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倫達效應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瓦倫達效應(Karl Wallenda Effect),也叫華倫達心態、瓦倫達心態
目錄 |
瓦倫達效應來自於美國走鋼索的雜技演員瓦倫達的故事。瓦倫達是美國著名高空鋼索行走表演者,一般鋼索懸在離地幾十米的高空,沒有任何人身安全保護措施,還有來自自然風雨、太陽光等不利因素的干擾,人在上面行走,其險象可見一斑。
但是,瓦倫達每次走鋼索,都不會被成功後的鮮花和掌聲所嚮往或期待,而是排除一切與走鋼索有關的雜念,認真地走好每一步,最後的結果自然贏得了熱烈的掌聲和令人羡慕的眼光。
而在瓦倫達73歲那年,他為了給自己人生旅途中留下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紀念,決定在兩座20層樓高的大廈之間表演走鋼絲。他要在波多黎各的聖胡安為重要的客人表演時。瓦倫達知道這一次上場的重要性,全場都是美國知名的人物,這一次成功不僅僅將奠定自己在演技界的地位,還會給演技團帶來前所未有的支持和利益。瓦倫達從前一天開始就一直仔細琢磨,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細節都想了無數次。但就在這樣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場合,華倫達發揮失常,表演失敗,不幸失足身亡。
他的妻子在事後說,這次表演肯定會出事,因為瓦倫達在上場前總是不停地對自己說,這次演出太重要了,只能成功,不能失敗。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前,他只想著走鋼索的表演過程,而絕少考慮表演的結果。
心理學上把這種不專心致志做事本身,而是一再考慮做這件事可能帶來的後果, 從而患得患失的心理現象命名為“瓦倫達心態”。[1]在社會心理學中,人們把只想做好當前事從不考慮此外的一切其他事而所取得成功的現象,稱之為“瓦倫達效應”。不為當前活動以外的雜念影響而使當前活動順利完成的現象就是典型的瓦倫達效應。[2]瓦倫達效應告訴我們,做事情要專心於事情過程的本身而不在意事情的目的、結果或意義的心態。
華倫達家族是美國一個雜技世家,這個家族的開山鼻祖就是著名的高空雜技人卡爾·華倫達。在他73歲那年,他來到了波多黎各的聖胡安市。為了給自己人生旅途中留下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紀念,他決定在兩座20層樓高的大廈之間表演走鋼絲。為了在空中保持平衡,卡爾手中還拿了一根近20公斤重的橫竿。當時的風速達到了每小時30公裡。
表演開始了,卡爾做了一下深呼吸,兩手掂了掂橫竿,他小心翼翼地邁出了第一步,就在此時,一陣強風吹了過來,年老力衰的卡爾有點站不穩,他彎下腰,想重新調整一下自己的重心,但是,就在此時,悲劇發生了,他沒能控制好平衡,一頭從20層高的樓頂摔了下來,當場氣絕身亡。
而在這次意外發生前的三個月,卡爾不慎扭傷了頸部。但儘管有人一直勸他放棄這場表演,自恃藝高的卡爾並不在意這一切,在當地電視臺的攛掇下,卡爾居然不顧自己已經73歲的高齡,可以說,發生意外,電視臺難脫干係。
對於華倫達家族來說,這次意外不僅失去了一位領袖,更意味著這個家族的一世美名毀於一旦。為了輓回祖輩的榮譽,18個月後,卡爾的孫子高力安。華倫達在他祖父失事的地方重新展開了一場表演,這次表演很成功。當時的風速仍然非常大,而卡爾的孫子那年才20歲。
赫爾曼·華倫達(卡爾的哥哥)在他死後說:他要死的話,就要這樣死。卡爾·華倫達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只有在鋼索上的那一刻才是真正的人生,其餘的都叫做等待。
如何避免瓦倫達心態呢?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是專心致志的結果。瓦倫達的成功是與瓦倫達專心致志是相關的。專心致志註意力就能高度集中。這裡主要有如下幾個因素在起作用:
- (1)與有意註意能力有關。有意註意是一種主動地服從於一定活動任務的註意,受人的意識控制和支配的。瓦倫達這種有意控制註意的能力特強,它不為其他因素所干擾,而始終把註意力集中在走鋼索上。
- (2)與生存刺激強度有關。一般來說,刺激物強度越強引起人的註意也越強。走鋼索在毫無安全保護的情況下,這對人的生存來說是說一個巨大的刺激,容不得半點馬虎。因此,瓦倫達在這種情況下其註意力活化了。
- (3)與註意穩定性好有關。註意穩定性是指在同一對象或同一活動上註意所能持續的時間。這一良好的註意穩定性確保了瓦倫達走鋼索這段時間的高效率、高質量。之所以能有這麼好的註意穩定性,是與他對走鋼索這項活動的意義理解得深刻、抱有積極態度、而且有濃厚的興趣有關。
- (4)與體質心情等有關,如果他睡眠不好、心情不佳、十分疲倦,還患有感冒、咳嗽,那麼,註意力就很難集中,走鋼索就十分危險。可見,高度集中的註意力乃是瓦倫達效應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技能熟練之故。平地上我們一般人都能集中註意力,但是到高空的鋼索上就都無法集中註意力了。這與一個人的技能有關。這裡最重要的是二種技能。一是平衡能力,一是註意分配能力。這些能力就要靠後天的訓練,以致成為技巧,達到有意後註意的水平。這就可以減少註意的緊張性。
三是不為其他干擾因素干擾,也就是與抗干擾能力強是密切相關的。如果在從事某項活動時腦子裡一直想著成功的喜悅與表揚,或失敗後的痛苦與冷眼,那麼,這一活動就很難順利完成。考試時越想考好越考不好,越怕考不出來越考不出來,這是多少人經歷過的事實。
四是有一顆平常心。他不會以此論英雄,也不想藉此揚美名,而是與平時那樣有一顆平靜之心,至於美名、金錢那是不索之事,這樣,反而都取得了成功。一心想揚名、掙錢的人,由於動機強度太強,行為往往會出問題,要麼不協調,要麼出偏差。只是把心放在一種平靜悠然之中,人的最大潛能才能發揮出來。現實中的大量賽事,都充分地證明瞭這一點,有了平常心,才有可能產生瓦倫達效應。
莊子也講過類似的故事:一個博弈者用瓦盆作賭註,他的技藝可以發揮得淋漓盡致;而他拿黃金下註,則大失水準。莊子把這稱之為“外重者內拙”。在競技體育中這種現象很常見,一些優秀運動員在關鍵比賽中發揮失常,大多因為失去了“華倫達心態”。
比較突出的例子是轉播國足比賽時解說員描述某球員的射門:“中國隊射門,打在對方守門員身上;再射,打在立柱上;再射,偏了…… ”為什麼必進之球沒踢進?過於註重動作的結果,過於考慮結果的意義,背上了想贏怕輸的包袱,使最簡單的技術動作走樣變形,心理的失衡導致比賽的失敗。
曾經有一個神射手,百發百中,箭無虛發。有一天,有一人就給大王說,你給他一萬兩黃金,如果他還能射中那個他平常很容易射中的靶心,那就說明他真的很厲害。大王說好,就讓他試著射射看。結果,這個神射手因為有這一萬兩黃金,東瞄西瞄就是射不中。 這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這個射手有了得失心。以前內心沒有黃金,是平靜的。現在心裡有了黃金,內心就起了波瀾。越緊張,越害怕失敗,就一定會失敗。
有的同志在處理問題時縮手縮腳,有的同志在迎接挑戰時畏首畏尾,有的同志在作出決定時怕前怕後,有的同志在面臨選擇時患得患失,問其原因往往是:“這項工作太重要,我不能失敗。”這些同志重視工作、認真做事的精神值得稱道,但如果將結果的好壞、決定的對錯、選擇的得失看得太重,忽視了工作本身的進程,遲遲不能進入正常的“ 行動狀態”,最後反而會事與願違。“華倫達心態”的典型表現一般是指揮員“ 指揮若定”,領導者“從容不迫”,決策人“舉重若輕”等等。
要避免“華倫達心態”其實也容易,只要我們在工作中不計較個人的利害得失,不糾纏結果的勝負成敗,專註於工作本身,精心考慮工作進程中的每一個細節,就能很快使自己進入這種比較理想的心理狀態。決定最終結果的因素很多,但良好的心態是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證。
“華倫達心態”因華倫達的失足殞命被賦予了一種沉重的內涵。成功和勝利應該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但如果將未來的成功和勝利當成包袱捆縛在身上,就會變成我們前進的阻礙和羈絆。運動員有心理醫生幫助調整心態,我們則要靠自己或他人的生活經驗不斷提醒自己,不要把勝負和成敗看得太重要,保持自信,保持從容,不懈努力,從而到達成功的彼岸。
瓦倫達效應在教育中的運用[3]
班級中的各種各樣的上課、考試、競賽、活動,等等,處理的不好就會產生瓦倫達心態,。因此,學校教師要加強瓦倫達心態的管理與開發,下列對策就要加強註意運用。
首先,學校教師要有一顆平常心。對班級的發展要循序前進,不要有一下就想出名、就想成功。世界上沒有這樣輕鬆的事等著你。因此,心不要太急,也不要無所謂,而應該把自己的心態調整到中等強度的動機狀態,這樣,會發揮出最佳的實力出來,否則,就會“卡殼”。同時,也要把這種平常心傳染給學生,有條件的還可以加強培訓。這樣,無論是自己參加教學競賽、公開教學,還是學生參加升學考試、學科競賽,都可能會有好成績。因為它能把你和學生的實力發揮出來,不至於遺憾後悔。
其次,學校教師一定要學會耐挫,提高耐挫力,以避免受挫所帶來的後續心理干擾。這裡特別要註意如下幾點:一是絕不能有“我是失敗者”的概念,要有“失敗乃是成功之母、”“最終我是勝利者”等理念;二是要有一種積極的心態,“我是去成功的”、“我不成功誰還能成功。”等一類的心態,就能激發出無窮的行動力;三是要善於拋棄過去的失敗陰影,不再留在心中;四是不理會與當前事無關的因素,專心一志於當前事;五是也不沉醉於以往成功、勝利的喜悅的後續心理之中,以避免分心。
第三,學校教師要抓好班級的常規工作,只有把班級的常規工作做好了,開拓創新的局面才有可能順利到來。基礎工作不抓好,即使上了鋼索,也會左右搖擺,甚至摔下鋼索。因此,學校教師要向瓦倫達學習,先學好走鋼索的基本功。否則,要想在高空嫻熟地走起鋼索來,那真是天方夜譚。
跟我以前瞭解的瓦倫達效應所說重點不在一處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