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在GDP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潛在GDP (Potential GDP)
目錄 |
潛在GDP也稱潛在產出或潛在國民收入、潛在的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可供利用的經濟資源在充分利用的條件下所能生產的最大產量,也就是該國在充分就業狀態下所能生產的國內生產總值。這裡的GDP就反映了在該時期內的最大產出能力。[1]
潛在國內生產總與名義GDP的關係[1]
由於在經濟周期和總需求變數之彰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係,潛在國內生產總與各年度的名義GDP一般是不相等的。例如在經濟蕭條時期,由於社會購買力不足,名義GDP一般小於潛在GDP的數值;在經濟繁榮時期,過旺的購買力又會導致社會實際總需求超過了社會所提供的潛在總產出水平。這時名義GDP將超過潛在GDP,一般認為,各年度的名義GDP總是圍繞著潛在GDP上下波動的。
潛在的國內生產總值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人口的自然增長、資本要素的不斷積累、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增長的。從長期來看,潛在的國內生產總值是一條具有正斜率的曲線,這條曲線代表了該國理論上的經濟增長曲線。
潛在GDP、名義GDP和實際GDP
1、潛在GDP,是當經濟社會達到充分就業時候的GDP。
潛在GDP的計算[2]
潛在國內生產總值可用這樣一個簡單公式表示:
GDP * =J * ×(L * ×H * )
式中:L * ——充分就業時被使用的勞動力人數;
H * ——充分就業時每人每年正常工作的小時數;
J * ——每小時平均生產的產出的價值。
潛在國內生產總值是正常能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最大產出量。在一定時期中,實際國內生產總值不一定等於這一潛在產出量,尤其在經濟衰退時,工人被解雇,工人也會少工作些時間,實際產出量會低於潛在產出量。
潛在國內生產總值決定於社會所擁有的全部資源的數量和質量。但上述公式似乎只強調了勞動力的數量。這其實是個誤解。實際上,土地、資本的數量、質量和勞動力的品質對GDP的作用已經概括在J * 中了。土地和資本的數量和質量的增加和提高,如同勞動力品質提高一樣,會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增加產出量。
潛在國內生產總值也稱為充分就業的國內生產總值,因為它是充分就業時勞動者生產出來的國內生產總值。充分就業量L * 是由許多因素決定的。首先,它決定於勞動力的數量。勞動力是指正在工作或正在尋找工作的成年人。充分就業不等於百分之百的就業。即使在經濟最繁榮的時期也總會存在一定數量的失業,一些西方經濟學家稱之為自然失業。為此,一些西方經濟學家認為95%或94%的勞動力就業就算是充分就業了。其次,勞動力占總人口的百分比,它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這個百分比稱為勞動力參與率。
如果用人表示勞動力數量,用N表示人口總數,則L/N表示勞動力參與率。從這個公式中可知勞動力變化可能是人口N變化引起,也可能是勞動力參與率的變化引起的。顯然,人口中年齡構成會影響勞動力參與率。如孩子及老人在人口中比重提高,勞動力參與率就要下降,成年人在學校學習的人數變動也會影響勞動力參與率。
勞動力正常工作的小時數H * 也不是一成不變的,20世紀以來,西方發達國家工人每周工作小時數都有不同程度的減少。
概括在J * 中的勞動生產率則更有了顯著提高,這是GDP * 增長的最主要原因。生產專業化、規模經濟、技術進步、資本積累、教育水平提高、醫療條件改善等等都會對勞動生產率提高作出貢獻。
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勞動力增長緩慢,每周工作時間縮短,所以GDP * 逐步提高依靠的正是勞動生產率的增長。潛在國內生產總值和實際國內生產總值之間的差距稱為國內生產總值缺口(GDP gap)。GDP缺口衡量出放棄了多少本來可以生產的產品和勞務,這些產品和勞務是有能力生產的,但沒有生產出來。因此缺口表現出經濟蕭條以及資源浪費的情況,表現出失業的情況。
- ↑ 1.0 1.1 曹家和.巨集觀經濟學.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 2006.P45-46.ISBN 7810826689, 9787810826686
- ↑ 李曉明主編.巨集觀經濟學.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5.
評論(共18條)
潛在GDP大於等於實際GDP,在充分就業的時候取等號。
已添加潛在GDP的計算公式,望對您有幫助~
MBA智庫百科是可以自由參與的百科,如有發現錯誤和不足,您也可以參與修改編輯,點擊條目上方的編輯進入即可參與,期待您的加入!~
潛在GDP大於等於實際GDP,在充分就業的時候取等號。
實際gdp也可能大於潛在的,那時通脹率上升
不一定 潛在大於實際就是蕭條缺口 實際大於潛在就是通貨膨脹缺口
不一定,實際GDP圍繞潛在GDP上下波動
謝謝 對我很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