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過程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教學過程[1]
教學過程是指以師生相互作用的形式進行的,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教材為主要認識對象的,實現教學、教育和發展三大功能和諧統一目標的特殊的認識和實踐活動過程。
教學過程的涵義[2]
教學是高校實現培養人才目標的基本途徑,而將教學活動展開就是教學過程,因此,高等教育中的教學過程是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導下的一種認識過程。具體來說,高等教育的教學過程,就是教學人員根據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現有水平和條件,有計劃、有步驟地通過各種科學方法和手段,將教學內容中包含的知識、信息向學牛傳遞,使其學術素養得到進一步提高,進而能成為社會有用之才的養成過程。首先,高等教育中的教學過程既包含有認識,又包含有實踐。實踐並不常常凸顯,但實踐常常蘊含於認識之中。所以,這裡的“認識”並不只是頭腦的簡單接收狀態,還可以包括發現或“再發現”知識的科研實踐,包括實驗、實習、社會調查等獨立或半獨立的教學活動,包括當今人們正在宣揚的學生創業嘗試等等。其次,從認識的完整過程來審視,即使是嚴格、正規、傳統的大學,在實施高等教育時,也很難一勞永逸地完成這種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認識過程。
教學過程的要素[2]
教學過程中存在著眾多的要素,如果從這些要素是否為有形的實體來考慮,教學過程包含四個基本要素,即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
1.教師
高等學校是實施高等教育的場所,高等學校中的教師是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教育者。他們既是某一學科的專家,又是教育教學工作的承擔者。高校教師通過繼承、傳播、發展和創造人類科學文化技術知識,來培養各類高級專門人才,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在知識深度和廣度方面,高校教師既要具有廣博的文化素養,還必須精通自己所教的學科或專業,具有更扎實、更系統、更完整、更高深的專業基礎和專業知識,並結合科研及時瞭解本專業的新成果和發展趨勢,以適應變化的時代。此外,高校教師還應瞭解相關學科的知識。在能力方面,高校教師要具有教育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高校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要求教師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上不斷更新,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的科研能力是提高教學水平、深化科學理論知識的重要保障。教師的創新能力要求教師必須善於捕捉信息,善於分析、觀察、綜合、反思,要具有科學的懷疑精神和標新立異、打破常規的創造能力。
2.學生
高等學校的學生絕大多數是生理、心理基本成熟的20歲左右的青年。基於生理的成熟趨勢,大學生的認知心理有較大的發展。首先,感知水平的提高,有助於發展他們觀察事物的能力;其次,許多有助於學生學習的各種認知心理特征也隨之得到發展,如註意力、記憶力及思維能力等都有顯著的提高。同時,大學生的自我意識有了很大發展。他們關註自我的發展,有自我實現的強烈願望,自我分析、自我評價能力有所提高,並且,獨立感和自由感增強,有較強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總之,大學時期正是獨立性、創造意識快速發展的時期,也是獨立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這是我們在高等學校教學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的。
3.教學內容
高等教育的教學內容與中等教育、初等教育之間,由於任務和目標不同,差異是非常明顯的。一是這一內容的複雜性、廣度和深度大大增加。高等學校是人類知識系統的最前沿,它所傳授的內容是能夠反映科學技術最新發展的專門的知識系統。它也有自己的基礎課,但這是在“高等”層次上的基礎;它也有以經典學科分類為基礎的各種學科,但這些學科發展的縱深深度及前沿、彼此之間的聯繫或綜合,都要在教學中反映。二是由於高等教育是一種實施專業(或學科)教育的高層次教育,受教育者在學習之後乃至在學習之時,就有可能或事實上已經從事某一專業(或學科)領域的工作。因此,其教學內容還具有與社會生產、生活、科技密切相連的實踐性。三是由於學生的認識能力有很大提高,留給學生自己學習與思考的部分更多了。
4.教學方法和手段
這是教學活動得以進行的信息傳遞工具。教師、學生、教學內容這三個要素的相互聯繫和整個教學活動的激活,都必須藉助某種工具作為聯絡。而教學方法和手段在教學活動中便承擔著這種工具的作用。教學方法與手段代表著信息傳遞過程中軟體和硬體兩部分,軟體為施加影響、傳遞信息的程式和方法,硬體則是這些程式和方法的物質實體。從資訊理論角度看,知識作為一種信息,要實現從信源到信宿的傳遞,必須經過一定的通道。信源可以理解為教師和教學內容,信宿即信息的接受者——學生,而通道則是傳遞信息的媒介,也即教學方法與手段。所以,教學方法與手段也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教學過程的特點[2]
高等學校的教學過程,與中等學校和初等學校教學過程相比,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若從認識論的角度看,大致可以歸結為以下四個方面。
1.認識已知和探索未知的統一
教學過程從本質上講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通過教學,學生認識客觀世界,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教學過程是將認識已知與探索未知統一起來的過程。這種統一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有一些屬於人類已經認識的知識,但對學生來講卻是未知的,高等學校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把這些知識傳授給學生,即使學生認識已知;二是大學生通過教學過程探索對於整個人類來說都是未知的知識領域,這一點是高等學校的教學過程所獨有的特點。
2.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統一
認識世界的目的在於改造世界。高等學校的教學過程,就是通過知識的傳授,促進大學生的能力培養,特別是運用已知的知識和通過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增長改造世界的能力。高等學校的教學過程同其他類型的教學過程一樣,基本上是屬於一種認識世界的活動,但由於高等學校所培養的人才將直接進入社會生活和生產勞動中去,為培養學生改造世界的能力,高等學校的教學總是儘可能地聯繫社會的實際,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實踐性環節的教學,通過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參加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通過理論學習,可以為實踐活動做好一定的知識準備;同時,在實踐活動中,學生不僅可以積累感性經驗,還可以把理論學習成果應用到實踐活動中去,並把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帶到理論學習中來,通過實踐一理論一再實踐再理論的螺旋上升過程,不斷提高他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水平。
3.專業性和綜合性的統一
高等教育是專業教育.人才的培養目標是具有一定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專門人才。因此,與普通學校教學過程相比,高等學校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專業性強。但專業教育不等於“工匠”教育。高等教育既是培養高級專門(專業)人才的教育,在教學上的專業性是不言自明的;而它的“高等”性,則表現在還要求受教育者在學科、專業基礎之上,把握相關事物發展的基本原理,並能在變化的環境中,在一定的範圍內和一定的程度上,對事物作出有效的分析判斷,並採取適宜的行動。此外,高等教育不僅要使學生達成一定的專業目標,而且要使其成長為一個在各方面健全發展的個體。這就要求圍繞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在各門學科的基礎上,設計出一個有機聯繫的課程體系,在教學中做到既重視專業訓練又重視人格培養。
4.個體認識社會化和社會認識個體化的統一
教學過程本質上是一個促使個體認識社會化的過程。人在本質上是一種群體性動物,具有較強的社會化要求,教學過程就是一個縮短學生個體認識社會化的過程,這對所有階段的學校教學過程都是一樣的。但對高等學校的學生來說,他們並不是完全被動地接受教師和教學內容的社會化熏陶,從而實現個體與社會之間的融合,而是在接受個體認識社會化的過程中,同時在進行著社會認識個體化的過程,具體表現為個體通過接受社會認識以後,能夠形成富有個性的知識能力結構和獨立的批判精神和創造精神,併為社會提供新的社會認識平臺和認識高度。這是高等學校教學過程與普通學校教學過程之間的一個重要區別。因為,只有到了高等教育階段,大學生才能夠站在社會認識的基礎上,開始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研究探討,培養自己的能力及塑造自己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