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博農定理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 底博農定理:要求事情在任何階段任何時間萬無一失,也許是產生新思想的最大障礙。
- 提出者: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底博農。
- 點評:總想十拿九穩,結果就總是拿不穩。
- 不要追求絕對的完美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往往過分追求完美。比如:學生的考試總想考滿分,運動員在場上總想把自己所有的技術特點都發揮出來,制定管理程式與措施時總想追求絕對的完善。而這往往會適得其反:總想十拿九穩,結果卻總是拿不穩。很多時候,考慮得越周全,卻往往誤事!這也正是底博農定理所表達的意思。
底博農定理到底給管理人員什麼樣的啟示呢?
首先,既然不能求全責備,那麼在管理實踐中,管理人員要善於抓住企業在某一特定階段特定環境下的核心問題,通過解決核心問題來把握企業的總體發展方向,體現企業的發展理念。在企業管理實踐中,管理人員往往抓不住企業面臨的核心問題,特別強調一些錶面現象,對企業管理深層次的東西挖掘得不夠,做錶面文章,做政績工程,最後給企業的發展帶來很大的障礙。
其次,新思想產生於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之中。可以想象,如果管理一切正常,那還有必要去調整程式、擬訂新的制度嗎?正因為現實不是完美的,因此,管理實踐和管理理論才不斷地發展。
那麼,在管理實踐中如何推進新思想的產生呢?
以下是幾條比較好的建議,希望能對管理人員有所啟發。首先,團隊內部的充分溝通和交流可以很大限度上促進新思想的產生。筆者接觸過一個企業,那是一家從事房地產投資顧問的企業,在企業的市場研究部門,一個新的想法的產生往往是大家相互交流的結果。有一天,經過大家的討論,確定了研究一個城市內不同房地產項目定價模型的方法,這為企業提高價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這個思路,正是該企業全體會議得出的結果。其次,抓住核心予以創造性地解決是管理新思想產生的主要方式。次要問題一般都是行政性質的問題,可以通過制度的方式確定解決辦法,再者這些問題對全局的影響不大,從成本效益角度考慮,一般不會投入太多的精力;核心問題能決定一個組織的發展方向,對企業運營產生重要影響,運用新思想解決往往能收到好的效果。
目前,在企業管理中產生重要影響的思想之一是知識管理的思想。所謂知識管理,就是指運用集體的智慧提高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美國德爾福集團創始人之一卡爾·弗拉保羅提出)。知識管理的核心在於應變和創新。談到“應變”和“創新”,自然可以聯想到對於企業有著重要戰略意義的競爭情報。通過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知識管理”與“競爭情報”有著許多相通的地方,“知識管理”不再像傳統管理那樣僅僅停留於對企業生產資料的配置和運用,而是更重視對知識有效的識別、獲取、開發、分解、使用、存儲和共用,是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構建轉化和共用的途徑,是運用集體的智慧提高應變和創新能力,這與“競爭情報”的產生和應用具有非常類似的性質。對於兩者關係的深入研究,將有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知識管理”的本質,也有利於更好地利用“競爭情報”為切實提高企業競爭力服務。
底博農定理的管理應用[1]
- 康師傅如何在速食麵里掘金
“康師傅”這個中國臺灣省品牌在內地幾乎是家喻戶曉,生產“康師傅”的頂新集團旗下的香港頂益控股公司,僅一年的營業額就高達9.45億美元。康師傅的銷售量與銷售額的市場占有率更是分別達到了28.4%和40。6%。頂新集團以“康師傅”品牌為首,相繼推出了“面霸”“小虎隊”等副產品及“福滿多”等新品牌,並延伸至飲品、糕餅事業,開發出了“實粒派”“3+2餅干”等系列產品,繼而,以“德克士”品牌進軍連鎖餐飲事業,以“樂購”進軍零售業。康師傅是憑藉什麼樣的管理思想使其風靡祖國大江南北的呢?
- (1)在失敗中求生——痛定思痛
1959年,魏德和在臺灣省彰化鄉村辦起了一家小油坊,起名“鼎新”。這個作坊式的小企業後由魏家的四兄弟和三姐妹繼承,維持著中小企業的規模。1989年,四兄弟中最小的魏應行身負家人重托,從香港轉道來到內地。他在各省之間輾轉,足跡幾乎踏遍全國。因為家庭企業是油坊,他自然而然地想到要在內地開發一種食用油。當時內地市場幾乎全是散裝油,談不上優質和品牌。魏應行決心開發“頂好清香油”,創立“來自臺灣的食用油”形象。
儘管這個公司的廣告語深入人心,也開闢了中國食用油廣告的先河,可是買賣卻做得不好.以大多數老百姓在20世紀80年代末的消費水平來看,還沒達到“要面子”的程度。大家用慣了廉價的散裝油,十幾元錢一瓶的“頂好清香油”質量雖好,價格卻遠遠超過百姓的心理底線,滯銷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最後甚至不得不全面回收。
後來魏應行又先後試推“康萊蛋酥捲”和另外一種蓖麻油,兩種產品雖然廣告都很出色,但同樣犯下了高估市場的錯誤,一直未能獲得理想的銷售。至1991年的三年間,魏應行已賠掉了所攜來的1.5億臺幣的半數以上,幾乎要打道回府。
陷入困境的企業該何去何從?魏應行擺脫了長期的思維定勢,新的想法也就應運而生。在這個商業巨人乘坐火車的時候,他經常食用從臺灣帶來的速食麵。後來漸漸發現,一同搭車的人們對他的速食麵常常十分好奇,經常有人圍觀甚至詢問何處能買到。憑藉其敏銳的商業頭腦,康師傅捕捉到了這個市場的巨大需求,決定主攻速食麵市場。
由於過去在臺灣省,魏氏四兄弟在速食麵這個領域可以說是一片空白,就像幼稚園的學生一樣。因此在推出新產品時便小心翼翼,邊做邊學。當時為了瞭解大陸的口味,便通過試吃的方式來改進佐料配方。同時在定價方面,發現當時的大陸市場上只能買到兩種速食麵:一種是進口的“高價面”,在機場飯店等地有售,卻因價格偏高而難於推廣;另外一種是價格極其低廉的袋裝面,價格雖然低廉,但口味非常的差。康師傅考慮到消費者的消費能力,最後把售價定在一點九八元。
- 2.從天津起飛——康師傅火爆大江南北
1991年適逢天津科技開發區招標,康師傅便在區內註冊了頂益食品公司,把所有家當押進去,準備投產味道很濃的“康師傅”紅燒牛肉麵,這是經過詳細的市場調查後確定的最適合大陸人的口味。
與此同時,康師傅的廣告宣傳已全面鋪開。康師傅一改前兩次用真人作廣告的作法,頂益決定採用一個相對比較易記憶的動畫人物,在稱呼上,為適合北方人的思維方式,頂益決定用“師傅”這個詞以顯得較為專業,而姓氏則取用“健康”的“康”字,以塑造“講究健康美味的健康食品專家”形象。當時臺灣對大陸觀眾還很有吸引力,為迎合觀眾心理,這位“康師傅”當然是來自臺灣!這配合紅燒牛肉麵口味濃、份量足的特點,廣告詞則設計為“香噴噴,好吃看的見”。
1991年的電視廣告費用相當便宜,在中央電視臺的黃金時段插播一條廣告只需500元人民幣,幾乎等於不花錢做廣告!康師傅決定展開“康師傅”的大規模廣告攻勢,選在中央電視臺臺灣電視劇前的黃金時段播出。當畫面非常漂亮的“康師傅”廣告一經推出,立刻打響,各地開始紛紛註目“康師傅”,掀起一股搶購狂潮。老百姓的熱情即刻傳染給批發商,甚至一度出現了頂益門前排長隊,批發商提著一麻袋一麻袋錢要訂貨的場面。
為應付供不應求的熱銷局面,頂益不得不投入大量現金至流通領域,同時用提前收來的訂金購入國外的先進機器設備,招收培訓人員。1992年,第一碗面出籠。6個月內,頂益生產線上的工人即從300多人猛增到三四千,將生產線擴大至天津之外的多個城市,“康師傅”暢銷全國。
“最重要的是我們抓住了先機,搶到了‘第一品牌’形象,”頂新集團副總裁李家群多年後曾說過,“若是換在今天,任何一個品牌也不可能做到這樣。”
難得的時機和獨到的營銷策劃造就了“康師傅”。從此,“康師傅”盤踞大陸速食麵市場龍頭位置達十餘年之久。
- 3.經驗總結
康師傅之所以能夠在激烈的快速消費品市場上占據重要地位,難能可貴的是公司的決策層能跳出傳統的行業,在速食麵這個自己並不熟悉的領域在大陸市場一舉成功。儘管沒有生產經營這種產品的經驗,可是市場先入優勢和大規模科學的市場調查使“康師傅”成為中國人熟悉的“健康快餐師傅”,創造了康師傅的中國式奇跡!
種子從萌芽、破土到茁壯成長,是從大地中汲取營養和水分,當它長成參天大樹時,便會以綠蔭和纍纍碩果來回報這片土地。康師傅正是懷抱著這樣一份“中國情”,矢志成為令國人驕傲的世界品牌,來回報這片哺育它成長的土地。
- ↑ 侯貴松.金牌經理人必知的管理定律[M].廣東經濟出版社,2008.1.
所以說,時勢造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