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卡姆剃刀定律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奧卡姆剃刀定律(Occam's Razor, Ockham's Razor)
目錄 |
奧卡姆剃刀(Occam's Razor, Ockham's Razor)又稱“奧康的剃刀”。
奧卡姆剃刀,是由14世紀邏輯學家、聖方濟各會修士奧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約1285年至1349年)提出。奧卡姆(Ockham)在英格蘭的薩里郡,那是他出生的地方。他在《箴言書註》2捲15題說“切勿浪費較多東西去做用較少的東西同樣可以做好的事情。”
這個原理稱為“如無必要,勿增實體”(Entities should not be multiplied unnecessarily)。有時為了顯示其權威性,人們也使用它原始的拉丁文形式:
- Pluralitas non est ponenda sine necessitate.
- Frustra fit per plura quod potest fieri per pauciora.
- Entia non sunt multiplicanda praeter necessitatem.
公元14世紀,英國奧卡姆的威廉對當時無休無止的關於“共相”、“本質”之類的爭吵感到厭倦,於是著書立說,宣傳唯名論,只承認確實存在的東西,認為那些空洞無物的普遍性要領都是無用的累贅,應當被無情地“剃除”。
他所主張的“思維經濟原則”,概括起來就是“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因為他是英國奧卡姆人,人們就把這句話稱為“奧卡姆剃刀”。
這把剃刀出鞘後,剃禿了幾百年間爭論不休的經院哲學和基督教神學,使科學、哲學從神學中分離出來,引發了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同時,這把剃刀曾使很多人感到威脅,被認為是異端邪說,威廉本人也受到傷害。然而,這並未損害這把刀的鋒利,相反,經過數百年越來越快,並早已超越了原來狹窄的領域而具有廣泛的、豐富的、深刻的意義。
奧卡姆的代表作是《邏輯大全(Summa Logical)》(商務印書館有中譯本),書中指出,世界是由具體的事物構成,不存在包羅萬象的實體,而邏輯學是獨立於形而上學的自然哲學工具。科學是關於具體事物的,事物是個別的,但在詞語中有共相,邏輯是研究共相、詞語和概念的。奧卡姆使邏輯學獨立於形而上學和神學之外。
今天,這把陰冷閃光的剃刀又向我們複雜的企業管理發出了挑戰,指出許多東西是有害無益的,我們正在被這些自己製造的麻煩壓跨。事實上,我們的組織正不斷膨脹,制度越來越煩瑣,文件越來越多,但效率卻越來越低。這迫使我們使用“奧卡姆剃刀”,採用簡單管理,化繁為簡,將複雜的事物變簡單。
為什麼要將複雜變簡單呢?因為複雜容易使人迷失,只有簡單化後才利於人們理解和操作。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時間和精力成為人們的稀缺資源,管理者的時間更加有限,許多終日忙忙碌碌的管理者卻鮮有成效,究其原因正是缺乏簡單管理的思維和能力,分不清“重要的事”與“緊迫的事”,結果成為了低績效或失敗的管理者。從這個意義上講,管理之道就是簡化之道,簡化才意味著對事務真正的掌控。
簡單管理對於處於轉型和成長時期的中國企業具有非凡的意義,但簡單管理本身卻不是簡單。奧卡姆剃刀定律也認為:把事情變複雜很簡單,把事情變簡單很複雜。一些人動輒以“無為而治”、“治大國若烹小鮮”來概括簡單管理,但又有幾人能若庖丁般游刃有餘?我們所知道的一流的企業家無不抱著異常謹慎的態度經營企業,如比爾蓋茨“微軟離破產只有18個月”的論斷、張瑞敏“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態以及任正非一直所擔憂的“華為的冬天”。可見,簡單管理作為一種古老而嶄新的管理思維和能力,蘊涵著深刻的內涵。
奧卡姆剃刀原理得名於奧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kham),奧卡姆的威廉是生活於十三四世紀的一位英國方濟會修士及神學家,於1285年出生在奧卡姆小鎮,14歲加入方濟會,人們對其早年生活知之甚少。不出意料,他對修道會的選擇將會深深影響其哲學觀點及神學爭論。
最開始,奧卡姆在倫敦聖方濟會修道院接受教育,學習邏輯學、自然哲學和神學等常見學術課題。1310年到1317年間,他就讀於牛津大學攻讀神學,並開始講授倫巴第彼得主教(Peter of Lombard)的《格言四書》(Four Books of Sentences)。該著作是當是神學家所供奉的標桿之作。
奧卡姆針對《格言四書》進行演講,發表評論,正在由於這些舉動,在哲學和神學方面,他第一次在天主教會陷入困境。奧卡姆作為方濟會修士,在神學上與當時占據主導地位的道明會(Dominican Order)產生分歧,當時道明會的觀點集中體現在聖托馬斯·阿奎那(Saint Thomas Aqunias)的著作中。方濟會與道明會在許多問題上都存在分歧,其一便是爭論耶穌及其追隨者是否擁有財產。
亞西西的聖方濟各(Saint Francis of Assisi)認為耶穌沒有私人財產,並以其為榜樣,建立了方濟會,要求修道士們發誓一生追隨窮苦,食物,住所及其他生活必需品要靠別人救濟。他甚至拆毀了專門為其修道會所建的新房。奧卡姆幹勁十足,很支持這些觀點,1324年,他在牛津的一個競爭對手向教皇約翰二十世(Pope John XXII)上書,報告了此事,教皇將奧卡姆召到當時位於法國阿維尼翁的教皇法庭進行聽證。
奧卡姆認為,天主教會積累了大量財富,權傾朝野,與耶穌的教義背道而馳,甚至宣稱教皇是異端,並要求其退位。此後四年,奧卡姆居住在阿維尼翁,聽證會不斷拖延,道明會與方濟會之間的矛盾也愈發激烈,最終,他在1328年逃離此地。奧卡姆游歷過義大利和德國,最後定居於慕尼黑,他在這裡度過餘生,卒於1347年。
奧卡姆窮極一生致力於形而上學和邏輯學研究,並創造出著名的奧卡姆剃刀原理。奧克姆所從事的中世紀哲學流派,也被稱為經院哲學,與我們現代的哲學和邏輯學概念迥然不同,其主要以神學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為核心。過分關註神學可能會使經院哲學與現代哲學相去甚遠,讓學生們無所適從,並給這門學科抹黑。
然而,事實卻更為複雜,奧卡姆的著作是解釋經院哲學如何幫助現代經驗主義(Empiricism)和分析哲學(Analytical Philosophy)奠定基礎的優秀研究案例。
奧卡姆的許多學術研究都涉及普適性問題,即與其他實體相關的實體,並將類似的實體作為一般性質結合起來。根據這個框架,我們可以舉個例子,椅子(chair)的存在歸功於“椅子”(chairness)屬性,這一屬性決定了物質世界中什麼是椅子,什麼不是椅子。哲學流派之間爭執不下,在“共性是否獨立於其表示的對象,或者對象本身的基本屬性”這一問題上存在分歧。
作為一個唯名論者(Nominalist,唯名論認為現實事物並沒有普遍本質,只有實質的個體是存在的;共相非實存,而是代指事物性質的名稱,故稱“唯名”。唯名論的立場與唯實論相反,但因為基督教教義的影響,唯名論的發展略晚於唯實論。編者註),奧卡姆並不相信宇宙真實存在。對他來說,椅子只是一把椅子——不是普遍形而上學屬性的一部分,而只是用來描述一組相關物體的思想概念。雖然一把椅子與其他單椅子之間有著共同特征,但這些相似之處只是觀察者的想法,並不是物質世界的基本屬性。
雖然所有這一切看起來不過是少數內行人在苦鑽牛角尖,但奧卡姆拒絕接受舊亞里士多德哲學中包括宇宙概念在內的與形而上學無關的方面,形而上學世界觀得以發展成為更簡單、精簡的世界觀,這一世界觀日後將演變為經驗主義和科學方法,還直接孕育了今日為人熟知的“奧卡姆剃刀原理”。
在影視作品中,朱迪·福斯特主演的科幻片《Contact》中提到奧卡姆剃刀,但影片講述的是信仰問題,科學是否也是一種信仰?
在管理學領域,重要的事實是百人法則,即很多國際集團公司的總部不超過100名職員,這種人少高效率的組織結構,不能排除根植於西方文化領域中的奧卡姆剃刀作用。
在哲學領域,邏輯經驗主義的要義也是人類認識的“思維的經濟性”,思維是用最經濟的方式來思考和表達客觀世界,因果性只是思維的一種節約方式,物理學的公式也是這種經濟性的具體實現,而形而上學的體系是無法證實的同語反覆,形而上學體系的關鍵是不要自相矛盾,在邏輯經驗主義里,形而上學被剔除出哲學。
在語言學領域,語言表達的是事實還是情感,或者是毫無意義,而科學或哲學的命題一定要是關於事實的命題,才具有實證的意義,當然關於情感的表達屬於文學和美學範疇。
以上幾個領域都不能排除奧卡姆剃刀的影響。
“奧卡姆剃刀”三法
對於組織在目標設置與執行過程中因上述種種原因而出現的目標曲解與置換,有一個根本的解決之道,即“無情地剔除所有累贅”,這也正是“奧卡姆剃刀”所倡導的“簡化”法則:保持事物的簡單化是對付複雜與繁瑣的最有效方式。具體而言,有三種措施可以幫助我們避免目標曲解與置換現象的發生:
1、精兵簡政,不斷簡化組織結構
組織結構扁平化與組織結構非層級化已經成為企業組織變革的基本趨勢。在新型的組織結構中,傳統的企業組織結構中嚴格的等級制度已經不復存在,組織中上下有序的傳統規則被淡化,員工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分工合作關係,基層員工被賦予更多的權力,他們有可能參與部門目標甚至於組織目標的制定,組織內的信息不再是上下級之間的單向傳遞,而是一種網路化的即時式雙向溝通。在這種組織中,顧客的需要成為員工行動的嚮導,人們的行為具有明確的目標導向。同時,由於員工的積极參与,組織目標與個人目標之間的矛盾得到最大程度地消除。
2、關註組織的核心價值,始終將組織資源集中於自己的專長
也就是說,組織需要從眾多可供選擇的業務中篩選出最重要的、擁有核心競爭能力的業務,在自己最具競爭優勢的領域確定組織的目標。這樣,才能確保組織集中精力,就可以以最少的代價獲得最豐厚的利潤。反之,如果目標數量過多,往往會使經營者難以同時兼顧太多的業務,從而顧此失彼。韋爾奇上任通用電氣公司總裁時,從簡潔高效的角度出發,提出“非一即二”原則:必須把本產品做成數一數二的產品,否則一律賣掉。
3、簡化流程,避免不必要的文書作業
事實上,由於個體受自身思維方式的限制,簡單的信息遠比複雜的信息更有利於人們的思考與決策。因此一個優秀企業的主要特征,就是他們知道如何保持事情的簡單化,不管多複雜的事情都能將其變得簡單易行。
儘管導致組織目標曲解與置換的原因很多,但奧卡姆剃刀定律對解決目標的曲解與置換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簡單”的理念與思路。
在進行視覺設計的場景下,保證都可用的前提,選擇視覺干擾最少的設計方案。
在不損及功能的情況下,去掉儘可能多的元素。
最後,在不損及功能的情況下,使餘下的元素盡少出現。
註:奧卡姆剃刀原理並不是只肯定簡單的設計就是好的,也不是否定一切複雜含蓄的設計就是不好的。
其核心是:“簡單”設計,強調黨兩個設計方案都能達到設計目的的時候,選擇較為簡單的那個。
因為“簡單”設計比“複雜”設計更容易讓人理解,傳達效果更好,可以以小博大。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Vulture,蔓草寒烟,山林,funwmy,18°@鷺島,Angle Roh,Kuxiaoxue,Zfj3000,Cabbage,Angeloyu,Seikagaku,Yixi,泡芙小姐,范雲逸,Tracy,Dan,陈cc.評論(共43條)
不增實體,是在對所增實體將帶的結果(包括好的和和壞的)有了充分認識的基礎上的一種決策過程,就如庖丁解牛,是對牛的整體結構有了充分認識後選擇的“無刃入有間”這種結果。所以對於一個企業來說,千萬不要被上上面理論的錶面現象所矇蔽,從一開始就事事追求簡單,而應該將簡單作為一種目標的追求。
屁!不增實體,不設崗位,那麼多人怎麼安置,怎麼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優越性在哪裡?
我經常去釣魚,每次都增加一些小東西,比如剪刀啦,裝魚料的小膠瓶啦,新購置的魚網袋啦,小摺疊凳啦,不久前還想去買個釣魚箱....裝備是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重,從一背袋增加到一背袋+一手提袋. 經過剃刀一遍,只剩下每次都能用得上的一背袋魚具,輕鬆多了.嗯,還是有點用的./By Bettor
公元14世紀,英國奧卡姆的威廉對當時無休無止的關於“共相”、“本質”之類的爭吵感到厭倦,於是著書立說,宣傳唯名論,只承認確實存在的東西,認為那些空洞無物的普遍性要領都是無用的累贅,應當被無情地“剃除”。----從這句來看,他的出發點本來就不對了或是說有偏差,如何能說不存在的實體就不研究,明顯是最大的錯誤,現在的社會最主要的就是無形的信仰和無形的資產,外在的實物不過是內心存在的體現而已,你不去研究根本而就只知道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明顯不及中華《易經》《孫子兵法》等來的簡單實用。
人生何不是這樣一個道理, 買了一雙鞋子又覺得沒有衣服配, 於是買了一件衣服,發現沒有褲子配,於是買了褲子發現沒有包可以配,買了包發現手機太舊了。。這還有完沒完了,來把奧卡姆剃鬚刀吧!!
首先,任何人在處理問題首先想到的都是最優化。 其次,簡化是最優化的結果。 第三,最優化,其前提是對事物要有充分的認識,不是想簡化就可以隨便簡化的。 所以,要得用剃刀原理,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對要簡化的事物深入分析、瞭解,再來根據目標對事物進行最優化處理。
什麼事情,什麼工作都是由簡單到複雜,再由複雜到簡單。這是個迴圈。是人類思維的結果。
剃掉裙帶關係,廉潔簡政!
如畫蛇添足是簡變繁,寫意畫是由繁變簡。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簡單的八個字卻蘊含了深奧的哲理,這八個字在企業組織架構的搭建等領域有著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