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1个条目

校本課程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校本課程[1]

  校本課程是指學校以國家或地方制訂的課程綱要和課程標準為指導,依據學校自身的性質、特點及可利用的資源等條件,由學校成員在自願、自主的基礎上,獨立或與校內外團體、個人合作研究開發的旨在滿足本校學生學習需要的一切形式的課程。

校本課程的內涵[2]

  校本課程側重滿足特定學生群體多樣性與差異性的學習需要。它是在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基礎上,由辦學主體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以學校為基地,以校長為領導,教師做主力,課程專家作指導,家長、社區人士共同參與開發,經過開放、民主、科學的決策自下而上、自主規劃、設計、自主開發(或選用)、實施、管理;可供學生自主選擇的一類課程。這類課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也就是說課程的構建應把學生的發展置於中心地位,以學生的需要為出發點合理設計課程內容,為學生主動參與創造空間。

校本課程的屬性[2]

  校本課程體現了關聯性、校本性、可選擇性三種基本屬性。

  校本課程的關聯性指課程計劃中的校本課程與同一課程計劃中的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且密切聯繫,形成一個整體。其含義包括:第一,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各自的總體目標具有互補性;第二,校本課程的總課時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總課時具有整體性;第三,校本課程的育人功能對國家課程的育人功能具有輔助性。

  校本課程的校本性指校本課程具有服務學校、依靠學校、植根於學校的特性。首先,校本課程以適應學校和學生的特別需要為主旨。它的生成以學校的辦學宗旨為依據,為辦出學校特色而服務;另一方面,它又以本校學生身心發展的特別需要為依據。其次,校本課程須依靠學校而生成。以校長為首的本校教師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主要力量;第三,校本課程植根於學校。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是由師生對它的感情和智慧、本校的優良傳統、校園文化資源以及經過師生加工處理了的網路信息資源有機構成的一片沃土。

  校本課程的可選擇性指校本課程的多樣性具有滿足學生自主選擇課程的可能性。學生要想充分發展自己的個性,必然要求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選擇課程的權利,作為育人藍圖和育人媒體的學校課程應適當滿足學生的這一要求。然而,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只提供學生有限的自主選擇課程的權利,校本課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在這一方面的不足。當一所學校的校本課程發展到比較成熟的階段時,它能較充分地反映學生的種種特別需要,提供多種多樣的課程門類,讓學生自由選擇。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校本課程的可選擇性是逐步增強、分層推進的。

校本課程的特點[2]

  校本課程具有四個突出的特點。其一是實踐性。校本課程在促進學生的認知、情感、行為的充分發展的過程中,把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合作意識、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交往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發現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重點。其二是探索性。成熟的校本課程都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理念,大多是圍繞一系列重要問題或挑戰性任務而編排學習內容、安排學習活動。其三是綜合性。校本課程的內容可以圍繞一個個主題或課題而從多種學科和多種媒體中收集組織的。這種綜合性內容不受學科知識體系的束縛,因而有助於多種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多種能力的均衡發展。其四是以學生為主體。校本課程的構建把學生的發展置於中心地位。首先,以學生的特別需要為出發點,註重學生潛能的開發和學生情感的提升。其次,各門校本課程內容的組織與學習活動的安排都給學生的主動參與留下空間,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老師指導下提出問題、收集材料、操作思考、作出結論或提交作品。

校本課程的優劣勢[3]

  校本課程是在剋服國家課程諸多弊端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課程類型。它具有諸多優勢:(1)更具有地方特色,更能體現學校的辦學特點;(2)是一個持續的、動態的、逐步完善的過程,教師能夠根據情況的變化,經常修訂校本課程;(3)使用校本課程能夠使教師獲得工作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從而增強教師參與學校其他工作的興趣和積極性;(4)鼓勵和吸收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人士參與,在提高課程質量的同時,也會不斷提高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的滿意度等。

  校本課程也存在負面效應:(1)課程編製權力下放給教師和學生以後,必然擴大了學校與學校之間的課程差異,加劇了學校與學校之間教育質量的不平衡;(2)校本課程的開發通常由全體教師參與,涉及的範圍較大,其中有一部分教師可能缺乏開發校本課程的專門理論和專門技能;(3)在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學校需要提供額外的人力、財力、物力、信息和時間,所耗費的教育資源明顯高於實施國家課程的需求;(4)在教師流動比較頻繁的學校,流動教師無法正常參與校本課程的編製、實施、評價、修訂及質量追蹤,這勢必影響校本課程的質量和連續性。

參考文獻

  1. 劉煥陽主編.高校課堂教學研究與實踐.山東大學出版社,2011.02.
  2. 2.0 2.1 2.2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研究中心.努力構建適合學生髮展的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08.
  3. 許紅梅,馬玉霞,周春玲主編. 教育學. 哈爾濱市: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 2010.09.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林巧玲,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校本課程"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