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9个条目

創新教育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創新教育(Innovation Education)

目錄

什麼是創新教育

  創新教育就是以培養人們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教育

創新教育的前提[1]

  創新教育的前提是人地位的提升。教育是創造人的活動,人是教育的核心因素。我們過去的教育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考試為手段、以考分定終身,學生(人)是沒有地位的,或者說是沒有充分地位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沒有人、沒有心的教育,它不可能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更談不上釋放人的創造性。因此,創新教育必須以人為本,不斷提升人的地位。

  • 要發現人的價值。就是要肯定與維護人(學生)應有的地位、作用與尊嚴。懂得學生不是動物、機器,而是有自己思想、觀念的活生生的人。這個人是改造自然、推進社會的巨大力量,並且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尊嚴,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與理解,獲得其應有的地位,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 要重視人的個性。個性即是人性在個體上的表現或反映,它是人們的生理、心理和社會性諸方面的一系列穩定特征的綜合。個性是人的主觀能動反映機能得以充分發揮的前提,最富有個性的人往往最具有創造能力。創新教育必須要重視人的個性,尊重學生的心靈自由和心靈世界的獨特性。

創新教育的目標和環境[1]

  • 目標

  創新教育的目標不是追求傳統教育和繼續教育的“灌輸”、“充電”和“加油”等作用,而是要起“引爆”的作用,旨在釋放人類的潛能,並強調開發潛能要同培養人的優秀心理品質和積極人生態度相結合。總之,創新教育關註的中心是創新素質,這種素質在現代和未來人才的各種素質中具有統治作用和最大的時代適宜性。

  要說明的是,創新目標的實現,即創新人才的培養,並不是教育的某個階段培養使然,而是各個階段的教育影響所形成的接力效應。因此,創新教育是一體化的教育,是人的終身教育過程中都應貫徹的教育思恩、教育哲學和教育實踐。

  • 環境

  法國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說過:只有環境和教育,才能把牛頓變成科學家,把荷馬變成詩人,把拉斐爾變成畫家。美國創造學史密斯主張在培養創造性的個性中,“教育者的第一個作用就是設定開發創造性的條件,創造性所需要的生理、心理、社會及知識環境”。可見,實施創新教育,創設、營造、鼓動創造性的教育環境有著重要意義。如何創造創新教育環境呢?就是要努力創造“無拘無束的氣氛”,讓學生“自由地呼吸”。這種氣氛的內涵應該是民主、自由、平等、和諧,要求管理民主、師生平等、學術自由、教學相長。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學生的“自由精神”。所謂“自由精神”,就是一種敢於衝破舊習慣觀念和舊勢力的力量,它是人的能動反映機能的實現。一個人只有具有“自由精神”才能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創新教育的內容[1]

  心理學研究表明:知識與能力之間存在著極大的相關知識越豐富,產生重要設想的可能性就越大。基於現代科學和社會發展對人的智能結構的要求,創新教育中既要有自然科學知識的內容,又要有人文科學知識的內容,要從傳授分科知識轉到進行整體知識教育,重視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儘量開闊思考的領域,培養綜合能力。既要註重基礎知識教育,又要追隨科學發展的新動態,強調讓學生掌握最新科學知識和邊緣學科知識。

  另外,還要突出方法論的內容,普及創造學知識,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創新教育的方法[1]

  我們應該根據人腦生長髮育的特點,在不同時期採用不同方法。

  • 在創造性的啟蒙時期(3~9歲)以發現教育為主,重點在激發學生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產生好奇的心理,學習發現問題的方法。
  • 在創造性的培養期(9~22歲)要註意強化腦的功能,提倡教師、學生共同探究、共同思考問題,培養學生多提問題、多想問題的習慣。
  • 在創造性的結實期(22~28歲)要深入鑽研問題,廣泛接觸社會實踐,將所學知識真正運用於社會的生產生活實踐。

  總之,一方面教師要啟發性地“教”,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更要引導學生“會學”。對學生不只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激勵思維,啟發學生善於學習、勤於思考、勇於創造。另一方面學生要創造性地“學”,樹立起批判意識,增強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併進而突破思維定勢的局限,為提高創造力奠定基礎。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1.3 陳英,毛霞.論創新教育——從中國沒有諾貝爾獎談起[J].教育探索,2001:14~16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KAER,方小莉,林巧玲,Mis铭,寒曦.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創新教育"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