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博农定理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 底博农定理:要求事情在任何阶段任何时间万无一失,也许是产生新思想的最大障碍。
-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底博农。
- 点评:总想十拿九稳,结果就总是拿不稳。
- 不要追求绝对的完美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过分追求完美。比如:学生的考试总想考满分,运动员在场上总想把自己所有的技术特点都发挥出来,制定管理程序与措施时总想追求绝对的完善。而这往往会适得其反:总想十拿九稳,结果却总是拿不稳。很多时候,考虑得越周全,却往往误事!这也正是底博农定理所表达的意思。
底博农定理到底给管理人员什么样的启示呢?
首先,既然不能求全责备,那么在管理实践中,管理人员要善于抓住企业在某一特定阶段特定环境下的核心问题,通过解决核心问题来把握企业的总体发展方向,体现企业的发展理念。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管理人员往往抓不住企业面临的核心问题,特别强调一些表面现象,对企业管理深层次的东西挖掘得不够,做表面文章,做政绩工程,最后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障碍。
其次,新思想产生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之中。可以想象,如果管理一切正常,那还有必要去调整程序、拟订新的制度吗?正因为现实不是完美的,因此,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才不断地发展。
那么,在管理实践中如何推进新思想的产生呢?
以下是几条比较好的建议,希望能对管理人员有所启发。首先,团队内部的充分沟通和交流可以很大限度上促进新思想的产生。笔者接触过一个企业,那是一家从事房地产投资顾问的企业,在企业的市场研究部门,一个新的想法的产生往往是大家相互交流的结果。有一天,经过大家的讨论,确定了研究一个城市内不同房地产项目定价模型的方法,这为企业提高价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这个思路,正是该企业全体会议得出的结果。其次,抓住核心予以创造性地解决是管理新思想产生的主要方式。次要问题一般都是行政性质的问题,可以通过制度的方式确定解决办法,再者这些问题对全局的影响不大,从成本效益角度考虑,一般不会投入太多的精力;核心问题能决定一个组织的发展方向,对企业运营产生重要影响,运用新思想解决往往能收到好的效果。
目前,在企业管理中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之一是知识管理的思想。所谓知识管理,就是指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美国德尔福集团创始人之一卡尔·弗拉保罗提出)。知识管理的核心在于应变和创新。谈到“应变”和“创新”,自然可以联想到对于企业有着重要战略意义的竞争情报。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有着许多相通的地方,“知识管理”不再像传统管理那样仅仅停留于对企业生产资料的配置和运用,而是更重视对知识有效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使用、存储和共享,是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构建转化和共享的途径,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这与“竞争情报”的产生和应用具有非常类似的性质。对于两者关系的深入研究,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管理”的本质,也有利于更好地利用“竞争情报”为切实提高企业竞争力服务。
底博农定理的管理应用[1]
- 康师傅如何在方便面里掘金
“康师傅”这个中国台湾省品牌在内地几乎是家喻户晓,生产“康师傅”的顶新集团旗下的香港顶益控股公司,仅一年的营业额就高达9.45亿美元。康师傅的销售量与销售额的市场占有率更是分别达到了28.4%和40。6%。顶新集团以“康师傅”品牌为首,相继推出了“面霸”“小虎队”等副产品及“福满多”等新品牌,并延伸至饮品、糕饼事业,开发出了“实粒派”“3+2饼干”等系列产品,继而,以“德克士”品牌进军连锁餐饮事业,以“乐购”进军零售业。康师傅是凭借什么样的管理思想使其风靡祖国大江南北的呢?
- (1)在失败中求生——痛定思痛
1959年,魏德和在台湾省彰化乡村办起了一家小油坊,起名“鼎新”。这个作坊式的小企业后由魏家的四兄弟和三姐妹继承,维持着中小企业的规模。1989年,四兄弟中最小的魏应行身负家人重托,从香港转道来到内地。他在各省之间辗转,足迹几乎踏遍全国。因为家庭企业是油坊,他自然而然地想到要在内地开发一种食用油。当时内地市场几乎全是散装油,谈不上优质和品牌。魏应行决心开发“顶好清香油”,创立“来自台湾的食用油”形象。
尽管这个公司的广告语深入人心,也开辟了中国食用油广告的先河,可是买卖却做得不好.以大多数老百姓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消费水平来看,还没达到“要面子”的程度。大家用惯了廉价的散装油,十几元钱一瓶的“顶好清香油”质量虽好,价格却远远超过百姓的心理底线,滞销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最后甚至不得不全面回收。
后来魏应行又先后试推“康莱蛋酥卷”和另外一种蓖麻油,两种产品虽然广告都很出色,但同样犯下了高估市场的错误,一直未能获得理想的销售。至1991年的三年间,魏应行已赔掉了所携来的1.5亿台币的半数以上,几乎要打道回府。
陷入困境的企业该何去何从?魏应行摆脱了长期的思维定势,新的想法也就应运而生。在这个商业巨人乘坐火车的时候,他经常食用从台湾带来的方便面。后来渐渐发现,一同搭车的人们对他的方便面常常十分好奇,经常有人围观甚至询问何处能买到。凭借其敏锐的商业头脑,康师傅捕捉到了这个市场的巨大需求,决定主攻方便面市场。
由于过去在台湾省,魏氏四兄弟在方便面这个领域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就像幼稚园的学生一样。因此在推出新产品时便小心翼翼,边做边学。当时为了了解大陆的口味,便通过试吃的方式来改进佐料配方。同时在定价方面,发现当时的大陆市场上只能买到两种方便面:一种是进口的“高价面”,在机场饭店等地有售,却因价格偏高而难于推广;另外一种是价格极其低廉的袋装面,价格虽然低廉,但口味非常的差。康师傅考虑到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最后把售价定在一点九八元。
- 2.从天津起飞——康师傅火爆大江南北
1991年适逢天津科技开发区招标,康师傅便在区内注册了顶益食品公司,把所有家当押进去,准备投产味道很浓的“康师傅”红烧牛肉面,这是经过详细的市场调查后确定的最适合大陆人的口味。
与此同时,康师傅的广告宣传已全面铺开。康师傅一改前两次用真人作广告的作法,顶益决定采用一个相对比较易记忆的动画人物,在称呼上,为适合北方人的思维方式,顶益决定用“师傅”这个词以显得较为专业,而姓氏则取用“健康”的“康”字,以塑造“讲究健康美味的健康食品专家”形象。当时台湾对大陆观众还很有吸引力,为迎合观众心理,这位“康师傅”当然是来自台湾!这配合红烧牛肉面口味浓、份量足的特点,广告词则设计为“香喷喷,好吃看的见”。
1991年的电视广告费用相当便宜,在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插播一条广告只需500元人民币,几乎等于不花钱做广告!康师傅决定展开“康师傅”的大规模广告攻势,选在中央电视台台湾电视剧前的黄金时段播出。当画面非常漂亮的“康师傅”广告一经推出,立刻打响,各地开始纷纷注目“康师傅”,掀起一股抢购狂潮。老百姓的热情即刻传染给批发商,甚至一度出现了顶益门前排长队,批发商提着一麻袋一麻袋钱要订货的场面。
为应付供不应求的热销局面,顶益不得不投入大量现金至流通领域,同时用提前收来的订金购入国外的先进机器设备,招收培训人员。1992年,第一碗面出笼。6个月内,顶益生产线上的工人即从300多人猛增到三四千,将生产线扩大至天津之外的多个城市,“康师傅”畅销全国。
“最重要的是我们抓住了先机,抢到了‘第一品牌’形象,”顶新集团副总裁李家群多年后曾说过,“若是换在今天,任何一个品牌也不可能做到这样。”
难得的时机和独到的营销策划造就了“康师傅”。从此,“康师傅”盘踞大陆方便面市场龙头位置达十余年之久。
- 3.经验总结
康师傅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的快速消费品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难能可贵的是公司的决策层能跳出传统的行业,在方便面这个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在大陆市场一举成功。尽管没有生产经营这种产品的经验,可是市场先入优势和大规模科学的市场调查使“康师傅”成为中国人熟悉的“健康快餐师傅”,创造了康师傅的中国式奇迹!
种子从萌芽、破土到茁壮成长,是从大地中汲取营养和水分,当它长成参天大树时,便会以绿荫和累累硕果来回报这片土地。康师傅正是怀抱着这样一份“中国情”,矢志成为令国人骄傲的世界品牌,来回报这片哺育它成长的土地。
- ↑ 侯贵松.金牌经理人必知的管理定律[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1.
所以说,时势造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