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樂效應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在態度心理學中,人們把說服性信息與一些強化刺激聯繫起來從而提高了信息的效應現象,稱之為可口可樂效應,這主要與“凡事最好佐以可口可樂”所起的作用相仿而喻稱為可口可樂效應的。這一效應的實質是強化作用。
賈尼斯等人在1905年就作過了這方面的實驗研究。他們把說服性交流的信息用通常的方式介紹給被試,但給有些被試以一種新異的報答,而另一些則不給。例如,在讀過外商廣告上的說服性交流信息之後,給一些被試一瓶可口可樂喝,而另一些人什麼也沒有得到(註意:在這項研究中,報答、積極肯定的刺激與說服性交流信息的內容或這個問題本身完全無關)。結果得到報答的被試往往比沒有得到報答的要受到更大的影響。因此,把這種效應喻為可口可樂效應。
對這種效應的產生原因有雙重的解釋,即認為首次給予報答使被試從總體上對實驗者或實驗情境產生積極的熱情;或者,它只是置被試於一個很好的精神狀態之中。而後者很可能只有影響被試者很可能只有影響被試積極對待一切事情的作用,因此,就沒有什麼不同意這種說服性的交流信息了,特別在交流信息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實驗者時,這種效應就更加明顯。其實,這仍是一種前面所述過的月暈效應。這種解釋還未能令人信服。因此,到目前為止,這種效應的機制問題還未得到徹底解決。
一是可口可樂的鏈狀作用。這是說,可口可樂看起來與說服性信息的內容完全無關,但是可口可樂是一種積極肯定的刺激,在日常中,有良好表現時人們才會給予這種積極的肯定刺激,而現在給予了被試這種積極的肯定刺激,這就勾起了這些被試主動地把它與前面給予的說服性信息以聯繫,並形成良性的鏈狀反應,從而產生可口可樂效應。
二是可口可樂的強化作用。在讀過說服性交流信息後即給予可口可樂喝,這無疑於肯定這一信息的積極性,從而自覺地把它與說服性交流信息聯繫了起來,並做出了正面的強化,從而提高了對說服性交流信息的情感,提高了該信息所產生的效應。
三是可口可樂的潛隱說服作用。可口可樂儘管沒有表明是給那些接受說服性交流信息的人喝,但它潛隱著這樣的信息,你喝了可口可樂就得做出與可口可樂性質一致的反應,否則,就會產生心理不協調。這是可口可樂潛隱說服的作用。事實上,誰也沒有說過喝過可口可樂就必須做出正面的積極反應。這主要是可口可樂是一種愉快的潛隱刺激伴隨說服性交流信息而產生的效應。
正因為這樣,可口可樂效應一直被廣告業、政治競選者們以及說服學所重視。例如美國的“一分鐘電影”的電視廣告節目,由於製作精細,它們很吸引人,甚至是很有興趣的。看到的並不僅是一輛時髦的小汽車,聽到的也不僅是它如何有力量、安靜和舒適。相反,播放這種信息時,看到的是漂亮的女子、清秀的男人和可愛的兒童,或許還有跑來跑去的兩匹粗獷俊美的坐騎,或招人喜愛的小狗,這輛小汽車可能被一位著名運動員或電影明顯所贊許。這裡的所有這些美麗漂亮、名聲和普及流行都在起著潛隱的強化作用。這種潛隱的強化作用與那種要我們去買這種小汽車的信息緊密地聯繫著,並且與這種小汽車本身也聯繫著,因此就產生了可口可樂效應,促進與提高了我們購買小汽車的可能性。
在學校里,這種可口可樂效應也被大家所重視。學生考試成績好,教師會給予一支鉛筆或一塊橡皮。它就會起到可口可樂效應的作用,學生對學習更加積極了,對教師更加親近了。鉛筆、橡皮本身並沒有這種作用,但是由於兩件事(考試成績好與發鉛筆、橡皮)緊密相伴,從而產生了可口可樂效應。學生某件事做得很好,學校教師一高興,說“今天晚上卡拉 OK 去”。結果學生更加遵從學校教師了,學習積極性也更高了。諸如此類的例子舉不勝舉。但在使用可口可樂效應術時,還是要註意如下幾方面的對策:
首先,學校教師要學會凡事佐以“可口可樂”。也就是,在要勸說或教育學生時,不妨給點諸如可口可樂之類的愉快情感的肯定信息,如給予微笑、點頭、招手,或倒杯茶、給塊糖等,以起到可口可樂效應的作用。
其次,學校教師給出的“可口可樂”一定要適合學生的需求,也就是要加強“可口可樂”與學生需求的匹配性,越匹配越能發揮可口可樂效應的作用。
第三,學校教師要慎選“可口可樂”。正宗的“可口可樂”可以起到其效應作用,假的“可口可樂”或變味的“可口可樂”就可能起到消極的可口可樂效應作用。因此,一定要選擇學生所喜歡的“可口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