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源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課程資源[1]
課程資源是指有利於實現課程目標的種種因素,既包括形成課程的因素來源,如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及培養目標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實施課程的一些必要而直接的條件,如決定課程實施範圍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時間、場地、媒介、設備、設施和環境,以及對於課程的認識狀況等因素。課程資源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沒有廣泛的課程資源的支持,再美好的課程改革設想也很難變成實際的教育效果。
課程資源的改革[1]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長期採用集中統一的國家課程開發方式,課程資源的開發主體主要依靠少數的學科專家,課程的來源比較單一學校按照自己的辦學理念設計和開發符合本學校特點的課程資源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大量的有意義的課程資源未被納入課程資源的範疇,其教育功能也沒有被充分地認識和利用。而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們的做法大都是教教材,循規蹈矩,不越雷池半步,備課、上課等各個教學環節完整有序,重視方法技巧訓練,重視如何把課本上的知識傳授給學生。這種把教材作為惟一的課程資源的模式,造成老師們在開發新的課程資源方面既沒有強烈的意識,更難有實際行動。這樣,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實施脫節,一線教師的教學積極主動性難以調動,課程內容不利於素質教育的深入和擴展,同時也使各種校內外有價值的課程資源閑置浪費。
新課程改革是一種深層次的教育觀念的改革,決定了課程資源的開發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在先進教育觀念的指導下,充分發揮教育管理者、教育理論家與一線教育工作者的聰明才智,豐富課程資源,完善課程資源開發系統,保證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科學性、實用性和可持續發展性。
課程資源的發展趨勢[2]
對課程資源進行重新定位和認識,可以使我們在理論探討和行動實踐上方向更加清晰明確。課程資源的開發,必須改變對課程資源研究的忽視態度,走出對課程資源的僵化的思維觀念定勢。課程資源觀的轉變,將改變課程開發者和教師對課程性質的看法,使課程由狹變廣、由靜轉動。課程不再只是學科的總和,而是學科、兒童、生活、社會的有機整合。學生的生活及其個人知識、直接經驗都將成為課程開發的基礎和依據。課程資源由課堂延伸到課外,由學校延伸到社區和所在的地區,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都開始成為學習探究的對象,成為學習的“課堂”。
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實現新課改的必要條件。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是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原則之一。開發出優秀的課程資源,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轉變學生被動的學習地位,有利於素質教育的實現,這就要求改變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中心的觀念,也對新時期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開發出適合學生並受到他們歡迎的課程資源,將更有利於教學目標的實現,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培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