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業點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停業點(Shutdown Point)
目錄 |
停業點是指在廠商理論中,市場價格恰恰可以彌補平均可變成本且無多餘的點。這時,企業每期的損失恰好等於它的固定成本,與停業關門的後果一樣。
西方經濟學中把收入等於變動成本的點稱為“停業點”,在停業點以上到盈虧平衡點以下的曲線上,收入在彌補變動成本後的邊際利潤小於固定成本,營業機構產生小於固定成本數額的虧損。在這種情況下,機構的存在經濟上仍然是有價值的,因為它還能彌補部分固定成本,減少虧損數額。但是當機構處於“停業點”下方時,收入小於變動成本,邊際利潤率為負數,不僅不能彌補固定成本,就連變動成本也無法彌補,經營規模越大則虧損越多,機構徹底喪失了其存在的經濟價值,只有停止經營才能減小虧損。
在短期中,廠商有虧損時,要不要繼續生產呢?還是馬上關門大吉?這要看繼續生產或停業哪一個虧損較大而定。短期成本包括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停業總收益自然全無,但仍要負擔固定成本,因此利潤等於負的固定成本。換言之,停業不生產不只是沒有利潤,而且有總固定成本那麼多的虧損。如此,只要生產虧損低於總固定成本,繼續生產仍比不生產划算。
短期中,廠商若虧損,是否應馬上停業,決定於虧損是否超過總固定成本,只要虧損小於總固定成本,繼續生產比停業有利。A、B、C三個圖的陰影面積分別代表不同價格下的虧損,而對應的abcd都代表總固定成本。A圖的P0介於AC與 AVC之間,均衡產量q0下之虧損小於總固定成本,故以生產為宜。B圖的 P3剛好是 AVC最低點,均衡生產q3下的虧損等於總固定成本,顧生產與停業沒有差別。圖的 P4低於AVC,生產q4的虧損大於總固定成本,停業是較好的選擇。
由此我們可以獲得幾個結論:P=MR
1、廠商利潤最大的產量,是在MR=MC時的產量。假設廠商經營的目的是為追求最大利潤,則生產 MR=MC之產量,以達目的。故在其他條件不變下,廠商不會改變其行為,視為均衡;MR=MC點所對應的產量,即是均衡產量。
2、完全競爭廠商對固定的市場價格,因此P≣AR=MC,而其均衡條件也變成P=MC。
3、如果在任何產量下,P 都小於 AC,則廠商生產任何產量都會有虧損。此時,P=MC點是虧損最小的產量。如果ACMC>AVC,則虧損最小的生產仍比停業有利,是有虧損下的短期均衡。
定義里說損失等於固定成本,那您在短期停業點的分析里說的“生產虧損低於總固定成本時繼續生產更划算”又怎麼理解呢?是不是互相矛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