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葡萄效應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酸葡萄效應又稱酸葡萄心理,是指自己努力去做而得不到的東西就說是“酸”的,是不好的,這種方法可以緩解我們的一些壓力。比如:別人有一樣好東西,我沒有,我很想要,但實際上我不可能得到。這時不妨利用“酸葡萄”心理,在心中努力找到那樣東西不好的地方,說那樣東西的“壞話”,剋服自己不合理的需求。
在伊索寓言中有個《狐狸與葡萄》的故事,說的是那狐狸本來是很想得到已經熟透了的葡萄的,它跳起來,未夠高,又跳起來,再跳起來……想吃葡萄而又跳得不夠高,,這也算是一種"挫折"或"心理壓力"了,此時此刻那狐狸該怎麼辦呢?若是一個勁地跳下去,就是累死也還是跳不夠那葡萄的高度。於是,那狐狸說:"反正這葡萄是酸的。"言外之意是反正那葡萄也不能吃,即使跳得夠高,摘得到也還是"不能吃",這樣,狐狸也就"心安理得"地走開,去尋找其他好吃的食物去了。
伊索寫這篇寓言的本意,是諷刺某些人善於找藉口,以求心理平衡。
不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認為這個狐狸特別聰明,“吃不著的葡萄是酸的”,雖然有找藉口之嫌,卻平衡了自己的心理,起到了自我保護作用。人們不是也有這種心理嗎?比如,打碎了精美的花瓶,你不妨說“碎碎(歲歲)平安”;家中被賊偷了,你不妨說“財去人安”,或者說是“破財消災”。這樣的自我安慰,不是比氣得吐血、氣得血壓升高要好得多嗎?因此,心理學上就有“酸葡萄心理”的提議,這是伊索他老人家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吃不著的葡萄是酸的”,既有消極的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伊索看到的只是前者而不是後者。
有人做過實驗,把一條狗捆起來,在兩尺外放上一塊香噴噴的牛肉,狗想過去吃,可是夠不著,氣得暴跳如雷、心跳加速、血壓升高。此時,讓另一條狗過來把這塊牛肉從容地吃掉,而捆著的狗因為生氣加上嫉妒,血壓升得更高,差點丟了小命。還有一個實驗,把狒狒王用鐵籠子罩起來。狒狒王是享有很多特權的,凡是母狒狒都是它的妻子,凡是好吃的東西都得讓它先吃。現在狒狒王被罩了起來,籠子外的美味盡被群狒享用,它越想越生氣,恨得咬牙切齒,以頭撞擊鐵籠。這樣的實驗每天做一次,一年之後,狒狒王因情緒激動得癌症而死。
倘若那條狗和狒狒王能夠明白“吃不著的葡萄是酸的”,進行自我安慰,以求心理平衡,那結局就是另外一種情況了。由此可見,伊索筆下的那個狐狸實在是太聰明、太可愛了!
寓言中的狐狸遇到"挫折"或"心理壓力"時,採取了一種"歪曲事實"的消極方法以取得自己的"心理平衡"。無可否認,它們確實也有著實際的意義和作用,尤其是當人們認為自己對所面臨的壓力已經是無能為力的時候,也不妨採用這種應付方式,以免走向極端。任何一種事物都會有正反兩種意義,只要起到暫緩心理壓力作用,使心理得以平衡,就有其實際意義,即"合理化"的酸葡萄效應。當然,我們不能總是停留在此,事後應採取積極措施,解決問題。
自從魯迅先生髮表了《阿Q正傳》,中國的心理學界出現了一個新名詞——精神勝利法。在我所聽過的有關魯迅和《阿Q正傳》的講座中,幾乎都要提到“精神勝利法”,而且大都是從貶義來詮釋它。魯迅博物館的原副館長陳漱渝研究員就講過,魯迅塑造阿Q這個人物,其中有一點就是要批判國人中那些“以醜驕人”——以顯示自己的醜陋為本錢來顯擺自己——的劣根性。到了改革開放的現代,我倒是能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歪批阿Q”,所以,我就把“精神勝利法”賦予了它新的時代意義變成了“酸葡萄效應”。後來當面請教了陳漱瑜教授,他說,把它轉意為“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豁達,也未嘗不可,但那絕不是魯迅先生的本意.
在現在生活之中這種酸葡萄效應現象很是普遍,作為一個學生的我發現在學校的好多人也是這樣的,例如:同學考試得了高分或是有一個漂亮的女朋友的話,而你卻不能你就會有這種酸葡萄效應.或許你說這是嫉妒,其實我感覺這個本來就有一嫉妒心在裡面!我還是覺得不必要有這中心理的,因為老天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 ,有得必有失,魚與熊掌還不可兼得呢!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優點和不足,你大可不必拿別人的優點來比對自己的不足,有時拿自己的優勢不對他人的不足也是可以的,這並不是對他人的輕視而是對自己的肯定,給自己一個無須輕羡別人的理由!"天生我才必有用"是金子的總會發光的,不要一味的去比對別人,比對別人有什麼意義呢,要記住你是你,別人是別人,你永遠都不會變成他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