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需求曲線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需求曲線(Demand Curve)

目錄

需求曲線定義

  需求曲線是顯示價格與需求量關係的曲線,是指其他條件相同時,在每一價格水平上買主願意購買的商品量的表或曲線。其中需求量是不能被觀測的。需求曲線可以以任何形狀出現,可以符合需求定理的需求曲線只可以是向右下傾斜的。

  Image:需求曲线.jpg

  需求曲線通常以價格為縱軸(y軸),以需求量為橫軸(x軸),在一條向右下傾斜、且為直線的需求曲線中,在中央點的需求的價格彈性等於一,而以上部份的需求價格彈性大於一,而以下部份的需求價格彈性則小於一。

需求關係表達形式

  需求關係有多種表達形式,如:敘述法,直接用文字描述;函數法,用需求函數demand function進行描述;圖解法,用需求曲線demand curve進行描述;表格法:用需求表demand schedule進行描述。幾種表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轉換。

  需求曲線是用曲線方式表示需求關係、需求函數。需求曲線是需求函數的直觀描述,它抓住需求的主要因素,縱軸表示價格(自變數),橫軸表示產品需求量(因變數)。

  最常見的表示是線性模型(linear form),註意理解(垂直)截距((vertical) intercept)、斜率(slope)水平截距(horizontal intercept)的經濟意義。

需求曲線的斜率[1]

  需求曲線的斜率是指價格和需求量的實際變化量之比。通過某一點的需求曲線越平坦,需求價格彈性就越大.通過某一點的需求曲線越陡峭,需求價格彈性就越小。

需求曲線種類

  需求曲線可分為以下三類:

  1、個人需求曲線(Individual Demand Curve):單個消費者願意購買某種產品的數量與其價格之間的關係;

  2、市場需求曲線(Market Demand Curve):市場上全體消費者願意購買某種產品的數量與其價格之間的關係。市場需求曲線可由行業內各個消費者的個人需求曲線橫向相加求得;

  3、企業需求曲線(Firm Demand Curve):某企業的全體顧客願意向該企業購買某種產品的數量與其價格之間的關係。

  市場行業需求曲線的斜率大於個人需求曲線的斜率;企業需求曲線的斜率小於行業需求曲線的斜率。

需求曲線的應用

  需求曲線有如下應用:

  1、當價格確定時,求商品可能銷售的最大量(the maximum amount of a good that will be purchased if a given price is charged);

  2、給定商品數量下顧客願意付的價格(the maximum the consumers will pay for a specific amount of a good)。

需求曲線的論證

需求曲線必定向下[2]

  在中國經濟學界,認為“需求曲線有時向上”的不乏其人。他們不僅下筆為文,印成鉛字一篇篇發表,有些還順便批評反對者“學風不正”和“理論基礎不過硬”。他們的名字不提吧。難以解釋的是:為什麼這麼簡單的原理,竟然害得那麼多老中青經濟學人犯錯!

  事情是這樣的。整座經濟學大廈中,最重要的基石是“需求第一定律”。它是說:當其他條件不變時,代價越大,需求量越小;或者說,代價越小,需求量越大。這個定律可以用圖形來表示。習慣上,用橫座標表示需求量,縱座標表示價格,那麼需求定律就可以描繪成一條從左上角到右下角的曲線,這條曲線的最基本特征,就是 “向右下傾斜”。

  反對“需求曲線必然向下”的人,認為“需求曲線有時向上”。他們的理由通常是這樣的:經濟社會存在“越貴越買”的現象。例如股票。價格低的股票是垃圾,不受人青睞;但當股票暴漲時,大家就會看好,願意出高價購買。這個鐵一般的事實,推翻了“需求曲線必定向下”定律,換言之,推翻了“代價越高、需求量越小”的規律。

  “有時向上學派”進一步論證道:社會上存在著像珠寶和鑽石那樣的“炫耀品”,它們也會產生“越貴越買”的現象。既然是炫耀品,就一定要貴,顧客才願意買;若炫耀品跌價,買的人就會少。所以,炫耀品的存在,也推翻了“需求曲線必定向下”定律。云云。

  這些論證似是而非。照他們的理解,何止股票和珠寶,世界上任何商品,都可以推翻“需求第一定律”。不是嗎,臭蛋、舊汽車、洗衣板、黑白電視,都比較便宜,但人們要得少;相比之下,鮮蛋、新轎車、洗衣機、大彩電,雖然都比較貴,但人們還是要得多。

  如此類推,臺燈、奶糖、空調、甚至馬桶,都應該屬於可以推翻“需求第一定律”的“炫耀品”了,因為相對蠟燭、糖精、風扇和糞坑而言,人們都是“越貴越買” 的。既然任何物品都能找到較劣質的替代品,那麼任何物品都可以被視作“炫耀品”;既然越是優質物品(價格越高),人們就要得越多(需求量越大),那麼這些物品的需求曲線就不是“有時”向上,而是“永遠”向上了。

  不是這樣的。“有時向上學派”忘記了最基本的前提:一條需求曲線,只能代表唯一一種固定不變的物品,而不能有時代表一種物品,有時又代表另一種。我們不能畫一條向上的曲線,解釋說它的前半段表示“臭蛋”,後半段表示“鮮蛋”,然後斷言“雞蛋”的需求曲線是向上傾斜的。我們也不能畫一條波浪線,解釋說它的前半段表示“小學文憑”,中間段表示“中學文憑”,後半段表示“大學文憑”,然後斷言“文憑”的需求曲線是向上、向下、再向上波動的。

  對股票來說,道理也一樣。在信息不全面的世界里,人們經常把商品的價格視作質量指標。與其說人們要買“貴”的股票,不如說他們要買“好”的股票。當股票的價格上升時,股票的品質盈利能力便在股民心目中發生了改變,變成另外一隻有所不同的股票了。在圖形中,這應該表示為“另一條”位置更高、但仍然向下傾斜的需求曲線,而不是一條掉頭向上的需求曲線。

  股民追買“較貴”的股票,是因為他們以為“較貴”就是“較好”,而他們本來就打算購買“較好”的股票。這跟我們要買“較貴”的轎車,不買“較便宜”的自行車一樣。轎車的確比自行車貴,但我們之所以買轎車而不買自行車,是因為我們本來就打算買“較好”的交通工具 ,而不是為了“越貴越買”才買轎車。

  你或許不想要“品質較次”的股票或寶石(它們表示為位置較低的需求曲線),而想要“品質較優”的股票或寶石(它們表示為位置較高的需求曲線)。不過,只要有人要免費送你(代價較低),你就想得到更多(需求量較大)。換言之,即使對於昂貴的、高級的或“預期回報高”的商品,只要你付出的代價越低,你對它的需求量也是越大,這表示為那條位置較高的需求曲線依然向下傾斜。

  一條固定的需求曲線,表示當“其他任何條件”都不變時,某物品的價格與其需求量之間的反比關係。所謂“其他任何條件”,包括物品的品質、顧客對它的喜愛程度,顧客個人的健康、年齡、性別、家庭規模等等。千萬不要忘記,只要這些因素中任何一項發生變化,原來的需求曲線就要上下移動,從而變成“另外”一條需求曲線,而不是“同一條”掉頭向上的曲線。始終正確區分(1)什麼時候沿著同一條向下傾斜的需求曲線滑動,(2)什麼時候平移整條向下傾斜的需求曲線,是我們掌握需求曲線應用的核心。

  經濟學家阿爾欽Armen Alchian)曾經寫道:“需求曲線可以有多種形狀和斜率,但絕對沒有任何一段是向上傾斜(斜率為正)的。在較高的代價上,絕對不會有較大的需求量。在某段價格範圍內,需求曲線可以垂直,那表示在這段價格範圍內,需求量沒有改變。但只要價格升得足夠高,需求量就會下降。在整個可能的價格範圍內,需求曲線則絕對不是垂直的。需求定律是一個非常肯定的陳述,它恐怕是最有力、最可靠、最重要的經濟學原理了。”

需求曲線可以“經常向上” [3]

  關於是否存在“向上傾斜的需求曲線”,國內經濟學界已經爭論多年。爭論以汪丁丁與張五常的觀點為代表。前者認為存在向上傾斜的需求曲線,後者認為需求曲線必定向下。隨著雙方參戰的盟友或學生越來越多,最近又熱鬧起來。

  先擺明我的觀點,我認為從新經濟的實踐看,存在向上傾斜的需求曲線。不僅如此,我認為不光是“有時向上”,還存在作為常態的“經常向上”。例如,在體驗經濟中,向上傾斜的需求曲線就不是例外,而是常態。

  我聲明,希望平心靜氣探討問題,不希望讓學術交流演變成人身攻擊。我也儘量把握自己,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之所以進入這個是非比較多的話題,主要看重如果解決這個問題,對於以人為本,進行需求結構的升級,具有現實意義。      對問題本身的辨析

  需求曲線是經濟學研究供求關係時的核心工具之一。

  需求曲線向下,是公認的主流觀點。這裡不展開其學術定義,簡單地說,是指物品的需求數量與價格呈反比關係。價格提高則需求數量減少,價格降低則需求數量增加。它符合一般常識。

  但從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可以觀察到相反現象:股市上的追漲殺跌、炫耀消費,以及經濟學所謂的“吉芬商品”。於是就難免產生需求曲線向上的猜想:價格越高越買,價格越低越不買。

  對現象解釋不同,分歧由此產生。

  支持需求曲線向下的較強的觀點,主張“必定向下”,只有向下。對“有時向下”(如吉芬商品)也不能接受。最典型的就是張五常。張五常認為吉芬商品不存在。楊小凱誤解了張五常的話,以為有人不知道“教科書中的標準結果”中有需求曲線向上一說,薛兆豐解釋得很好,張五常的本意是說“方法論上不能有 ” 吉芬商品。我以為,楊小凱雖然錶面上支持了需求曲線向上的說法,但從現在的說法看,他只是屬於支持需求曲線向下的較弱的觀點,即認為大多數時間“向上”,但容忍“有時向下”。他認為吉芬商品“沒有很多思想在裡面”,因此與張五常只能說是誤會,沒有太多實質矛盾。

  支持需求曲線向上的觀點,依主張的堅持程度不同,也有強弱之分。最弱的觀點與楊小凱差不多,認為需求曲線向上,是罕見現象,是例外,“沒有很多思想在裡面”;中等強度的,認為需求曲線有時向上,有時向下。如汪丁丁的觀點,有點等量齊觀的意思,把需求曲線向上,放在“定律”這一級上討論(汪丁丁區分了定理與定律的不同)。最強的觀點還很少看到,就是主張需求曲線向上,可能成為普遍現象,而需求曲線向下只是特例。“經濟學的尼采”巴塔耶的“普遍經濟學”實質上是這種主張,實際是在拿需求曲線向上當定理了。

  經濟學界幸好還沒聽說過巴塔耶,否則非把他當拉登來打擊。

  從語境的觀點看:經濟學的方法論不是一成不變的

  第一, 對依據不同歷史階段的事實觀察得到的理論結論,我主張“懸置”。

  這是胡塞爾的辦法。意思是,認同張五常在工業化大背景下觀察到的需求曲線向下的結論,對於工業化經濟的適應性。不去反對它,而是把它懸置在那裡。也就是說,當我們重點分析對象是工業化範疇的經濟時,我們會直接採納張五常的結論。

  我認為,汪丁丁、張五常、楊小凱、巴塔耶……,從某種意義上說,都對。這個“某種意義”,就是指方法論的歷史階段性。每一種觀點,背後的體系內核與方法論,都有其特定背景條件,放在他們各自的語境內,他們但凡能做到理論自洽,就都“對”。

  我現在所處的語境,是從主體角度看新經濟(所以看到的是“體驗經濟”)。我雖看到了體驗經濟中大量需求曲線向上的實例,但對張五常所說的需求曲線向下,包括“必定”向下,並不反對。認為那也是對的。因為他對應的,是亞當·斯密到現在幾百年的歷史事實。這一歷史階段主流的事實,就是需求曲線向下。

  第二, 我反對把不同背景下得出的結論混為一談或套用到不同的背景下。

  張五常強調方法論的純潔性,是沒問題的。工業化的實踐,產生工業化的理論,他是自洽的。但如果把需求曲線向下,用於解釋原始禮品經濟,或後現代體驗經濟,我認為就不合適了。這個不合適不是說結論本身錯了,而是說結論與條件不匹配。

  我註意到,汪丁丁已經在將新經濟因素,實質性地、而不是做錶面文章地,引入經濟學的基本面,在基礎理論上對傳統經濟學大搞“修正主義”。這在經濟學家中,目前還是一種罕見現象。所以我總對IT界的人推薦汪丁丁。楊小凱也談網路,但根上是傳統的。與汪丁丁有本質區別。張五常則很少談論新經濟,感覺好像已經封閉在工業社會中出不來了。

  具體來說,同是談需求,各家的背景完全不同。巴塔耶的體系內核與方法論的語境,是原始社會(對應的是他老師莫斯研究的“誇富宴”時代的歷史事實)和後現代社會;張五常的語境,是典型的工業社會(包括用工業化觀點看農村);汪丁丁的語境,處在工業化與信息化之間。更前衛的巴比魯克的需求學說,對應的是後互聯網未來時代的歷史階段。現在的某些爭論,是關公戰秦瓊。把他們各自不同的語境抽掉,他們的觀點非打起來不可。

  第三,反對把所在的特定歷史階段普遍化為永恆條件。

  從我個人的觀察角度看問題(我承認肯定有其局限性),我看到的東西,介於汪丁丁和巴塔耶之間。我雖然看到較多的需求曲線向上的事例,但與巴塔耶“普遍經濟學”最重要的不同在於,我不認為那是放之四海皆準的,而是特定歷史階段,特定需求結構層次之上的“普遍”現象。

  同樣,當張五常認為需求曲線必定向下時,我沒有把握相信他能超脫地看待這個問題的歷史邊界在哪裡。

  如果每個人都把自己得出正確結論所依據的那個歷史特殊性,當作永恆不變的前提假設,一旦結論向其它條件和環境引伸時,就會犯教條主義的錯誤。

  新經濟與“向上需求曲線”匹配的歷史條件

  在需求曲線向下向上的爭論中,有一種技術處理,是將向上的需求曲線,處理成多條向下的需求曲線,我認為這是在和稀泥,不能解決實質問題。我們必須正視與需求曲線向下實質相反,而不是誤會的情況。

  我們先看觀察到的事實。日本正在GNC戰略背景下,從製造強國向文化強國轉型。它靠什麼呢?游戲、動漫畫、時裝等,居然成了主角。仔細辨析之下會吃驚地發現,所有這些產品,多多少少都具有向上需求曲線的特點。在體驗經濟中,需求曲線向上,不是個別地、偶然地出現,而是成產業規模地出現。其實這不是日本人的發現,貝克爾在研究成癮性行為現象時,已發現了不同的規律。卡尼曼諾貝爾獎,也在沿同一條路“偷襲”經濟學。當然,我們可以不正視這種現實,用“有時向上”、“多條向下”對付過去。問題是,金錢不饒人,今天義大利足球成了氣候、明天日韓游戲業超過汽車工業、後天哪個國家的動漫畫又超過了鋼鐵業……經濟學總是一副不變應萬變的面孔,總不是辦法。

  我就這些現象背後有沒有更一般經濟學規律的問題,請教過一些美國著名學者。我現在形成一些不很肯定,但慢慢走向定形的猜想:新經濟(主要是體驗經濟)中出現穩定的向上需求曲線時,一般都同時伴以如下條件:

  第一,供給絕對或相對普遍過剩。

  供給過剩而需求不足時,巨集觀經濟不平衡引致微觀行為變化,傳統的辦法是把牛奶往大海裡倒,用經濟危機來解決。凱恩斯發現戰爭是一種解決辦法。巴塔耶則將凱恩斯理論微觀化了。巴塔耶與眾不同地認為,與供給匹配的正常需求,同與過剩的供給不匹配的需求,性質不同。對於後者,必然有一種巨集觀壓力使之按照需求曲線向上的方式消費。據說老鼠會種群密度超過種群生存極限時,採取集體自殺的方式調節到平衡所需的密度。按巴塔耶理論,在背後支配人類同樣本能的,是負熵與環境的分佈。當環境不能承載系統過高的負熵水平時,就會出現高能釋放的要求。需求曲線向上,是系統高能釋放的客觀需要。巴塔耶認為戰爭是最大的用追漲殺跌方式解決需求不足的人類自我調控行為。原理很簡單,戰爭,是一種需求代價越高越有人買單的集體“大採購”,是一種高能釋放。同樣,沃夫岡·拉茨勒《奢侈帶來富足》與學生追歌星,都屬於高能釋放狀態下的需求曲線向上。

  第二,需求結構從生存、發展,升級為自我實現

  以往人們可能忽視了,需求曲線向上,與需求曲線向下,所面對的需求,在性質上可能不同。我有一個發現:需求曲線向上的情況,大部分集中在需求性質屬於自我實現的時候。我曾就這種情況與托夫勒討論過,他也贊同我的判斷。

  自我實現可以有多種表現方式,一類是追求高峰體驗,又可細分為成癮性社會體驗(運動、競技、搏彩),成癮性自然體驗(煙、酒),成癮性個人體驗(個人電腦游戲等),成癮性藝術體驗(流行歌星);一類是追求名利地位,為此講排場、講面子、講身份;一類是追求藝術和時尚;一類是追求社會認同(紅白喜事)……。凡是進入這個區間的,都可能出現追漲殺跌現象。

  當然,不一定同一種消費,都是同性質消費。比如,美國人買車與中國人買車,前者是作為代步工具,滿足發展需求,因此需求曲線向下;後者可能是滿足自我實現需求,因此需求曲線向上。有人可能說,消費者不是因為價格高,而是因為預期價格高的東西質量好,看中的是質量好。但我就見過一位老闆買車,先劃定個高價空間,讓司機隨便決定買哪種車,但一定要進口的。結果買的是一輛進口B級車。花同樣錢買國產車(有的與進口車的唯一區別隻是把車輪拿下來到國內 “組裝”),可以買到質量、服務和檔次都高一級的C級車。但老闆很滿意他的選擇。

  一般來說,越是發達社會、發達國家和發達地區,接觸向上需求曲線的機會越多。但並不是說,只要有條件,人的所有需求都會遵循向上的需求曲線。因為人的需求畢竟是多層次的,他有可能在買大白菜時,按照向下的需求曲線行事;但在為戀人買單時,按向上的需求曲線行事。這並不意味著經濟學會由此散架,只是說,經濟學也要區分不同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參考文獻

  1. 孫平,肖文.需求價格彈性與需求曲線斜率的關係釋疑[J].成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
  2. 薛兆豐.需求曲線必定向下.《21世紀經濟報道》2001年12月12日
  3. 薑奇平.需求曲線可以“經常向上”.互聯網周刊.2004-04-06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5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15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需求曲線"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59.38.32.* 在 2010年1月12日 22:54 發表

其實···可以不用繁體字的···

回複評論
Angle Roh (討論 | 貢獻) 在 2010年1月13日 10:10 發表

59.38.32.* 在 2010年1月12日 22:54 發表

其實···可以不用繁體字的···

您訪問的可能是繁體緩存的頁面,MBA智庫有簡體和繁體的,您重新訪問之後,將回到簡體頁面。

回複評論
24.63.50.* 在 2010年4月19日 14:53 發表

awesome!

回複評論
112.90.178.* 在 2010年9月16日 13:46 發表

怎樣轉繁體字

回複評論
Vulture (討論 | 貢獻) 在 2010年9月16日 14:08 發表

112.90.178.* 在 2010年9月16日 13:46 發表

怎樣轉繁體字

點條目頂部選項卡中的繁體中文即可轉成繁體

回複評論
182.33.146.* 在 2010年11月6日 19:39 發表

需求曲線為什麼是向內凹而不外凸呢?

回複評論
138.232.231.* 在 2011年1月7日 18:46 發表

其實,我覺得,當人們開始越貴越想買的時候,比如高級轎車,原因不外有幾個:買車的人大多非車類專家,對車不盡瞭解,所以越貴的東西,必然有它貴的原因,在品質方面應該會更有保證,其二,貴的東西,不光是產品的使用價值,還有它的品牌價值給消費者帶來的增值。。。。想到這裡,我突然想到,關於這個爭論,其實是否混淆了特殊與一般理論的範疇,需求曲線向下是一般理論,是針對所有商品而言的大的走勢,而越貴越買貌似已經是針對某特定的商品討論的範疇了,即,越貴的商品雖然有人買,但相對同類產品畢竟還是買的少些,就象買奢侈品的人的確是越貴越買,但買奢侈品的畢竟是少數。。。外行之見。。。

回複評論
203.81.17.* 在 2011年10月31日 16:29 發表

管理經濟學,其實就是一門沒事找抽的學科! 沒有一點實際運用價值,因為都是一些很簡單很普遍的自然規律,只不過被一些人用一些奇怪的語言和術語把這些簡單的道理搞得高盛莫測! 太可笑了

回複評論
Yunbo (討論 | 貢獻) 在 2011年12月25日 09:55 發表

182.33.146.* 在 2010年11月6日 19:39 發表

需求曲線為什麼是向內凹而不外凸呢?

同樣不明白 我的理解是,它既可以向外凸也可以向內凹,也可以是直線 但是畫這個圖的人沒想那麼多,隨手畫的,然後後人模仿,一般都畫成這樣了

求高手解釋

回複評論
183.165.82.* 在 2012年3月5日 13:46 發表

看的好煩,帶吃的就好了

回複評論
221.176.33.* 在 2013年6月4日 11:35 發表

Yunbo (討論 | 貢獻) 在 2011年12月25日 09:55 發表

同樣不明白 我的理解是,它既可以向外凸也可以向內凹,也可以是直線 但是畫這個圖的人沒想那麼多,隨手畫的,然後後人模仿,一般都畫成這樣了

求高手解釋

為啥需求曲線沒有外凸這個問題,請自己無線延長曲線的兩端就可以發現答案了。

回複評論
113.142.17.* 在 2013年8月12日 17:48 發表

Yunbo (討論 | 貢獻) 在 2011年12月25日 09:55 發表

同樣不明白 我的理解是,它既可以向外凸也可以向內凹,也可以是直線 但是畫這個圖的人沒想那麼多,隨手畫的,然後後人模仿,一般都畫成這樣了

求高手解釋

因為無論價格怎麼漲需求鬥不會減少為零,只會無限接近於零,而展示為末端無限接近於平行,Y軸!同樣的X軸也如此,如果向外凹!就會出現需求曲線與兩軸相交,那就需求與價格體系就打破了!

回複評論
王晓霞 (討論 | 貢獻) 在 2016年12月7日 13:16 發表

恰巧筆者研究過需求曲線方程,假設價格需求彈性不變需求曲線方程為:y=Cxu(u是冪),y是數量,x是價格,u是價格需求彈性,C為常量。該方程的二次導數是正值,故該方程對應的需求曲線是內凹的。一般的需求曲線可以視為一段段該方程曲線的連接。

回複評論
103.208.15.* 在 2019年5月14日 09:26 發表

Yunbo (討論 | 貢獻) 在 2011年12月25日 09:55 發表

同樣不明白 我的理解是,它既可以向外凸也可以向內凹,也可以是直線 但是畫這個圖的人沒想那麼多,隨手畫的,然後後人模仿,一般都畫成這樣了

求高手解釋

外凸不就是向上了,先價格上升需求增加?再價格下降需求減少?經濟學好像研究的是理性人

回複評論
112.64.160.* 在 2020年3月3日 16:59 發表

138.232.231.* 在 2011年1月7日 18:46 發表

其實,我覺得,當人們開始越貴越想買的時候,比如高級轎車,原因不外有幾個:買車的人大多非車類專家,對車不盡瞭解,所以越貴的東西,必然有它貴的原因,在品質方面應該會更有保證,其二,貴的東西,不光是產品的使用價值,還有它的品牌價值給消費者帶來的增值。。。。想到這裡,我突然想到,關於這個爭論,其實是否混淆了特殊與一般理論的範疇,需求曲線向下是一般理論,是針對所有商品而言的大的走勢,而越貴越買貌似已經是針對某特定的商品討論的範疇了,即,越貴的商品雖然有人買,但相對同類產品畢竟還是買的少些,就象買奢侈品的人的確是越貴越買,但買奢侈品的畢竟是少數。。。外行之見。。。

你說的根本不是同一條需求曲線。高級轎車(同一部車)是一條,普通轎車(同一部車)是一條,同一條需求曲線必然向下。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