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取效應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在化學中,萃取是指在混合物中加入某種物質,利用混合物的各種成分在該溶劑中溶解度不同而將它們分離。如在含有硝酸鈾酰的水溶液中加入乙醚,硝酸鈾酰在水中轉入乙醚中而雜質仍留在水中。這種萃取在分離混合物中的作用,就稱之為萃取效應。
在挑選人才、鑒別精英的過程中,萃取效應同樣存在。在一般的情況下,一個人是否精英、是否人才,還真難以鑒別。在非常時期、非常事件、非常環境中,是金子總會閃出耀眼的光芒。也就是說,一個人是否人才還需要放到一定的環境中才能鑒別出來,否則,所謂的人才也只是假設的,因為他缺乏萃取過程。
一是與一個人的個性有關。為什麼在同一環境中,在同遇一個機會時,有的人被萃取為人才了,而有的人卻沒有呢?這與一個人的個性很有關,特別是那些善於追求“機遇”的人。因為機遇常常是隱藏於荊棘之後,潛在於重重困境之中,默藏於四伏危機之時。缺乏追求機遇的個性,往往會交臂失之。機遇具有鮮明的瞬時性,如果不能及時抓住,就只能像流星似的,機遇喪失了。因此,只有準備好了的頭腦還不夠,還必須有執著追求機會的熱情,沒有這種個性,即使真是金子也不能透過其沾滿泥土外表而熠熠生輝。可見,追求的個性是萃取效應發生的內在因素。
二是要有易於萃取的溶劑。這就是說,人才的脫穎而出除了與他本人的不斷追求有關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個良好的成才環境,特別要有識才的伯樂,否則,人才不僅不易冒出,有時還會被摧殘。可見,惜才、愛才、識才、用才,諸種成才環境就顯得十分重要。
《禮記·文王官人篇》提出了“六徵觀人法”,是“觀人術”、相人術,又是“官人術”、用人術。
《禮記·文王官人篇》記載:“文王告太師尚父以查度情偽,歷試才藝之法,其法在六徵。”
一曰觀誠。“觀誠者,觀驗其誠也。”孔子曰:“誠於此者形於彼”,誠是可以觀察到的。《中庸》說:要想獲得上面的信任,有一定的方法——如果不能獲得朋友的信任,就不能獲得上面的信任;要想獲得朋友的信任,有一定的方法——如果不能孝順父母,就不能獲得朋友的信任;孝順父母也有一定的方法——如果不能夠做到誠實地反省自身,就不會做到孝敬父母。
二曰考志。“考志者,考度其志也。”“考志以觀言為主”。外貌直率而不輕慢,說話公正而不偏私,不誇大自己的優點或長處,也不隱瞞自己的缺點或短處,不掩過飾非,這是一種質朴實在的人。用物質來激發他,而他卻面不改色、毫不動心;以聲色來刺激他,而他卻充耳不聞、視而不見;故意擾亂他、麻煩他,而他卻不受迷惑;用豐厚的財力引誘他,而他卻心志不移;用強大的威勢恫嚇他,而他卻正氣不屈,這是一種平心固守的人。
三曰視中。“視中者,占視其內心也。”“內心所示,聲氣為先。聽聲處氣,觀察莫尚焉。”“誠在其中,畢現於外。”“以其見占其隱;以其細占其大;以其前占其後;以其聲處其氣。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此之謂視中。
四曰觀色。“觀色者,觀其外色也。內心所畜,每現於面,雖欲掩之,中志不從。”就是說,具備某種品格的人,自然會有其相應的表徵。一個人的內心所積聚的東西,往往表現在面部表情上,即使想要掩蓋,其內心也不順從,表現出來也就不自然。因此,通過觀察一個人的面部表情,就可對其作出基本的判斷和大致的瞭解。
五曰觀隱。“觀隱者,觀其隱托也。”人礙於面子,或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會隱瞞自己的本來面目,使人難於窺其真相。有人隱托於仁愛質朴;有人隱托於聰明豁達;有人隱托於能說會道;有人隱托於勇敢果斷;有人隱托於忠誠和順;有人隱托於樂善好施。對這些情況,不能不進行認真仔細地審察。
六曰揆德。“揆德者,揆度於德也。德之內充,必符於外。”審察一個人的德行與考察他的辦事能力是分不開的。僅僅看一個人的容貌服飾,聽他的言談說教,是不能真正認識這個人的。如果結合著讓其處理一些事情,看看他的能力;嘗試著讓他擔任一定的職務,考察他的政績,就可以更有效地辨別其德、能之優劣。
諸葛亮在《知人》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曰,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三曰,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簡而言之,是從對方的“志、變、識、勇、性、廉、信”七大方面全面考察。
《鑒人智源》中“八觀”[1]
《鑒人智源》中“八觀”的內容《鑒人智源》中的“八觀”可以說是鑒別人才的一個總結,它囊括了關於性格、態度、志向、為人處世、敬愛、情感、優缺點、聰明程度八大方面的觀察,瞭解一個人的本質,言簡意賅,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一則觀奪救。“觀其奪救,以明間雜。”是指通過觀察一個人本質中善惡兩方面的情況,來瞭解他的本質,辨別人的善惡仁厚,既要看其平常的表現,也要在某些特定的時刻見其真性。這一“觀”反映了識才性格、重德的特點。
二則觀感變。“觀其感變,以審常度。”是通過觀察一個人的感情變化來瞭解一個人做人的基本準則。人的表裡是不完全一致的,可以控制、掩飾自己的言語行動,不被別人看出真實目的。但人總會在不經意間通過一些細小的言行舉止暴露出內心想法,因此可以在感情的變化中深入分析人的本質。
三則觀志質。“觀其志質,以知其名。”是通過觀察一個人的性格和品質,來瞭解他的名聲與實際情況是否相符合。所有人才都有自己突出的資質,這些突出的資質相互激發,就能產生各種不同的素質和能力。瞭解此規律後,就能知道某人應有怎樣的名聲。
四則觀所由。“觀其所由,以辨依以。”是指通過一個人做事的方法,就可以辨認其做人的真假。“似是而非”讓人模棱兩可,“似非而是”同樣讓人莫衷一是。因此,最為可靠的方法就是深追其辦事的目的和動機,就會很快的瞭解這個人的為人處世和待人接物的情況。
五則觀敬愛。“觀其愛敬,以知通塞。”指通過對一個人在“愛”與“敬”這兩方面的考察,估算出其在社會活動或人際關係是通達還是閉塞的。
六則觀情機。“觀其情機,以辨恕惑。”是指通過人的喜、 怒、哀、樂四種情緒的變化表現中,判斷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質性平淡、甘居人下,雖被侵犯也不斤斤計較的人定會有更好的發展。
七則觀所短。“觀其所短,以知所長。”是通過觀察一個人的短處來分析他的長處。有優點的人總會有相應的缺點,反之也可以從一個人的缺點中認識其有點。
八則觀聰明。“觀其聰明,以知所達。”通過觀察一個人是否聰明,來分析他今後會成為何種人才。但是,值得註意的是這個“聰明”並不是指智商的高低,也不是學問的多少,而是指能夠建功立業的真才實學。
- ↑ 楊瑞;《員工招聘中鑒別人才的思考》;北方經貿;2013年05期
這個理論有點講廢話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