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名詞術語參考查詢 第二部分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編輯]
Ability-to-pay principle(of taxation) | (稅收的)支付能力原則 | 按照納稅人支付能力確定納稅負擔的原則。納稅人支付 能力依據其收人或財富來衡量。這一原則並不說明某經 濟狀況較好的人到底該比別人多負擔多少。 |
Absolute advantage(in international trade) | (國際貿易中的)絕對優勢 | A國所具有的比B國能更加有效地(即單位投入的產出 水平比較高等)生產某種商品的能力。這種優勢並不意 味著A國必然能將該商品成功地出口到B國。因為B國 還可能有一種我們所說的比較優勢或曰比較利益 (comparative advantage)。 |
Accelerator principle | 加速原理 | 解釋產出率變動同方向地引致投資需求變動的理論。 |
Actual budget、Cyc1ical budget、Structual budget | 實際預算、周期預算和結構預算 | 實際預算的赤字或盈餘指的是某年份實際記錄的赤字或盈餘。實際預算可劃分成結構預算和周期預算。結構預 算假定經濟在潛在產出水平上運行,並據此測算該經濟 條件下的政府稅入、支出和赤字等指標。周期預算基於 所預測的商業周期(及其經濟波動)對預算的影響。 |
Adaptive expectations | 適應性預期 | 見預期(expectations)。 |
Adjustable peg | 可調整釘住 | 一種(固定)匯率制度。在該制度下,各國貨幣對其他貨幣保持一種固定的或曰“釘住的”匯率。當某些基本因素髮生變動、原先匯率失去合理依據的時候,這種匯率便不時地趨於凋整。在1944-1971年期間,世界各主要貨幣都普遍實行這種制度,稱為“佈雷頓森林體系”。 |
Administered prices(or inflexible prices) | 管理價格(或非浮動價格) | 特指某類價格的術語。按照有關規定,這類價格在某一段時間內、在若幹種交易中能夠維持不變。(見價格浮動,price flexibility) |
Adverse selection | 逆向選擇 | 一種市場不靈。指的是這樣一種情況,即那些遭遇風險機會最多的人,最容易決定購買保險。推而廣之,逆向選擇指的是這樣一種情況:就某產品而言,買方和賣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同。比如舊車市場。 |
Aggregate demand | 總需求 | 某一時期一個經濟所計劃或所需要開支的總數。它取決於總的價格水平,並受到國內投資、凈出口、政府開支、消費水平和貨幣供應等因素的影響。 |
Aggregate demand curve(AD) | 總需求曲線 |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體現一個經濟中人們所願意購買的商品和服務的總量與該經濟的價格總水平之間的關係的曲線。同其他需求曲線一樣,總需求曲線背後也存在著一系列重要的經濟變數,如政府開支、出口和貨幣供應,等等。]] |
Aggregate supply | 總供給 | 某一時期一個經濟中各企業所願意生產的商品與服務的價值的總和。總供給是可供利用的資源、技術和價格水平的函數。 |
Aggregate supply curve(AS) | 總供給曲線 |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體現各企業所願意提供的總產出與價格總水平之間的關係的曲線。總供給曲線在很長時期內,在潛在產出水平L,傾向於相對地陡峭和垂直;而從短期看,則顯得比較平緩。 |
Allocative efficiency | 配置效率 | 一種經濟境況。一個經濟到達該境況時,已經不可能通過重組或貿易等手段,既提高某一人的效用或滿足程度,而又不降低其他人的效用或滿足程度。從某種意義上講,完全競爭可以導致配置效率。配置效率又稱為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 |
Antitrust legislation | 反托拉斯法 | 取締壟斷行徑、貿易限制和那些旨在抬高價格或取消競爭的廠商勾結行為的各種法律。 |
Appreciation(of a currency) | (通貨)升值 | 見(通貨)貶值(depreciation)。 |
Appropriable | 可分撥 | 對某些資源屬性的一種描述。有此屬性資源的所有者可以獲得該資源的全部經濟價值。在運行良好的市場競爭中,可分撥資源往往能得到合理的定價和有效的配置。見“不可分撥(inappropriable) |
Arbitrage | 套利 | 在一個市場上即期買進某種商品或資產,而在另一市場賣出該商品或資產,以期在價差中賺取利潤的經濟行為。套利是消除價差的重要力量,它可使市場功能更有效地發揮。 |
Asset | 資產 | 實物財產或具有經濟價值的非實物性的權利。例如工廠、設備、土地、專利、版權,以及貨幣、債券等金融票據。 |
Asset demand for money | 貨幣的資產需求 | 見貨幣需求(demand for money)。 |
Automatic stabilizers(or built-in) | 自動穩定器(或內在) | 政府稅收和開支體系所具有的一種性質,可以緩衝私人部門收人變動的作用。例如失業津貼和累進所得稅等都有助於穩定經濟。 |
Average cost | 平均成本 | 見平均成本(cost,average)o |
long-run average cost curve( LRAC或 LAC) | 長期平均成本曲線 | 表示在技術、投入品的價格不變,但生產者可自由選擇企業最優規模的條件下,某一產品的各種產量水平所對應的最低平均成本的幾何圖形。 |
short-run average cost curve(SRAC或 SAC) | 短期平均成本曲線 | 表示在技術、投入品的價格不變、且企業規模為既定的條件下,某一產品的各種產量水平所對應的最低平均成本的幾何圖形。 |
Average fixed cost | 平均固定成本 | 見平均固定成本(cost, average fixed)。 |
Average product | 平均產品 | 總產量或總產出除以一種投入品的數量所得的值。由此,勞動的平均產量定義為總產量除以勞動的投入量。其他投人品的平均產量以此類推。 |
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 | 平均消費傾向 | 見邊際消費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
Average revenue | 平均收益 | 總收益除以總銷售量,即單位收益。平均收益一般與價格相等。 |
Average variable cost | 平均可變成本 | 見平均可變成本(cost, average variable)。 |
[編輯]
Balance of international payment | 國際收支平衡表 | 某時期一國同外部世界的交易狀況的報表,包括商品和服務的買賣、饋贈、政府交易和資本流動。 |
Balance of trade | 貿易餘額 | 國際收支中有關商品(或有形物品)進出口的部分。包括食品、資本品和汽車。如果包括服務和其他經常項目,則稱為經常項目餘額。 |
Balance of current account | 經常項目餘額 | 見貿易餘額(balance of trade)。 |
Balance sheet | 資產負債表 | 某時點一個企業的財務狀況報表。其中資產列為一欄,負債加凈資產在另一欄。每一項都以其實際的或估計的貨幣價值列出。由於凈資產由資產減負債來定義,因此兩欄的合計必須平衡。 |
Balanced budget | 平衡預算 | 見平衡預算(budget, balanced)。 |
Commercial bank | 商業銀行 | 一種金融中介。到目前為止,其突出的特點是允許客戶對其所存人的款項隨時隨地簽發支票來進行付款和提款。所有接受儲蓄和支票存款的金融機構統稱為儲蓄機構。 |
Bank money | 銀行貨幣 | 由銀行創造的貨幣,特別是指銀行依據其準備金而成倍地擴大其支票帳戶(M1的組成部分。) |
bank reserves | 銀行準備會 | 見銀行準備金(reserves,bank) |
Barriers to entry | 進入壁壘 | 能夠阻礙進入市場、導致競爭減弱或者行業內廠商數量減少的那些因素。例如法律規定、管制和產品差異等。 |
Barter | 易貨貿易 | 商品直接交換,而不需要使用任何物品充當貨幣或交易媒介。 |
Benefit principle(of taxation) | (稅收的)受益原則 | 認為稅收與人們從政府活動中的受益應當成比例的原則。 |
Bond | 債券 | 由政府或企業發行的有息證券,保證在未來特定日期還本付息。 |
Break-even point(in macroeconomics) | (巨集觀經濟學中的)收支相抵點 | 個人、家庭或社會團體的一種收入境況或收入水平。在該境況,所有的收人正好被用來消費(既沒有正儲蓄也沒有負儲蓄)。只有在更高的收入水平上才會有正儲蓄。 |
Bretton woods System | 佈雷頓森林體系 | 見可調整釘住(adjustable peg)。 |
Broad money | 廣義貨幣 | 貨幣供給的一種形式或口徑(也稱M2),包括交易貨幣(M1)、銀行儲蓄帳戶,還有其他類似交易貨幣的替代性資產。 |
Budget | 預算 | 計劃支出與預期收入的帳戶,通常以一年為期。對政府而言,其收入應為稅收。 |
balanced budget | 平衡預算 | 總支出和總收入(不包括借款收入)正好持平的預算。 |
Budget constraint | 預算約束 | 見預算線(budget line)。 |
Budget deficit | 預算赤字 | 政府總支出超出總收入(不包括借款收入)的部分。這一差額(赤字)通常靠借款彌補。 |
government budget | 政府預算 | 政府在特定時期(通常為一年)中所計劃的支出和收入的報告書。 |
Budget line | 預算線 | 在既定價格水平下,消費者用給定的收人可能購買的各種商品組合點的軌跡。有時稱預算約束(budget con-straint)。 |
Budget surplus | 預算盈餘 | 政府收人超過支出的部分;與預算赤字(budget deficit)相對應。 |
Built-in stabilizers | 內在穩定器 | 見自動穩定器(automatic stabilizers)。 |
Business cycles | 商業周期 | 國民總產出、總收人和總就業的波動。這種波動以經濟中的許多成分普遍而同期地擴張和收縮為特征,持續時間通常為2到10年。現代巨集觀經濟學中,商業周期發生在實際GDP相對於潛在GDP上升(擴張)或下降(收縮或衰退)的時候。 |
[編輯]
C+I,C+I+G,or C+I+G+X schedule | C+I,C+I+G,或C+I+G+X表 | 說明對應GDP水平的每一計劃的或合意的總需求水平的表,或由該表所生成的圖形。表中包括消費(C)、投資(I)、政府商品勞務支出(G)、以及凈出口(X)。 |
Capital(capital goods,capital equipment) | 資本(資本商品,資本設備) | (l)在經濟理論中,指的是生產投入三要素(土地、勞動、資本)中的任意一種。資本由用於生產過程中的耐用品構成。(2)在財務會計方面,“資本”代表公司股東已經認購的資金總量,股東因此相應地獲得了該公司的股份。 |
Capital consumption allowance | 資本消耗補償 | 見折舊(depreciation)。 |
Capital deepening | 資本深化 | 在經濟增長理論中,指的是資本與勞動的比率的上升。與資本廣化(capital widening)對應。 |
Capital gains | 資本利得 | 資本資產(例如土地和普通股)價值的上升,是資產購買價格和出售價格之間的差額。 |
Capital markets | 資本市場 | 金融資產(貨幣、債券、股票)進行交易的場所。經濟中的儲蓄經由它和金融中介(financial intermediaries)而得以轉化成投資。 |
Capital-output ratio | 資本—產出比率 | 在經濟增長理論中,資本—產出比率代表資本總量和年度GDP的比率。 |
Capital widening | 資本廣化 | 實際資本的增長率與勞動力(或人日)的增長率相等,從而總資本和總勞動的比率得以保持不變。它與資本深化(capital deepening)相對應。 |
Capitalism | 資本主義 | 一種經濟系統,其中大部分財產(土地和資本)屬於私人所有。在這種經濟中,私人市場是配置資源和創造收人的主要手段。 |
Cardinal utility | 基數效用 | 見序數效用(ordinal utility)。 |
Cartel | 卡特爾 | 由一系列生產類似產品的獨立企業所構成的組織,目的是提高該類產品價格和控制其產量。根據美國反托拉斯法,卡特爾屬於非法。 |
Central bank | 中央銀行 | 一個由政府組建的機構(在美國是聯邦儲備體系),負責控制國家貨幣供給、信貸條件,監管金融體系,特別是商業銀行和其他儲蓄機構。 |
Change in demandvs.change in quantity demanded | 需求變化與需求量的變化 | “需求變化”指由商品價格以外的其他因素(例如收入上升和偏好改變等)所導致的商品需求量變動。在圖形上表現為整個需求曲線的移動。相反,由於價格變動引起的需求量變動稱為“需求量的變化”。在圖形上表現為需求量沿著無變動的需求曲線移動。 |
Change in supplyvs.supply in quantity | 供給變動與供給且的變動 | 供給變化與供給量變化,二者的區別同上述“需求變化與需求量變化”的區別。 |
Checking account(or bank money) | 支票帳戶(或銀行貨幣) | 在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中的存款,允許以支票方式提款,故屬交易貨幣(或稱M1)。也稱支票存款(checkable deposit),它是M1的最大組成部分。 |
Chicago School of Economics | (經濟學)芝加哥學派 | 以亨利·西蒙、哈耶克和米爾頓·弗里德曼等為主要代表的一群經濟學家。他們相信沒有政府干預的競爭市場能使經濟最有效地運行。 |
Classical approach | 古典理論 | 見古典經濟學(classical economics) |
Classical economics | 古典經濟學 | 凱恩斯理論出現以前的經濟思想主流學派,由亞當·斯密在1776年開創。主要追隨者包括大衛·李嘉圖、托馬斯·馬爾薩斯和約翰·穆勒。一般說來,該學派相信經濟規律(特別如個人利益、競爭)決定著價格和要素報酬,並且相信價格體系是最好的資源配置辦法。 |
Classical theories(in macroeconomics) | (巨集觀經濟學中的)古典理論 | 強調經濟體系具有自我校正能力的理論。在古典理論和方法中,經濟一般處在充分就業狀態,各種刺激總需求的政策對產出沒有影響。 |
Clearing market | 市場出清 | 商品價格具有充分的靈活性(flexible),能使需求和供給迅速達到均衡的市場。在出清的市場上,沒有定量配給。資源閑置,也沒有超額供給或超額需求。在實際中,這一理論適用於許多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但不適用於勞動市場或許多產品市場。 |
Closed economy | 封閉經濟 | 見開放經濟(open economy)。 |
Coase theorem | 科斯定理 | 由羅納德·科斯(Ronald Coase)提出的一種觀點(並非真是一條定理),認為在某些條件下,經濟的外部性或曰非效率可以通過當事人的談判而得到糾正。 |
Collective bargaining | 集體談判 | 一組工人(通常是一個工會)與其雇主間的談判過程。目的是達成關於工資、附加福利和工作條件等方面的協議。 |
Collusion | 勾結 | 企業之間為抬高價格、瓜分市場或限制競爭等而達成的共謀協議。 |
Collusive oligopoly | 寡頭勾結壟斷 | 一種市場結構。在該市場結構條件下,一小批企業(即少數寡頭)勾結起來共謀決策。當所企及的共同利潤達到最大化時,市場上的價格和交易量與壟斷條件下的價格和交易量將非常接近。 |
Command economy | 指令經濟 | 一種經濟組織方式。按照這種方式,關鍵的經濟職能,諸如生產什麼、怎樣生產、為誰生產等,都主要由政府直接決定。有時也稱為“中央計劃經濟”。 |
Commodity money | 商品貨幣 | 有內在價值的貨幣;也指作為貨幣使用的商品(如家畜、珍珠等)。 |
Common stock | 普通股票 | 表明在一公司中擁有所有權和投票權的金融證券。所持有的份額體現相應的投票權和對公司資產、凈收益的所有權。 |
Communism | 共產主義 | 共產主義經濟體制(也稱蘇維埃模式的中央計劃型經濟),國家擁有並控制著生產資料,特別是工業資本。這種經濟都普遍帶有中央計劃性,國家規定許多產品的價格、產量和其他重要經濟指標。 |
Comparative advantage(in international trade) | (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 | 比較優勢法則指出:一國應專門生產和出口那些該國能以相對低的成本生產的商品,併進口那些自己生產成本相對高的商品。由此可見,是比較優勢而不是絕對優勢在影響貿易格局。 |
Compensating differentials | 補償性(工資)差異 | 用於抵消或補償工作的非貨幣性差異的工資水平的差別。例如,同樣的工作,在阿拉斯加環境惡劣,因而其工資要比在發達地區支付得高得多。 |
Imperfect competition | 不完全競爭 | 指這樣一些市場:完全競爭不能保持,因為至少有一個大到足以影響市場價格的買者(或賣者),並因此面對向下傾斜的需求曲線或供給曲線。包括各種不完全因素,諸如完全壟斷、寡頭壟斷或壟斷競爭等。 |
Perfect Competition | 完全競爭 | 指那些不存在足以影響價格的企業或消費者的市場。這種情況在下述條件下發生:(1)買者和賣者的數目都非常大;(2)生產者提供的產品是同質的(無區別的)。在這樣的條件下,所有企業面對的是一條水平的或完全彈性的需求曲線。 |
Competitve equilibrium | 競爭均衡 | 以完全競爭為特征的市場或經濟中供給和需求的平衡。由於完全競爭中單獨的買者和賣者都沒有力量(支配性地)影響市場,價格將趨向等於邊際成本和邊際效用的水平。 |
Competitive market | 競爭性市場 | 見完全競爭(competition,perfect)。 |
Complements | 互補品 | 在消費者眼裡是“搭配”的兩種商品(如左腳的鞋和右腳的鞋)。相互競爭的商品則屬於替代品(如五指分開的手套和連指手套) |
Compound interest | 複利 | 根據上一期所有的利息和本金來計算利息的方法。例如,年複利利率為10%,存入100美元本金。在第一年底,得到10美元利息。而在第二年底,得到的利息是11美元,其中10美元是來自原始本金,另外1美元則來自第一年的10美元的利息。以後以此類推。 |
Concentration ratio | 集中度 | 在一個行業中,若幹最大企業的產出占該行業總產出的百分比。一種典型的度量方法是四企業集中度,即最大的四家企業的產出占總產出的百分比。 |
Conglomerate | 混合聯合企業 | 一種生產多種多樣的甚至是互不相干產品的大型公司(例如,某些煙草公司擴展到飲料、計程車、電影製片等互不相關的業務領域)。 |
Conglomerate merger | 混合兼併 | 見兼併(merger)。 |
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 規模報酬不變 | 見規模報酬(returns to scale)。 |
Consumer price index | 消費者價格指數(CPI) | 衡量所選定的一籃子消費品購買價格的指數。計算指數時,每種商品的權數依據1982-1984年間該商品在城市消費者生活開支中所占的份額來確定。 |
Consumer surplus | 消費者剩餘 | 消費者為取得一種商品所願意支付的價格與他取得該商品而支付的實際價格之間的差額。產生差額的原因在於:除最後一單位外,該商品用貨幣表示的邊際效用(以美元表示)都大於其價格。在一定條件下(利用需求曲線圖),消費者剩餘的貨幣價值可以用需求曲線以下、價格線以上的面積來衡量。 |
Consumption | 消費 | 巨集觀經濟學中,指某時期一人或一國用於消費品的總支出。嚴格地說,“消費”應僅指這一時期中那些完全用掉了的(分享過的或“吃掉了的)消費品。但在實際上,消費支出包括所有已購買的商品,而這其中許多商品的使用時間要遠遠超出考察時期,如傢具、衣物和汽車等。 |
Consumption function | 消費函數 | 總消費與個人可支配收人(PDI)的數值對應關係。總財富和其他變數也常被認為會對消費產生影響。 |
Consumption-possibility line | 消費可能線 | 見預算線(budget line)。 |
Cooperative equilibrium | 合作性均衡 | 博弈論中,指各方協調行動,以求共同的支付(joint pay-offs)最優化的策略而達到的結果。 |
Corporate income tax | 公司所得稅 | 對公司年凈收入課征的稅收。 |
Corporation | 公司 | 現代資本主義經濟中企業組織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個人或其他公司所擁有的企業,具有與個人一樣的購買、銷售和簽訂合同的權利。公司和對公司負“有限責任”的所有人二者,在法律上是不同的概念。 |
Correlation | 相關 | 兩種變數系統地相互聯繫在一起的程度。 |
average cost | 平均成本 | 等於總成本(參見“總成本”,cost,total)除以產出的單位數。 |
Average fixed cost | 平均固定成本 | 等於固定成本除以產出的單位數。 |
average variable cost | 平均可變成本 | 等於可變成本(參見“可變成本”,cost,variable)除以產出的單位數。 |
fixed cost | 固定成本 | 一企業在某時段即使在產量為零時也會發生的成本。總固定成本由諸如利息支出、抵押支出、管理者費用等契約性開支所組成。 |
marginal cost | 邊際成本 | 多生產1單位產品所增加的成本(或總成本的增加額),或少生產1單位產品總成本的減少額。 |
minimum cost | 最低成本 | 單位產出可以達到的最低代價(無論平均成本、可變成本或邊際成本)。就平均成本上的每一點所代表的產出水平而言,該點是該公司所能作到的最好情況。就此而言,平均成本曲線上的每一點都是最低平均成本點。 |
Cost-push inflation | 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 | 由市場供給方因生產成本急劇上升而引發的通貨膨脹。在總供求分析的圖解中,成本推動表現為AS曲線的上移。它也稱作供給衝擊(supply-shock)的通貨膨脹。 |
total cost | 總成本 | 在某技術水平和要素價格條件下可以得到的最低成本的總額。現有工廠和其他不變成本既定的條件下所發生的成本為短期成本。而廠商在投人和決策方面一直有完全彈性的條件下所發生的成本則為長期總成本。 |
variable cost | 可變成本 | 隨產出水平變化而變化的成本,如原料、勞動、燃料成本。可變成本等於總成本減固定成本。 |
Crawling peg(or sliding) | 爬行釘住(滑動) | 一種匯率管理方法。允許匯率(或匯率波動範圍)每天或每周小幅度地“爬’上或‘爬”下(如每周0.25%)。 |
Credit | 信貸 | (I)貨幣理論中,以承諾在未來某時期償還(通常帶有利息)為條件,以使用他人資金的情況。主要包括:銀行短期貸款、賣方信貸或商業票據。(2)國際收支帳戶中能獲得外國貨幣的項目,如出口等。 |
Cross elasticity of demand | 需求的交叉彈性 | 衡量一種商品價格變動對另一種商品需求產生的影響的概念。更精確地說:在其他變數保持不變時,需求的交叉彈性等於商品B價格變動1%時商品A需求量所變動的百分比。 |
Crowding-out hypothesis | 擠出(效應)假說 | 該命題認為:政府支出或財政赤字會相應減少企業投資。 |
Currency | 通貨 | 鑄幣和紙幣。 |
Currency appreciation(or depreciation) | 通貨升值(或貶值) | 見(通貨)貶值depreciation(of a currency)。 |
Current account | 經常帳戶 | 見貿易餘額(balance of trade)。 |
Cyclical budget | 周期預算 | 見實際、周期和結構預算(actual,cyclical and structural budget)。 |
Cyclical unemployment | 周期性失業 | 見摩擦性失業(frictional unemployment) |
[編輯]
Deadweight loss | 凈損失 | 由於壟斷、關稅、配額、稅收或其他扭曲所引起的實際收入的損失,或消費者剩餘和生產者剩餘的損失。例如,當壟斷企業抬高價格時,消費者滿足方面的損失大於壟斷企業收益方面的收穫,其差額即壟斷引起的社會凈損失。 |
Debit | 借方 | (l)一種會計科目,顯示資產方的增加或負債方的減少;(2)在國際收支帳戶中,借方指減少外匯存量的項目,例如進口。 |
De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 規模報酬遞減 | 見規模報酬(returns to scale)。 |
Deficit spending | 赤字性支出 | 政府的商品服務支出和轉移支付等超出它的稅收和其他收入。收支差額必須通過向公眾借款來籌措。 |
Deflating(of economic data) | (經濟數據)緊縮 | 將“名義”的或現值的美元變數等換算成“實際”變數的過程,用現值美元變數除以價格指數即可。 |
Deflation | 通貨緊縮 | 總體價格水平的下降。 |
Demand curve(or demand schedule) | 需求曲線(或需求表) | 其他條件相同時,在每一價格水平上買主願意購買的商品量的表或曲線。需求曲線通常以價格為縱軸(Y軸),以需求量為橫軸(X軸)。見需求變化與需求量變化(change in demandvs.change in quantity demanded)。 |
Demand for money | 貨幣需求 | 經濟學家使用的簡明術語,用以解釋個人和企業為什麼要持有貨幣餘額。持有貨幣的主要動機是:(l)交易需求(transactions demand),表示人們需要用貨幣去購買物品;以及(2)財產需求(asset demand),即人們需要持有一種流動性強、無風險的資產。 |
Demand-pull inflation | 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 | 由過度的商品需求引起的價格膨脹,如總需求大幅度增加時的情況。相應的概念是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cost-push inflation)。 |
Demography | 人口學 | 研究人口規律的科學。 |
Depreciation(of an asset) | (資產)折舊 | 資產價值的下降。無論在企業核算還是在國民經濟核算中折舊都指:在所考察的時期中,資本所消耗掉的價值的貨幣估計值。在國民收人帳戶中也稱為資本消耗補償(capital consumption allowance)。 |
Depreciation(of a currency) | (通貨)貶值 | 當一國貨幣相對外幣價格下降時,稱該貨幣發生貶值。例如,當美元匯率從1美元兌換6法郎下降到1美元兌換4法郎時,美元就發生了貶值、與貶值相對的是“升值”(appreciation),它在一種貨幣匯率上升時出現。 |
Depression | 蕭條 | 長時期的高失業率、低產出、低投資、企業信心降低、價格下跌和企業普遍破產。工商業低落的一個溫和的形式是衰退(recession),它同蕭條有許多共同點,但在程度上較弱。今天,衰退的精確定義是實際GNP至少連續兩個季度下降。 |
Derived demand | 派生需求 | 對一種生產要素的需求來自(派生自)對另一種產品的需求。其中該生產要素對這一最終產品會作貢獻,如對輪胎的需求派生自對汽車運輸的需求。 |
Devaluation | 降值 | 一國貨幣官方價格下降,這裡的價格是用外幣或黃金錶示的。例如, 1971年當美元相對黃金的官方價格下降時,可以說美元被降值。相對的概念是增值(revaluation),它發生在一國宣佈該國貨幣相對於黃金或其他貨幣的官方匯率提高的時候。 |
Developing country | 發展中國家 | 見欠發達國家(less developed country)。 |
Differentiated products | 差異產品 | 相互競爭且具有強可替代性但又不完全相同的產品,其不同之處可能表現在產品的功能、外觀、位置、質量或是其他方面。 |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 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 當一種商品的消費越來越多的時候,其邊際效用下降的規律。 |
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 | 收益遞減規律 | 其他投人固定不變時,連續地增加某一種投入,所新增的產出最終會減少的規律。該規律另一種等價的說法是:超過某一水平之後邊際投入的邊際產出下降。 |
Direct taxes | 直接稅 | 直接向個人或企業開徵的稅,包括對所得、勞動報酬和利潤的徵稅。直接稅與間接稅相對應:間接稅是對商品和服務征收的,從而只是間接地以公眾為徵稅對象。間接稅包括銷售稅,還有對財產、酒類、進口品和汽油等所徵的稅。 |
Discount rate | 貼現率 | (l)聯邦儲備銀行(中央銀行)向商業銀行提供貸款時所收取的利率。(2)計算某些資產的現值時所使用的利率。 |
Discounting(of future income) | (未來收人)折現 | 將未來收人折算成等價的現值。該過程將一個未來值以一個折現率加以縮減,折現率應恰當地體現利率。例如,如果某人許諾2年後給你121美元。當時,正常的利率或貼現率是年率10%。據此我們可以計算這門1美元的現值。所用的折扣因數是(110)。用以折現未來收人的折扣因數或曰比率稱為折現率(discount rate)。 |
Discrimination | 歧視 | 與工作表現無關的個人特征造成的勞動報酬差別,特別是由於性別、種族、宗教等有關特征。 |
Disequilibrium | 非均衡 | 經濟不均衡狀態。可能是因為(對收入或價格的)衝擊使需求表(曲線)或供給表(曲線)發生移動,而市場價格(或交易量)又沒有作出充分的凋整。在巨集觀經濟學中,失業常被認為是根源於市場的非均衡狀態。 |
Disinflation | 反通貨膨脹 | 降低高通貨膨脹率的過程。例如,1980-1983年的大衰退就導致了該時期通貨膨脹率的急劇下降。 |
Disposable income(DI) | 可支配收入 | 通俗地說,指可以拿回家裡的收入,也就是國民收入中可以由家庭用作消費或儲蓄的部分。精確地說,它等於GNP減去所有稅收、企業儲蓄和折舊,加上支出和其他的轉移支付,還有政府利息支付。 |
Disposable personal income | 個人可支配收入 | 等同於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income)。 |
Dissaving | 負儲蓄 | 負的儲蓄,某時期消費支出超過該時期可支配收入的部分(差額要通過借款或使用存款來彌補)。 |
Distribution | 分配 | 在經濟學中,指總產出和總收人在個人或要素中進行分配的方法(如收人在勞動和資本之間的分配)。 |
Division of labor | 勞動分工 | 組織生產的一種方法,讓每個勞動力專門從事生產過程的某一部分。勞動專業化能導致更高的總產出,因為勞動者可以更熟練地完成某些加工任務,而且還能引人更專業化的機器設備來完成精度更高的工作。 |
Dominant equilibrium | 占優均衡 | 見占優戰略(dominant strategy)。 |
Dominant strategy | 占優戰略 | 在博弈論中指,不論其他博弈者採取什麼策略,某博弈者都有一個最佳策略。當所有博弈者都有一個占優戰略時,其結果將是占優均衡(dominant equilibrium)。 |
law of downward-sloping demand | 需求向下傾斜規律 | 其他條件保持不變時,某種商品價格的下降會導致消費者多購買該種商品的規律。 |
Duopoly | 雙頭壟斷 | 一種市場結構。在該市場結構中只有兩個賣者[參見寡頭壟斷(oligopoly)]。 |
Duopoly price war | 雙頭壟斷價格戰 | 市場上的供給僅由兩個廠商提供,二者競相壓低價格、展開經濟戰的情形。 |
[編輯]
Easy-money policy | 寬鬆的貨幣政策 | 中央銀行採取的增加貨幣供給和降低利率的政策。目的在於增加投資和提高GDP水平(參見緊縮的貨幣政策, tight-money policy)。 |
Econometrics | 經濟計量學 | 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利用統計方法衡量和估計經濟中的數量關係。 |
Economic goods | 經濟物品 | 就總需求量而言總是稀缺的那些商品。通常必須通過收取一個正的價格來進行配給。 |
Economic growth | 經濟增長 | 一國一定時期內總產出的增長。經濟增長通常用一國實際GDP(或潛在GDP)的年增長率進行衡量。 |
Economic reguation | 經濟管制 | 見管制(regulation)。 |
Economic rent | 經濟租金 | 見”經濟租金”(rent,economic)。 |
Economic surplus | 經濟剩餘 | 一種術語,指產出的總體的令人滿意程度或效用水平超過其生產成本的部分。等於消費者剩餘(消費者滿意度超過總購買價值的部分)和生產者剩餘(生產者收入超過成本的部分)之和。 |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 信息經濟學 | 將信息也視為一種商品的經濟形勢分析。因為信息的生產成本較高、而複製卻很便宜,因此存在信息的商品和服務(如發明、出版、軟體等)的市場,經常會出現市場不靈。 |
Economies of scale | 規模經濟 | 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或平均生產成本的降低,都源於全部生產要素投人的同比例的增加。 |
Economies of scope | 廣度經濟 | 多樣化生產經營商品或服務的經濟。當同時生產商品X和商品Y的成本低於單獨生產兩種商品時,就存在廣度經濟。 |
Effective tax rate | 有效稅率 | 所徵稅收占總收人或其他稅基的一個百分比。 |
Efficiency | 效率 | 給定投入和技術的條件下,經濟資源沒有浪費,或對經濟資源作了能帶來最大可能的滿足程度的利用。也是“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cy)的一個簡化表達。 |
Efficiency-wage theory | 有效工資理論 | 根據這一理論,較高的工資會帶來較高的生產率。這是因為較高的工資會使工人更健康、士氣更高,且可以維持較低的人事變動率。 |
Efficient market | 有效市場 | 在一個市場上,所有的新信息都能迅速地被市場中的參與者所知曉,並能夠立即融入到市場價格之中。在經濟學中,效率市場理論指當前所有可以得到的信息都已被考慮在普通股(或其他資產)的價格裡。 |
Elasticity | 彈性經濟學 | 廣泛採用的一個術語,表示一個變數對另一個變數的變化所作出的反應。商品X對於商品Y的彈性表示:Y每變化百分之一時X變動的百分比。需求的價格彈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和供給的價格彈性(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是兩個特別重要的範疇。 |
Employed | 就業者 | 根據美國官方定義,人們從事任何支付報酬的工作,或有工作但因生病、罷工或休假而缺勤的,都屬於就業。參見“失業”(unemployment)。 |
Equal-cost line | 等成本線 | 圖形中表示給定資金所能購買到的投入要素各種可能組合的點的軌跡。 |
Equal-product curve(or isoquant) | 等產量線 | 圖形中表示生產既定產量而需要投入的要素的各種可能組合的點的軌跡。 |
Equilibrium | 均衡 | 一種經濟狀態。其中經濟實體處於靜止狀態,或者說,作用於經濟實體的各種力量處於均勢或平衡,沒有發生變動的傾向。 |
Equilibrum(for a business firm) | 廠商均衡 | 指一個廠商在其所面臨的各種約束下,利潤達到最大化時的產出的水平或狀態。此時廠商沒有改變其產出或價格水平的動機。在規範的廠商理論中,這意味著廠商選擇了一個邊際收益恰好等於邊際成本的產出水平。 |
Equilibrium(for the individual consumer) | 單個消費者的均衡 | 消費者效用達到最大化時的狀態。在給定的收入和價格水平下,消費者選擇了能夠最大程度地滿足其需要的商品組合。 |
competitive equilibrium | 競爭均衡 | 見竟爭均衡(competitive equilibrium)。 |
general equilibrium | 一般均衡 | 見一般均衡分析(general-equilibrium analysis) |
macroeconomic equilibrium | 巨集觀經濟均衡 | 意願總需求等於意願總供給的GDP水平。在均衡時,意願的消費(C),政府支出(G),投資(I)和凈出口(X)的總量正好等於在當前價格水平下企業所願意出售的總量。 |
Equimarginal principle | 等邊際法則 | 決定收入在不同消費品之間分配的法則。消費者可按此法則選擇消費組合,使花費在所有商品和服務上的每一美元的邊際效用都相等,就能保證消費者所獲得的效用最大化。 |
Exchange rate | 匯率 | 見外匯匯率(foreign exchange rate) |
Exchange-rate system | 匯率制度 | 國家之間進行支付時所依據的一組規則、安排和制度。歷史上最重要的匯率制度是金本位制、佈雷頓森林體系和現在的浮動匯率制。 |
Excise taxvs.sales tax | 消費稅和銷售稅 | 消費稅是對某種或某組商品,如酒和煙草的購買所課征的稅。銷售稅是對除少數特定商品(如食品)以外的所有商品所課征的稅。 |
Exclusion principle | 排他原則 | 私人品區別於公共品的一種性質。當生產者將一種商品賣給A後,若能很容易地將B、C、D等人排除在該商品益處享用過程之外,則排他原則就在發生作用,該商品也因此是一項私人品。若不能輕易地把其他人排除在分享過程之外,如公共衛生或國防,則我們稱該商品具有公共品的特征。 |
Exogenousvs.induced variables | 外生變數和引致變數 | 外生變數是那些由經濟體系以外的因素來決定的變數。與外生變數相對應的是引致變數,後者是由經濟體系的內在運行所決定的。例如,天氣變化是外生變數,而消費的變化則常常由收入變動所引致。 |
Expectations | 預期 | 對於不確定因素(如未來利率、價格或稅率)的看法或意見。如果預期沒有系統性錯誤(或偏差)並應用了所有可能獲得的信息,則稱為理性的(rational)預期。如果人們根據過去的行為來形成他們的預期,則這種預期稱為是適應性的(adaptive)。 |
Expenditure multiplier | 支出乘數 | 參見乘數(multiplier)。 |
Exports | 出口 | 在本國生產而賣給別國的商品或服務。包括商品(如汽車)、服務(如運輸)和貸款及投資的利息。進口正好是一種反方向的流動——商品和服務從別國流入本國。 |
External diseconomies | 外部不經濟 | 指生產或消費給其他人造成損失而其他人卻不能得到補償的情況。例如,鋼鐵廠排放的煙霧及含硫氣體損害當地人的財產和健康,但受害者並不能得到補償。污染是一種外部不經濟。 |
External economies | 外部經濟 | 指生產和消費能給其他人帶來收益而其他人卻不必進行支付的情況。一個企業雇用了安全保衛,使得小偷不敢在附近社區活動,這就為居民提供了外部的安全服務。外部經濟與外部不經濟通常被統稱為“外部性”(externalities)。 |
External variables | 外部變數 | 同外生變數(exogenous variables)。 |
Externalities | 外部性 | 對他人產生有利的或不利的影響,但不需要他人對此支付報酬或進行補償的活動。當私人成本或收益不等於社會成本或收益時,就會產生外部性。外部性的兩種主要的類型是外部經濟和外部不經濟。 |
[編輯]
Factors of production | 生產要素 | 生產性投入,如勞動、土地和資本。生產商品和服務所需的資源,也稱“投入”(inputs)。 |
Fallacy of composition | 合成謬誤 | 一種認識錯誤,認為對個體成立的情形,對於群組或整個系統也同樣成立。 |
Federal Reserve System | 聯邦儲備系統 | 美國的中央銀行(centra bank)。 |
Fiat money | 法定貨幣 | 沒有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但被政府法定為有效的貨幣,如當今的紙幣。只有在公眾相信它會被接受時,法定貨幣才會生效。 |
Final goods | 最終產品 | 旨在最終使用而非轉賣或進一步加工的商品。(參見“中間產品”,intermediate goods) |
Financial economics | 金融經濟學 | 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分析理性投資者如何通過最有效的方式使用資金和進行投資以期達到目標。 |
Financial intermediary | 金融中介 | 接受儲蓄存款並將其出借給借款者的機構。包括存款機構(如商業銀行和儲蓄銀行)和非存款機構(如貨幣市場共同基金、經紀人商行、保險公司或養老基金)。 |
Firm(business firm) | 廠商(企業) | 經濟體系中基本的私人生產單位。它雇用勞動,購買其他投入品,以製造和銷售商品。 |
Fiscal-monetary mix | 財政—貨幣政策組合 | 用以干預巨集觀經濟活動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組合。緊縮的貨幣政策和寬鬆的財政政策,傾向於鼓勵消費和抑制投資。而寬鬆的貨幣政策和緊縮的財政政策,則具有相反的功效。 |
Fiscal policy | 財政政策 | 一種政府計劃。內容包括:(1)商品和服務的購買及轉移支付等支出;(2)稅收的數量和種類。 |
Fiscal cost | 固定成本 | 見固定成本(cost,fixed)。 |
Fixed exchange rate | 固定匯率 | 見外匯匯率(foreign exchangs rate)。 |
Flexible exchange rates | 彈性匯率制 | 一種國際匯率制度。在該制度條件下,匯率主要由市場力量(即供給和需求)決定,政府不設定及維持某種特定的匯率。有時也稱作“浮動匯率制 ”(floating exchange rates)。當政府對外匯市場不加干預時,該制度稱為純粹的浮動匯率制。 |
Floating exchange rates | 浮動匯率制 | 見彈性匯率制(flexible exchange rates)。 |
Flowvs. stock | 流量與存量 | 流量是指,帶有時間跨度或曰在一個時段上所累積變動的量(好比通過一個河段的水流)。存量則指,在某一個時點上某一變數的量值(如同湖中所盛的水)。收人代表每一年的美元流入數,因此是一個流量。而到1998年12月為止某人的財富則是一個存量。 |
Foreign exchange | 外匯 | 各國用以償付對他國所欠債務的通貨(或其他金融票據)。 |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 外匯市場 | 不同國家的通貨進行交易的市場。 |
Foreign exchange rate | 外匯匯率 | 一國通貨與他國通貨的交換比率或曰價格。例如,如果你可以用1美元購買19德國馬克,那麼馬克的匯率就是19。如果一國通貨釘住某一匯率水平,並準備隨時捍衛這一匯率,則稱該國實行的是固定匯率制(fixed ex-change rate)。而由市場供求力量來決定的匯率稱為彈性匯率制(flexible exchange rates)o |
Fourfirm concentration rate | 四企業集中度 | 見集中度(concentration ratio)。 |
Fractional-reserve banking | 部分準備金銀行制度 | 現代銀行體系的一種管制形式。依法要求有關金融機構將其所吸收的存款的一定比例,以中央銀行存款(或庫存現金)的形式留作准備金。 |
Free goods | 免費品 | 不屬於經濟品 (economic goods)的物品。如空氣或海水,它們大量存在於全世界,無需在需求者中間進行配給。因此,這些物品的市場價格為零。 |
Free trade | 自由貿易 | 政府不採用關稅、配額或其他形式來干預國際貿易的政策。 |
Frictional unemployment | 磨擦性失業 | 由個別市場變化所引起的暫時性失業。例如,無經驗的工人需要花費時間比較和選擇不同的工作機會;甚至有經驗的工人往往也需花費少量時間進行工作轉換。磨擦性失業有別於周期性失業(cyclical unemployment),後者是在工資和價格呈粘性的條件下,由於總需求水平的低下而造成的。 |
Full employment | 充分就業 | 一個有多重含義的術語。歷史上曾被用於描述不存在(或僅存在最少量)非自願失業情況下的就業水平。今天,經濟學家用最低可持續失業率lowest sustainable rate of unemployment( LSUR)概念來描述可以長期持續的最高的就業水平。 |
[編輯]
Gains from trade | 貿易利得 | 自願貿易所增加的福利總額。等於消費者剩餘與生產者剩餘之和。 |
Galloping inflation | 急劇的通貨膨脹 | 見通貨膨脹(inflation)。 |
Game theory | 博弈論 | 關於至少存在部分利益衝突的兩個或多個決策者所處情況的分析。除用於罷工等討價還價的情況,以及比賽和戰爭等衝突的情況之外,還可以用於寡頭壟斷市場互動的分析。 |
General-equilibrium analysis | 一般均衡分析 | 經濟整體均衡狀態的分析,此時所有的商品和服務市場都同時處於均衡。相應的局部均衡分析(partial-equilibrium analysis),僅研究單個市場的均衡。 |
GDP deflator GDP | 緊縮指數 | GDP的“價格”。該價格指數用於衡量GDP各組成部分相對於基年的平均價格。 |
GDP gap GDP | 缺口 | 潛在GDP與實際GDP的差額或缺口。 |
GNP | 國民生產總值 | 見國民生產總值(gloss national product) |
Gold standard | 全本位制 | 指這樣一種制度:一國(1)宣佈其貨幣單位與一定重量的黃金等價;(2)持有黃金儲備,並根據所宣佈的價格自由買賣黃金;(3)對黃金的進出口不加任何限制。 |
Government debt | 政府債務 | 以債券和短期借款形式存在的政府債務總額。除由準政府機構(如中央銀行)持有的債券以外,政府債務一般由公眾持有。 |
Goverment expenditure multiplier | 政府支出乘數 | 政府採購等支出每增加一美元所引起的GDP的增量。 |
Graduated income tax | 累進所得稅 | 見個人所得稅(income tax,personal)。 |
Gresham's Law | 格雷欣法則 | 由托馬斯·格雷欣爵士(Sir Thomas Gresham,英國伊莉莎白女王一世的顧問)首次提出,他在1558年發表的“劣幣驅逐良幣”這一見解認為:當公眾對貨幣供給的某一部分懷有疑慮時,他們會將“良幣”(good money)窖藏起來,並試圖將“劣幣”(bad money)轉讓給他人。 |
Nominal Gross Domestic Product(or nominal GDP) | 名義國內生產總值(或名義GDP) | 按當前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國一年內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出的價值。 |
Real Gross Domestic Product | 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實際GDP) | 考慮通貨膨脹因素並加以扣除的GDP,也即,實際GDP一名義GDP除以GDP緊縮指數。 |
Nominal gross national product | 名義國民生產總值(或名義GNP) | 根據當前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國利用其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值。 |
Real gross national product | 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實際GNP) | 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並加以扣除的GNP,也即,實際GNP一名義GNP除以GNP緊縮指數。 |
Growth accounting | 增長核算 | 估計不同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的分析技術。藉助邊際生產率理論,增長核算將產出增長的源泉分解為勞動、土地、資本、教育、技術知識和其他多種因素。 |
[編輯]
Hedging | 套期保值 | 藉助對沖交易迴避風險的投資技術。例如,若某農場所種的小麥在秋季收穫,則農場主可以在春季或夏季先行出售與產出等量的小麥,從而抵消價格波動的風險。或曰,實現套期保值。 |
High-powered money | 高能貨幣 | 見基礎貨幣(monetary base)。 |
Horizontal equityvs.vertical equity | 橫向平等與縱向平等 | 橫向平等指的是:對境況類似的人給予平等或公平的待遇,強調的是基本情況相同的人應得到相同的待遇。縱向平等指的是:對境況不同的人應給予平等的待遇。 |
Horizontal integration | 橫向整合 | 見縱向整合與橫向整合(integration,verticalvs.[[horizontal integration)。 |
Horizontal merger | 橫向兼併 | 見兼併(merger)。 |
Human capital | 人力資本 | 一國由勞動力體現的技術知識和技能的存量,源於正式教育和在職培訓等方面的投資。 |
Hyperinflation | 惡性通貨膨脹 | 見通貨膨脹(inflation)。 |
[編輯]
Imperfect competition | 不完全競爭 | 見不完全競爭(competition,imperfect)。 |
Imperfect competitor | 不完全競爭者 | 購買量或銷售量足以影響所在市場的價格水平的廠商。 |
Implicit-cost elements | 隱性成本要素 | 雖然不是顯性貨幣成本 (explicit money costs),但卻應像對待顯性貨幣成本那樣來加以核算的成本(如小商店店主的勞動成本)。隱性成本有時稱“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但後者含義更廣。 |
Imports | 進口 | 見出口(exports)。 |
Inappropriability | 不可分撥性 | 見不可分撥(inappropriable)。 |
Inappropriable | 不可分撥 | 用以描述個人使用成本為零,或個人成本低於社會總成本的資源。這些資源的特征是具有外部性。因此,從社會的角度看,市場配置該資源是非效率的。 |
Incidence(or tax incidence) | 歸宿,或稅賦歸宿 | 一項稅收最終的經濟負擔者(相應於法定納稅人)。例如,銷售稅錶面上由零售商繳納,但實際上該稅賦極有可能轉嫁在消費者身上。稅收歸宿說到底是取決於供給和需求的價格彈性。 |
Income | 收入 | 個人或國家一段時期內(通常為一年)所新增的工資、利息、紅利和其他進帳的流量。 |
Income effect(of a price change) | (價格變動的)收入效應 | 商品價格變動會引起消費者實際收人變動,進而會導致對該商品的需求量的變動。價格變動的收人效應是價格變動的替代效應(substitution effect)的一種補充。 |
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 | 需求的收入彈性 | 任何給定物品的需求不僅受該物品價格的影響,而且受購買者收人的影響。收入彈性用於衡量物品需求量對於收人的敏感程度。其精確定義是: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除以收人變動的百分比。[參見需求的價格彈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
Income statement | 收益表 | 公司的一種報表,報告某時期(通常為一年)的銷售收人或所獲收益,所售商品的合理的成本,還有剔除成本後所剩的利潤(凈收入)。又稱損益表(profit-and-loss statement)。 |
Income tax,negative | 負所得稅 | 見負所得稅(negative income tax)。 |
Income tax,personal | 個人所得稅 | 對個人收入課征的稅。收入包括工資、薪金,或租金、紅利、利息等資產收入。在美國,個人所得稅採取累進位(graduated),即高收入者的平均稅率要高於低收入者。 |
Income velocity of money | 貨幣的收入周轉率 | 見貨幣周轉率(velocity of money)。 |
Incomes policy | 收入政策 | 旨在直接限制工資和價格變動以減緩通貨膨脹的政策。包括多種形式:從自願工資一價格指導,到對工資、薪金和價格直接進行法律控制,等等。 |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 遞增的規模報酬 | 見規模報酬(returns to scale)。 |
Independent goods | 獨立品 | 需求相互獨立的物品。更精確地說,其他條件相同時,如果物品A的價格變化對物品B的需求沒有影響,則稱A、B是獨立品。 |
Indexing(or indexation) | 指數化 | 一種機制:工資、價格和合同隨一般物價水平變動而進行的部分的或完全的調整,以抵消價格水平的(部分或完全)變動的影響。 |
Indifference curve | 無差異曲線 | 兩軸分別表示不同物品消費量的平面坐標內的一條曲線。該線上每一點(表示兩種物品的不同組合)能為所給定的消費者帶來完全等同的效用滿足程度。 |
indifference map | 無差異曲線圖 | 繪有某消費者一族無差異曲線的圖形。這族曲線通常處於原點的右上方,離原點越遠的,滿足程度或水平越高。 |
Indirect taxes | 間接稅 | 見直接稅(direct taxes)。 |
Induced variables | 引致變數 | 見外生變數與引致變數(externalvs.induced variables)。 |
Industry | 產業 | 生產相似的或相同的產品的一系列企業。 |
Inertial rate of inflation | 慣性通貨膨脹率 | 一種持續的通貨膨脹過程。當人們預期通貨膨脹會持續下去,並且當前的通貨膨脹率體現於人們所訂立的合同及所形成的預期之中的時候,慣性通貨膨脹就會發生。 |
Infant industry | 幼稚產業 | 在對外貿易理論中,指尚未擁有實現規模經濟所需的經驗或專業技術的產業。要成功地同外國生產同樣商品的成熟產業相競爭,這種經驗或專業技術是必需的。幼稚產業在其發展過程中,通常認為需要給予關稅或配額的保護o |
Inferior goods | 低檔品或劣等品 | 消費量隨收人的上升而下降的物品。 |
Inflation(or inflation rate) | 通貨膨脹(或通貨膨脹率) | 通貨膨脹率指一般物價水平的年增長百分比。惡性通貨膨脹(hyperinflation)指通貨膨脹率極高的情況(例如,每年百分之一千,百分之一百萬甚至百分之十億)。急劇的通貨膨脹(galloping inflation)指每年百分之五十、一百或二百的情況。溫和的通貨膨脹(moderate inflation)則指並不嚴重扭曲相對價格或收人的物價上漲。 |
Inflation targeting | 通貨膨脹目標 | 一種治理通貨膨脹的政府政策:官方確定通貨膨脹的目標、宣佈通貨膨脹率波動的範圍,並明確表示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是低且穩的通貨膨脹。近年許多工業國都採用了強硬或靈活的通貨膨脹目標政策。 |
Innovation | 創新 | 一個與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有密切關係的術語。熊彼特賦予它三種含義:(1)向市場引人一種全新的、明顯不同的產品;(2)引進一種新的生產技術;或者(3)開發一個新市場。[參見發明(invention)。] |
Inputs | 投入 | 投人[或生產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指企業用於生產過程的商品或勞務。 |
Insurance | 保險 | 一種機制:通過將風險分散於眾多人身上的方式來降低個體所面對的風險、彌補個體可能遭受的巨額損失。 |
Integration,verticalvs.horizontal | 縱向整合和橫向整合 | 生產過程由許多生產階段所組成,如鐵礦石加工成鋼錠、鋼錠加工成鋼板、鋼板再加工成汽車車體。縱向整合是指將生產過程的兩個或更多的階段結合在單個企業當中(如,鐵礦石和鋼錠)。橫向整合是指將處於同一生產階段的不同單位結合在單個企業當中。 |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 知識產權 | 管理專利、版權、商業秘密、電子媒介和其他以信息為主要內容的商品的法律。這些法律通常給予發明者在再生產過程中的控制權和受補償權。 |
Interest | 利息 | 向他人貸款的人所獲得的收益。 |
Interest rate | 利率 | 一定時期內為所借款項所支付的價格,通常以每年的占本金的百分比來表示。這樣,如果利息率是每年10%,則借期一年的1,000美元貸款,需要支付100美元的利息。 |
Intermediate goods | 中間產品 | 經過一些製造或加工過程,但還沒有達到最終產品階段的產品。例如,鋼鐵和棉紗就是中間產品。 |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also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 國際貨幣制度(國際金融體系) | 跨國交易據以進行支付的制度。中心政策問題是安排匯率如何決定、政策如何影響匯率等問題。 |
Intervention | 干預 | 政府為影響本幣匯率而在外匯市場上買賣本國貨幣等活動。 |
Intrinsic value(of money) | (貨幣的)內在價值 | 作為物品的貨幣商品價值(如,銅幣中所含銅的市場價值)。 |
Invention | 發明 | 一種新產品或一項新生產技術的創造性發現。註意與創新(innovation)有別。 |
Investment | 投資 | (1)一種為增加未來產出而放棄當前消費的經濟活動。包括有形投資,如房屋,和無形投資,如教育。凈投資是總投資扣除折舊後的價值。總投資是沒有扣除折舊的投資。(2)在金融術語中,投資的含義完全不同,它指的是對於股票或債券等證券的購買。 |
Investment demand(or investment demand curve) | 投資需求(或投資需求曲線) | 反映投資水平同資本成本(更具體地說是實際利率)之間的對應關係的圖表。 |
Invisible hand | 看不見的手 | 亞當·斯密於1776年提出的概念,揭示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中所存在的一個悖論。認為在每個參與者追求他或她的私利的過程中,市場體系會給所有參與者帶來利益,就好象有一隻吉祥慈善的看不見的手,在指導著整個經濟過程。 |
Involuntarily unemployed | 非自願失業 | 見失業(unemployment)。 |
Iron law of wages | 工資鐵律 | 馬爾薩斯和馬克思的經濟理論之一。認為在資本主義中存在著工資被壓到維持生存水平這樣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 |
Isoquant | 等產量 | 見等產量曲線(equal product curve)。 |
[編輯]
Keynesian economics | 凱恩斯經濟學 | 由約翰·梅納德·凱恩斯開創的一套經濟理論。認為資本主義體系不能自動地趨向充分就業的均衡。根據凱恩斯的觀點,運用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能夠提高總需求,可以醫治非充分就業的均衡。 |
Keynesian school | 凱恩斯學派 | 見凱恩斯主義經濟學(Keynesian economics)。 |
[編輯]
Labor force | 勞動力 | 美國官方統計中,16歲和16歲以上的失業或就業的人口群體。 |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 勞動力參與率 | 屬於勞動力範圍的人口占16歲及16歲以上的全體人口的比率。 |
Labor productivity | 勞動生產率 | 見生產率(productivity)。 |
Labor supply | 勞動供給 | 一個經濟可供使用的工人的數量(或更一般地說:勞動的小時數)、勞動供給的主要決定因素是人口、實際工資和社會傳統。 |
Labor theory of value | 勞動價值論 | 常與卡爾·馬克思聯繫在一起的學說,認為每種商品價值的唯一衡量標準都應是生產它所需要的勞動量。 |
Laissez-faire(“leave us along”) | 自由放任 | (“別來管我”)一種觀點,認為政府應儘可能少地干預經濟活動.而讓市場去作決策。按照亞當·斯密等古典經濟學家的表述,這一觀點明確認為政府的作用應限於下述範圍:(l)法律和秩序維持;(2)國防;(3)提供私人企業不願提供的某些公共品(如公共保健和環境衛生)。 |
Land | 土地 | 古典和新古典經濟學中三種基本生產要素的一種(其他為勞動和資本)。更一般地說,土地不僅包括農業和工業等方面的用地,而且還包括從地上和地下所取得的其他自然資源。 |
Least-cost rule(of production) | (生產的)最低成本法則 | 指這樣一種法則:當每一種投人要素的邊際收益產品對於該種投人要素的價格的比率都相等的時候,生產某一水平產量的成本就達到最小。 |
Legal tender | 法定清償物 | 按照法律規定,在進行債務清償時必須被接受的貨幣。美國所有的硬幣和通貨都是法定清償物,但支票不是。 |
Less developed country | 欠發達國家 | 人均收入遠低於“發達”國(通常指北美和西歐的大部分國家)的國家。 |
Liabilities | 負債 | 會計學中,指對其他企業或個人的欠款(debt)或金融債務(financial obligation)。 |
Libertarianism | 自由放任主義 | 一種在經濟和政治事務中強調個人自由重要的哲學;有時也稱作“自由主義”(liberalism)。自由放任主義者(包括早期的亞當·斯密,今天的米爾頓·弗里德曼和詹姆士·布坎南)認為,人民應該能夠實現他們的利益和意願,而政府活動應限於保證合同履行、提供警察和國防服務的範圍內,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為個人提供自由。 |
Limited Liability | 有限責任 | 關於所有者對企業損失應付責任的限制。這種損失僅限於該所有者為該企業所提供的資本的範圍內。有限責任是大公司興起的重要因素。而合伙制和個人業主制的所有者一般情況下卻需要對債務負有無限的責任。 |
Long run | 長期 | 用來表示一段時間的術語。在這段時間中,可以針對有關的變化作出充分的調整。在微觀經濟學中,它表示這樣一段時間:企業可以進人或退出某一行業,巨資本存量可以變化。在巨集觀經濟學中,它經常用來指這樣一段時間:所有的價格、工資合同、稅率以及預期都能夠作出充分的調整。 |
Long-run aggregate supply schedule | 長期總供給表 | 供給表,反映所有價格和工資進行調整以後的產出與價格水平之間的關係。在此,總供給曲線是垂直的。 |
Lorenz curve | 洛倫茨曲線 | 一個用來顯示收人或財富不平等的程度的幾何圖形。 |
Lowest sustainable rate of unemployment(or LSUR) | 最低可持續失業率 | 指一種失業率水平,在該水平上,導致工資上升和價格膨脹的壓力和導致工資下降和價格收縮的壓力二者,處於衡狀態,所以通貨膨脹既不上升也不下降;LSUR 代表在長期內不存在通貨膨脹上升壓力的情況下所能獲得的最低失業率。也即是這樣的一種失業率,在該失業率水平上,長期的菲利普斯曲線(Phillips curve)是垂直的。 |
Lump-of-labor fallacy | 勞動合成謬誤 | 一種錯誤觀點,認為社會中需要做的工作總量是固定的。之所以錯誤的原因在於:勞動市場可以通過工資的變化或移民的出人來加以調整,從而可以適應勞動供求的變化。 |
[編輯]
M1、M2 | 狹義貨幣、廣義貨幣 | 貨幣供應(money supply)。 |
Macroeconomics | 巨集觀經濟學 | 對經濟總體行為的分析,主要研究產出、收入、價格水平、對外貿易、失業和其他總體經濟變數。(參見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 |
Malthusian theory of population growth | 馬爾薩斯人口增長理論 | 馬爾薩斯首次提出的一種假設:認為人口增長的“自然”傾向快於食品供給的增長。因此,隨著時間推移,人均食品生產增長率趨於下降,從而給人回增長設置了一種障礙。一般地說,這種觀點認為:隨著人口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標準的提高,人口傾向於更快地增長。 |
Managed exchange rate | 管理匯率制 | 當今最流行的一種匯率體制。在這種體制中,國家會不時地採取一些干預措施以穩定貨幣,但沒有固定的或官方公佈的平價。 |
Marginal cost | 邊際成本 | 參見成本邊際(cost,marginal)。 |
Marginal principle | 邊際原則 | 一個基本概念:當人們活動的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的時候,他們就實現了自己的收入或利潤的最大化。 |
Marginal Product(MP) | 邊際產品 | 當所有其他投入不變時,追加一單位投入所得到的額外的產出。有時稱作邊際物質產品(Marginal physical product)。 |
Marginal product theory of distribution | 分配的邊際產品理論 | 由約翰·B·克拉克提出的一種收入分配理論。根據該理論,每一生產性投入依據其邊際產品獲得相應的報酬。 |
Marginal propensity of consume(MPC) | 邊際消費傾向 | 傾向可支配收入增加一美元時人們消費的增加量。註意,它與平均消費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不同,後者是總消費與可支配總收人的比率。 |
Marginal propensity to import(MPM) | 邊際進口傾向 | 在巨集觀經濟學中,由於GDP每增加一美元而使得進口增加的美元數額。 |
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MPS) | 邊際儲蓄傾向 | 所追加的一美元可支配收入中用於儲蓄的部分。註意,根據定義, MPC+ MPS= 1。 |
Marginal revenue(MR) | 邊際收益 | 企業出售額外一單位產品所能得到的收益的增量。在完全競爭條件下,邊際收益等於價格。在不完全競爭條件下,邊際收益低於價格。原因是:為銷售所追加的這一單位產品,所有在此單位以前出售的產品的價格都必須有所降低。 |
Marginal revenue product(of an input) | (一種投入的)邊際收益 | 產品等於邊際收益乘以邊際產品。如果廠商追加一單位投人進行生產並出售產品而得到一個額外收人,那麼這個額外收人就是邊際收益產品。 |
Marginal tax rate | 邊際稅率 | 就所得稅而言,收人的最後一美元中用作稅收的百分比。在累進稅制中,邊際稅率高於平均稅率。 |
Marginal utility(MU) | 邊際效用 | 在假定其他商品的消費量保持不變的條件下,消費額外一單位追加商品時所帶來的追加的或額外的滿足。 |
Market | 市場 | 賣者和買者相互作用以決定商品價格和交易數量的一種安排。有些市場(如股票市場和跳蚤市場)有實在的空間場所;而另一些市場則是由電話或電腦連接起來的。現在,還有一種市場是在互聯網路上展開的。 |
Market economy | 市場經濟 | 在這種經濟中,“什麼、如何和為誰”等有關資源配置的問題,主要通過市場的供給和需求來決定。在市場這種經濟組織形式中,企業受利潤最大化意願的驅動,購買原材料。進行生產並銷售產品;而居民戶則擁有要素收人,他們在市場中決定對商品的需求。最後,企業的供給和居民戶的需求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決定商品的價格和數量。 |
Market equilibrium | 市場均衡 | 等同於競爭均衡 (Competitive equilibrium) |
Market failure | 市場不靈 | 指價格體系的不完備性,它阻礙資源的有效配置。主要表現為外部性和不完全競爭。 |
Market power | 市場權力 | 一個或一組企業對某一行業價格和生產決策的控製程度。在壟斷情形下,企業有高度的市場權力。而在完全競爭行業中的企業則沒有市場權力。集中率是使用得最廣泛的市場權力的衡量標準。 |
Market share | 市場份額 | 一個或一組企業在該行業產出量中所占的比例。 |
Markup pricing | 加成定價制 | 許多企業在不完全競爭條件下所用的定價方法。根據這一定價方法,他們先估計平均成本,然後在成本上再加一個固定的百分比,以體現他們所要索取的價格。 |
Marxism | 馬克思主義 | 由卡爾·馬克思在19世紀提出的一系列社會、政治及經濟學說。作為經濟理論,馬克思預言,由於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特別是由於其剝奪工人階級的傾向,資本主義制度勢必發生崩潰。馬克思主義確信: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必不可免地遭受壓迫的依據是“工資鐵律”,該定律認為工資一直會下降到只能維持勞動力生存的水平。 |
Mean | 均值 | 統計學術語,與“平均”(average)意義相同。例如: l、3、6,10、20這5個數字的均值是8。 |
Median | 中位數 | 統計學術語,特指在一列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或分級的數字中那個恰好處在中間的數字(例如在收人和考分的序列中)。例如,在1、3、6、10、20這5個數字的中位數是6。 |
Mercantilism | 重商主義 | 一種政治學說,強調保持國際收支盈餘以積累黃金的重要性。並由此提倡政府嚴密控制經濟政策,認為自由放任的政策可能會導致黃金的流失。 |
Merchandise trade balance | 商品貿易餘額 | 參見貿易餘額(trade balance) |
Merger | 兼併 | 一個公司收購另一個公司的行為,通常以一個企業收購另一企業股票的形式發生。主要形式包括:(1)縱向兼併,發生在兩個企業處在生產過程的不同階段的時候(如鐵礦和鋼錠);(2)橫向兼併,發生在兩個企業處在同一個市場中的情況下(如兩個汽車製造商);(3)混合兼併,發生在兩個企業在兩個沒有關聯的市場中各自經營的場合(如鞋帶製造業和煉油業)。 |
Microeconomics | 微觀經濟學 | 對經濟中各單個因素行為的分析:如研究某單個的商品的價格或單個消費者或單個企業的行為。(參見巨集觀經濟學,macroeconomlcs) |
Minimum cost | 最低成本 | 參見成本最低(cost,minimum)。 |
Mixed economy | 混合經濟 | 非共產主義國家中經濟組織的主要形式。混合經濟主要依靠其經濟組織中的價格體系,同時也採用多種形式的政府干預(如稅收、支出和管制)來應付巨集觀經濟的不穩定和市場不靈等情況。 |
Model | 模型 | 一種正式的分析框架,通過少數關鍵性變數的關係來揭示一個複雜系統的基本特征。模型可採取幾何圖形、數學方程組和電腦程式等多種形式。 |
Moderate inflation | 溫和的通貨膨脹 | 見通貨膨脹(inflation)。 |
Momentary run | 瞬期 | 非常短的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里,生產是固定不變的。 |
Monetarism | 貨幣主義 | 一個經濟學流派,認為貨幣供應的變化是巨集觀經濟波動的主要原因。就短期來說,貨幣主義認為,貨幣供應變動是決定實際產出和價格水平變動的主要因素。就長期來說,它認為價格傾向於與貨幣供應成比例地運動。貨幣主義者經常認定,最好的巨集觀經濟政策是保持貨幣供應穩定增長的政策。 |
Monetary base | 貨幣基礎 | 由公眾持有的政府的凈貨幣性負債。在美國,貨幣基礎等於通貨加上銀行準備金。有時稱高能貨幣(high-powered money)。 |
Monetary economy | 貨幣經濟 | 一種經濟,其貿易經由一種能被共同接受的交易媒介而進行。 |
Monetary policy | 貨幣政策 | 中央銀行實施控制貨幣、利率、信貸條件的目標和手段。貨幣政策的主要工具包括:公開市場業務、準備金比率和貼現率。 |
Monetary rule | 貨幣規則 | 貨幣規則是貨幣主義經濟學最重要的教條。它宣稱最好的貨幣政策是將貨幣供應的增長率固定在一個水平上,不論經濟景氣與否,都應維持不變。 |
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 貨幣傳導機制 | 在巨集觀經濟學中,貨幣供應變動轉化為產出、就業、價格和通貨膨脹的變動的途徑。 |
Monetary union | 貨幣聯盟 | 若幹國家採用同一種通用貨幣作為會計單位和交換媒介的一種制度安排。歐洲貨幣聯盟計劃1999年採用歐元作為通用貨幣。 |
Money | 貨幣 | 支付手段或交換媒介。關於貨幣的構成,請參見貨幣供應(money supply)。 |
Money demand schedule | 貨幣需求表 | 體現的是貨幣持有需求和利率水平之間的對應關係。當利率上升時,債券和其他有價證券的吸引力增大,貨幣的需求量會降低。見貨幣需求(demand for money)。 |
Money funds | 貨幣資金 | 靈活性很強的短期金融工具的簡稱,其利率是不固定的。主要形式包括貨幣市場互助基金和商業銀行貨幣市場活期存款帳戶。 |
Money market | 貨幣市場 | 金融術語,指一套處理短期信貸工具(如國庫券和商業票據)買賣活動的制度安排。 |
Money supply | 貨幣供應 | 狹義的貨幣供應(M1)包括鑄幣、紙幣、所有的活期存款或支票存款,稱為狹義貨幣或交易貨幣。廣義的貨幣供應(M2)包括M1的所有項目,再加上某些靈活性資產或若幹準貨幣(near-monies),如儲蓄存款、貨幣市場基金和其他類似項目。 |
Money-supply effect | 貨幣供給效應 | 名義貨幣供應量不變時,價格上升與相應的貨幣緊縮、總支出下降這二者之間的關係。 |
Money-supply multiplier | 貨幣供給乘數 | 貨幣供給(或存款)增長與銀行準備金增長的比率。一般說來,貨幣供給乘數等於法定准備金比率的倒數。例如,法定准備金比率是0.125,那麼貨幣供給乘數就是8。 |
velocity of money | 貨幣周轉率 | 見貨幣周轉率(velocity of money)。 |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 壟斷競爭 | 一種市場結構,其中有許多賣者,他們所提供的產品接近、但不可以完全替代。在這樣的市場上,每一廠商對其產品的價格都能施加一定的影響。 |
Monopoly | 壟斷 | 一種市場結構,在其中,某種商品由單獨一家廠商提供。見自然壟斷(natural monopoly)。 |
Monopsony | 買方壟斷 | 壟斷的鏡像:只有一個買者的市場;一個“買方”的壟斷。 |
Moral hazard | 道德危險 | 市場不靈的一種形式。由於針對某種投保風險的保險機制的存在,使得風險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增加。例如,一個對其汽車投保了失竊險的車主,可能會在鎖車這件事上變得粗心。這是因為保險的存在降低了對防盜的激勵。 |
MPC | 邊際消費傾向 | |
MPS | 邊際儲蓄傾向 | |
Multiplier | 乘數 | 巨集觀經濟學的一個術語,指每單位外生變數(如政府支出或銀行儲備)的變化所帶來的引致變數的變動情況(如GDP或貨幣供應)。支出乘數(expenditure multiplier)指支出(如投資)增長1美元所引起的GDP的增長。 |
Multiplier model | 乘數模型 | 在巨集觀經濟學中由J·M·凱恩斯所提出的一種理論。它強調自主開支(autonomous expenditures)(特別是投資、政府支出和凈出口)的變化在決定產出和就業變化中的重要作用。見乘數。 |
[編輯]
Nash equilibrium | 納什均衡 | 博弈論中當事人的一組策略。其他參與人的策略既定時,沒有任何一個參與人還能改善他或她的支付。也就是說,給定參與人A的策略,參與人B無法做得更好;而給定參與人B的策略,A也不能做得更好。納什均衡有時也稱為非合作均衡(noncooperative equilibrium)。 |
National debt | 國家債務 | 與政府債務(government debt)同義。 |
National income and product accounting(NIPA) | 國民收入和生產帳戶 | 一套衡量整個國家一個季度中或一年中的支出、收入和產出的情況的帳戶。 |
National savings rate | 國民儲蓄率 | 全部儲蓄(私人儲蓄和公共儲蓄)除以國內凈產值。 |
Natural monopoly | 自然壟斷 | 一個廠商或一個行業的產品的平均成本,在其規模擴大的整個過程中都明顯下降,例如地方電力傳輸。在這種場合,該行業若由一個廠商、或由一個壟斷廠商來經營,就會比多個企業能更有效率地提供全部產出。 |
Near money | “準貨幣” | 一種金融資產。它沒有風險,非常易於轉換成貨幣,以至它們接近於或實際上就等於是貨幣。例如貨幣基金或國庫券。 |
Negative income tax | 負所得稅 | 以一個統一的方案代替現存各種收入支持方案(如福利、食品券等等)的計劃、在這一計划下,貧困家庭將得到一份收入補助,而隨著他們的報酬的增加,其得到的補助會相應地減少。 |
Neoclassical model of growth | 新古典增長模型 | 一種用來解釋工業化國家經濟長期增長趨勢的理論或模型。這一模型強調資本深化(即資本一勞動比率的增長)和技術變革這一因素在解釋潛在實際GDP增長中的重要作用。 |
Net domestic product(NDP) | 國內凈產出 | 等於GDP減去資本品的折舊補貼。 |
Net economic wefare(NEW) | 凈經濟福利 | 一種關於國民產出的指標,用於修正GDP指標的若幹局限性。 |
Net exports | 凈出口 | 國民產出帳戶中的一項,等於商品和服務的出口減去商品和服務的進口。 |
Net foreign investment | 凈國外投資 | 一國的國外凈儲蓄,數值上約等於凈出回。 |
Net investment | 凈投資 | 等於總投資減去資本品折舊。 |
Net national product(NNP) | 國民生產凈值 | 等於GNP減去資本品折舊。 |
Net worth | 凈值 | 會計學里,等於總資產減去總負債。 |
New classical macroeconomics | 新古典巨集觀經濟學 | 這種經濟理論認為:(l)價格和工資是靈活的;(2)人們的預期遵循理性預期假說。新古典巨集觀經濟學的主要理論是政策無效性定理。見理性預期假說(rational expectation by-pothesis)和政策無效性理論(policy ineffectiveness theory)。 |
NNP | 國民生產凈值 | |
Nominal GDP | 名義國內生產總值 | 見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oss domestic product,nominal) |
Nominal GNP | 名義國民生產總值 | 見名義國民生產總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nominal) |
Nomlnal interest rate(or money) | 名義利率(或貨幣) | 利率是對各種資產所作的支付。名義利率代表每一美元投資每年所帶來的美元收益。而實際利率代表的每一單位實物投資所帶來的實物報酬。 |
Noncooperative equilibrium | 非合作均衡 | 見納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 |
Nonrenewable resources | 不可更新資源 | 指那些供給基本固定,再生速度達不到經濟發展要求的自然資源,如石油和天然氣。 |
Normativevs.positive economics | 規範經濟學與實證經濟學 | 規範經濟學考慮“應該怎樣”(what ought to be),諸如公共政策價值判斷,或公共政策目標之類的問題。而實證經濟學則是關於經濟事實和行為的分析,討論“實際怎樣(the way things are)之類的問題。 |
Not in the labor force | 不屬於勞動力 | 特指成年人中不工作也不找工作的那部分人。 |
NOW accoun(Negotiable order of withdrawalt) | 可轉讓支付命令活期存款帳戶 | 一種生息的支票帳戶。參見支票帳戶(checking accounting)。 |
[編輯]
Okun's law | 奧肯法則 | 由奧肯發現的周期波動中的GDP和失業之間的經驗關係。這一法則指出,當實際GDP相對於潛在GDP下降2%時,失業率上升大約 1%。(較早估計的比率是 3:1)。 |
Oligopoly | 寡頭 | 不完全競爭的一種。在這種情形中,一個行業為少數幾個供給者所支配。 |
Open economy | 開放經濟 | 一種經濟體系,它與其他國家進行商品和資本的國際貿易活動(即進日和出口人而一個封閉經濟(closed economy)則是沒有進出口的經濟。 |
Open-economy multiplier | 開放經濟乘數 | 在一個開放經濟中,漏出的收人既流向儲蓄也流向進口。因此,投資或政府支出的開放經濟乘數由下式可求:開放經濟乘數式中MPS—邊際儲蓄傾向,MPm—邊際進口傾向。 |
Open-market operations | 公開市場業務 | 為影響銀行準備金、貨幣供給和利率,中央銀行所進行的買賣政府債券的活動。買入證券時,中央銀行所支付出去的貨幣,會增加商業銀行的準備金,從而導致貨幣供給擴大。而賣出證券時,貨幣供給就被減縮。 |
Opportunity cost | 機會成本 | 經濟品的次優(next-best)使用(或機會)價值,或曰所犧牲掉的可供選擇的其他用途的價值。比如說,用來開采一噸煤的投入,其可供選擇的最佳使用是生產10蒲式耳的小麥。那麼一噸煤的機會成本就是10蒲式耳的小麥。這些小麥能被生產出來但實際上卻沒有生產。機會成本對於評價非市場性商品諸如環境衛生和安全等十分有用。 |
Ordinal utility | 序數效用 | 需求理論所用的一種無標度(dimensionless)的效用衡量方法。序數效用可以表明個人在A與B中更偏好A,但不能表明他究竟偏好多少。也即,任何兩組商品都可以相對排序,但絕對差異無法衡量。這與基數效用(有標度的效用)概念不同,基數效用有時用於風險行為分析。基數效用的一個例子是:我們說某物質在100克時比它在50克時熱兩倍。 |
Other things constant | 其他因素不變 | 一個短語,有時寫為“ceteris paribus。表示:被觀察的那個因素髮生變化,而其他因素依舊或固定不變。例如,一個向下傾斜的需求曲線表示,在其他因素(如收入)保持不變的情況下,隨著價格的上升,需求量會下降。 |
Outputs | 產出 | 用於消費或進一步加工生產的各種有用的商品和服務。 |
[編輯]
Paradox of thrift | 節約悖論 | 一個最早由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提出的原則。即一個社會增加其儲蓄的企圖,可能導致其實際儲蓄數量的減少。 |
Paradox of value | 價值悖論 | 這樣一種悖論:許多生活必需品(如水)的“市場”價值很低,而許多奢侈品(如鑽石)“使用”價值很小,但市場價格很高。這一悖論由以下事實解釋:價格不反映一件商品的總效用,而是反映它的邊際效用。 |
Pareto efficiency(or Pareto optimality) | 帕累托效率(或帕累托最優) | 見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ciency)。 |
Partial-equilibrium analysis | 局部均衡分析 | 一種分析方法。在某些因素不變(如忽略收入變化)的前提條件下,分析各種變數對單個市場的影響。 |
Partnership | 合伙制 | 兩人或多人共同經營的非公司形式的企業,不像公司那樣只承擔有限的責任。 |
Patent | 專利 | 一種賦予發明者的排他性權利,可以在一定時期內(如美國為20年)控制其發明的使用權。專利造成暫時壟斷,作為對發明活動的酬報。像其他知識產權一樣,專利是促進個人或小企業進行發明的一種手段。 |
Payoff table | 支付矩陣 | 博弈論中,用來描述兩個人或多個參與人的策略和支付的矩陣。不同參與人的利潤或效用就是支付。 |
Payoffs | 支付 | 見支付矩陣(payoff table)。 |
Perfect competition | 完全競爭 | 參見完全競爭(competition, perfect)。 |
Personal income | 個人收入 | 衡量稅收抵扣前收入的一個指標,確切地說,等於可支配個人收入加上凈稅收。 |
Personal saving | 個人儲蓄 | 收人中沒有被消費的部分,換言之,是個人可支配收入與消費之間的差額。 |
Personal savings rate | 個人儲蓄率 | 以百分比形式表示的個人儲蓄與個人可支配收入的比率。 |
Phillips curve | 菲利普斯曲線 | 由A·W·菲利普斯首先提出的一種幾何圖形,顯示的是失業與通貨膨脹的替代關係。在現代主流巨集觀經濟學中,向下傾斜的“替代性”的菲利普斯曲線一般只在短期中成立。在長期中,通常認為菲利普斯曲線是垂直的,而且對應於最低可持續失業水平。 |
Policy ineffectiveness theorem | 政策無效性定理 | 一個定理,認為在理性預期、價格工資靈活的情況下,被預期到的政府貨幣或財政政策實際上不能影響實際產出或失業。 |
Portfolio theory | 投資組合理論 | 一種經濟投資理論,討論理性投資者如何將自己的資本分配在不同的金融資產中——也就是說,他們怎樣將其資本“組合”成一種最佳搭配狀態。 |
Positive economics | 實證經濟學 | 參見規範經濟學與實證經濟學(normative]]vs.[[ positive economics)。 |
Post hoc fallacy | 後此謬誤 | 來自拉丁語“post hoe,ergo propter hoc”,意為在這個之後發生,所以是因為這個”。如果這樣推理:“因為A先於B,所以A引起B”,那麼,就會發生這種謬誤。 |
Potential GDP | 潛在GDP | 高就業的GDP,或更精確地說,在既定的技術狀況和人口規模條件下可以達到的且不致加速通貨膨脹的最高水平的GDP。現今一般認為:它是那個與最低可持續失業率相應的產出水平的等價物。 |
Potential output | 潛在產出 | 與潛在GDP(potential GDP)同義。 |
Poverty | 貧困 | 今天,美國政府將“貧困線”定義為可維持最低限度生活的收入水平。 |
PPF(production-possibility frontier) | 生產可能性邊界 | |
Present value(of an asset) | (資產的)現值 | 在一段時間內能帶來一系列收入的資產的當前價值。估價這一系列的收人需要將每一部分收入折現。折現是用折現率(也即一種利率)對未來的收入加以折算。 |
Price-elastic demand | 有價格彈性的需求(或有彈性的需求) | 需求價格彈性的絕對值超過1的情況。這時,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大於價格變化的百分比。另外,有彈性的需求意味著:當價格下降時,由於需求量增加得非常之大,以至於總收益(價格數量)會上升(參見非價格彈性的需求)。 |
Price-elasticity of demand | 需求的價格彈性 | 表示需求量對價格變動反應程度的指標。彈性繫數(需求的價格彈性繫數=Ep)等於需求量變動百分比除以價格變動的百分比。具體計算百分比時,分子取新老需求量的平均數,分母取新老價格的平均數,不計負號。參見有價格彈性的需求、非價格彈性的需求和單位彈性的需求。 |
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 | 供給的價格彈性 | 在概念上與需求的價格彈性相似,只不過它衡量的是供給對價格變動的反應,更精確地說,供給的價格彈性是供給量變化的百分比除以價格變動的百分比。供給彈性在完全競爭條件下最為有用。 |
Price flexibility | 價格靈活性 | “拍賣”市場上(如許多原料商品和股票市場)的價格行為。在這些場合,價格對供給或需求的變動立即作出反應。(對照管理價格) |
Price index | 價格指數 | 表示在給定的時段里,一組商品的平均價格如何變化的一種指數。在計算平均數時,不同商品的價格一般要根據其經濟重要性作加權處理。(例如在計算消費者價格指數時,加權的依據就是每種商品在總消費支出中所占的份額)。 |
Price-inelastic demand | 無價格彈性的需求(或無彈性的需求) | 需求價格彈性絕對值小於1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當價格下降時,總收益下降;當價格上升時總收益上升。無價格彈性的需求的一個極端是完全無價格彈性的需求,這意味著當價格上升或下降時,需求量完全沒有變化。(參見有價格彈性的需求和單位彈性的需求)。 |
Private goods | 私人品 | 見公共品(public goods)。 |
Producer price index | 生產者價格指數 | 大量批發銷售的商品(如鋼、小麥以及石油)的價格指數。 |
Product,average | 平均產品 | 見平均產品(average product)。 |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 產品差別 | 類似商品之間存在著的使它們不至於成為完全替代品的因素。如,因位置差別使得在不同地點出售的同型號的汽油成為不完全的替代品。具有產品差別的企業面對的是向下傾斜的需求曲線,而不是完全競爭情況下的那種水平的需求曲線。 |
Marginal product | 邊際產品 | 見邊際產品(Marginal product)。 |
Production function | 生產函數 | 在技術水平既定條件下確定某一組要素投入所能帶來的最大產出的關係式(或數學函數)。它用於某個企業,或作為總生產函數用於整體經濟。 |
Production-possibility frontier(PPF) | 生產可能性邊界 | 一種幾何圖形,顯示一個經濟所能生產的商品的各種組合。通常簡化地選擇兩種商品:大炮和黃油。PPF外部的點(其右上部)的產品組合不可能得到,而PPF內部的點則缺乏效率,因為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這或者是因為資源使用不當,或者是所用的生產技術已經過時。 |
Productivity | 生產率 | 用來表示產出與投入比率的術語(總產出除以勞動投入是勞動生產率)。如果相同數量的投入生產了更多的產出,則生產率就增長了。勞動生產率的增長是由於技術進步、勞動技能的改善和資本深化。 |
Productivity growth | 生產率增長 | 從一個時期到另一個時期生產率增長的速率。例如,如果勞動生產率指數1990年為100,而1991年為101.7,則1990年到1991年生產率增長為每年1.7%。 |
Productivity of capital,net | 凈資本生產率 | 參見收益率(rate of return)。 |
Productivity slowdown | 生產率減速 | 大約在1973年左右,美國發生了勞動生產率增長的急劇滑坡。 |
Profit | 利潤 | (l)在會計學中,是指所售商品的總收人減去合理確定的成本(參見收益表)。(2)在經濟理論中,是指總收入與生產這些商品所用資源的全部機會成本之間的差額。 |
Profit-and-loss statement | 損益表報告書 | 參見收益表。 |
Progressive taxes,proportional taxes,and regressive taxes | 累進稅、比例稅和累退稅 | 對富人徵稅較重,累退稅正好相反。更精確地說,一種稅,如果對高收入者的平均稅率(即稅收除以收人)較高,它就是累進稅。如果收入越高的人平均稅率越低,就是累退稅。如果對各種收入水平的平均稅率都相同,就是比例稅。 |
Property rights | 產權 | 產權定義為個人或企業在市場經濟中占有。買賣、使用資本品和其他財產的能力。 |
Proportional tax | 比例稅 | 參見累進稅、比例稅和累退稅。 |
Proprietorship individual | 個人業主制企業 | 由私人所有並經營的企業。 |
Protectionism | 保護主義 | 一國所採用的目的在於保護國內產業,防止進口品競爭的各種政策(最普通的是對進口征收關稅和實行配額管理)。 |
Public choice | 公共選擇 | 也稱為公共選擇理論(public-choice theory)。研究政府作出選擇和指導經濟的方式的經濟學和政治學的結合部。這一理論有不同於市場理論之處,它強調政治家的“選票最大化”行為這個因素,而這與企業的“利潤最大化”形成對比。 |
Public debt | 公共債務 | 見政府債務(government debt)。 |
Public good | 公共品 | 指這樣一種商品,其效用不可分割地影響整個公眾,而不管其中任何個人是否願意消費。例如,一項根除天花的保健措施對所有人都起了保護作用,而決不只是那些付錢接種疫苗的人。而私人品,如麵包,如果被一個人消費,就不可能被另外的人消費。 |
Pure economic rent | 純經濟租金 | 見經濟租金(rent,economic)。 |
[編輯]
Quantity demanded | 需求 | 見需求變化(change in demand)與需求量變化(change in quantity demanded)。 |
Quantity equation of exchange | 交易數量方程 | 一個專業術語:MV=PQ,式中M是貨幣供給,V是貨幣的收入周轉率,PQ(價格乘數量)是總產出(名義GDP)的貨幣價值。這一方程永遠成立,因為V被定義為PQ/M。 |
Quantity supplied | 供給量 | 見供給變化和供給量變化。 |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 貨幣數量理論 | 價格與貨幣供給同比例變動時,關於產出和總價格水平決定的理論。由貨幣主義者提出的一種更為明確的理論認為,貨幣供給是名義GDP變動的最重要的決定因素(見貨幣主義)。 |
Quota | 配額 | 進口保護主義的一種具體形式。在這種形式中,對某種商品(如糖或汽車)在一定時期中的總進口量作了限制。 |
[編輯]
Random-walk theory(of stock market prices) | 隨機行走理論(股市價格的)隨機行走理論 | 見有效市場理論(efficient-market theory)。 |
Rate of inflation | 通貨膨脹率 | 見通貨膨脹(inflation)。 |
Rate of return on capital(or return) | 資本收益率(或資本收益) | 在一項投資或一件資本品上的收益(yield)。比如,一項耗費100美元的投資每年帶來12美元的收益,那麼這項投資的收益率就是每年12%。 |
Rational-expectations hypothgsis | 理性預期假說 | 這一假說認為人們可以對未來作出無偏估計,並且人們是利用了所有可利用的信息和經濟理論作出這些估計和預測的。 |
Rational-expectations macroeconomics | 理性預期 | 巨集觀經濟學以羅伯特·盧卡斯、羅伯特·巴羅和托馬斯·薩金特為領導的一個經濟學派,認為市場能夠快速地出清且預期是理性的。在這些和其他一些條件下,可預測到的巨集觀經濟政策對實際產出或失業沒有影響。有時被稱作新古典巨集觀經濟學(new classical macroeconomlcs)。 |
Real-business-cycle theory | 真實商業周期理論 | 認為商業周期純粹是總供給的變動(主要由技術擾動造成),與貨幣或其他需求方面的因素無關。 |
Real GDP | 實際GDP | 見實際的國內總產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real)。 |
Real interest rate | 實際利率 | 以商品而不是以貨幣衡量的利率。所以它等於貨幣(或名義)利率減去通貨膨脹率。 |
Real wages | 實際工資 | 以商品或勞務計算的工人工資的購買力。它以貨幣工資率與消費物價指數的比率來衡量。 |
Recession | 衰退 | 實際GDP在兩個季度中或更長的時間里連續地下降。參見蕭條(depression)。 |
Regressive tax | 累退稅 | 參見累進稅、比例稅和累退稅(progressive,proportional,and regressive taxes)。 |
Regulation | 管制 | 政府用來控制企業行為的法律和規定。主要種類有經濟管制(economic regulation)(它影響價格、市場準入、單個行業的服務,如電話服務業)和社會管制(social regulation)(它試圖矯正影響到許多行業的外部經濟性,如空氣或水源污染)。 |
Renewable resources | 可更新資源 | 能夠周期性地提供服務的自然資源;並且,如管理適度,可以無限期使用(如農業用地)。 |
economic Rent(or pure economic rent) | 經濟租或純經濟租 | 這一概念用於從土地得到的收人。土地的總供給是固定的(對此需略作修正),而給土地所有者的報酬就是地租。這一概念經常推廣到付給各種供給不變的生產要素的報酬,即,任何具有完全無彈性或垂直的供給曲線的投入。 |
Required reserves | 法定准備金 | 見銀行準備金(reserves,bank)。 |
Reserves,bank | 銀行準備金 | 銀行以庫存現金的形式,或在聯邦儲備銀行中以無息存款的形式而保留的一部分存款。在美國,要求銀行持有支票存款(或交易帳戶)12%的準備金。 |
international Reserves | 國際儲備 | 每一個國家都以黃金、他國通貨或特別提款權的形式持有一定數量的準備金。國際儲備作為“國際貨幣”用於一國發生國際收支困難的時侯。如果一國準備允許它的匯率自由浮動,則只需要準備最低限度的準備金。 |
Resource allocation | 資源配置 | 將資源(生產要素)在各種潛在用途上進行分配,以生產出一組特定的最終產品的經濟方式。 |
Returns to scale | 規模收益 | 所有投入成比例增加時產出的增長率。例如,如果所有投人增加1倍而產出也恰好電增加1倍,則說這一生產過程呈現的是固定的規模收益(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而如果所有投入增加 1倍而產出增加卻不到 100%,則這種生產過程呈現的就是遞減的規模收益(de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如果產出增加了 1倍以上,那麼,該生產過程就具有遞增的規模收益(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
Revaluation | 貨幣增值 | 一國通貨的官方外匯匯率的提高,見貨幣降值(devaluation)。 |
Risk | 風險 | 在金融經濟學中,風險是指投資收益的不確定性。 |
Risk averse | 風險規避 | 面對不確定因素時,如果一個人認為,損失一定量收入的不愉快,大於獲得同一數量收入的愉快,那麼他就是風險規避的。 |
Risk spreading | 風險分攤 | 承擔大的風險並將這些風險分散開去的過程,目的是使這些大的風險變成由一大批人承擔的小風險。風險分散的主要形式是保險(insurance),它是賭博的一種對立面。 |
Rule of 70 | 70規則 | 估計複利的捷徑。一個每年以r%的速度增長的量大約在第70/r年時翻番。 |
[編輯]
Sales tax | 銷售稅 | 見特許權稅與銷售稅(excise tax]]vs.[[?sales tax)。 |
Savings function | 儲蓄函數 | 顯示居民戶或國家每一收入水平上相應的儲蓄量的函數關係圖表。 |
Says law of markets | 薩伊市場定律 | “供給會創造自己的需求(supply creates its own demand)的理論。J·B·薩伊在1803年提出,因為總的購買力恰好等於總收人和總產出,超額需求或超額供給是不可能的。凱恩斯對薩伊定律提出了批評。他指出,追加的1美元收入並不必然全部花掉(即邊際消費傾向並不必然為1)。 |
Scarcity | 稀缺性 | 稀缺性是經濟物品的顯著特征之一。經濟物品的稀缺性並不意味著它是稀少的,而是指它不可以免費得到。要得到這樣一種物品,必須自己生產或用其他經濟品來加以交換。 |
Scarcity,law of | 稀缺規律 | 大部分人所需要的東西只能得到有限的供應[免費品(free goods)例外]的原理。因此商品一般是稀缺的,必須通過價格或者其他形式進行某種程度的配給。 |
Securities | 證券 | 用來表示各種各樣金融資產的術語,如股票、債券、期權、票據等;更確切地說,是用來確立對這些資產的所有權的文件。 |
Short run | 短期 | 不能讓所有的要素都作出充分調整的一段時間。在微觀經濟學中,資本存量和其他“固定”要素短期中不能作出調整,進入也不是自由的。在巨集觀經濟學中,價格、工資合同、稅率和預期等,在短期中也不可能作充分的調整。 |
Short-run aggregate supply schedule | 短期總供給表 | 表示短期內產出與價格的關係的圖表。在這樣的短期中,總需求的變化能影響產出。它可以由一條向上傾斜的或水平的總供給曲線來代表。 |
Shutdown price(or point,or rule) | 停業價格(或停業點、停業原則) | 在廠商理論中,市場價格恰恰可以彌補平均可變成本且無多餘的點就是停業點。這時,企業每期的損失恰好等於它的固定成本,與停業關門的後果一樣。 |
Single-tax movement | 單一稅運動 | 19世紀由亨利·喬治發起的一場運動,認為在經濟不斷進步的條件下,貧困仍持續存在的原因在於:土地的稀缺和大量的地租流向土地所有者。“單一稅”旨在對土地所有者的地租徵稅。 |
Slope | 斜率 | 幾何圖形中與橫軸上變數的單位變化相對應的縱軸上變數的變化。向右上傾斜的曲線斜率為正,向右下傾斜的曲線斜率為負(如需求曲線),水平線的斜率為零。 |
Social insurance | 社會保險 | 政府提供的強制性保險。預防道德危害或逆向選擇等市場不靈問題,以增進社會福利。 |
Social overhead capital | 社會分攤資本 | 經濟發展所依賴的基礎性投資。特別指對衛生、飲用水。交通、通信等方面的投資。有時稱“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 |
Social regulation | 社會管制 | 見管制(regulation)。 |
Socialism | 社會主義 | 認為除勞動以外的所有的(或幾乎所有的)生產資料都應為社會所有(owned by community)的政治理論。社會主義所允許資本收益的分享情況比資本主義平等。 |
Speculator | 投機者 | 從事投機活動的人,即那些買進(或賣出)商品或金融資產,並意在以後以較高(或較低)價格賣出(或買進)並從中獲利的人。 |
Spillovers | 外溢 | 與外部性(externalities)同義。 |
Stagflation | 滯脹 | 70年代早期造出的一個詞,描述高失業或停滯,與持續的通貨膨脹相並存的現象。這一現象主要通過通貨膨脹過程的慣性性質來加以解釋。 |
Statistical discrimination | 統計歧視 | 指對待個人的方式以該人所屬群體的一般行為或特征為基礎。統計歧視可以通過降低個人突破其所屬群體特征的積極性而實現自我永存。 |
Common stock | 普通股票 | 參見普通股票(common stock)。 |
Stock market | 股票市場 | 進行普通股票交易的有組織的市場。在美國,最大的股票市場是紐約股票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美國大公司的股票交易都在那裡進行。 |
Stockvs.flow | 存量與流量 | 見流量與存量(.flow vs Stock)。 |
Strategic interaction | 策略互動 | 寡頭市場上的一種情況。其中,每一企業的經濟策略依賴於其競爭對手的計劃而制定或修改。博弈論(game theory)中給出了對策略互動的較正式的分析。 |
Structural budget | 結構性預算 | 見實際預算、周期性預算和結構性預算(actual,cyclical,and structural budget)。 |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 結構性失業 | 因工作空缺的地區分佈或工作類型與工人的類型不一致而產生的失業。可能有工作機會存在,但失業工人卻可能不具備這些工作機會所要求的技能;或者有工作機會的地區與失業者所生活的地區不一致。 |
Subsidy | 補貼 | 政府對提供或消費某種商品的企業或居民戶所作的支付。例如,政府經常以支付部分食品開支的形式向低收人家庭發放食品補貼。 |
Substitutes | 替代品 | 互相競爭的商品(如五指分開和不分開的手套)。相反,按消費者的理解,一起出現、互相配合的商品則是互補品(complement)(如左腳穿的鞋和右腳穿的鞋)。 |
Substitution effect(of a price change) | (價格變動的)替代效應 | 指這樣一種傾向:當一商品的相對價格下降時,消費者增加對該種商品的消費(以該種商品作為“替代”);而當一商品的相對價格上升時,消費者減少對該種商品的消費(該種商品被“替代”)。價格變動的這種替代效應導致向下傾斜的需求曲線。[參見收入效應(income effect)] |
Substitution rue | 替代原則 | 如果一種要素價格下降而其他要素價格不變時,那麼用這一相對便宜的要素替代所有其他要素,會使企業從中獲利。這一原則是成本最小原則(least-cost rule)的推論。 |
Supply curve(or supply schedule) | 供給曲線(或供給表) | 假定其他情況不變,表示對應每一價格,一給定市場上的供給者願意出售的商品數量的圖表。 |
Supply Shock | 供給衝擊 | 在巨集觀經濟學中,對總供給產生意外重大影響的生產成本或生產率的突然變動。作為供給衝擊的結果,實際GNP和價格水平會發生預料不到的變動。 |
Supply-side economics | 供給學派經濟學 | 強調各種影響總供給或潛在產出的政策措施的觀點。這一理論認為,對勞動和資本收入的高邊際稅率會降低工作和儲蓄的積極性。 |
[編輯]
Tariff | 關稅 | 一國對進口商品根據其數量單位所征收的稅。 |
Tax incidence | 稅收歸宿 | 見歸宿(incidence)。 |
Technological change | 技術變革 | 生產過程的改變或新產品的引入,使得同樣的一批投入能得到更多的或更進步的產出。它導致生產可能性曲線的外移。 |
Technological progress | 技術進步 | 見技術變革(technological change)。 |
Terms of trade(in international trade) | (國際貿易中的)貿易條件 | 一國出售其出口品、購買其進口品的“實際”條件,它等於出口價格指數與進日價格指數的比率。 |
Theory of income distribution | 收入分配理論 | 該理論用於解釋一個社會中個人的收人和財富的分配方式。 |
Tight-money policy | 緊縮性貨幣政策 | 中央銀行限制或減少貨幣供應和提高利率的政策。這種政策有減慢實際GDP增長,降低通貨膨脹率,提高該國外匯匯率的作用。(參見寬鬆性貨幣政策(easy-money policy) |
Time deposit | 定期存款 | 存於銀行的有最近“提取期”的資金。它包括在廣義貨幣(M2)中,但不包括在M1中,因為它們不作為支付手段來使用。 |
Token money | 符號貨幣 | 很少有或沒有內在價值的貨幣。 |
Total cost | 總成本 | 參見總成本(cost,total) |
Total factor Producitivity | 全要素生產率 | 衡量單位總投入的總產量的生產率指標。分子是總產出(即,CDP),分母是資本、勞動和資源的加權平均數。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率常常被視為科技進步的指標。 |
Total product(or output) | 總產品(或總產量) | 所生產的商品勞務的數量。物理單位對小麥是普式爾,對鋼鐵是噸,而對理髮則是次數。 |
Total revenue | 總收入 | 價格與產量的乘積,或稱總銷售。 |
Trade balance or merchandise trade balance | 貿易餘額 | 或商品貿易餘額 參見:貿易餘額(balance of trade) |
Trade carrier | 貿易壁壘 | 任何一種用以阻礙進回的保護主義措施。關稅和配額是最明顯的壁壘,但近年來,非關稅壁壘(或NTBS),如費用高昂的管制性程式,代替了傳統的措施。 |
Transactions demand for money | 貨幣的交易需求 | 見貨幣需求(demand for money)。 |
Transaction money | 交易貨幣 | 貨幣供給的一種衡量方法(通常稱作M1),它由實際用於交易的項目,即現金和支票帳戶構成。 |
Transfer payments,government | 政府轉移支付 | 政府向個人所作的、無需個人以當前的服務回報的支付。例如社會保險支付和失業保險等。 |
Treasury bills(T-bills) | 短期國庫券 | 聯邦政府所發行的短期債券或證券。 |
[編輯]
Underground-economy | 地下經濟 | 未報告的經濟活動。地下經濟包括本屬合法,但未向稅收機關報告的活動[如現場舊貨出售(garage sale)或親朋間提供的服務]和非法活動(如販毒、賭博和賣淫)。 |
Unemployed | 失業者 | 未被雇用但積極尋找工作或等待重返工作的人。 |
Unemployment | 失業 | (1)在經濟術語中,非自願失業(involuntary unemployment)是指:願意在現行的工資水平下工作的工人找不到工作。(2)在官方(美國勞動統計局)定義中,說一個工人是失業的,指他或她:(a)眼下沒有工作;(b)正在等待重新被雇用,或在最近4周里主動尋找工作未遂。 |
Frictional Unemployment | 摩擦性失業 | 見摩擦性失業(frictional unemployment)。 |
Unemployment rate | 失業率 | 失業者在勞動力中所占的百分比。 |
Unit-elastic demand | 單位彈性需求 | 介於有價格彈性的需求(price-elastic demand)和非價格彈性的需求(price-inelastic demand)之間的一種情況。價格彈性的絕對值恰好等於l。也見需求的價格彈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
Unlimited liability | 無限責任 | 見有限責任(limited liability)。 |
Usury | 高利貸 | 對所借貨幣索取高於法定最高水平利率的行為。 |
Utility(also total utility) | 效用(或總效用) | 從商品和勞務的消費中獲得的所有滿足。而邊際效用(marginal utility)指:多消費一單位商品而得到的新增加的效用。 |
Utility-possibility frontier | 效用可能性邊界 | 與生產可能性邊界相對應。顯示各在一軸上的兩個(或兩組)消費者的效用或滿足的幾何圖。它向下傾斜,以表示從A至B進行收入再分配將降低A的效用而提高B 的效用。處在效用可能線上的點體現著配置效率(或帕累托)allocative effciency(or Pareto) 。根據帕累托有效配置原理,使某些人境況改善,而同時不致使其他人境況變壞的辦法在這條線上是不存在的。 |
[編輯]
Value added | 附加價值 | 所生產的商品的價值與生產它們所使用的材料和供給的成本之間的差額。在一塊1美元的麵包中,可能包含了0.6美元的小麥和其他材料的價值,這時其附加值為 0.4美元。附加價值由一個企業或一個行業加於其產出中的工資。利息和資本構成。 |
Value-added tax(VAT) | 增值稅 | 按其附加價值的一定百分比對企業所徵的稅。 |
Paradox of value | 價值悖論 | 見價值悖論(paradox of value)。 |
Variable | 變數 | 一個可定義和可衡量的經濟量。經濟學中重要的變數包括價格、交易量、利率、匯率、財富的價值等等。 |
Variable cost | 可變成本 | 參見可變成本(cost,variable)。 |
Velocity of money | 貨幣周轉率 | 貨幣執行交易媒介職能時,從買者流向賣者,再到新的買者,如此不斷進行。它的“周轉率”指的是這種運動的速度(speed)。貨幣的收入周轉率(income velocity of money)定義為名義GNP除以貨幣總供給,或V=PQ/M=GNP/M。Vertical equity縱向平等見橫向平等與縱向平等(horizontal equltyvs.vertical equity)。 |
Vertical integration | 縱向整合 | 參見整合、縱向整合與橫向整合(integration,verticalvs. horizontal)。 |
Vertical merger | 縱向兼併 | 見兼併(merger)。 |
Voluntary unemployment | 自願失業 | 當個人感到工資的價值少於將時間別作他用(如閑暇)時的價值的情況下所發生的失業。 |
[編輯]
Wealth | 財富 | 給定時點上一國或一個人所有實物和金融產品的凈價值。它等於所有資產減去所有負債。 |
Welfare economics | 福利經濟學 | 對經濟體系的規範性分析,即經濟運行中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等問題的研究。 |
Welfare state | 福利國家 | 19世紀晚期在歐洲漸有影響的一種混合經濟的概念。20世紀30年代被引入美國。在現代福利國家概念里,市場具體指導日常經濟活動,而政府則規範社會環境、提供養老金、醫葯保健和社會安全體系等。 |
What,how and for Whom | 什麼、如何和為誰 | 經濟組織的三個基本問題。“什麼”涉及以社會有限的資源或投入的存量,對每種可能的商品和勞務生產多少的問題。“如何”是對應將生產的各種產品(“什麼”),所用特定技術的選擇;“為誰”指消費品在該社會成員中的分配。 |
Winner-take-all game | 勝者全得博弈 | 支付策略取決於對於其他競爭者或參與人而言的相對價值而非絕對價值。這類博弈的一般特征是:回報主要或完全集中於那些最優的競爭者。 |
[編輯]
Yield | 收益 | 與利率(interest rate)或資產收益率(rate of return)同義。 |
[編輯]
Zero-profit-point | 零利潤點 | 對一個廠商而言,收支相抵時的價格水平。即全部成本得到彌補但利潤為零的價格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