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效應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在社會心理學中,人們把一個人自己選定的角色位置不因其他因素而發生太大變化的現象,稱之為定位效應。
社會心理學家曾對此作過一個試驗:在招集會議時先讓人們自由選擇位子,之後到室外休息片刻再進入室內入座,如此五至六次,發現大多數人都選擇了他們第一次坐過的位子。
為什麼會發生定位效應呢?其原因主要有:
一是先入為主的影響,也就是前面所述的首因效應。即對不熟悉的認知對象第一次接觸後所形成的印象對後來的認知產生重要的影響,它能在認知者頭腦中保留很長時間,在無別的特殊或重大刺激下,這種第一印象就會抵制後來的刺激影響,使第一印象占居主要地位,不輕易改變。定位效應就是由於這種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在起著影響作用。
二是定位者持有一種自我認知協調一致的心理要求。在無特殊情況下,人們都有一種認知協調、給人前後印象一致的動機。在這種動機的驅使下,人們會對自己的態度與行為做出控制。因此,定位者在幾次休會後仍無發生選位上的變化,就是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一致印象,同時也可能未遇上其他更強烈的選位動機等因素,從而產生了定位效應。
三是定位者的特質也是產生定位效應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定位者的特質是產生定位效應的重要因素。產生定位效應的定位者,有下列三種特質。只要有一種特質存在就有可能產生這一效應,同時存在其效應更大。一為定力特質。一個人不為周圍因素所干擾,而始終把精力集中在最先自己所選擇的對象上。這種思想集中、專註一境一物的能力就是定力,這與禪學中的定力不完全相同。這裡講的定力是人人都有的,只是程度高低而已,是廣義的定力。禪學的定力是指通過坐禪而獲得的精神集中、觀想特定對象的能力。這是特指的術語。具有上述定力特質的人就易於產生定位效應,反之不易,他就會見異思遷、見新思變,就不太可能定位,就會變位,就不會產生定位效應。二為惰性心理。具有這種特質的人一般都不想改變目前的境況,他們性情不活躍,懶得想,懶得言,懶得動,懶得變,一句話,能照舊就照舊,不喜歡變新。因此,在無巨大壓力或特殊情況下,這種懶惰成性的人,定位對他來說太容易了。三為自信過度的人。這種人很相信自己的眼力 , 總認為自選的不錯,特別是自己首選的更不會錯,因此,不會輕信他人的建議或影響,而是一意孤行,從不反悔。具有這種自信過度、自命不凡的人,定位效應也就太易產生了。
定位效應的存在影響著生活中的每一個人,凡是認定的事情,多數人不原意輕易改變。習慣的力量有時並不在於害怕風險,而是一種思維定勢和一種契約關係的形成,這種契約關係可能是人與人之間的,也可能是人與座位之間的。就好像一個胖子坐在一個小凳子上,而一個瘦子坐在一個大椅子上,兩個人坐在那裡都不大舒服,但很少會看到他們主動去交換一下位置。
求職經常受定位效應的影響。比如一位求職者先設定一個理性崗位,擇業時往往一味追尋預期相匹配的崗位,導致浪費了很多機會。而求職者一旦選定了工作,不管專業對不對口,不管自己有無興趣,通常都會延續下去,很少願意輕易改變職業。定位效應對求職者職業生涯的影響是無形的,也是巨大的。因此,有條件的求職者可以進行職業咨詢,請專家指點迷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另外,求職者也可認真審視自己的定位,以個人興趣、自身條件等因素來衡量和確定職業定位。
企業在謀求自身的轉型與定位時也同樣會受到定位效應的影響,所謂“生行莫入、熟行莫出”的觀念是定位效應在企業進行戰略選擇時的折射。
這種現象在學校教學中最為普遍,他對於後進生的轉化非常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