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鈍效應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在創造心理學中,人們把長期固定於某一活動而逐漸喪失對活動內容的敏感性安於循規蹈矩的現象,稱之為疲鈍效應。
日本早稻田大學通過試驗觀察發現了這種社會現象
這種效應嚴重影響了創造性思維,是泯滅創新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我們對這一效應應力求避免。要避免這一效應的發生,最為根本的是要弄清楚產生疲鈍效應的根本原因。一般認為有如下幾個根本原因:
一是長期固定活動的適應性造成的。適應性原理告訴我們:在刺激的連續作用下(刺激強度不變),心理會隨刺激時間的延續而逐漸發生變化,多數為感受性降低,甚至於消失。這種心理感受性的降低,直接影響到活動內容的敏感性降低,從而影響到創造性的產生。古人雲:“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這是嗅覺的適應現象。如果我們要想搞這方面的創新研究,那麼,這種嗅覺適應現象非排除不可,否則,就會產生疲鈍效應,創新就不太可能。
二是長期從事單調重覆的活動易於產生疲鈍效應。單調是變化、創新的反義詞,它往往是與不變或僅僅以單一方式進行的重覆變化相聯繫的。在這種單調重覆的情境中,活動者幾乎不太需要化精力去對活動進行控制,更不需要創新加以應付。因此,這種缺乏新異刺激的活動、缺乏挑戰的活動便會大大降低活動者的興趣,也會失去愉快的積極的情緒,從而使心理水平逐漸降低,直接誘發出厭煩的消極情緒 。這種心理的厭煩感將直接影響心理疲勞,從而引發出疲鈍效應。
三是對活動內容產生厭煩而引起的疲鈍效應。上面講的是單調的活動引起的疲鈍效應。如果活動不再是單調的,是否意味著就不會產生疲鈍效應了呢?不是的。如果活動的具體內容與活動者的興趣愛好不一致時,儘管活動是非常多變,活動者仍然會知覺為乏味枯燥的,這時就會產生活動內容的厭煩,從而引發出另一類的疲鈍效應,而且這種效應強度頗高。因此,選擇一項與自己興趣愛好一致的創新活動十分有必要,這是預防疲鈍效應產生的有效措施。
四是個體厭煩的敏感性強造成的。在實際活動中,個體之間存在著厭煩敏感性方面的差異。有的人極易產生厭煩感,有的人不太會。這與一個人的年齡、智力、生活滿意感以及權力主義傾向等有關。一般來說,較為年輕的,智力較高的,創造力強的、個人生活不太滿意的以及不崇拜權力主義的等易於產生厭煩感,也就是厭煩的敏感性高。在這種厭煩敏感性強的人身上極易發生疲鈍效應。
這種疲鈍效應常常會發生於學校導學育人中,它將直接影響創新教育與創新教學工作,因此,學校教師一定要加以消除。
首先,學校教師要有不斷創新的班級管理思路與對策,讓學生不斷處於一個創新的學習環境中。例如實施學習擴大化、學習豐富化、學習意義明確化、學習競爭制、學習富有挑戰性、學習合作制、學習末位重點幫助制、班幹部輪換制等等,以煥發學生的學習與班級工作的熱情,消除厭煩感,激發創新精神,從而達到預防疲鈍效應。
其次,學校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創新學習活動。如果一個學生不研究學法、也不研究學習資源,常用一種模式進行學習,那麼他就會產生疲鈍效應,學習越來越厭煩,即自己越來越厭學,從而,也引起教師越來越厭教,這種“雙厭”現象,不要說難以產生創新學習,就是正常的學習也惟恐繼續不下去。因此,教師在教學時不僅要研究學生,使用一些新的教育模式、策略、方法等,而且還要經常引導學生進行創新學習活動,使學生樂於學習、善於學習,從而使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剋服這種疲鈍效應。
第三,學校教師自己也要剋服導學育人中的疲鈍效應。要用創新的精神,要用“與時俱進”的思想來進行導學育人的創新。只有這樣,才不會陷於保守之中,才有可能防止疲鈍效應。大凡有影響的學校,絕大多數教師都有一種開拓創新、銳意改革的精神,從教育的形式上(教學模式不斷翻新、新的教學技術不斷涌現、育人渠道不斷拓寬等)到教育內容上(新課程的改革、校本課程的增加、新時代的WTO 、 IT等)都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因此,學校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可見,學校教師的創新對預防疲鈍效應是多麼的重要。
最後,請記住一句話:才幹於壓力下增長,活力在流動中迸發。
靜止的水會臭,常轉的門不朽。對於人而言,思維一旦僵化無異於植物人。人之所以為人的全部價值正在於他大腦的生命。疲鈍效應會使員工和企業按照習慣思維、因循守舊,一個人如果受到習慣思維的影響,得出來的判斷是大同小異的,如果長期局限於這樣思考問題,往往會抑制人的創新能力的發揮。
管理者對員工長期在一個崗位工作後,可以通過工作輪換、工作豐富化、賦予更有挑戰性的職責和目標、加大授權、增加異質群體等來激活員工。而一個單位或部門,若人員長期固定,彼此太熟悉,還會產生依賴性,從而惰化整個團隊的創造力,削弱組織的活力。
日本有一家生產圓珠筆的企業,產品銷路不好。原因在於圓珠筆芯中的油墨沒有使用完,筆芯上的圓珠就壞了。這是一個致命的質量問題,廠家找到許多專家對筆芯中的圓珠質量進行攻關,但效果不是十分理想。最後這家企業的一個工廠成功的解決了這個問題。辦法很簡單,他把筆桿截去一段,這樣沒等圓珠報廢,油已用完了,這個辦法簡單的不可思議,但卻十分可行。關鍵之處在於打破圍繞圓珠進行改良的思維定勢。
有一則關於“亞歷山大結”的故事,一個很多人都解不開的結,亞歷山大用利劍一劈解開了。切蘋果時總以果蒂和果柄為點豎著落刀,一分為二,如果把它橫放在桌上,然後攔腰切開,就會發現蘋果里有一個清晰的五角形的圖案,僅僅換一種切法,就發現了鮮為人知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