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虞效應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不虞效應是表示意外發現的原來是根本沒有去追求的結果,所做的事情是事與願違的。
不虞效應的本質就是:凡有作為,如果控制不當,必然適得其反。
200多年以前,有個叫霍雷斯瓦爾坡的人寫過一個名叫《不虞國三王記》的故事,說在錫蘭島上有一個古怪的國家,名叫不虞國。在那裡,你本來不需要什麼,可就偏偏會遇上什麼;你本來想要什麼,但就是找不到。什麼事情都會事與願違。霍雷斯瓦樂坡根據這個故事創造了一個詞:不虞效應,用它來表示意外發現的原來根本沒有去追求的結果。
美國經濟學家羅塞爾·羅伯茨在其《看不見的心》一書中講過一個“不虞效應”的故事:從1900年左右起,美國聯邦政府試圖消滅國家黃石公園內的狼群,這讓當地的牧場主歡喜異常,因為再也沒有狼群從公園中溜達出來偷吃他們的牲畜,而且公園中的海狸也將受到有效保護。到了20世紀30年代,黃石公園中的狼絕跡了。狼少了,麋鹿的數量一再增加,這使公園的管理者和游人十分高興。但是事情的發展往往是我們所無法預料的。一個後果是顯而易見的:隨著麋鹿越來越多,他們吃的東西也越來越多。麋鹿吃光了小溪旁的所有植物——荊棘、灌木和低矮的樹木,生長在水邊的柳樹和白楊。海狸要靠柳樹和白楊生存。所以黃石公園中狼絕跡的一個最讓人意料不到的影響就是海狸的數量急劇減少。羅塞爾·羅伯茨說,“這很有點兒諷刺,狼是吃海狸的。所以你會認為狼沒有了對海狸好才對,可是結果卻恰恰相反。
美國人遇到的不虞效應不僅體現在黃石公園對狼群的措施上,還體現在其反貧困的政策上。從1965年起,美國宣佈向貧困開戰。30年中,聯邦、州和地方政府共投入了5.4萬億美元的資金,用於反貧困。5.4萬億美元,意味著可以購買財富500強公司的所有資產以及美國的所有農田。投入了這麼多的錢,但結果怎樣呢?從1965年到1993年,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美國人口的比重從12.5%上升到15%,而福利開支從每年不到500億美元增加到3240億美元。為什麼會如此呢?原因在於福利刺激了依賴性,而依賴性加深了貧困。這種狀況在援助撫養兒童的家庭的福利項目中表現得最為明顯。這一計劃最初是為了幫助寡居母親的手段,但它的主要效果卻是鼓勵未婚的女性生兒育女,而兒童成了政府的監護對象。1965年出生的人口中只有不到8%是婚外生育的,而到了1990年這個數字上升到28%。政府的負擔當然會大大增加。
“不虞效應”告訴人們:一個決策往往並不是孤立的,決策時你一定要想到這種政策施行可能帶來的負面後果,以防“播下龍種,收穫跳蚤”。
無關評論麻煩管理員刪掉,或者增加舉報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