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創造學(Creatology)
目錄 |
創造學是一門邊緣性、綜合性和應用性的學科。它建立在研究哲學、美學、心理學、人才學、教育學、邏輯學、管理科學、體育科學、思想史、科技史、自然辯證法、大腦生理學、傳記文學等學科的基礎上。
1.揭示人類創造發明的規律,研究創造能力的培養,探索創造發明的方法,研究創造活動的組織和創造環境的形成等等。其中心任務,是開發人類的創造能力。其主要內容有:創造哲學、創造工程學、創造心理學、創造教育學、創造理學、文學藝術領域里的創造問題、創造美學、創造管理學、其他領域里的創造問題等。
2.簡明定義:創造學,研究創造發明和創新的心理、方法和規律的學科,主要包括創造心理學和創造工程學。
3.創造學就是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再發現新問題的智慧學。
4.是研究主體的創造能力、創造發明過程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
創造學主要包括:以基礎理論為主的創造科學;以教育培養、開發、造就創造人才為主,並提供相應理論依據的創造科學;以及研究創造發明的技術方法的創造工程三個方面。創造力的探索、創造性思維的研究、“創造性”人才的探討是創造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創造學還認真研究和開拓新的創造方法。現在世界上共有創造方法300多種。如,綜合創造法是交叉移植、重組次序、綜合放大、化繁為簡等具體創造方法的綜合運用。還有113很多具體的創造方法,諸如比較異同法、立體思考法、逆向思維法、系統想象法、標新立異法、遞增效益法、擴大功能法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智力激勵法和檢核表法。智力激勵法:一般召開18人以下會議,以互相啟發、激勵,產生創造設想的連鎖反應,引出大量的創造性設想。檢核表法:主要是對現有某項創造發明從諸方面檢核,以幫助人們在原有基礎上大量突破。創造學研究在國外發展很快。目前,美國專門研究創造學的機構已有50餘所大學、10個研究所,還設立了創造性教育基金會。上世紀40年代後,英國、聯邦德國、瑞典、日本等國都先後開展了創造學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國自80年代初引進創造學後,1983年7月,召開了全國第一屆創造學學術討論會,成立了中國創造學研究籌備委員會。近年來,已出現了一批創造學研究的成果。
創造學是研究人類創造活動的規律、方法和創造力開發的科學。其內容包括創造學的理論研究和創造力開發研究兩方面內容。研究和學習創造學的目的是通過對人類創造性、創造活動及發明創造方法的研究,來掌握人類發明創造的規律,並以此有效地促進人們的各種創造與發明,促進科學技術及整個生產力的發展。創造學是一門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交叉的邊緣科學,屬於軟科學範疇,應用性很強。它與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人才學、管理學、美學、科學發展史、科學方法論都有著密切的關係。創造學課程的開設,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勵學生的創新精神,樹立正確的創新觀念,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註重學生個性發展,培養學生成為高素質的創造型人才。
1.創造精神。是人們的意識或創造欲望的反映。創造學研究者認為,創造者必須具有以下五種精神:①造福於人類的精神;②敢想、敢乾、敢於實踐的精神。③達不到目的誓不罷休、百折不撓的精神;④善於發現問題、敢於創新的精神;⑤堅持不懈、虛心好學的精神。
2.創造性思維。思,就是想;維,就是序;思維就是有次序的想一想,思索一下,思考一番。總之是指對事物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全過程。創造性思維就不是一般的想一想,它是人類思維的高級形式,它想的是獨立的見解,空前的前所未有的想象目標,其結果是新穎的、有使用價值的、先進的產品。而創造性思維又是擴散思維與集中思維的綜合反映。
3.創造環境。創造環境的好壞,對創造發明者來說,是起促進和制約的作用的。任何個人與團體,雖然都蘊藏著巨大的創造力,但由於受不同環境的影響,或促進或阻礙創造力的發展。充分認識阻礙創造力發展的環境,創造一個有利於創造發明的環境,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開拓有利於創造發明的環境,必須是領導重視創造發明,積極培養職工的創造精神,有良好的民主作風,認真分析群眾意見,從開發群眾創造力的高度,來尊重群眾提出的創造性想法,保護職工創造權益,在群眾中造成人人動腦筋搞革新的競賽風氣。否則必將影響創造力的發展。另外,車間班組團結,協作氣氛濃,家庭成員的支持等也是非常重要的。
4.創造性教育。將“創造學”研究者們提出的有關創造理論與方法,運用到教育活動中來,提高人員素質。創造性教育就是通過運用創造思維和創造技法開發人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人們的思維活動能夠超出現有的知識範圍,具有獨創性,從而去搞革新、搞創造發明。我們舉辦創造學學習班,就是進行創造性教育的實例。
5.創造技法。創造技法是從創造發明的活動、過程、成果中總結出來的帶有普遍規律的方法。到目前為止,創造技法有300多種。創造學研究的原則和任務:(1)創造學研究的基本原則——總結創造發明的經驗。(2)創造學的根本任務——開發人的創造力,使人類更加聰明。
創造學既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又有古老的歷史。可以說,公元前三百年的帕普斯的《解題術》,後來笛卡爾的《精神規律的法則》、《方法論序說》等都為創造學的誕生提供了思想準備。創造學成為--Tl學科,還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以來的事。
現代創造學的研究發源於美國。據說,20世紀30年代的一天,一個2l歲的美國失業青年到一家報社去應聘,主考人問他:“你從事寫作已有多少年?”他回答:“只有三個月。但是,請你先看一看我寫的文章吧!”主考人看完了文章後對他說:“從你寫的文章來看,你既無寫作經驗,又缺乏寫作技巧,文句也不夠通順,但內容富有創造性,就錄用你試一試吧!”這個年輕人由此領悟到“創造性”的可貴。到報社工作後,他一天一個創造,積極主動地開發自己潛在的創造能力,並儘力在工作中把它發揮出來。後來,這位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小職員成了一名大企業家。他總結了許多創造發明的方法,撰寫了著名的《思考的方法》一書,倡導研究、創造、發明的學問。他就是美國當代著名的創造工程學家奧斯本。奧斯本的成就引起美國科學家和企業家的興趣,啟發他們對創造發明本身進行深入的剖析和探討。1936年,美國通用電器公司首先開設了“創造工程課題”,用來訓練和提高企業職工的創造性。從此,創造學便蓬勃興起了。
在奧斯本撰寫《思考的方法》和美國通用電器公司開設“創造工程課題”之後,1942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韋開教授發明“形態分析法”,1944年美國哈佛大學康頓教授發明瞭創造技法的“綜攝法”,1948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開了“創造力開發課程”。從此,創造學正式列入大學教育的內容。後來,美國各大學都陸續開設了創造工程、創造管理的課程,各大公司都設有訓練、提高職工創造能力的機構。就這樣,創造學作為科學技術革命的杠桿之一,為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的科學技術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日本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隨著西方科學技術的大量引進,也引進了創造工程學和創造管理學。在日本,除了在大學里設立創造工程研究會或創造工程研究所以外,1979年還成立了日本創造學會來加強這方面的研究:亡作。就這樣,創造學給日本帶來了科學騰飛與經濟繁榮,用了三十多年的時間,建成了世界經濟強國。
科學技術發展到了20世紀80年代,在國際經濟活動中出現了一利,新的趨勢。這種新趨勢就是產麗競爭日趨激烈。現在不是以產品的數量優勢逐步占領市場,而是以產品的獨特性功能,一次性占領市場。因此,出現了這樣一種新局面:產品競爭變成了技術競爭,技術競爭實際上是人們智力的競爭,智力競爭則歸結為人才的創造力的競爭。誰有創造性,準就在競爭中獲勝。這就使得創造技法在世界各國迅速傳播。
就創造學的整個發展過程來看,它經歷了文科、工科和理科三個階段。其最早表現為文科時代的創造學,也就是從哲學、心理學角度,從巨集觀上研究創造環境、創造的心理品質等問題。但它是在現有資料基礎上的演繹,遠不能滿足生產實踐對創造的要求。因而創造學很自然地向工科發展,這就是以促進生產實踐中的發明為目標的創造工程學。創造學發展到工科並得到廣泛的應用以後,人們進一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進行智能的開發。這就發展到了理科階段,這就是研究人的創造思維的微觀機制。
共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階段。陶行知(1891一1946年),他是中國近代創造教育的先驅。1917年從美國留學回來,就立志改革中國的舊教育,創造中國的新教育。他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理論,無不閃爍著創造的光芒。
- (1)陶行知創造教育體系的建立
陶行知認為,創造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個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謂創造教育,即是培養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養學生“獨出心裁”能力的教育。他由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所言“惡是枯幹”,引出他對創造教育的獨到看法。他說“汗乾,熱情幹了,僵了,死人才無意於創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的行宮,就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如何才能保證不枯幹呢?這就要求教育過程中的“行動”和“思想”兩大要素不可或缺。陶行知曾形象地說“行動是老子,思想是兒子,創造是孫子”,“要有孫子,非先有老子不可”。所以,陶行知創造教育的概念,就是把行和知、手和腦統一起來,培養學生“獨出心裁”的教育。這就是他所言之“手和腦一塊乾,是創造教育的開始”的意思。
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體系的建立,是在大量實踐基礎上,使中西方創造教育思想珠聯璧合的結果。早在20世紀30年代,陶行知在上海就發表了以“創造的教育”為專題的演講,提出“我們在打倒傳統的教育,同時要提倡創造的教育”,他認為“創造是中國教育的完成”。此後,阿行知躬行實踐,在20世紀40年代初,親自製定了“創造年”計劃,併在育才學校開展“創造月”活動。為了使育才學校更好地開展此項活動,從而發揮創造精神,鼓勵創造生活,陶行知還制定了“育才學校創造獎金辦法”。1943年,他又發表了著名的《創造宣言》,號召敲碎兒童的地獄,創造兒童的樂園!他主張實施創造的兒童教育。強調從小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與創造能力。他宣稱:“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號召“創造之未完成之工作,讓我們接過來,繼續創造”。
- (2)創造教育的目的
陶行知實施創造教育的目的,可以從學生教師兩方面來看。就學生而言,創造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手腦雙揮”、“手腦聯盟”、“手腦雙全”——這就是創造教育要達到的目標,又是實現創造教育的手段。陶行知曾經說過,“手腦結合,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早在1927年,他就提出了“在勞力上勞心”、“教學做合一”的主張。可以這樣說,“手腦雙揮”是陶行知創造教育的精髓。他在《手腦相長歌》中寫到:“人生兩塊寶,雙手和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手腦都會用,才算是開天闢地的大好佬。”這是他創造教育的目的的集中體現。就教師而言,教師的創造,不像宗教、戀愛至上主義者、美術家,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愛人。教師“所要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他指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說得正確些,先生創造學生,學生也創造先生,先生、學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又說,教育者也創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創造理論和創造技術。教師創造教育的目的,是要創造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和創造理論與技術。
- (3)創造教育實施的條件
陶行知為了實現創造教育目的,提出了實施創造教育的兩個基本條件,即“民主化”和“勞力上勞心”。
民主化是最利於創造力發揮的首要條件。所謂民主,就是要求教師要以民主平等、寬容和瞭解的態度參與教育過程,充分發揚民主。而不對學生施加權威性的影響。他指出:“創造力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當然在不民主的環境下,創造力也有表現。那僅是限於少數,而且不能充分發揮其天才。但如果要大量開發創造力,大量開發人之創造力,只有民主才能辦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這樣的大事。”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數人的創造力,而且使絕大多數人之創造力發揮到最高峰。民主對於創造教育的重要作用緣由以下原因。第一,民主可以使教育機會均等。只有教育機會均等,才能使所有人的創造力都得到充分的發揮。一。第二,民主可以使教育得到寬容和瞭解,而寬容和瞭解則又使創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因此,陶行知號召教育者要像愛迪生那樣去寬容學生、瞭解學生,寬容與瞭解是教師保護和發展學生創造力的橋梁。
在勞力上勞心。這也是陶行知倡導的實現創造教育的條件之一。陶行知把世界上的人分為四種,即勞心的人、勞力的人、勞心兼勞力的人、在勞力上勞心的人。他認為前三種都不能實現創造教育,只有第四種人才能實現創造教育。他說:“勞力而不勞心,則一切動作都是囿於故常,不能開創新的途徑;勞心而不勞力,則一切思想難免棄之又去,不能印證於經驗。”所以只有“勞心而不勞力,用心以制力”的人才可以實現創造教育。因此陶行知指出,“勞力上勞心,是一切發明之母。事事在勞力上勞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人人在勞力上勞心,便可無廢人,便可無階級。征服自然勢力,創造大同社會,是立在同一的哲學基礎上的,這個哲學基礎便是勞力上勞心”。由此可見,陶行知的教育,就是要把勞心者、勞力者及勞心兼勞力者轉化為勞力上勞心的人,只有這樣,才能實施創造教育。因為,“唯獨貫徹在勞力上勞心的教育,才能造就在勞力上勞心的人類;也唯獨在勞力上勞心的人類,才能征服自然勢力,創造大同社會”。
第二階段,上個世紀80年代,創造學由許立言從日本引進中國,以1985年中國發明協會的成立為標誌。
第三階段,獨立研究的階段。1994年6月9日,經中國科協、國家科委、國家民政部審核批准,中國創造學會在上海正式成立。劉傑任名譽會長,袁張度任會長,黃刊益、甄健民、陳康民等任會長,倪志福、雷潔瓊、汪道涵等為高級顧問。中國創造學會成立後,進一步推動了創造學的獨立研究和創造力開發工作。成功地組織了第一、二屆“創造學獎”評選活動;成功地興辦了中國創造學會第三、四屆全國學術討論會,並出版了兩部高質量的論文集;發展了省級創造學會、團體會員和個人會員(目前,個人會員達到455名,團體會員42家);推動了大、中、小創造教育、企業創造學培訓和發明創造學校學院的發展;三次派代表出席了有關創造學的國際學術會議,開展了更廣泛的國際學術交流。總之,它正在為推動中國創造學事業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可喜的是,自中國創造學會籌委會成立以來,涌現了一批在推廣和應用創造學、推進創造教育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的先進單位:汽車公司、第一汽車集團公司、上海第二鋼鐵廠、正泰橡膠廠、鐵道部株洲車輛廠、上海和田小學、株洲二中、湖南輕工業高等專科學校、中國礦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
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