如,在工程教育方面,美國不少大學都註重工程對社會的服務,利用工程理論解決現代都市管理和建設問題,保護環境,發展經濟,從而使工程教育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建立起以往從未有過的密切聯繫,導致許多新興邊緣綜合性課程的產生。例如,環境工程學、地震工程學、交通工程學、商業工程學、教育工程學等等。這類課程突破了傳統專業領域的局限其內容是多學科綜合性的。

  日本築波大學把綜合科學納入教學計劃,重新組織課程內容,以加強課程的綜合性,這已引起國際高等教育界的關註。現在,日本其他大學也紛紛仿效,大搞課程綜合化的改革

  3.科研、教學、生產一體化

  科研、教學、生產一體化,是當今世界高等教育、科學和經濟綜合發展的產物。從巨集觀上看,建立以高等教育為主導的、同科研和生產緊密結合的聯合體,將是世界各國推行的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共同模式,它的出現有其客觀必然性。新技術革命和現代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反映了科學理論對新技術的指導作用以及科技對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而大學人才薈萃,智力密集,最能產生新知識、開發新技術,與企業合作就可以把大學的潛在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對新興產業的建立、新技術的開發,都能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今天,高等教育必須面向現實社會經濟,並服務於現代社會經濟,這已成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趨勢。

高等教育的體制改革

  (1)近幾年來,體制改革邁出較大步伐,辦學體制逐步找破政府包攬辦學的舊格局,正在形成多種形式辦學的新格局。

  (2)投資體制改革革逐步改變單一依靠財政撥款的舊體制,正在形成以財政撥款為主多渠道籌集資金的新體制。

  (3)管理體制改革在共建共管、合作辦學、學校合併、協作辦學和轉由地方政府管理等五種形式的改革方面都取得了較大進展,並正在逐步加強中央教育行政部門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對教育的統籌管理。

  (4)高等學校入學考試的改革已開始起步,目前已普遍實行3+x的考試改革方案,高考錄取工作也將實現網上錄取,高等學校入學考試及錄取工作將更科學、更公正、更公平。

  (5)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學校主動適應社會依法自主辦學的能力和自我約束的有所增強。 高等教育的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緊密結合,層次結構和科類結構也逐步趨向合理。本科專業總數在1993年的調整中由813種減少為504種,1998年又調整為249種,拓寬了專業面,增強了適應性。教學改革不斷全面深入開展,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時入實質性階段,許多適應21世紀需要的人才培養模式正在由試點走向推廣應用,預計到2002年將推出100種新的培養模式(教學計劃),編寫出版1000種“21世紀課程教材”;一批文、理科基礎人才培養基地和工科基礎課基地正在重點建設和深化改革,為新世紀輸送優秀的基礎人才;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試點取得可喜成果, 1999年初,教育部在全國確定了32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以增強質量意識和樹立素質教育觀念為中心的教育思想、觀念的討論在持續健康進行;教學合格評價和優秀教學工作學校評價試點發揮著重要作用。

  通過不斷實踐與探索,將建立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質量巨集觀監控體系;所有這些,將為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人才奠定了重要基礎。

  1999年1月13日,國務院正式轉發了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該計劃是為了實現黨的十五大所確定的目標與任務,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全面推進教育的改革的發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和創新能力而制定的。該《計劃》共提出了11方面的規劃和要求。與《計劃》有關的“211工程”建設、“長江計劃”、“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春暉計劃”等一列人才培養的具體實施方案已經有效地展開,並取得了可喜成果。

  高等教育的對外開放放與國際交流合作逐漸擴大。1978年以來,國家向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派出各類留學人員27萬餘人,已有9萬多人學成回國;接收各國來華留學生21萬餘人;高等學校聘請外國專家、學者和教師來華任教或短期講學4萬多人次。通過對外開放,積極吸收和借鑒國外的有益經驗,促進了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黨的十五大以後,我國高等教育又以新的姿態,加快改革,穩步發展,提高質量,全面適應,邁向21世紀。

參考文獻

  1. 王偉宜著.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研究 社會階層的視角.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8.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林巧玲,刘维燎,苏青荇,上任鹅陈.

評論(共1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高等教育"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上海之光 (討論 | 貢獻) 在 2019年10月27日 19:15 發表

居然連教育學第知識都有哈哈哈,厲害了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