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競爭廠商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完全競爭廠商(Perfect competition manufacturers)
目錄 |
完全競爭廠商是指同時處於完全競爭產品市場和完全競爭要素市場中的廠商。
完全競爭市場廠商面臨的需求曲線[1]
完全競爭廠商的收益規律[1]
1.廠商收益的概念
廠商收益即廠商的銷售收入,是銷量與價格的乘積,即Q·P。為分析廠商的收益規律,經濟學把廠商收益分為總收益、平均收益、邊際收益。其英文簡寫分別為TR、AR、MR,其定義公式分別為:TR=Q·P;;
2.完全競爭廠商的收益曲線
依據完全競爭廠商面臨的水平的需求曲線和各類收益的定義公式,可以編製某完全競爭廠商的收益函數表。假定該廠商面臨的既定市場價格為P=5元。這個價格就是廠商面臨的水平的需求曲線,在這個價格水平他可以銷售任意數量的產品,表1中假定他銷售了50-250單位的產品。後面TR、AR、MR各欄的數據是按各種收益的定義公式計算出來的。
表1 某完全競爭廠商的收益函數表
價格P | 銷售量Q | 總收益TR=Q·P | 平均收益AR=TR/Q | 邊際收益MR=△TR/△Q |
5 | 50 | 250 | 5 | 5 |
5 | 100 | 500 | 5 | 5 |
5 | 150 | 750 | 5 | 5 |
5 | 200 | 1000 | 5 | 5 |
5 | 250 | 1250 | 5 | 5 |
完全競爭廠商的收益曲線具有如下特征:第一,AR曲線、MR曲線與需求曲線d是重疊的。其意義為,對完全競爭廠商來說,在任何銷售量上都有AR=MR=P。第二,TR曲線是一條由原點出發呈上升趨勢的直線。其意義為,對於完全竟爭廠商來說,只有通過增加銷售量來增加收益。因此,可以把完全競爭廠商的收益規律概括如下:完全競爭廠商只有通過增加銷售量來增加收益,而且在任何銷售量上都有AR=MR=P。
完全競爭廠商的均衡分析[1]
1.廠商實現最大利洞的均衡條件
生產論中討論了產量最大化的條件,這裡進一步說明利潤最大化的均衡條件。產量乘以價格是收益。收益減去成本是利潤。那麼廠商如何實現利潤最大化呢?很簡單,只要廠商銷售一單位產品所獲得的收益即MR,大於生產該單位產品所花費的成本即MC,廠商的利潤總額就在增長。直到廠商銷售一單位產品所獲得的收益不再帶來利潤的增加,即MR=MC,廠商的利潤總額就達到最大量。這個道理就和當邊際產量MP為零時,總產量TP達到最大值是類似的。因此,MR=MC是廠商實現最大利潤的均衡條件。這一條件適用於完全或不完全競爭的所有廠商。
2.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均衡分析
瞭解了完全競爭廠商的收益規律和廠商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均衡條件,現在可以討論市場機制對追求最大利潤的廠商的調節會導致一個怎樣的資源配置效果。說明這個問題要通過短期和長期均衡的分析,先討論短期均衡分析。
我們知道,在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上,市場價格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而且是隨供求關係的變動而變動的。對於眾多的,具有不同生產成本狀況的完全競爭廠商來說,可能面對時刻變動的不同的既定市場價格。面對既定的不同的市場價格,他們的短期均衡分別有不同的情況,下麵用單個廠商的短期均衡圖加以分析和說明。圖3描述的是某完全競爭廠商成本既定,面臨不同市場價格時的均衡情況。圖中的MC、AC、AVC曲線代表該廠商既定的成本狀況;P1、P2、P3代錶廠商面臨的不同的既定市場價格或水平的需求曲線。
圖3說明,第一種情況:廠商所接受的價格高於其平均成本最低點。
如果廠商面臨的市場價格為P3,d3與該廠商的MC曲線的交點E3即為廠商的短期均衡點。在該點,MR=MC(MR與d曲線重疊)符合廠商利潤最大化的條件。但是註意,該點高於廠商的AC曲線,因此,廠商在該價格銷售他的產品,可獲得超額經濟利潤。
如果該廠商面臨的市場價格為P2,d2與該廠商的MC曲線的交點E2,即為該廠商的短期均衡點。因為在該點,同樣有MR=MC的均衡條件。但是註意,該點正好與AC曲線相切。廠商在該價格水平銷售掉他的產品,正好收回他的全部成本,既不虧損,也無經濟利潤。此時,廠商獲正常利潤,在成本理論中說過,正常利潤是總成本的一部分。此時現有廠商不願意離開這個行業,沒有新的廠商願意加入這個行業。
如果該廠商面臨的市場價格為P1,d1與該廠商的MC曲線的交點E1,即為該廠商的短期均衡點。因為該點同樣有MR=MC的均衡條件。但是註意,該點正好與AVC曲線相切。因此,廠商在該價格水平銷售掉他的產品,只能收回他的AVC成本。就是說廠商只能補償他的工資支出,還不能補償他的設備損耗,廠商存在虧損。這時,雖然虧損發生,但廠商從事生產還是有利的,因為所得到的收益能彌補一部分固定成本,使得虧損額比不生產時小些。假若它停止生產,它將負擔全部的固定成本損失。
如果該廠商平均收益恰好等於平均可變成本,廠商從事生產和不從事生產所受的虧損是一樣的,其虧損額都等於固定成本。這時廠商處於營業的邊際狀態。因此,價格等於最低的平均可變成本這一點就叫做停止營業點。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兩點結論:
(1)面對既定的市場價格,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均衡分別有盈利、持平、虧損三種情況。圖3分析的是單個廠商的成本既定,面對不同市場價格的情況。反過來,在市場價格既定,對於眾多的不同成本狀況的廠商的均衡分析,道理是同樣的。
(2)均衡點E1表明廠商均衡存在虧損,廠商必須採取降低成本的措施。如果無力降低成本,廠商必須停業或退出該行業。因為廠商不能在虧損狀態下長期經營,所以該點也稱為廠商停止營業點。均衡點E2表明廠商能收回全部成本,所以該點稱為廠商收支相抵點。超過該點沿著MC曲線上行,廠商獲得經濟利潤,上行越高,利潤越大。在每一均衡點上,都有MC=P,而且都對應相應的均衡數量Q1、Q2、Q3。因此,上升的MC曲線確實構成廠商的供給曲線。單個廠商的供給曲線水平加總,就構成行業的供給曲線。
3.完全競爭廠商的長期均衡分析
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均衡分析表明,無論是單個廠商,還是同行業眾多的其他廠商,在既定的市場價格下的短期均衡都可能存在盈利、持平、虧損三種情況。但是在一個完全自由競爭的市場上,競爭機制對追求最大利潤的廠商起著充分的調節作用.下麵用圖4來說明這種調節的結果。圖4中,MC、AC代錶廠商或行業的成本狀況,P代表價格。假定生產某種產品的同行業的眾多廠商最初面臨的既定市場價格為P3,在該價格水平銷售掉產品,許多廠商或整個行業都存在經濟利潤。廠商是追求最大利潤的,該行業的超額經濟利潤會吸引其他行業的廠商進入該行業,從而使該種產品的產量和供給量增加。根據供求規律,在需求量為既定的情況下,供給量增加,會壓低市場均衡價格水平,從而使P3的價格下行,直到P2為止。這時市場均衡價格與AC曲線相切,整個行業的超額經濟利潤消失,其他行業的廠商也就停止進入該行業。因此,經過一個較長時期的調節,該行業的供給量、需求量和價格就達到穩定的均衡狀態。
假定生產某種產品的眾多廠商最初面臨的既定市場價格為P1,在該價格水平銷售掉產品許多廠商或整個行業存在虧損。在這種情況下,追求最大利潤的廠商面臨兩種選擇:一是降低成本以扭虧為盈,二是如果沒有能力降低成本只有退出該行業。這樣,隨著一部分廠商退出該行業,該種產品的產量和供給量減少。根據供求規律,在需求為既定的情況下,供給量減少會使市場均衡價格上升,從而P1會上升至P2。這時,市場均衡價格水平與AC曲線相切,全行業廠商的虧損情況會消失,廠商也會停止退出該行業,該行業的供給量、需求量和價格達到穩定的均衡狀態。
上述分析描述的是完全競爭市場廠商均衡的動態過程。在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上,市場價格是由供求決定的,對每個廠商都是一個既定的價格,眾多廠商的成本狀態又各不相同,因此短期看各個廠商的均衡難免有盈利、持平、虧損三種情況。但從長期看,隨著一些廠商的進入和退出,市場競爭機制會調節生產某種產品的眾多廠商都達到既無虧損又無盈利的均衡狀態。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在完全競爭市場,市場競爭機制會使生產某種產品的眾多廠商最終都達到在E2點的均衡。在該點:MR=MC=P=最低的AC,該行業及廠商既無經濟利潤也無虧損。
(2)在完全競爭市場,競爭機制不僅能使全行業的廠商以最低的AC進行生產。而且通過競爭和某些廠商的進入和退出,競爭機制還可以使該行業能夠以數目合適的廠商進行生產。從而可以避免一個行業廠商數目過多所導致的資源浪費。也就是說。可以避免社會資源在生產某種產品上的配置的不合理或低效率。
(3)全行業的廠商都以最低的AC進行生產,那麼就意味著生產某種產品的社會成本達到最低狀態。因此,完全競爭市場,競爭機制會使社會以最低的成本生產某種產品。與第(2)點結合起來。可以說完全競爭機制可以使社會在生產某種產品上的資源配置效率達到最佳狀態。這個最佳狀態的條件是:廠商的MR=MC=P=最低的AC。
以上分析,證明瞭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市場競爭機制可以將一個經濟社會的資源合理地、最有效率地分配於各種產品的生產上。最有效率是指:一方面。資源的配置沒有浪費(廠商數目合適),社會生產成本最低(最低的AC)。另一方面,消費者能以最低的價格(P=MC)獲得儘可能多的消費品,從而實現了社會的最大經濟利益。這樣,就證明瞭亞當·斯密那隻“看不見的手”的原理的正確性。以上證明過程是薩繆爾森做出的,這是薩繆爾森對市場機制研究的一個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