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18个条目

同濟大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同济大学(Tongji University)
同濟大學(Tongji University)

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tongji.edu.cn/ (中英文)

目錄

同濟大學簡介

  同濟大學(Tongji University),簡稱同濟,是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她創建於1907年,早期為德國醫生在上海創辦的德文醫學堂,取名“同濟”意蘊合作共濟。是歷史悠久、享有盛譽的中國著名高等學府,是國家“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也是收生標準最嚴格的中國大學之一;是“2011計劃”、“珠峰計劃”、“卓越工程師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111計劃”、中美“10+10”計劃入選高校;是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合作聯盟、國際設計藝術院校聯盟、21世紀學術聯盟、卓越大學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中歐工程教育平臺、同濟—伯克利工程聯盟成員,為中管副部級院校。

  1912年增設工學堂,1923年被批准改名為大學,1927年正式定為國立同濟大學。抗戰期間曾內遷經浙、贛、滇入川,1946年回遷上海併發展為以擁有理、工、醫、文、法五大學院著 稱海內外的綜合性大學。1952年院系調整後,同濟大學成為國內土木建築領域最大、專業最全的工科大學。1978年經中央批准恢復對德交流,在中科院學部 委員李國豪校長領導下實行“兩個轉變”,即由土木為主的理工科大學向理工為主的多科性大學轉變,由國內普通高校向作為中外文化交流“視窗”之一的國際性大學轉變,從而迅速恢復和發展成為一所以工為主、理工結合,經、管、文、法各具特色的多科性大學。1995年實現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1996年併入了原上海城市建設學院和上海建築材料工業學院,被國務院領導贊為高校體制改革中的"同濟模式"。2000年4月又與上海鐵道大學合併,組建成新的同濟大學。目前是一所擁有理、工、醫、文、法、哲、經濟管理教育9大學科門類的綜合性大學。作為研究型大學,學校是首批被國務院批准成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

  近年來同濟大學正在探索並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現代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以本科教育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為強校之路。確立“知識、能力、人格” 三位一體的全面素質教育和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堅持“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國際交往”四大辦學功能協調發展,努力強化服務社會的功能,實現大學功能中心化。以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和地區經濟重點需求為指針,促進傳統學科高新化、新興學科強勢化、學科交叉集約化。與產業鏈緊密結合,形成優勢學科和相對弱勢學科互融共進的學科鏈和學科群,構建綜合性大學的學科體系。在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貢獻的過程中,爭取更多的“單項冠軍”,提升學校的學術地位和社會聲譽。

同濟大學的歷史沿革

同濟早創

同济大学正门
放大
同濟大學正門

  1891年德國海軍隨艦醫生埃里希·寶隆(Erich Paulun)來到上海,他看到上海流行霍亂、傷寒、瘧疾等疾病,並且缺醫少藥,就決定離開海軍來上海開設診所。他先回到德國繼續進修醫學,提高外科水平,並籌集資金。1893年再次來到上海,就在當時的上海德國教堂附近設立診所,並與在上海的幾名德國醫生一起發起了“德醫公會”。1899年,"德醫公 會"營業不振,埃里希·寶隆通過中國實業界和德國公司、企業私人募捐到一筆資金。當時德國駐上海總領事克納佩(W. Knappa)派領事館參贊費舍爾(P. D. Fischer)與上海的中國官員上海道扎飭善堂協商。上海道決定把坐落在張家浜新馬路(現上海鳳陽路)旁的一塊地,用於籌辦醫院。1900年前後,由埃里希·寶隆創辦的“同濟醫院”正式掛牌,這所醫院就是後來武漢同濟醫院的前身。醫院的醫師大都是"德醫公會"成員。他們白天忙於經營自己的診所,只有傍晚到醫院看門診、動手術。埃里希·寶隆醫生看到醫院里的醫療力量不足,計劃在院內設立一所德文醫學堂,招收中國學生,以培養施診醫生。這個計劃得到德國駐滬總領事以及德國政府高等教育司的支持。1906年,他們設立了一個支持醫學堂開辦的基金會,得到了德國“促進德國與外國思想交流的科佩爾基金會”的協助,籌集到一批醫科書刊及新式的外 科手術電動器械等物品。

  1907年6月醫學堂開學前,德國駐滬總領事克納佩在上海不僅號召德國商人捐款,而且要求德國洋行向中國商人募捐。同時,費舍爾還要求中國官方的資助和支持,克納佩利用在中德兩國募來的捐款,成立了“為中國人辦的德國醫學堂基金會”。當時規定,捐款金額較多者可成為醫學堂董事會董事。醫學堂建立時定名為上海德文醫學堂,併成立了董事會負責學校的管理。董事會由18人組成,主要成員有:三個德醫公會元老:寶隆、福沙伯(第二任校長)、福爾克爾;三名德國商人:萊姆克、 米歇勞和賴納;兩名中國紳商:朱葆三(滬軍都督府財政部長及上海商務會會長,大買辦)、虞洽卿(荷蘭銀行買辦);總領事館的副領事弗賴海爾·馮·呂特等。 埃里希·寶隆醫生被正式推選為董事會總監督(董事長)兼學堂首任總理(校長),負責學堂的管理。醫學堂的校址設在同濟醫院對面的白克路(今上海鳳陽路)。1907年10月1日上海德文醫學堂舉行了開學典禮。

  1908年,“德文醫學堂”改名為“同濟德文醫學堂”。“同濟”當時寓意德國人與中國人同舟共濟,“同濟”二字從德語“Deutsch(德意志)”在上海話的諧音而來,意蘊合作共濟。1909年,寶隆博士因病於3月5日在上海逝世。上海德醫公會元老福沙伯博士接任同濟德文醫學堂總監督兼總理。校董們為學校取名“同濟”,意蘊和衷共濟,希望用現代醫學造福人類。

民國之初

  1912年,同濟德文醫學堂增設工科,更名為“同濟醫工學堂”,設醫、工和德文三科。由校董事會籌措辦學經費,由福沙伯全面領導學堂。當年,醫正科三級學生張近樞、何理中、江逢治3人,按照德國大學醫科考試規則參加學堂的第一次畢業考試,均順利通過,如期畢業。他們是同濟歷史上的第一屆畢業生。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尾聲,1917年2月美國宣佈與德國斷交,不久對德宣戰。上海法租界以同濟醫工學堂是德國的產業,為防止德國人利用該校機械製造武器為由,當眾宣佈解散學校,並限令師生當日離校。為此,社會各界聯名致電教育部,請設法對同濟學生作善後安排。教育部馬上派人商議,把學校遷到吳淞鎮,繼續開學上課。1917年4月23日,教育部下令學堂改屬華人私立學校,由華人董事會辦學,直屬教育部領導。同年12月,更名為私立同濟醫工專門學校。

  1922年學校正式遷往吳淞鎮。根據《寶山縣誌》記載:1917年同濟德文醫學堂由華董接管,遷入吳淞中國公學。1918年,在教育部次長袁希濤主持下,由教育部撥款,在吳淞購地150畝籌建校舍。1921年竣工後陸續遷入新校舍。1924年5月20日,教育部批准同濟醫科為大學。因此,每年的5月20日定為校慶日。

國立同濟

同济大学华表
放大
同濟大學華表

  1927年8月,學校由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接管,命名為國立同濟大學,原醫、工兩科分別更名為醫學院、工學院。1927年9月,同濟大學開女禁,首招兩名女生。

  1932年1月28日,集結於上海的日軍進攻上海,爆發了一·二八事變。在“一·二八”事變中,日軍飛機狂轟濫炸,吳淞地區許多工廠、學校毀於一旦。同濟大學主要建築如大禮堂、電氣試驗室、材料試驗室、部分宿舍及實習工廠等被炸毀,圖書、機器、標本、模型等設備損失更為嚴重。寒假過後,新學期無法上課。在此情況下,胡庶華校長想方設法使全校師生暫遷市區巨籟路(今巨鹿路)民生坊繼續上課。同時,師生們參加搶救軍民傷員,以支援十九路軍與敵作戰;吳淞校舍在朱家驊的幫助下,很快得以修複。1932年8月25日,學校遷回吳淞。

  1933年5月,國民黨政治會議議決,將處於江灣的國立勞動大學(1932年停辦)的房屋、機器、工廠等劃歸同濟大學,創辦同濟大學附設高級職業學校,後奉教育部令,改稱“同濟大學附設高級工業職業學校”。1937年又先後增設了文、理等學院,從而成為了一所多學科的綜合大學。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效仿美國的大學制度,以在每個省設立一所綜合國立大學為目標。國立同濟大學是民國建設國立大學期間最早建立的七所國立大學之一(1927年),也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最早的一批綜合性大學(含醫學院)。抗戰爆發,美麗的同濟校園在侵略者的轟炸中僅剩斷壁殘垣。

  為求“一張平靜的書桌”,學校於1937年開始內遷辦學。經過三年流離、六次搬遷,先後輾轉浙、贛、桂、滇等地,直至1940年落腳四川宜賓的李莊古鎮。師生們教學不輟,堅持文化抗戰。1946年回遷上海以後,同濟大學發展成為以理、工、醫、文、法五大學院著稱的海內外著名綜合性大學。

建國初期

  從1949年開始,為配合新中國教育資源統籌佈局,同濟大學歷經多次院系調整。1949年09月,文學院和法學院併入復旦大學,後來又隨復旦大學支援了華東政法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學校的建設。1950年,為了支援湘鄂粵桂豫贛六省(中南區)醫療衛生事業,全部醫學院和附屬同濟醫院遷往湖北武漢,與武漢大學醫學院合併後改名中南同濟醫學院和武漢同濟醫院(現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1951年, 理學院生物系併入華東師範大學,數學化學物理等系除了保留基本的工科教學以外,全部並給復旦大學、華東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等學校。1954年,恢復研究生教育。1956年,工學院測量系遷往湖北武漢,參與建設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後併入武漢大學。1952年工學院的機械繫、電機系和造船系等併入交通大學,還支援了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等學校,後來一部分隨交通大學西遷建設西安交通大學。1952年水利系與其他高校的水利專業在南京參與組建了華東水利學院,即河海大學

  1960年06月,被列為建工部重點高校。1960年10月,被列為高教部重點工科院校。1966年,劃歸高教部領導。

  1975年,學校恢復招收研究生。1976年2月,學校召開全校大會,批判科技界的所謂“奇談怪論”及“三項指示為綱”。

繼往開來

  1979年,經國務院同意,恢復對德聯繫,成為中德科技、文化交流的視窗。1995年10月,國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宣佈共建同濟大學。

  2001年1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將同濟大學列入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即“985工程”)名單。2004年,被中組部列為副部級高校,列為中組部直管高校 。9月,嘉定校區啟用,同濟大學軟體學院以及汽車學院首批入駐。2005年7月12日到8月22日,機械、電信、交通等第二批搬遷學院順利入駐嘉定校區。2007年5月20日,同濟大學迎來百年校慶。

同濟大學的辦學條件

院系設置

嘉定校区正门
放大
嘉定校區正門

  同濟大學現有建築與城市規劃土木工程經濟與管理、電子與信息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外國語、人文、法政、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醫學、理學、交通 運輸、汽車、海洋與地球科學、生命科學與技術、航空航天與力學、傳播與藝術、女子學院及軟體學院等學院,還建有繼續教育、高等技術、職業技術教育、國際文 化交流、網路教育、汽車營銷及電影學院等。

  同濟大學還設有經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養碩士研究生的中德學院、與法國巴黎高科大學集團合作舉辦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學院等。目前學校共有82個本科專業、209個碩士點、8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博士授權點78個,16個博士後流動站,各類學生5萬多人,教學科研人員 4200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6人,工程院院士7人,教授等正高級職稱者710多人,副教授等副高級職稱者1500多人。作為國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學校有國家級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4個。學校還設有5個附屬醫院和2個附屬學校。學校還有多種形式辦學。

對外交流

  同濟大學自1980年與德國波鴻魯爾大學簽訂第一個校際合作協議以來,到2001年12月底為止,同濟大學已先後與德國、奧地利、美國、日本、英國、澳大利亞、法國、阿拉伯葉門共和國、泰國、烏克蘭、新加坡、芬蘭、南韓、瑞士、波蘭、加拿大、義大利、墨西哥、紐西蘭、荷蘭、越南以及港台等國家和地區的高校(企業)簽署了138項校際協議(包括簽署意向書和重新更改協議)。大部分協議都是90年代簽署的。從這些簽訂的協議可以看出,除了繼續保持與德交流的傳統之外,同濟大學的校際合作已經拓展至歐、美、亞、大洋洲各個國家。而且,校際合作的主要內容也從相互交流學者、相互交換圖書資料,逐漸發展、擴大至科研領域里的項目合作以及聯合培養應用科學、金融、管理等領域的高層次人才。

校區分佈

  同濟大學已建成的校園占地面積3700多畝,分五個校區,四平路校區位於上海市四平路,滬西校區位於上海市真南路,滬北校區位於上海市共和新路,滬東校區位於上海市武東路,正在建設的嘉定校區位於安亭上海國際汽車城內。

同濟大學的教學成果

特色專業

  2014年12月,學校擁有碩士學位授權學科點涵蓋一級學科55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17個,工程碩士授權領域26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點涵蓋一級學科31個,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博士後流動站25個。其中,國家一級重點學科3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7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培育)3個,上海高校一流學科17個。

  一級學科博士點(24個):哲學、應用經濟學、外國語言文學、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物理學、海洋科學、生物學、力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電腦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交通運輸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臨床醫學、口腔醫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

  一級學科碩士點(46個):哲學、應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體育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藝術學、數學、物理學、化學、海洋科學、生物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電腦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交通運輸工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醫學、藥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博士後流動站(25個):土木工程、建築學、海洋科學、機械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物理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力學、數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化學、地球物理學以及電腦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工商管理、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城鄉規劃學、生物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

科研成果

  2005年開始,同濟大學與地方政府聯合推動建設“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產值從初期2005年的不足30億元發展到2013年的220多億元,開創了“三區融合,聯動發展”校地合作的典範;2010年上海世博會從申辦、籌備到舉辦,同濟大學就有2800多名師生參與其中,承擔了科技部和上海市世博科技專項等研究課題170多項,完成各類規劃、設計任務90多項,並承擔了世博主題演繹總策劃、世博會園區總規劃、城市最佳實踐區總策劃、世博總體項目管理總負責等8個方面的總負責重任。

  2012年,同濟大學國家863牽頭課題啟動11項,合同經費近1.3億元;全年進校科研經費11.2億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10%,其中縱向8.6億元;主持和參與國家重大專項、科技支撐、中央部委以及上海市科委等課題200餘項,合同經費達4.3億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獲批441項,其中重點項目8項,2000萬以上重大研究計劃集成項目2項,項目獲批數全國排名從第11位上升到第8位,獲批經費3.1億元,比2011年年增長63%;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取得突破,共獲3項,其中重點項目2項;獲省部級各類基金項目41項,其中上海市哲學社科規劃項目19項、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項目10項。


  至2014年12年,學校承擔了一系列國家重大專項、重大工程科研攻關,取得了大跨度橋梁關鍵技術、結構抗震防災技術、城市交通智能誘導、城市污水處理、新能源汽車研發、國產化智能溫室、大洋鑽探、心房顫動分子遺傳學等標誌性科研成果。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發表於全球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Nature》與《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同濟大學有22位教授擔任“973計劃”項目(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其中《大跨、高墩橋梁抗震設計關鍵技術》榮獲2009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心房顫動分子遺傳學和細胞電生理學研究》和《特大橋梁顫振和抖振精細化理論》分獲2005、2010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同濟大學校訓、校徽

  同濟大學校訓:“嚴謹、求實、團結、創新”      同濟大學精神:“同舟共濟、自強不息”

  同濟大學育人模式:“知識、能力、人格”三位一體,(KAP: Knowledge, Ability, Personality)

  同濟大學校徽釋義
校徽
放大
校徽

   一、名稱

  • 1、由中國書法學會名譽會長舒同親筆題寫的“同濟大學”;
  • 2、用中文和英文同時標識。中文居上,表明主體性;英文居下,表明國際性。

  二、歷史

  • 1、在標誌中加1907,表明建校年代;
  • 2、前進的龍舟,象徵歷史沿革的進程。

  三、文化

  • 1、標誌的文字:以“同濟”兩字為核心;
  • 2、標誌的圖案:三人劃龍舟;
  • 3、昭示著目標:三人成眾,同舟共濟,向著一流目標奮力拼搏;
  • 4、昭示著精神:同新砥礪,同窗求索,為振興中華而讀書;濟愚扶弱,濟世興邦,為富國強民而育人。

同濟大學傑出校友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同濟大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