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熱效應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在教育心理學中,人們把因啟動預熱式學習而產生促進的心理效應現象,稱之為預熱效應。[1]
這猶如為使機器更好地運轉而預先給機器通通電、加加熱,從而產生預熱效應,使機器更快更好地啟動運轉。如果沒有這個效應過程,機器就不能更好地運轉,效果就差。人的學習過程也是這樣。通過一些基礎知識的學習鋪墊,也可達到預熱效應。但這裡強調的更為重要的因素是,在學習之前,如果大家能相互交流學習方法、學習經驗、學習策略等,併在互相啟發的氛圍中,那麼,對後面的學習不僅會發生雄厚的興趣,而且還會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
在正式開始學習新知識前,對相關舊知識點的回顧,與新知識點相關的其他知識點的瞭解涉及都屬於一種“預熱”。用“學習遷移理論”同樣可以解釋預熱效應。它屬於一種助長性遷移,也是一種順遷移。與此相關的教學理論,還有奧蘇貝爾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提出的“先行組織者”學習材料。 [1]
這種預熱效應產生的原因是什麼?一般認為有如下幾點:
一是預熱的準備作用。根據高級神經活動的相互誘導規律,當大腦皮層一定區域產生一個優勢興奮中心時,由於負誘導,大腦皮層的鄰近區域處於不同程度的抑制狀態,使落在這些抑制區域的刺激,不能引起應有的興奮,因而得不到清晰的反映。而這種優勢興奮中心又是一種動態過程,是可以轉移的。但這個轉移過程不是馬上就可以實現的,而是需要一個預熱的準備過程,才能真正達到優勢興奮中心狀態。因此,沒有這個準備作用,優勢興奮中心就不可能轉移,也就是說,沒有準備作用,要想產生預熱效應是不可能的,這是高級神經活動規律決定的。
二是預熱的激活作用。預熱的激活作用在字詞的識別和信息提取等學習活動中均有表現。如果給學生相繼呈現兩個詞,如“鋼筆——西瓜”或“刀 ——西瓜”等,要他們判定所呈現的詞時,他們往往對刀之後的西瓜要快。這是因為刀之後“西瓜”一詞很容易被“刀”所激活,刀與西瓜有著密切的聯繫,易於啟動。而鋼筆與西瓜的聯繫相對較遠,一時無法聯繫,缺乏必要的準備,因為它們處於兩個範疇的知識,因此,一時難以被激活。關於這一點一般多用擴散激活模型予以解釋。
三是預熱的選擇作用。我們面臨的信息可以說是大量的,但我們的神經系統在同一時間內對信息進行加工的能力是極其有限的,需要過濾器進行調節,使中樞神經系統不致負擔過重。這裡的預熱就猶如過濾器,使我們的預熱過的知識都能進入到下一步的學習活動中,而非預熱過的知識一時無法通過,從而起到了信息的選擇作用,產生了預熱效應。
預熱效應的教學啟示[1]
第一,構建適合“預熱效應”的課堂教學環境
研究數據表明,課堂氛圍越民主自由,學生學習效率越高。課堂的民主既要求教師在管理和教學方式上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也要求學生以一種積極自信的參與態度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預熱效應可以在學生正式開始學習新知識前,產生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從而有利於課堂參與度,有利於民主的課堂教學環境。
第二,重視學生自學、預習能力的培養
“預熱效應”應用於語文閱讀教學中十分重視自能學習的培養。具體表現為抓好課前預習關,因為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進行“預熱”,必定要依賴於學生課前對所學內容的詳細瞭解。因此,一直以來,無論課程改革如何進行,我們始終強調預習的重要性。學生在課前必須對教材進行全面細緻的瞭解,課上針對文本展開的交流、討論、質疑、提問,才能高效進行,圍繞教學目標,起到互相刺激、共同提升的作用,很大程度上,預習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在自我質疑、自我解決的過程中學會學習。
第三,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
“預熱效應”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以課文閱讀材料為核心,在課堂的前延、後伸階段,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讓“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用與課本知識相關的材料進行預熱。
這種預熱效應在學校導學育人中很有作用,可以廣泛應用。學校教師要加以重視。
首先,學校教師要積極運用“頭腦風暴法”(即BS法) 來引發預熱效應。這一方法是美國BBDO廣告公司總經理歐斯波恩博士,在1941年倡導的一種激勵創造性思維的專門會議上首先使用的。這種方法,只允許與會者提出各種創意、思路、設想、假設乃至幻想、臆測,等等,總之,與會者可以充分自由地、不受指責、不受批評地發表意見,可以在他人的想法的基礎上產生靈感,發展聯想,提出新的創造性見解,但不允許個別交談,相互暗示,更不提倡配合默契。其目的就是充分“解放”創造力,以集思廣益,從中提煉出最有實際應用價值和最富有遠見的創見。在教師教學中,這種方法最能起到預熱的作用,因為它不受任何意見的制約,只有啟發催化作用,能讓他們產生更多預熱的空間,產生更多的發散性思維,可以比平時多出兩倍以上的見解。
其次,學校教師要學會使用“先行組織者”法。先行組織者是先於學習材料呈現之前呈現的一個引導性材料。這種先行組織者就起到了預熱效應。那麼,什麼先行組織者的預熱效應最佳呢?一般認為,陳述性組織者、比較性組織者以及具體模型組織者都比較好。陳述性組織者用於學生不熟悉的內容中其效應更大,比較性組織者用於學生新舊知識關係辨別不清時,或原有知識概念不清晰或不鞏固時其效應更大;具體模型組織者用於學生難於解決的問題時其效應更大。因此,學校教師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要積極地自覺地使用先行組織者的方法,以期起到預熱效應的作用。在教師講話、談心、思想教育等工作中,也不妨用用這一方法,可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學校教師要自覺地進行“預熱式”的導學模式教學。“預熱式”導學模式可分三步走,一是首次“預熱”,整合焦點。這一階段充分運用“頭腦風暴法”,可在小組“預熱”,也可在全班“預熱”,總之讓學生對課文進行充分的“預熱”。教師在此基礎上整合學生討論的焦點問題,併進行“以學定導”。二是再次“預熱”,精讀重點。這一階段對重點問題、難點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預熱”,在此基礎上,教師整合學生“預熱出來的各種聯繫點、網點、盲點,並加以指導。三是第三次“預熱”,找出生長點,確定後續學習點。這一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超文本”的“預熱”,讓學生找到自己學習的生長點,以及最適合自己的最佳的後續學習點,成為學習型社會的一部分,為學生主動拓展學習空間創設一個有利條件。
這是 從教學的角度去說闡述,我更想看從地產預熱的角度去分析。。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