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取效应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在化学中,萃取是指在混合物中加入某种物质,利用混合物的各种成分在该溶剂中溶解度不同而将它们分离。如在含有硝酸铀酰的水溶液中加入乙醚,硝酸铀酰在水中转入乙醚中而杂质仍留在水中。这种萃取在分离混合物中的作用,就称之为萃取效应。
在挑选人才、鉴别精英的过程中,萃取效应同样存在。在一般的情况下,一个人是否精英、是否人才,还真难以鉴别。在非常时期、非常事件、非常环境中,是金子总会闪出耀眼的光芒。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人才还需要放到一定的环境中才能鉴别出来,否则,所谓的人才也只是假设的,因为他缺乏萃取过程。
一是与一个人的个性有关。为什么在同一环境中,在同遇一个机会时,有的人被萃取为人才了,而有的人却没有呢?这与一个人的个性很有关,特别是那些善于追求“机遇”的人。因为机遇常常是隐藏于荆棘之后,潜在于重重困境之中,默藏于四伏危机之时。缺乏追求机遇的个性,往往会交臂失之。机遇具有鲜明的瞬时性,如果不能及时抓住,就只能像流星似的,机遇丧失了。因此,只有准备好了的头脑还不够,还必须有执着追求机会的热情,没有这种个性,即使真是金子也不能透过其沾满泥土外表而熠熠生辉。可见,追求的个性是萃取效应发生的内在因素。
二是要有易于萃取的溶剂。这就是说,人才的脱颖而出除了与他本人的不断追求有关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良好的成才环境,特别要有识才的伯乐,否则,人才不仅不易冒出,有时还会被摧残。可见,惜才、爱才、识才、用才,诸种成才环境就显得十分重要。
《礼记·文王官人篇》提出了“六征观人法”,是“观人术”、相人术,又是“官人术”、用人术。
《礼记·文王官人篇》记载:“文王告太师尚父以查度情伪,历试才艺之法,其法在六征。”
一曰观诚。“观诚者,观验其诚也。”孔子曰:“诚于此者形于彼”,诚是可以观察到的。《中庸》说:要想获得上面的信任,有一定的方法——如果不能获得朋友的信任,就不能获得上面的信任;要想获得朋友的信任,有一定的方法——如果不能孝顺父母,就不能获得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也有一定的方法——如果不能够做到诚实地反省自身,就不会做到孝敬父母。
二曰考志。“考志者,考度其志也。”“考志以观言为主”。外貌直率而不轻慢,说话公正而不偏私,不夸大自己的优点或长处,也不隐瞒自己的缺点或短处,不掩过饰非,这是一种质朴实在的人。用物质来激发他,而他却面不改色、毫不动心;以声色来刺激他,而他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故意扰乱他、麻烦他,而他却不受迷惑;用丰厚的财力引诱他,而他却心志不移;用强大的威势恫吓他,而他却正气不屈,这是一种平心固守的人。
三曰视中。“视中者,占视其内心也。”“内心所示,声气为先。听声处气,观察莫尚焉。”“诚在其中,毕现于外。”“以其见占其隐;以其细占其大;以其前占其后;以其声处其气。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此之谓视中。
四曰观色。“观色者,观其外色也。内心所畜,每现于面,虽欲掩之,中志不从。”就是说,具备某种品格的人,自然会有其相应的表征。一个人的内心所积聚的东西,往往表现在面部表情上,即使想要掩盖,其内心也不顺从,表现出来也就不自然。因此,通过观察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就可对其作出基本的判断和大致的了解。
五曰观隐。“观隐者,观其隐托也。”人碍于面子,或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隐瞒自己的本来面目,使人难于窥其真相。有人隐托于仁爱质朴;有人隐托于聪明豁达;有人隐托于能说会道;有人隐托于勇敢果断;有人隐托于忠诚和顺;有人隐托于乐善好施。对这些情况,不能不进行认真仔细地审察。
六曰揆德。“揆德者,揆度于德也。德之内充,必符于外。”审察一个人的德行与考察他的办事能力是分不开的。仅仅看一个人的容貌服饰,听他的言谈说教,是不能真正认识这个人的。如果结合着让其处理一些事情,看看他的能力;尝试着让他担任一定的职务,考察他的政绩,就可以更有效地辨别其德、能之优劣。
诸葛亮在《知人》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简而言之,是从对方的“志、变、识、勇、性、廉、信”七大方面全面考察。
《鉴人智源》中“八观”[1]
《鉴人智源》中“八观”的内容《鉴人智源》中的“八观”可以说是鉴别人才的一个总结,它囊括了关于性格、态度、志向、为人处世、敬爱、情感、优缺点、聪明程度八大方面的观察,了解一个人的本质,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一则观夺救。“观其夺救,以明间杂。”是指通过观察一个人本质中善恶两方面的情况,来了解他的本质,辨别人的善恶仁厚,既要看其平常的表现,也要在某些特定的时刻见其真性。这一“观”反映了识才性格、重德的特点。
二则观感变。“观其感变,以审常度。”是通过观察一个人的感情变化来了解一个人做人的基本准则。人的表里是不完全一致的,可以控制、掩饰自己的言语行动,不被别人看出真实目的。但人总会在不经意间通过一些细小的言行举止暴露出内心想法,因此可以在感情的变化中深入分析人的本质。
三则观志质。“观其志质,以知其名。”是通过观察一个人的性格和品质,来了解他的名声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合。所有人才都有自己突出的资质,这些突出的资质相互激发,就能产生各种不同的素质和能力。了解此规律后,就能知道某人应有怎样的名声。
四则观所由。“观其所由,以辨依以。”是指通过一个人做事的方法,就可以辨认其做人的真假。“似是而非”让人模棱两可,“似非而是”同样让人莫衷一是。因此,最为可靠的方法就是深追其办事的目的和动机,就会很快的了解这个人的为人处世和待人接物的情况。
五则观敬爱。“观其爱敬,以知通塞。”指通过对一个人在“爱”与“敬”这两方面的考察,估算出其在社会活动或人际关系是通达还是闭塞的。
六则观情机。“观其情机,以辨恕惑。”是指通过人的喜、 怒、哀、乐四种情绪的变化表现中,判断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质性平淡、甘居人下,虽被侵犯也不斤斤计较的人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七则观所短。“观其所短,以知所长。”是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短处来分析他的长处。有优点的人总会有相应的缺点,反之也可以从一个人的缺点中认识其有点。
八则观聪明。“观其聪明,以知所达。”通过观察一个人是否聪明,来分析他今后会成为何种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聪明”并不是指智商的高低,也不是学问的多少,而是指能够建功立业的真才实学。
- ↑ 杨瑞;《员工招聘中鉴别人才的思考》;北方经贸;2013年05期
这个理论有点讲废话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