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結效應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在人群心理學中,人們把群體因缺乏柔化的溝通而產生群體活性的削弱現象,稱“板結效應”。這如土壤因缺乏有機質,結構不良,灌水降雨後變硬一樣,因此,形象地稱之為板結效應。
為什麼會產生板結效應?其主要原因有如下方面:
一是去個性現象嚴重。
個性是指一個人與另外人區別開來的獨特的整體的特性,是相對於共同特性的個人傾向。具有個性鮮明的人,在一個群體里,這個群體就會充滿活力,充滿朝氣。而板結效應產生後的群體中,就是失去了具有個性鮮明的人,換言之,群體中去個性現象嚴重就會產生板結效應。
二是去競爭現象嚴重。
競爭是群體中個人間力求勝過對方的對抗性行為。它能激發一個人的動機,能使自尊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更為強烈,對於各種競爭性活動將會發生更加濃厚的興趣,使個體始終處於活性狀態。去競爭現象就是上述這些生動活潑的現象全部消失,整個群體處於一個一團“和氣”之中,無活力可言,從而產生板結效應。
三是缺乏柔化溝通。
一個群體要有活力,要有生機,群體內的成員必須相互友好平等地交往,不能有硬性溝通現象,否則,相互間就會感到這種本應平行溝通的現象變成了自上而下的“命令”溝通,其溝通需要無法滿足時,就容易發生人際緊張的現象,這種緊張還潛藏在內心深處,錶面上還是進行著“友好”溝通,實際上已失去了融洽的人際關係,處於冷漠、凍結的狀態之中,因此,這一群體也會出現板結效應的。
四是缺乏有效的衝突。
產生板結效應的群體往往會有如下幾種現象。一是多數成員都有唯唯諾諾的傾向;二是把有不同見解視同為鬧不團結;三是一有衝突就想把它平息下去;四是錶面的熱情掩蓋了內心的冷漠,以維持“合作”關係。從而使這一群體產生懶散、無生氣、冷和氣的板結現象,抑制了群體的創造性和工作效率。相反,如果群體中存在著一些有效的衝突,那麼,這個群體就可能健康地得到發展,它就有利於刺激群體成員的發明創造,鼓舞他們積極向上,開闊他們的視野,激活他們的思想,增強他們的活力,同時也增加了這一群體的生機。
這種板結效應在學校班級中稍有管理不慎就有可能發生。因此,學校班主任教師應對此引起足夠的重視。下列幾方面的對策供學校教師運用時參考。
首先,學校教師要讓學生參與班級管理,創造一個民主氣氛。
在民主管理中,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有權力參與班級管理,讓學生講真話,暢所欲言,學校教師要傾聽,要重視,要反饋,做到“納諫如流”,不報複打擊,不給小鞋穿。也就是要健全信息溝通渠道,使上下左右信息暢通無阻。為了使班集體更有活力,不使學生有後顧之憂,可以建立“教師信箱”、“教師電子信箱”、“無記名征求意見”等參與班級管理方式,使廣大學生積極性大增、活力倍加,不至於產生板結現象。
其次,學校教師要加強競爭的引導工作。
競爭雖然可以激活班集體的活力和生機,但是,如果經常遭受失敗,也會使學生產生挫折感、失敗感和自卑感,經常成功也會使學生驕傲自大,過於自負,同時還有可能造成失敗者與成功者的對立情緒,使班集體面臨瓦解。因此,對競爭必須採取引導。一般來說,宜組織小組間的競爭,如第一組與其他組展開學習競爭活動;宜設置多種競爭獎勵標準,如設置綜合獎、單項獎、安慰獎、鼓勵獎、參與獎等;宜適度開展競爭活動,次數多、範圍廣、強度大的競爭活動,對學習不一定有利,因為這樣的競爭,學生的情緒都會十分緊張激動,精神負擔過重,這不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也不利於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生髮展質量。
第三,學校教師在培養班集體精神和培育班級文化的同時,不能泯滅學生的學習個性和班級風格。
學校制度、規範、紀律等學生必須遵守,這是勿庸置疑的,但與此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到學生還有他自身的獨特色彩,甚至有時會對學校教師、班級制度等帶來衝撞,這不能把他看成是異類,不能把他看成班級形象的破壞者、班級精神的損壞者、班級文化的毀壞者,而應該認為他為新的班級形象、班級精神、班級文化起到促進作用、激活作用。可見,對學生的個性,一要容許,二要培養,三要引導,儘可能地養成良好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