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總需求曲線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總需求曲線(Aggregate Demand Curve)

目錄

什麼是總需求曲線

  總需求是指對應於既定的價格總水平的社會總支出水平或總需求量,表示經濟中的需求總量與價格水平之間關係的曲線就是總需求曲線

  总需求曲线

  總需求曲線是向右下方傾斜的。在兩部門經濟中,總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的原因在於消費支出和投資支出隨著價格總水平上升而減少。在既定收入條件下,價格總水平提高使得個人持有的財富可以購買到的消費品數量下降,從而消費減少。此外隨著價格總水平的提高,利息率上升,投資減少,既價格總水平提高導致投資支出減少。反之亦然。

總需求曲線的導出

  總需求曲線(Aggregate demand curve)表明瞭在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實現均衡時國民收入與價格水平的結合,描述了與每一物價總水平相適應的均衡支出或國民收入的關係的圖形。總需求曲線可由下述方法導出:從同時滿足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均衡條件出發,尋求國民收入與價格水平的關係。

  在IS─LM模型中,假設其他條件都不變,唯一變動的是價格水平。價格水平的變動並不影響產品市場的均衡,即不影響IS曲線。但是,價格水平的變動卻要影響貨幣市場的均衡,即要影響LM曲線。這是因為,LM曲線中所說的貨幣供給量是實際貨幣供給量,如果以M代表名義貨幣供給量,M/P就是實際貨幣供給量。當名義貨幣供給量不變,而價格水平變動時,實際貨幣供給量就會發生變動。實際貨幣量的變動會影響貨幣市場的均衡,引起利率的變動,而利率的變動就會影響總需求變動,即

  P↓→M/P↑→M/P>L→i↓→I↑→AD↑

例題:同時滿足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均衡條件為:

  S(Y)=I(r)   (1)

  M/P=L1(Y)+L2(r)   (2)

  假定S(Y)=0.1Y-80,I(r)=720-2000r,M=500,M/P=0.2Y-4000r。把上述給定數值代入(1),(2)

  0.1Y-80=720-2000r   (3)

  500/P=0.2Y-4000r   (4)

  把(3)和(4)聯立,求產品市場與貨幣市場均衡的國民收入(Y):

  Y=4000+1250/P (5)

  (5)式即為總需求曲線的公式,它反映了國民收入(Y)與物價水平(P)反方向變化關係,這說明需求曲線的斜率為負數值。

  也可以用圖6-1(a)、(b)說明如何從IS─LM模型圖中得出總需求曲線:

  Image:总需求函数图1.gif

  從以上關於總需求曲線推導中看到,總需求曲線表示社會的需求總量和價格水平之間反方向的關係,即總需求曲線是向右下方傾斜的。向右下方傾斜的總需求曲線表示,價格水平越高,需求總量越小;價格水平越低,需求總量越大。總需求曲線向下傾斜的經濟解釋是,在名義貨幣供給量保持不變時,價格水平上升使實際貨幣供給量減少,使貨幣市場出現超額貨幣需求,從而使利率提高。伴隨著利率的提高,投資支出下降,進而導致產出下降。相反,較低的價格水平使貨幣市場出現超額貨幣供給,從而使利率下降。伴隨著利率的下降,投資支出提高,進而導致產出提高。

總需求曲線的斜率

  總需求曲線的斜率反映了既定的價格水平變動所引起的總需求與國民收入的不同變動情況,可以用圖6-2來說明這一點。

  當總需求曲線斜率小時,既定的價格變動所引起的總需求與國民收入的變動大,這就是當總需求曲線為AD0時,總需求與國民收入的變動為Y0Y2;當總需求曲線斜率大時,既定的價格變動所引起的總需求與國民收入的變動小,這就是當總需求曲線為AD1時,總需求與國民收入的變動為AD1。

  因此,總需求曲線的斜率越大,一定價格水平變動所引起的總需求與國民收入變動越小;總需求曲線的斜率越小,一定的價格水平變動所引起的總需求與國民收入變動越大。

  Image:总需求函数图2.gif

  總需求曲線的斜率取決於這樣一些因素:

  第一、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越小,價格變動所引起的實際貨幣供給量的變動對利率和總需求的影響就越大,從而總需求曲線的斜率也就越小(即總需求曲線越平坦)。相反,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越大,價格變動所引起的實際貨物幣供給量的變動對利率和總需求的影響就越小,從而總需求曲線的斜率也就越大(即總需求曲線越陡峭)。

  第二、投資需求的利率彈性。投資需求的利率彈性越大,既定的利率變動所引起的投資與總需求的變動越大,從而總需求曲線的斜率也就越小。相反,投資需求的利率彈性越小,既定的利率變動所引起的投資與總需求的變動越小,從而總需求曲線的斜率也就越大。

  第三、貨幣需求的收入彈性。貨幣需求的收入彈性越小,既定的實際貨幣供給量變動所引起的總需求的變動就大,從而總需求曲線的斜率就越小。相反,貨幣需求的收入彈性越大,既定的實際貨幣供給量變動所引起的總需求的變動就小,從而總需求曲線的斜率就越大。

  第四、乘數。乘數越大,既定實際貨幣供給量變動所引起的最終總需求(與國民收入)的變動越大,從而總需求曲線的斜率就越小。相反,乘數越小,既定實際貨幣供給量變動所引起的最終總需求(與國民收入)的變動越小,從而總需求曲線的斜率就越大。

  因此,總需求曲線的斜率與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和投資需求的利率彈性同方向變動,與貨幣需求的收入彈性和乘數反方向變動。

  根據總需求曲線斜率的決定還可以推導出兩種特例:

  第一種是古典特例。在這種情況下,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為零,LM曲線是一條垂線,實際貨幣供給量的變動對總需求有最大的影響,從而總需求曲線也就是一條水平線(其斜率為零)。

  第二種是凱恩斯陷阱。在這種情況下,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無限大,即在既定的利率之下,公眾願持有任何數量的貨幣供給量,LM曲線是一條水平線。因此,價格變動所引起的實際貨幣供給量變動對總需求沒有什麼影響,總需求曲線就是一條垂線(其斜率為無限大),即總需求不會對價格變動作出反應。

總需求曲線的移動

  總需求曲線是由IS-LM模型決定的,所以,IS曲線LM曲線的位置也就決定了總需求曲線的位置,IS曲線和LM曲線的移動也會改變總需求曲線的位置。當物價水平不變時,仍有許多影響總需求曲線的因素,可以用把這些因素總結如下表:

引起總需求增加的因素 引起總需求減少的因素
利率下降 利率上升
預期的通貨膨脹率上升 預期的通貨膨脹率下降
匯率下降 匯率上升
預期的未來利潤增加 預期的未來利潤減少
貨幣量增加 貨幣量減少
總財產增加 總財產減少
政府對物品與勞務的支出增加 政府對物品與勞務的支出減少
稅收減少或轉移支付增加 稅收減少或轉移支付減少
國外收入增加 國外收入減少
人口增加 人口減少

  以上各種因素對總需求的影響會使總需求曲線的位置移動。

  以上只是就一般而言的總需求曲線位置的移動。我們知道,財政政策的變動會改變IS曲線的位置,貨幣政策的變動會改變LM曲線的位置,因此,總需求曲線位置的決定與變動就要受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影響。下麵再分別說明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是如何決定總需求曲線的位置移動的。

  財政政策並不直接影響貨幣市場的均衡,從而也就不影響LM曲線的位置。但財政政策影響產品市場的均衡,從而也就要影響IS曲線的位置。這樣,財政政策就通過對IS曲線位置的影響而影響總需求曲線的位置。

  貨幣政策並不直接影響產品市場的均衡,從而也就不影響IS曲線的位置。但貨幣政策影響貨幣市場的均衡,從而也就要影響LM曲線的位置。這樣,貨幣政策就通過對LM曲線位置的影響而影響總需求曲線的位置。

  應該指出的是,在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名義貨幣供給量增加所引起的總需求曲線的移動與名義貨幣供給量的增加是同比例的。由於實際貨幣供給量度取決於名義貨幣供給量和價格水平,所以,如果價格水平的上升與名義貨幣供給量和價格的增加是同比例的,那麼,名義貨幣供給量的變動就不會引起實際貨幣供給量的變動。

相關條目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3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Cabbage,Zfj3000,咪小鸭,Yixi,连晓雾,Mis铭,Lin.

評論(共6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總需求曲線"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园园 (討論 | 貢獻) 在 2010年12月5日 12:31 發表

thanks

回複評論
杰哥 (討論 | 貢獻) 在 2012年11月24日 12:48 發表

很不錯,可以添加斜率為負的三個解釋:財富、利率、匯率

回複評論
苏妍丁 (討論 | 貢獻) 在 2016年10月14日 20:53 發表

稅收增加會使總需求曲線如何移動?

回複評論
202.206.209.* 在 2017年7月19日 11:43 發表

苏妍丁 (討論 | 貢獻) 在 2016年10月14日 20:53 發表

稅收增加會使總需求曲線如何移動?

向左移動。稅收屬於漏出項,增加稅收會使總需求減少

回複評論
117.136.77.* 在 2018年12月27日 16:17 發表

彈性最後的總結有錯誤

回複評論
117.136.45.* 在 2019年6月18日 11:35 發表

“因此,總需求曲線的斜率與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和投資需求的利率彈性同方向變動,與貨幣需求的收入彈性和乘數反方向變動。”→看前文分析,應該是斜率與貨幣需求的收入彈性同方向變動呀?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